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常識:中國古代有才情的十大帝王
導語:中國古代皇帝有三種,一種是開朝明君,日理萬機,第二種是亡國昏君,還有一種就是才情詩人,本是才華橫溢的詩人,卻陰差陽錯成了帝王。下面我們來看看中國古代最有才情的十大帝王有哪些。
NO.1南唐后主
李煜我先不寫他的名字。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才情的一位皇帝。他的作品膾炙人口。他最后因為他最出名的一首詞而丟了性命。沒錯,他就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主人公,南唐后主,李煜。
不管你是否有文學修養,我想,只要讀過李煜的這首《虞美人》,恐怕未有不為之動容的。鮮少有詩詞能像虞美人這樣,把作者如此鮮活地帶進讀者的腦海里,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如此真實。
因為這首詞,忘卻了他的諸般不是,甚至國破家亡也可以原諒。他信手拈來的文字,胡亂地組合了一下,就把心中的苦悶一古腦地訴說了出來。他很天真地,很認真地想著故國的樓閣,我堅信,他絕對沒有卷土重來的勇氣,甚至想也沒想過。他只是個詩人,只會聽天由命。他不懂政治,他之所以想念他的國家,是因為他懷念那里的自由,而此刻他卻像籠中鳥一樣,呆滯地看著窗外的天空,任羽毛漸漸脫落。
李煜是個徹頭徹尾的弱者,政治頭腦幾乎等同與一個三歲頑童。宋朝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他還幻想著太祖仁慈,賜他一塊安隅之地。后來作了俘虜,最寵愛的小周后屢屢被太宗強留宮中,他既不敢怒,更不敢言,只是欲哭無淚。甚至連思念故鄉也不允許,那心中的惆悵,是何等的凄慘?如此,讀者再讀那首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心中可有感慨?
清沈雄在《古今詞話》中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正是李煜國破家亡的命運,才塑造了他文壇宗師的地位,其后的宋詞無不受他的影響。至于其清新工麗之言,更是空前絕后,可以說,以是絕唱了。再品一首...《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NO.2宋徽宗趙佶
太祖趙匡胤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戎馬一生打下來的基業,最后卻被“幾塊石頭(花石綱),幾個盜匪(農民起義),一次偷獵(金滅遼,然后趁勢南下)”就輸了個精光。
和陳后主一樣,趙佶同樣享受了皇帝可以得到的所有享受。不同的是,趙佶自幼聰明,心地也算善良,知道百姓疾苦,多少也有幾分家國社稷之念,最后被金國俘了去,也不至于狼心狗肺地忘了故國之思。
從陳后主,到宋徽宗,無不是帝制的悲劇,本來可以流芳百世的人物,結果卻遺臭萬年。后人對他們除了嘲諷外,多是同情,不像桀紂那樣,一昧地批評,原因就是愛才之心,人皆有之,不忍,不愿。
宋徽宗當了二十五年皇帝,正是宋朝到了積貧積弱極點的時候,社會矛盾愈演愈烈,民變時有發生。天朝氣數已盡,本來就在茍延殘喘了,經“花石綱”那么一鬧,再加上小人當政,更加劇了滅亡速度。《水滸傳》中說他“這浮浪子弟門風幫閑之事,無一般不曉,無一般不會,更無一般不愛;即如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踢球打彈,品竹調絲,吹彈歌舞,自不必說”;在治國上,他昏庸腐朽,重用奸邪,實屬庸碌之才;在外交上,他軟弱無能,屈辱忍讓,最后當了俘虜;在生活上,他揮霍無度,窮奢極欲,他篤信神靈,多次向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光問道,以求長生不老之術,還自號為“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還喜歡踢球,愛好古玩玉器等等。”《水滸傳》雖然是小說,但其所述大多有跡可尋。
如果不是后來被囚在黑龍江,恐怕趙佶死也不會明白做皇帝的責任。前半生極盡奢侈,后半生又極度潦倒,狼狽,巨大的反差讓這個曾經風流皇帝精神徹底崩潰,終于在九年后客死他鄉了。初被葬在河南,后來宋金簽訂協議后被運回杭州,謚號,“徽宗”。
歷史上很多有才情的皇帝,大多只表現在一時的風流上,如陳叔寶,乾隆等,對于文學,藝術的后世影響并不長遠。像曹丕之于文學批評,唐玄宗之于曲藝,宋徽宗之于畫院,都是有深遠影響的,直至今日仍是如此。文學和藝術的生命力就表現在這個方面,不追求一時的轟動,而在于經久不息,為世人接受。
趙佶在政治上確實碌碌無為,昏庸不堪,但是他的文學成就卻非常驚人。中國歷史上美術學院的最早雛形便是趙佶主導成立的畫院,他自己還發明了“瘦金體”書法,在書壇上獨樹一幟,小有地位。至于書畫作品,更在香港,歐洲的拍賣行上創下了華人作品之最。
套用一句影視臺詞,“卿本佳人,奈何為帝?”
