初一語文《木蘭詩》課件
本節課旨在指導學生感受木蘭勤勞樸實、剛毅勇敢的性格,學習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一語文《木蘭詩》課件,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第1句】:積累文言知識,包括一些重要的詞語和句式。(知識)
【第2句】:誦讀并背誦全詩。(知識)
【第3句】:準確、完整地復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力)
【第4句】:感受木蘭勤勞樸實、剛毅勇敢的性格,學習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德育)
教學重點:
【第1句】:掌握復沓、對偶、排比、問答等語言形式(難點)
【第2句】:背誦默寫
教師指導:
【第1句】:指導學生朗讀,注意語速、語調、節奏,讀出感情,體現詩歌的聲韻美。
【第2句】:提示學生復述課文時注意抓住重點,把握敘事的各個環節,做到詳略得當。
【第3句】:針對初一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將競爭機制引入課堂,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活動:
朗誦訓練;識記字詞;理解文意;背誦默寫;說話訓練。
教學組織:
以讀代講,以練代析,五個環節貫穿課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主體參與,不斷探索知識,嘗到學習的樂趣。
教學過程:
【第1句】:導語:中華五千年,是男尊女卑的漫長社會,但也無法掩蓋女性的光彩。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呢?(學生思考回答:穆桂英)老師演示(多媒體課件①),呈現巾幗英雄圖片:花木蘭、穆桂英、趙一曼、鄧穎超……。今天,我們結識一位不讓須眉的巾幗英雄——花木蘭。
【第2句】:朗誦詩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1)老師范讀 這篇課文,老師當年學生時代就背過,非常熟悉,現在還能完整的背誦出來。先讓老師給大家背一遍,好嗎?(老師有感情地背誦,配樂)
(2)老師指導學生朗讀,注意語氣、語調、語速、節奏,力求讀出詩歌的聲韻美。
學生自由讀,同桌聽讀,互讀后,推薦男、女同學各兩名朗讀,其它學生點評。鼓勵學生勇于向他們挑戰,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評出優勝者,全班齊讀。(“今天我是朗誦家”)
學生讀完課文后,老師讓學生談談詩歌的語言特點。學生自由發言。生1:這首詩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易誦。生2:好多文案字數相等,語言優美,運用了對偶、排比的修辭……老師引出復沓、頂針的句式特點,例如:“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是復沓(兩句更換少數詞語);“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是互文(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錯、補充的)。
(3)抽查學生預習情況(“說文解字”)
(多媒體鏡頭②)
1)辨析字音:
機杼
軍帖
可汗
金柝
鞍韉
戎機
轡頭
云鬂
濺濺
胡騎
啾啾
著我舊時裳
2)掌握多音字:
騎 轉 強 帖
3)通假字:
帖花黃 看火伴
【第3句】:默讀詩歌,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大意。(“七嘴八舌解文意”)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互動合作,討論交流,理解詞句,如有小組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提出來,全班共同商討解決。小組選代表發言,男女生為陣營,展開文言知識競賽。底分均為50分,錯一小題扣2分,分值納入小組計分,最后決出優勝者。
(多媒體鏡頭③)
(1)解釋
①問女何所憶 ②愿為市鞍馬
③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④朔氣傳金柝
⑤惟聞女嘆息 ⑥賞賜百千強
⑦著我舊時裳 ⑧旦辭爺娘去
⑨對鏡帖花黃 ⑩出門看火伴
(2)、翻譯:
