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夢令》探疑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此詞是李清照的一首小令,是一篇記游之作。乘舟瀏覽,興盡而歸。但是,因醉意朦朧,忘了歸路,誤打誤撞,將小舟劃到了荷花叢的深處,主人急于找到正確的路徑,正在焦急之時,眼前撲籟籟地飛起了一群水鳥。人們普遍認為此詞表現了作者對自然景物的熱愛和野游的歡樂,描寫了她貴族少女的生活,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我不敢茍同,特撰寫此文,以求榷于大方之家。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父親李格非,擅長古文,以文章受蘇軾的賞識。母親也是知書能文。李清照生長在這樣一個文學氣氛很濃的家庭里,自少時便資質聰慧,頗有詩名。她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后,夫妻二人賦詩填詞,共同搜集、研究金石,生活幸福美滿。靖康之難后,她歷盡滄桑,孤獨一人輾轉飄泊,在風雨飄搖的國破家亡之中寂然死去。
李清照這樣的身世,決定了她的作品以靖康之難為線索,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的詞主要寫她的貴族少女、少婦的生活,傳達一種悠閑之情。后期的詞多抒寫國家危難之痛和個人身世之悲。
《如夢令》這首詞表面看全詞洋溢著野游的歡樂,活潑而富有生趣,因此,人們大都認為這首小令是李清照前期作品。可是,人們卻忽視了小令是由“常記”兩個字領起的。何謂“常記”?就是“常常記起;常常回憶起”的意思。由這兩個領起字我們不難看出這首小令是作者對以前野游之景的回憶,而并不是游玩時的即興之作。“記”前又貫一“常”字,即“常常想起”,可見這次野游距離作者寫這首詞的時間已有很長,在一個久遠的時間段內作者才會有時間經常的、不只一次的回憶。
“常記溪亭日暮”,“常記”二字既表明了是作者對往昔生活的回憶,又自然和諧,作者似乎面對著一位知己娓娓地敘述,讓人覺得她完全忘記了是在填詞,而不過是日常的述事。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宴飲沉醉,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興盡”兩句把這種歡愉之情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表明興致之高。“誤入”一句從行文上看,流暢自然,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更加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一連兩個“爭渡”,不含競賽的意思,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到正確路徑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的快捷,又把停棲在沙洲上的水鳥都嚇飛了。
她常常憶起這次誤入藕花深處的游玩,她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常回憶這次充滿野趣的玩耍,進而寫下這首詩的呢?是在她少女時期寫下的嗎?還是在她嫁給丈夫趙明誠之后呢?少女時期,她是大家閨秀,生活閑適富足。出閣之后,她的生活幸福、美滿,與趙明誠志趣相投、伉儷情深,共同搜集、研究金石,校勘古籍,把全部的精力傾注于此。常常回憶以前的快樂郊游,進而寫下這首詩的可能性不大。
靖康之難后,李清照連續遭到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先投靠弟弟,后又輾轉逃難,漂泊于杭州、越州、明州等地。連遭打擊,孤苦無依,晚景凄涼。在此時,她最容易回憶起以前的歡樂。梁啟超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較之年輕人,老年人更愛回憶過去的生活。“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清平樂》)再現了詞人早年賞梅的情景和興致,回憶了自己少女時的歡樂、閑適。“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南歌子》),我們似乎可以聽見歷經滄桑者的一聲長嘆。“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永遇樂》),此詩句中的“中州”專指汴京。詞人遙想當年汴京繁盛的時代,自己有的是閑暇游樂的時間,在那些良辰盛會中,人們最重視元宵佳節。
以上這些詞句,都是李清照在南渡之后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這些回憶或是抒發早年時少女的情懷,或是表現落寂之情,或是遙想往昔的繁盛。無一處相同,但在詩人國破家亡的大背景下,字里行間都透出一股孤獨的落寂之情,一種備嘗人間艱辛的酸楚,使人讀后別有一翻滋味在心頭。正是晚景的凄涼才更能讓詞人回憶起往昔的歡樂。作為大家閨秀的李清照青年時踏雪賞梅,對月吟詩,遍身羅綺;而今的詞人卻是“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夜間出去”(《永遇樂》),“病起蕭蕭兩鬢華”(《攤破浣溪沙》),已由一個簇帶濟楚的少女變為形容悴憔,蓬頭霜鬢的老婦,而且從前快樂豐盈的內心現在已變得孤寂、蒼涼、衰老了。而今的她已是“永夜懨懨歡意少”(《蝶戀花》),已是“日晚倦梳頭”(《武陵春》),已是“捋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清平樂》)。往昔與如今兩種迥然下同的心境,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和詞人判若云泥的生活境遇,以及它們在詞人心靈上投下的巨大陰影。
《如夢令》這首詞由常記二字領起,由一個“常”字可以想見李清照對這次游玩的記憶之深,回憶的次數之多,可以說“誤入藕花深處”,“驚起一灘鷗鷺”是一個經典的畫面,熔鑄了她少女時生活的歡樂。玩賞過程的暢快、愉悅是她作為宰相千金時無憂無慮生活的一個縮影。因此,這次游玩在她心靈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南渡之后國破家傾,夫亡親逝的生活陰影又常常在現實生活中沖擊著詞人的靈魂,眼前的悲涼使詞人對過去美好的生活更加眷戀。
讀者可以想象一下,可能是在一個雨疏風驟的清晨,或是一個“吹簫人去玉樓空”的垂暮,又或是一個“梧桐更兼細雨”的黃昏,詞人門內枯坐,蕭蕭清雨悄然落地,那涼涼的雨絲飄落,仿佛敲擊著詞人的心靈。面對點點細雨,瑟瑟秋風,詞人思緒飄悠,想到了風雨飄搖、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想起了在外族鐵蹄下呻吟的百姓,想起了在戰火中離散、死去的親人、丈夫,想起了耗盡畢生精力收集的,卻又毀于戰火的金石,想起了少女、少婦時期歡樂、愉悅的生活。在凄苦寂寞中,作者眼前便閃現出了少女時那次歡樂的游玩,想到了自己那時無憂無慮的心情、富足的生活、美滿的家庭。可是眼前呢?眼前自己國破家亡、喪夫無子、孤苦無依,于是對少時的歡樂、對那次愉快的游賞更是產生了深深的留戀,便欣然提筆寫下了這首小令。
因此,我認為《如夢令》應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它是作者飽經喪亂后對以往幸福生活的再回首,是一個歷經滄桑的人在對往昔快樂生活的追憶中唱出的心曲。它是一時情感的活動,使沉靜的回憶。正因為回憶內容的歡樂,更加彰顯了詞人心靈上的痛苦,骨子里蘊含的無限悲涼。
如夢令李清照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1,濃睡不消殘酒2。試問卷簾人3,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4。
注釋:
⑴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疏:指稀疏。
⑵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⑶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⑷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參考翻譯:
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風卻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里海棠花現在怎么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賞析: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后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第3句】: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后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李清照與如夢令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疏:指稀疏
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譯文
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她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賞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詞的寫法別致,側重于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并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后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象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于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里。
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
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這段評語有助于我們對這首詞的理解。
上一篇:瘦蜘蛛電視劇臺詞匯集五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