NO.3陳后主陳叔寶
越往后寫,越不忍動筆。后面的幾位皇帝,沒有一人不是當世英才,而且個個都是風流倜儻,玉樹臨風的大才子,可惜風流不該指文章,玉樹不能對女人,作了皇帝就要有皇帝的責任,整日鶯歌燕舞,吟詩作對,荒廢國事,任用奸佞,到最后國破家亡,客死他鄉。
前面寫隋煬帝的時候提到過,歷史上有兩個煬帝,一個是楊廣,一個就是陳叔寶。后者的謚號是隋煬帝給的,只不過后來的史學家是唐朝的筆桿子,刻意讓隋煬帝難堪,于是天下便多知道隋煬帝,而少有人知陳煬帝了。
歷史就是奇怪,有的人為了皇位爭得頭破血流,弒兄殺父的事經常發生,有的人卻把皇位當成副業來經營,于是歷史便多了許多惋惜,也多幾分無奈。陳叔寶便是這樣一人。自幼長于婦人之手,不知天下大勢,更不知所承之責。隋軍兵臨城下時,告急文書未曾開拆就被丟在床下,甚至忘卻了一個皇帝起碼的尊嚴,所以當隋軍殺入宮中,他才會與張貴妃孔貴妃三人抱作一團躲在井里,以致隋文帝對一國之君如此不顧體面而大吃一驚。也許陳叔寶并不是“無心肝”,他只是從來就把自己當作一個風流才子,一個詩文騷客,亡不亡國,無所謂,皇帝的體面,更是無所謂的了。他被縛往隋國,表現的比劉禪更不可思議,主動向文帝求一官職,謂,“召之方便”。如此之語,讓人哭笑不得。
仔細一琢磨,能把皇帝所能享受到的東西全部享受到,而又不用承擔皇帝的責任,到頭來還能保全性命的皇帝,恐怕未有出陳后主之右者。他一好色,于是有張,孔,龔等美人相伴。特別是張麗華,十歲便被陳后主相中,而且有意栽培,終于成為一代“靚”妃。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陳后主還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教育家。史載,麗華吹彈歌舞,一見便會,詩詞歌賦,寓目即曉。未成年之時,后主常常將其抱坐在膝上,拂其后背,對其可謂“給予厚望”。
在這樣的靡靡之音色下,陳叔寶不墮落恐怕就不可思議了。至于作出“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艷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后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這樣的亡國之音就更不足為奇了。
NO.4唐玄宗李隆基
歷史上有個逃脫不了的怪圈,但凡多情的皇帝,老百姓就會遭殃。俗話是這樣說的,愛江山不愛美人。不過,用這句話形容唐玄宗有點文不對題,我敢說他老人家既愛江山又愛美人。否則,他兒子在靈武登基,他不會氣得說不出話來。話又說回來,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為繁榮的開元盛世的玄宗皇帝,卻被兒子變相篡了位,還被手下逼著殺了情人,男人做這份上,哎!不是一個丟臉可以形容的了。
很多皇位繼承人在登基之前都會借助文章來粉飾自己,而在登基之后便鮮有雅興了。李隆基是個例外,他當皇帝之前似乎沒表現出對文藝的愛好,可是當了十來年后,突然就成了梨園曲藝的開山鼻祖。