①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②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③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④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3)、文案下列文案各有什么句式特點,并再找一些類似的例子。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②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③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學生競賽完畢,教師針對學生回答,酌情點撥,強調重要的知識點。
【第4句】:復述詩歌,強化背誦,落實默寫。
這首詩歌的句式有利于背誦,老師說上句,學生對下句。
1)提出復述要求:抓住重點,把握敘事的各個環節,力求清
晰流暢的表達。抽學生復述,其余學生點評,老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總結并板書。(多媒體鏡頭④)
女扮男裝 征戰沙場 凱旋回朝 辭官還鄉
代父從軍 戰功顯赫 建功受封 附文贊頌
2)課文選材如何安排詳略呢?出示思考題:
詳寫了“應征”、“榮歸”、“團聚”幾個場面,而對“十年征戰”的生活只用幾句話來概括,這里因為:( )
A、這些內容雖然有詳有略,但可以接內容全面,敘事完整。
B、全詩重點在于刻畫勤勞,勇敢的木蘭這一愛國者形象,而不在于反映古代戰爭場景。
C、寫詩貴在精煉,這樣可以節省筆墨,使全詩更加凝煉。
討論明確,選B。
3)教師設計相關練習,指導背誦。(“我是超級記憶王”)
(多媒體顯示⑤),抽學生上黑板做,錯一字該空不得分。
①《木蘭詩》中表現木蘭十年征戰的文案有:
②《木蘭詩》中通過木蘭的一系列動作來表現她還鄉后無比激動喜悅的.文案是:
【第5句】:說寫練習(“能說會道話人物”)
以“花木蘭奇人奇事”為題說一段話,談談對花木蘭的認識(150字左右)。學生寫片段,同桌交流,推薦優秀的習作,當堂朗誦。
課堂小結:
《花木蘭》是一首淳樸清新的北朝民歌(樂府詩)。
木蘭是一個閨中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巾幗英雄,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代父從軍,女扮男裝,馳騁沙場十多年,立下汗馬功勞,勝利歸來之后,又謝絕官職,返回家園,表現出淳樸與高尚的情操,從中我們感受到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豫劇《花木蘭》中“誰說女子不如男”,歷史長河中花木蘭、穆桂英、鄧穎超、撒切爾夫人、任長霞……等女性載入史冊,令人欽佩,留下了輝煌的一頁……我們要學習她們的愛國精神,追隨她們的足跡,在自己的領域內,為祖國爭光添彩,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同學們,這節課大家同心協力,闖過五關,順利完成了學習任務,祝賀你們!
教后感:
采用小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開心,以確保教學的高效,課堂的高效,學習的高效,實施的具體環節,尚需進一步探索。
初一語文木蘭詩課件
初一語文木蘭詩課件
教學目標及重點:
【第1句】:誦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第2句】:理解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精神。
【第3句】:學習本文詳細得當的敘事方法,領會故事情節曲折,富于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特點。
教學課型及課時:
【第1句】:教讀課
【第2句】: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選取材料制作成課件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木蘭這個人物嗎?哪一個同學給大家講一下關于木蘭的故事?(學生講故事)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你認為木蘭成為世世代代人們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要點)木蘭是一位愛國的女英雄。她替父從軍,是出于關心國家安危,體恤父親年邁力衰;她不畏艱苦,勇敢作戰,是出于保衛家鄉、保衛祖國的堅強意志;她厭棄當官,而渴望過和平勞動的生活——這些,都表現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們就來共同看一看《木蘭詩》中是怎樣塑造木蘭的形象的。
二整體感知
【第1句】: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解決生字詞。
【第2句】:解題:《木蘭詩》是一首什么題材的詩?作品時代怎樣?