這跟李隆基的身世不無關系。李隆基自己不是太子,他老爹雖然當過皇帝,可今非昔比,自己還得夾著尾巴做人,哪顧得了他。李隆基小時候經常謙虛地稱自己“阿瞞”,意即小人物,傻子。武氏家族的那幫蠢貨還真信了,忘了歷史上還曾有一個鼎鼎大名的曹阿瞞。李隆基前后處在武氏政權和韋氏政權的高壓之下,連個喘氣的機會也沒有,更別談什么閑情逸致,詩詞歌賦了。中宗李顯被自己老婆女兒毒死,成了歷史上最可憐的皇帝,睿宗李旦同樣的懦弱無能,看著太平公主在他頭上撒尿也不敢有所作為。于是,李隆基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幾翻勵精圖治,選賢任能,再加上太宗一朝所開創的基業,而后來的政變也多發生在貴族之間,沒有對生產力基礎造成沖擊,于是玄宗的基業由此扶搖直上,開創了空前絕后的盛世鴻圖。
男人嘛,有錢了就喜歡嫖個娼、納個妾什么的。皇帝更不用說了,國家太平,四方朝貢,皇帝在宮里閑得無聊,于是就淫欲滋生。正好,他兒子壽王娶了個漂亮媳婦,就是眾所周知的楊玉環楊大美人。李隆基雖然色性不小,可是老公公爬灰的事兒,即使在唐朝那樣開化的社會,也是難以啟齒的。不過,李隆基跟常人不同,他是皇帝。皇帝至高無上,天下一切都屬于皇帝,包括自己兒子的老婆。在高力士的一番陳詞下,李隆基于是堅定了信念:你壽王李瑁,既是我的兒子,又是我的臣子,論親你要盡孝,論公你要盡忠,所以你得把你老婆讓給我。可憐個李瑁,怒不可,憤不得,終于郁郁寡歡,一命嗚呼。
中國四大美人未必就真的美如天仙,他們之所以名留千古,不過是因為他們被皇帝玩弄得最為盡興。關于他們的文章多了,于是就自然漂亮了。事實上,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皇帝也脫不了這個俗兒。楊玉環到底有多美,我們也只能聯想去了,不過要想獲得皇帝歡心,必有兩樣功夫上乘不可。一是床第功夫,再者便是詩歌才情。漂亮是共性,但漂亮也是惰性,時間長了一樣會視覺疲勞,只有在個性上下工夫,皇帝才不會對你厭倦。楊貴妃之所以受寵,與她的能歌善舞,通曉音律不無關系。因為皇帝也好這口子啊,兩人得有共同話題才能“天長地久”嘛。
那個誰,白居易的《長恨歌》把二人歌頌的多么恩愛纏綿,什么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原作連理枝。二人的愛情一開始就是齷齪至極的,楊玉環從壽王妃,變成太真道士,再變成楊貴妃,中間還和安祿山勾勾搭搭,這翻經歷讓我再怎么往好的方面聯想,也粉飾不了對她的厭惡。唯一可以傳為美談的是,二人一個作曲,一個編舞,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估計是最為華美的舞蹈。對了,還有幾個編劇,李白就是其中之一。唐玄宗把他招到朝廷,就是給楊貴妃填詞的。
見于二人留傳于世的風流韻事太多,還有傳說中的許多名曲,暫且把李隆基排在第四位吧。(白話:李隆基年輕的時候風流瀟灑,年老后窩囊的實在可憐。特別是在遇到楊玉環后,跟一山野村夫沒什么兩樣。他給自己兒子帶綠帽子,他自己頭頂上也沒閑著,不比他兒子少。最后除了曲子越作越好,其余簡直一無是處。)
NO.5魏文帝曹丕
很多人對曹丕當皇帝都不服氣。首先他沒有他老子曹操的霸氣。想當年曹操金戈鐵馬,氣吞草莽,數年之間便滅袁紹,征西涼,伐烏桓,逐劉備,戲孫權,統一了大半個中國。曹操從白手起家,到打下萬里江山基業,可謂英雄一世。只可惜,他死要面子,生的時候并沒有坐上皇位。曹丕當然更沒有他弟弟曹植的才氣。杜甫說李白的文章有魏晉風骨,而曹植就是風骨的風骨。那么為什么當皇帝的偏偏是曹丕呢?這究竟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大勢所趨?