明確:(用課件打出)
《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樂府民歌。它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后魏,這詩產生于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后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樂府詩集》是最完備的一部樂府歌辭總集,其中的民歌,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民,分南歌、北歌兩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題才廣泛,格調雄頸、熱烈、質樸。
三共同研習課文
【第1句】:二百年來,木蘭這個形象為什么深受人們的喜愛?請根據課文進行探究分析。
明確:(學生的發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師結合課件適當引導并指導學生誦讀)
文章開頭寫木蘭的停機嘆息,設置懸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親的發問,木蘭的回答(板書:母問女答),富有生活實感,寫出了故事的開始。木蘭想到了什么?“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帖”的夜傳,“十二卷”(虛數)的夸張,表明了軍情緊急,顯示出戰爭氣氛。原來,是木蘭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親的名字。“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木蘭既考慮到父老弟幼,無人從軍的困難,又考慮到天子征兵是為保家衛國的大計,于是“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表現出木蘭基于家庭情況,經過停織嘆息的考慮,毅然決定代父從軍。表現了木蘭的深明大義、勇敢堅毅、忠孝兩全。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路,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寫出木蘭做入伍前準備,連赴東西南北四市,匆忙購置戰馬鞍具的情景,表現了木蘭準備出征的急切心情(板書:急切準備)和赴戰地途中的見聞、感受。先寫木蘭緊張籌備,整裝待發。用“東”、“西”、“南”、“北”這種民歌常用的鋪陳手法,借以突出準備工作的繁忙。“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這句詩寫出了木蘭出征的路線,征程的遙遠,行軍的神速,點明了宿營地的荒涼。在荒涼夜間環境烘托中,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親愈切的心情(板書:思親情切);從而細膩地透露出木蘭少女思親的情懷,活生生地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寫出木蘭奔馳遙遠征途的豪邁氣概(板書:征途遙遠)。既表現了一個女孩子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的感情,又寫出了出征的歷程,行軍的疾速。讀著,我們好像聽到了黃河的濤聲,燕山的馬嘶,看到主人公縱馬奔馳在漫長崎嶇的征程,去迎接戰斗。
問: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木蘭十年征戰的情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馳抵戰場,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斗,在詩篇前后段落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給我們描繪出木蘭身跨飛馳戰馬,萬里奔赴戰場,穿過關隘、飛越層巒的矯健雄姿。“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兩句詩渲染了戰場的氣氛和環境的艱苦,描寫簡潔、生動,使我們好像聽到了凜冽的北風傳送著打更的聲音,將士們在軍中宿營;使我們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著明晃晃的鎧甲,哨兵們在深夜值勤。“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出將士們出征十年,經歷過上百次激烈戰斗,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木蘭身經長期激戰,英勇善戰,凱旋歸來。十年的征戰的血與火的考驗,使木蘭經受了嚴酷戰爭的磨煉,終于歷盡艱辛,屢克頑敵,成為建立了赫赫戰功的英雄而凱旋歸來。對一個改扮男裝的女孩子,有著多少不尋常的經歷啊!在呵氣成冰的夜晚,木蘭肯定會有很多次思念家鄉的徹夜不眠,也肯定會有很多次懷著家丑國恨和戰友們風馳電掣,越過數不清的山山水水去艱苦戰斗。
木蘭戰功卓著,入朝受賞,“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表明天子為木蘭記多次功、賞賜甚豐。“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勛位如此之高,賞賜如此之多,然而,木蘭卻不屑一顧。她深切地懷念著故鄉。十年奮戰對她來說,并非為了受賞加爵,而只是為了爭得安定地從事勞動的生活權力,因此,木蘭堅決地作出了解甲歸田的請求。處于長期封建戰爭動亂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勞動生活,他們把這一愿望,寄托于木蘭形象之中。木蘭辭歸這一情況的設置,正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理想。“辭官”一節,在木蘭形象的塑造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木蘭在建立功勛后,沒有以此為階梯,進入統治階級的行列。相反,卻解甲歸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這位古代女英雄的藝術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詩歌具有強烈的人民性,而有別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這幾句詩寫出了木蘭勝利歸來給全家親人帶來了一片歡樂的情景,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這幾句詩寫出了木蘭一連串富有年輕女性特征的換裝梳妝動作,表現出木蘭久征勝利歸來,恢復女妝,欣喜興奮的感情。到此為止“完成了木蘭這一藝術形象的最后一筆,一個淳樸、勤勞,既英武豪放,又美麗動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們的眼前。“出門看火伴,伙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表現出伙伴看到“木蘭是女郎”時的驚詫和贊嘆,襯托了木蘭在長期從軍當中的謹慎和機警。木蘭穿上男裝,在戰場上馳聘格斗時,同男戰士一樣吃苦,一樣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木蘭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勛和蔑視功名富貴的美好心靈,受到了人們由衷的贊美。木蘭從軍的故事也就在喜劇高潮中結束。(分析時,要求學生反復誦讀,達到當堂成誦)
【第2句】:通過學習這首詩,你認為木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應該學習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東西?