首先,他命好。不是孔融的兒子,也不是彌衡的兒子,而是曹操的兒子,因為他是曹操的兒子,所以注定要不同凡響。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做的好,不如老爸好,亙古不變的真理。
其次,還是命好。他弟弟曹沖死得早,否則,怎么也輪不上他。
再次,繼續命好。他的師傅是荀攸,還有個司馬懿,不折不扣的政治高手。曹植的師傅楊修同樣名滿天下,卻有“雞肋”之嫌。這人啦,非常怪,可真是什么樣的鳥棲什么樣的林。曹丕天生陰險,果真配了一個陰險集團軍。荀攸倒也罷了,一般只教教應對之策,司馬懿卻包藏狼子野心,像只狼一樣躲在暗處,不到獵物出現,絕對不會現身。曹丕耳濡目染,不混蛋才怪。
曹丕本人呢,也得分兩個階段來討論。當皇帝之前,那是個人,而且是個“超人”。文章,書法,劍術都是有口皆碑的。他老弟曹植口吟什么“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還做著游俠夢的時候,曹丕已經是江湖著名的玉面公子了。一首“燕歌行”瀟灑淋漓,再加上他著的《典論》,更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果說他老爹和老弟的成就主要在藝術和色彩上,而他的文學成就則是技術性的。
他對知識分子非常重視,經常跟他們一起聚聚會啊,喝喝酒什么的,關系搞的不錯。而且有一段時間他似乎真的忘了皇位的誘惑,竟想真的做個文人了。不過,歷史畢竟是歷史,他自己嘴里這么說,誰也不曉得他心里怎么想的。但不管怎樣,文章能做到那地步,腦袋已經不是一般的聰明了。況且他還是古今第一文武雙全的皇帝,跟他有得一比的是清朝的雍正,不過從詩詞文章上比,后者差遠了。
曹丕當了皇帝后,心理就變態了。兄弟一個不留,甚至在他的逼迫之下,誕生了一首千古悲涼之作,“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哎,作孽啊。當什么勞什骨子皇帝呢,一家人和和氣氣多好啊。還是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哥哥愛弟弟。
文章寫的太好了,就不適合做皇帝。曹丕同樣是個例證,看著孫權劉備鷸蚌相爭,以為可以坐收漁利,結果錯失了統一的大好良機。統一戰爭向來是先易后難,曹丕老人家不知道腦子灌了多少水,非要拿孫權先開刀。當年他老爹都說生兒子要生孫仲謀這樣的,你曹丕有多少能耐跟人家斗?我推測,可能是被諸葛亮嚇破了膽,或者是心虛,想著自己篡了漢,就給漢留點香火。鬼知道他老人家怎么想的。
NO.6南朝梁武帝蕭衍
蕭衍是蕭繹的爹。其實我不說大家也應該猜到,他們都姓蕭嘛。把蕭衍抬到榜上,是蕭衍同志自己努力的結果,組織上對他關注不夠,提拔不夠,以至于大部分同志不了解他。現在,我把蕭衍同志的生平簡歷公布一下。
蕭衍,男,中國佛教理事會南朝分會主席,(生于公元464—549年。蕭衍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是為佛教事業的光大付出畢生心血的一生。他的精神是高尚的,他的行為是光明正大的,他的光芒將是萬丈的,他的腳印更是我們前進的向導。蕭衍同志同時是許多詩人名作的靈感來源,比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正是源于蕭衍同志的大興佛教。所以,蕭衍同志客觀上推動了中國詩歌的進步與發展。
蕭衍同志的才情表現在多個方面:
一,對經學和史學的研究。
曾撰《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多卷。但沒流傳下來。撰《通史》,用以替代《漢書》等以后的幾部斷代史,并自詡,“書若成,眾史皆廢”。但沒流傳下來。雖然如此,但我們通過這幾本書響亮的名號也可以看出我們蕭衍同志絕非一般人可比。
二,對佛學的研究。
蕭衍同志對佛學的研究不僅僅局限在對佛經的注釋和理解上,而是創造性地把道家的“無”和儒家的“禮”糅合了進去,是佛教中國化的開山鼻祖。可以說,若沒有蕭衍同志,佛教與其他外來宗教的命運并不會好多少,正是因為他的努力改造,才符合了中國的國情,從而沿著有中國特色的方向發展。眾所周知的觀世音菩薩,就是在這個時候變得性。不但如此,蕭衍同志還非常重視理論與實際統一,曾數次“出家”為僧。不過國不可無主,皇后更不可做寡婦,于是湊了億萬銀子又把他一次次贖回來。
三,文學造詣。