明確:(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發言)(木蘭形象分析)木蘭既是一個女孩子,更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她勤勞善良,純樸孝順,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為國家盡忠效勞,表現出深明大義、勇敢堅毅,果斷的效國忠心和英雄氣概。從軍十二年,她憑著自己的堅強毅力和機智謹慎,女兒身份一直沒被揭穿。在凱旋歸來后,她不貪圖富貴,甘愿過回簡單安定的農家生活。她是我國古代北方優秀勞動婦女的象征。
【第3句】:你打算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自由發言)
布置作業:
請你以本詩為素材,以《木蘭傳》為題編一則故事,講給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聽,看誰講得好。
初一木蘭詩課件現用
初一木蘭詩課件現用1
教學目標
【第1句】: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2句】:學習本文詳細得當的敘事方法,領會故事情節曲折,富于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復述故事
(2)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預習指導
【第1句】: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機杼可汗鞍韉轡頭燕山胡騎戎機朔氣金柝紅妝著我舊時裳傍地走阿姊
【第2句】:熟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1句】:三分鐘演講
【第2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沒有聽說過古代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千百年來,這位花木蘭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成為中國婦女學習的榜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北朝民歌《木蘭詩》。《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樂府詩集》所載“梁鼓角橫吹曲”
為主,是當時北方民歌一種在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樂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橫吹曲”。《木蘭詩》則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第3句】:朗讀指導
【第1句】:請一學生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音
【第2句】:老師范讀,做到標準正確
【第3句】:優生范讀
【第4句】:自讀體會
【第5句】:抽查朗讀
【第4句】:疏通大意。
【第1句】:學生自己疏通字詞含義,有不明白的問老師,準備復述這首詩的故事情節。
【第2句】:抽查三個學生復述
【第3句】:老師評價糾正
注:復述故事指導:復述故事情節不必像翻譯那樣,要求字字落實,復述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必要時還可以增加一些細節描寫。人稱上可用第三人稱。
【第5句】:幾個問題(討論解決)
【第1句】:提問;文章開頭寫木蘭的停機嘆息已木蘭為什么要停機嘆息,她想到什么?表現了木蘭的什么性格?
(木蘭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親的名字。木蘭既考慮到父老弟幼,無人從軍的困難,又考慮到天子征兵是為保家衛國的大計,于是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表現她深明大義、勇敢、堅強的性格。)
【第2句】:提問:這首詩在敘事的詳略上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安排?
(詳寫從軍緣由、出征想家、辭官還鄉、會見親人;略寫十年戰斗生涯和出征前的準備。因為詩歌緊扣“木蘭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詳略,對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詳寫。)
【第3句】:提問:第5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么情操?