中國自古以來有就物以類聚的傳統,如果聚在一起的人都很優秀,于是就會起個很響亮的名頭。比如竹林七賢,江南八怪之類。蕭衍同志因為他在文學方面的出色造詣,躋身當時最著名的“竟陵八友”行列。蕭衍極其喜好樂府詩,其大部分詩作便是這種體裁。著名的有《芳樹》、《有所思》、《臨高臺》,其中有許多都膾炙人口。如《襄陽蹋銅蹄歌》中,“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寫的纏綿悱惻,迤儷動人。鄭振鐸老人家就說,蕭衍的樂府詩最為嬌俏可愛。
能在如此多的方面集大成者,蕭衍不可謂不出類拔萃。可惜,才子皇帝永遠擺脫不了的規律就是得此失彼。他一生可謂極盡仁慈,身邊的大臣即使造反,他也舍不得殺,還流著淚去感化他。不過,不要忘了他的謚號“武”,外人誰要得罪了他,蕭同志一定滅了他九族。后來因為他越來越耽于佛事,大權旁落,落了個被困餓死的下場。不過他也算值了,活了86歲,在中國歷代皇帝中是僅次于乾隆的。
NO.7南朝梁元帝蕭繹
妖童媛女,蕩舟心語;鹢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采蓮賦》
天才!真天才!鄙人把他列為第六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首《采蓮賦》。能寫出這樣的靡靡之音來,不亡國才怪!所以同志們啦,魚與熊掌真的是不能兼得的啊!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處處開鮮花,行行做狀元。李白自詡政治抱負未能實現,依我看來,其政治才能不過爾爾,連在一個藩王手下都不能自保,如何能駕馭整個國家?看看蕭繹同志,當皇帝不過三年,就被西魏陷了江陵,落了個遇俘被殺的下場。
蕭繹同志不是沒有奮斗過,他老爹蕭衍作了一輩子秀,到頭來活活餓死,眼看家敗國亡,我們的蕭繹同志奮力拼殺,可謂是受命于危難之際了。可惜他積蓄了力量不是想著先復國,而是把可能對自己皇位有威脅的幾個哥哥弟弟殺了個干凈。火并后,被北方的西魏來了個“漁翁得利”,不知道蕭繹死的時候有沒有醒悟一點?一個籬笆還有三個樁呢,單槍匹馬,豈不自尋死路?哥哥不是不可以殺,弟弟也不是不可以殺,但殺要分個時機嘛,放龍椅的地兒都沒有,就想著做上龍椅后的事兒了,不失敗才怪。
蕭繹善繪佛面、鹿鶴及景物寫生,以及善畫外國人物形象。嘗畫《圣僧像》,蕭衍為之題識。又畫《宣尼像》,并自書贊。時人謂之“三絕”。蕭繹在當時文化圈的地位相當于現在余秋雨啊,金庸啊,總的來說,他當皇帝之前,是個好詩人,好畫家,當了皇帝后呢,既不是詩人了,也不是畫家了,連皇位都丟了。除了采蓮賦,流傳至今的還有一幅宋朝摹本《職貢圖》。價值很高。因為內容是二十五個外國使臣的形象。同志們想啊,僅僅一個南朝小國,就有二十五個附屬國家,可見,咱們中國當時確實不是一般的強。
鑒于蕭繹同志在言情詩方面的出色造詣,以及對我國古代史研究的卓越貢獻,特將其排在第七位。
NO.8隋煬帝楊廣
歷史上死后謚號“煬”的有兩位皇帝,但給別人謚號煬,但死后也被別人謚號煬的皇帝只有一個,那就是隋煬帝,而被他稱為煬帝的陳后主陳叔寶同志卻很少被人稱為陳煬帝。
隋煬帝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名氣,原因很多:
其一,他老爹又是篡權又是奪位,北向突厥稱臣,南派大軍滅了陳國,忙活了半天,好不容易才建立一個橫跨萬里,威震天下的大隋朝,卻在楊廣同志的帶領下,不下二十年,便走向了滅亡。
其二,楊廣同志好大喜功,南征北戰,三伐高麗,建東都,開運河,把人力用到了極至,恐怕連秦始皇再世也弗嘆不如。
其三,楊廣同志又是個小有才情的知識分子。他的名篇《飲馬長城窟行》“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筑長城。豈臺小子智,先圣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后人認為“頗有魏武之風”。
從他的這首詩看來,那時的隋煬帝可謂英姿颯爽,雄心勃勃。鄙人之所以把他抬上才情榜,不僅僅是因為他這首詩,而是敬佩他的遠見,無論是東都的營造,還是運河的開通,包括征高麗,無一不是流芳千古的偉業。只不過,他操之過急,民力用到了極限,于是物極必反,樹種多了沒看好,失火燒了自個兒屁股。雄才大略和野心勃勃其實只有一線之隔,劉徹滅了匈奴,雖然落了個國庫空虛,可后人看了解氣,謂之雄才大略。而隋朝畢竟剛剛經營了兩代,哪有什么家底供他折騰?可是他老兄心卻比劉徹還大,于是落了個敗家子的名聲。除此之外看兩個人的性格,政治手段,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或許能力上不能絕對比較,但有一點,他的運氣絕對是不如劉徹的。
本來他可以排名更靠前點的,但有兩個原因,讓他只能排第七名:
一是太狂了,自己詩寫得好也就算了,但只要碰到詩比他寫得還好的大臣,一定要找借口殺掉。乖乖,要是鄙人不幸做了你的臣子,憑俺這才情,豈不早與閻王對戲去了?
其二,這哥們當年能在塞外帶兵巡邏,后來天下大亂了,干脆躲在深宮不出了,還自暴自棄地擺弄他那個腦袋對蕭皇后等一干妃子說,“多好的腦袋啊,不知道被誰拿了去!”聽聽,幸虧不是我兒子,否則鐵定被他氣死。
隋煬帝留下來的詩作不多,這和他亡國之君的下場有關,即便有佳作留下,但后來統治者為了誣蔑他,也多不承認是他之作。
NO.9清世祖愛新覺羅·玄燁
我這個排行榜只有十個人,他爺孫倆就占了兩位,幸好二老都作古了,否則肯定又被牛鈺,馬鈺什么的大罵“潛規則”了。清朝一脈皇帝,大多比較勤學向上,特別是入關后的幾位皇帝,更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比一浪“風騷”。一般說來,文化的繁榮和經濟的繁榮是相輔相成的,清朝的文化集大成時期就發生在康、雍、乾三朝。而這三朝的皇帝,卻也對得起那個時代,雖不至于吟詩作畫處處“老子天下第一”,但和前朝相比,他們爺三的皇帝確實做得有聲有色。
康熙皇帝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從年幼登基,到少除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粉碎準噶兒的分裂企圖,止住了沙俄的東進野心。把中國地圖打開,可以說康熙爺是從雞爪子打到雞屁股,又從雞屁股打到雞腦袋,等于把中國重新翻了個個兒。光說這不行,今天討論的不是治國的本事,而是皇帝們的情商。康熙皇帝的書法絕對在他孫子之上,其筆法剛勁有力,筆觸之下,入木三分。康熙皇帝的勤奮也是古今皇帝之少有,從五歲入書房讀書,每讀必誦,從不自欺欺人,甚至到了過勞咯血的地步。遺憾的是,康熙似乎也沒給后人留下什么膾炙人口的佳作來,但這并不妨礙他的才情名詞,因為他讀書不是為了寫詩的,而是“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如果他每天也用大量的時間在御花園里瞎琢磨,恐怕他給我們留下的就不是那個雄雞的版圖了。
此外,康熙之所以上榜的理由還有二。一,他是中國皇帝中第一個學外語的。還有一個是末代皇帝溥儀。二,他是中國所有皇帝中唯一一個懂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
綜上所述,康熙皇帝的才情指數絕對不會低。大家想啊,老爺子文能吟詩作畫,武能打架斗毆(注:據他老人家自己說,一輩子打死了N頭熊,N頭虎,N頭狼,可見其打架功夫也絕對是一流的),而且學貫東西,兼通中外,英語過八級,哪個少女同志不以他為偶像,我非代表組織上狠狠批評她不可。
NO.10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
猶豫再三,終于把乾隆拉上了榜單。這個自稱“十全老人”,一輩子筆墨風流,勝跡無數,文治武功皆可圈可點的皇帝在天有知的話,肯定會滅了我九族。康乾盛世那會兒如果流行排行榜什么的,乾隆嘴上不說,心里肯定死死的盯著“大清第一才子”的寶座。
眾所周知乾隆愛寫詩,但寫得確實不怎么樣,問題是人家老人家還相當的自負,把幾個典故平仄對仗,堆砌起來就成了無數首律詩。中國上下五千年,當過皇帝的哥們成百上千,其中除了幾個還沒學會走路就玩完的兒皇帝外,恐怕沒幾個文盲吧?可人家乾隆爺就是個性,非要作出萬把首詩來,來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向天下宣示他老爺子真的是個知識分子。鄙人以為,乾隆詩作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他以皇帝身份所寫的一些詩有著非常重要歷史研究價值,是對那個時代政治以及社會生活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畢竟在那幾十年里,只有他一個皇帝嘛!