(運用夸張,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向往和平的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第11句】:提問: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向往。)
【第6句】:小結
《木蘭詩》這首敘事詩塑造了花木蘭這個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個云鬢花黃的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戰士。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得勝歸來之后,她又謝絕,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在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敦樸的優秀品質。
這首詩在敘事上有詳有略,對木蘭從軍緣由、戀別、辭官和還家寫得比較詳細,淋漓盡致地寫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對出征前的準備和軍旅生活則寫得比較簡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僅有六句,詳略得當,是這首詩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第7句】:作業
A.【第1句】:課后練習一至四題。【第2句】:預習《賣油翁》翻譯在作業本上
B.默寫
初一木蘭詩課件現用2
教學目標:
【第1句】:當堂背誦這首詩。
【第2句】: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第3句】: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4句】:學習北朝樂府民歌語言精練、豐富多彩、靈活多變的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第1句】:教學重點:(1)當堂背誦課文。
(2)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3)體會詩中表達的愛國情懷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2句】:教學難點:
學習北朝樂府民歌語言精練、豐富多彩、靈活多變的特點。
教學過程:
【第1句】:創設情境:
《木蘭詩》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
繼《詩經》《楚辭》之后,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并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木蘭詩》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滿懷激情地記敘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千百年來,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家喻戶曉,深受人們喜愛。
【第2句】:問題引領:
【第1句】: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1)老師范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全班齊讀。
【第2句】:疏通字詞含義,請學生翻譯課文,一人一段。準備復述這首詩的故事情節。
【第3句】:討論交流:
【第1句】:文章共有七個自然段,請歸納各段段意。
第一段:寫木蘭停機嘆息。
第二段:寫木蘭決心代父從軍。
第三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
第四段:寫木蘭十年征戰生活。
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
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
【第2句】:文章開頭“唧唧復唧唧”是什么聲音?(可有多種理解)
(1)織機聲。詩歌一開始,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然后才交代這是木蘭正在對著門而織,一個勤苦的姑娘形象躍然紙上,但織著織著,有節奏的織機聲聽不到了,傳來的卻是一陣陣長吁短嘆。由此展開故事的起因【第2句】:嘆息聲。木蘭當戶而織,本應聽到她的織布聲,但聽到的卻是
(2)嘆息聲。木蘭當戶而織,本應聽到她的織布聲,但聽到的卻是“唧唧復唧唧,,的嘆息聲。一個“唧唧”就已經說明是在嘆息了,又重之以“復唧唧”,作者還覺得意猶未足,最后又“惟聞女嘆息”,這樣反復強調,說明木蘭憂思之深。通過繪聲——接連不斷的聲聲嘆息,刻畫出一個充滿憂愁苦悶的姑娘形象。
(3)蟲鳴聲。如果將“唧唧”理解為蟲聲,在我們眼前就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夜深人靜,只有蟲兒在鳴唱。接著再寫木蘭姑娘停機嘆息。四野的蟲聲與木蘭的嘆息聲交相應和,渲染出一個女孩兒將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之前的心境和氣氛。
【第3句】:“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的問話者是誰?(有兩種理解)
(1)父母在問,父問或母問也屬此說。的確,父母如果聽到女兒的`嘆息,一定會發出這樣關切的詢問。
(2)敘事人在問,因為(木蘭詩>是口頭集體創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歌唱者能以敘事人的身份進行擬問,以揭示人物內心世界。
【第4句】:如何理解“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這是古詩詞中常見的“互文”現象。所謂“互文”,即上下旬的意思是互相交錯、互相補充的。如此句翻譯:到東邊的集市買來駿馬。到西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馬鞍下的墊子,到南邊的集市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到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長的馬鞭。這四句的意思是到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不是一處地方買一樣東西,四句鋪陳,表現木蘭操辦軍備物資急切而井然有序。
【第5句】:類似“互文”現象還有哪些?
(1)“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兩句的翻譯:將軍身經百戰死一生,壯士(木蘭)戎馬征戰十年勝利歸來。這兩句的意思是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幸存者勝利歸來。
(2)“開東閣門,坐我西閣床。”這兩句的理解:打開我東屋的閨門,坐在我西屋的床上。這兩句的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進去看看,不是開了東邊的房門,坐在西邊的床上。
【第4句】:反饋歸納: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賞,辭官還家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向往。
【第5句】:升華延伸:
問題: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因為木蘭在國家需要當頭,父親年老之時,毅然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得勝歸來之后,她又謝絕厚祿,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在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樸實的優秀品質。這種傳奇色彩和美好的性格使木蘭成為流傳千年家喻戶曉的不朽的女英雄的形象,深受人們喜愛。
初一木蘭詩ppt課件
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初一木蘭詩ppt課件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伙伴哦!