乾隆還有一大嗜好,就是喜好題字。樹長的奇怪了他要題,房子建好了他要題,哪個重要人物死了,或者娶媳婦了他還要題,逢年遇到什么天降祥瑞了,乖乖,他更要先吟后題。這也罷了,他還要在古人的詩畫遺作上露一把臉,故宮收藏的無數歷代遺傳下來的詩作,幾乎就沒他沒有題字的。更要命的是乾隆老爺子的藝術鑒賞力確實不滴,他題字的那些字畫無一不是收藏價值最高的。就說展子虔的那副《游春圖》吧,本來酣暢淋漓,自然瀟灑的一副畫,他老爺子非要在遠山之后標上自個兒的大名,讓今人看了簡直哭笑不得。
綜上所述,乾隆確實是個有才情的皇帝,否則,他不可能專揀精華來糟蹋。故,排名第十。
文學常識:中國古代十大名相
導語:宰相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能當此職位的必屬能人,下面我們來看看都有誰吧!
NO.1文膽武略官場楷模——清代名相曾國藩
曾國藩,清代名相,也是個清官。他步入仕途后,曾十年七遷,37歲當上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立功,他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則。因此,他除了“一品侯”頭銜之外,還有“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圣賢”、“近代史之父”諸等稱謂。
曾國藩一生是極其成功的,名譽、地位,別人所有,他皆有,別人沒有的,他也有。他成了.惟獨佩服的人物,成了蔣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師形象。
NO.2帝王之師救時宰相——明王朝名相張居正
張居正,明朝名相。他機巧善謀,治世有方:創考成法,整頓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治黃整淮,修整邊防,功在社稷,垂名后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時宰相”之譽。張居正作為一名改革家,不在王安石之下,他沒有貿然全面整頓財政,避開了統治勢力的“痛處”,改革成功,國富民安于一時。
張居正作為一代宰相,為國于民鞠躬盡瘁。身為帝王之師,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師德,可謂用心良苦。然而他尸骨未寒之時,朝野狼煙四起,一邦小人便開始秋后算帳,張被罷了官位,抄了全家!
NO.3輔佐天驕北國臥龍——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遼國皇族之后,元代開國大臣、名相。成吉思汗時,被召用,隨后雙扈主西征,觀天象,卜吉兇,力勸成吉思汗不要妄殺無辜,得成吉思汗信任,遂為成吉思汗股肱大臣,尊寵至極。耶律楚材,上諫針貶時弊,保江山穩定,改革稅制,武功文治,使蒙古統法者收到極盛之效。
NO.4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準
寇準,北宋宰相。太平興國進士,景德元年稱相。時值遼兵來攻,寇準力排眾議,堅主抵抗,促使真宗前往督戰,與遼訂“澶淵之盟”,后王欽若陷害寇準,被罷相。寇準居官清廉,為世代楷模,他終生不蓄錢財,家中無歌伎,“有官居鼎鼎,無宅起樓臺”,是時人對他的形容。
NO.5熙寧變法爭議不休——北宋名相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神宗時名相。這位不甘寂寞的政治家,領導一場轟烈和悲壯的熙寧變法,從此這位勇士獨撐大旗步入歷史漩渦,成了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人物。變法之前王安石被譽為“當世圣人”,變法后,司馬大罵其為欲謀朝篡位的大奸臣;后來的宋徽宗對王安石推崇備至,而到了宋欽宗那里,竟成了北宋滅亡的魁首。作為文人的`王石安,中國人婦孺皆知,而作為宰相,卻爭議不休,原因何在?