教學目標:
【第1句】:當堂背誦這首詩。
【第2句】: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第3句】: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4句】:學習北朝樂府民歌語言精練、豐富多彩、靈活多變的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第1句】:教學重點:(1)當堂背誦課文。
(2)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3)體會詩中表達的愛國情懷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2句】:教學難點:
學習北朝樂府民歌語言精練、豐富多彩、靈活多變的特點。
教學過程:
【第1句】:創設情境:
《木蘭詩》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
繼《詩經》《楚辭》之后,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并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木蘭詩》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滿懷激情地記敘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千百年來,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家喻戶曉,深受人們喜愛。
【第2句】:問題引領:
【第1句】: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1)老師范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全班齊讀。
【第2句】:疏通字詞含義,請學生翻譯課文,一人一段。準備復述這首詩的故事情節。
【第3句】:討論交流:
【第1句】:文章共有七個自然段,請歸納各段段意。
第一段:寫木蘭停機嘆息。
第二段:寫木蘭決心代父從軍。
第三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
第四段:寫木蘭十年征戰生活。
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
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
【第2句】:文章開頭“唧唧復唧唧”是什么聲音?(可有多種理解)
(1)織機聲。詩歌一開始,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然后才交代這是木蘭正在對著門而織,一個勤苦的姑娘形象躍然紙上,但織著織著,有節奏的織機聲聽不到了,傳來的卻是一陣陣長吁短嘆。由此展開故事的.起因【第2句】:嘆息聲。木蘭當戶而織,本應聽到她的織布聲,但聽到的卻是
(2)嘆息聲。木蘭當戶而織,本應聽到她的織布聲,但聽到的卻是“唧唧復唧唧,,的嘆息聲。一個“唧唧”就已經說明是在嘆息了,又重之以“復唧唧”,作者還覺得意猶未足,最后又“惟聞女嘆息”,這樣反復強調,說明木蘭憂思之深。通過繪聲——接連不斷的聲聲嘆息,刻畫出一個充滿憂愁苦悶的姑娘形象。
(3)蟲鳴聲。如果將“唧唧”理解為蟲聲,在我們眼前就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夜深人靜,只有蟲兒在鳴唱。接著再寫木蘭姑娘停機嘆息。四野的蟲聲與木蘭的嘆息聲交相應和,渲染出一個女孩兒將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之前的心境和氣氛。
【第3句】:“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的問話者是誰?(有兩種理解)
(1)父母在問,父問或母問也屬此說。的確,父母如果聽到女兒的嘆息,一定會發出這樣關切的詢問。
(2)敘事人在問,因為(木蘭詩>是口頭集體創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歌唱者能以敘事人的身份進行擬問,以揭示人物內心世界。
【第4句】:如何理解“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這是古詩詞中常見的“互文”現象。所謂“互文”,即上下旬的意思是互相交錯、互相補充的。如此句翻譯:到東邊的集市買來駿馬。到西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馬鞍下的墊子,到南邊的集市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到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長的馬鞭。這四句的意思是到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不是一處地方買一樣東西,四句鋪陳,表現木蘭操辦軍備物資急切而井然有序。
【第5句】:類似“互文”現象還有哪些?
(1)“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兩句的翻譯:將軍身經百戰死一生,壯士(木蘭)戎馬征戰十年勝利歸來。這兩句的意思是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幸存者勝利歸來。
(2)“開東閣門,坐我西閣床。”這兩句的理解:打開我東屋的閨門,坐在我西屋的床上。這兩句的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進去看看,不是開了東邊的房門,坐在西邊的床上。
【第4句】:反饋歸納: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賞,辭官還家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向往。
【第5句】:升華延伸:
問題: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因為木蘭在國家需要當頭,父親年老之時,毅然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得勝歸來之后,她又謝絕加官厚祿,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在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樸實的優秀品質。這種傳奇色彩和美好的性格使木蘭成為流傳千年家喻戶曉的不朽的女英雄的形象,深受人們喜愛。
上一篇:鎧甲勇士說唱臺詞錦集6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