NO.6瓦崗軍師千古諍臣——大唐名相魏征
魏征,大唐名相,以直諫揚名天下。隋末,投瓦崗,兵敗歸唐,佐太子,玄武兵變,易主輔秦王。唐太宗時,進為宰相,成為大唐王朝決策主要人物之一。
魏征,有膽,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言,而且不達目的不罷休,創了歷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樹了歷代君臣關系的典范。魏征曾向太宗面諫五十次,呈奏十一件,一生諫諍多至“數十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烈,態度之堅定,在中國歷史上只有魏征一人。難怪魏征一死,太宗大發感概“魏征歿,朕亡一鏡”!
NO.7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齡
房玄齡,大唐開國大臣,貞觀名相,也是唐初居位最長的宰相。他為人多智,有奇謀,人稱“房謀”。隋時,人皆言隋祚長久,唯房玄齡慨然而憂,一語道破天下事:“今雖清平,其亡蹺足可待。”云破日出,便走馬投身秦王李世民,成為幕府謀主,助李世民掃平群雄,一統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玄武門事變,他是主謀,翦除太子,助李世民得了帝位,可謂一策定乾坤!
作為大唐宰相的房玄齡,貞觀元年,圖治安民,不遺余力,得太宗殊遇,被譽為“漢之蕭何”,也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終至輝煌,兒子當了附馬,女兒作王妃,如此功績,也不枉其為大唐天下謀盡一生。
NO.8奇謀善變不下三杰——漢初名相陳平
陳平,秦不漢初謀略家,始投魏王,繼屬楚五頂羽,后離楚歸漢,佐漢王劉邦,一匡天下,終成漢室名相。漢初三杰,韓信受謗,被擒于云夢澤,死于鐘室;蕭何遭讒,曾械于牢獄;張良懼禍,托言閑游。陳平卻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謀之老道,遠在三杰之上。
陳平之人多奇事:年青俊美,偏納他人之遺孀,為當時笑談。六出奇計佐漢,助高祖解白登圍,又平定叛亂,使大漢江山天牢地固。陳平之人善謀身:高祖欲殺“連襟”樊噲,一邊真命天子,一邊是皇親國戚,陳平夾在中間受難,便對靈哭奏,解呂后構陷之心,王陳并相結交周勃,終于翦滅呂后勢力,得了善終。
NO.9功冠群臣聲施后世——西漢開國名相蕭何
蕭何,江初謀略家,漢王朝開國名相。秦末,天下大亂,蕭何乃一刀筆小吏,也能乘勢而起,擁立沛公,反了沛縣。勸劉邦避項羽鋒芒,屈尊漢中王,立穩腳跟,徐圖天下;他慧眼獨具,月下追回韓信,使“漢興三杰”到了劉邦一人手下,乃漢初開國兩件大事,功在蕭何。楚漢相爭,蕭何留守關中,為劉邦大軍提供了充足可靠大后方,首功在蕭何!漢王朝初定,治國安邦,頒法立規,更有“蕭規曹隨”之譽。身居相位,歷時二主,善始善終;“功冠群臣,聲施后世”的盛譽,太史公受之無愧!
NO.10才高齊天謀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
李斯,功過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偽飾地追逐功利權勢,研學帝王術初投秦相呂不韋,后宮幃進言,獻翦諸侯,滅六國,成帝王之策,得秦王嬴政信賴,馳騁于秦都。他以《諫逐客書》,說秦王取消逐客令,挽救了萬千卿客,成就了大秦偉業。批駁分封,倡郡縣制,一統貨幣,度量衡。著《倉頡》篇,創“小篆”,統一文字,有萬世不滅之功。然而李斯也曾助秦始皇焚書坑儒,附趙高沙丘謀逆,最終為小人構陷,一代權謀大師腰斬于咸陽。功高亦李斯,過高亦李斯。
文學常識之中國古代十大名相
導語:小編帶大家認識我國古代四大名相~
NO.1文膽武略官場楷模——清代名相曾國藩
曾國藩,清代名相,也是個清官。他步入仕途后,曾十年七遷,37歲當上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立功,他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則。因此,他除了“一品侯”頭銜之外,還有“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圣賢”、“近代史之父”諸等稱謂。
曾國藩一生是極其成功的,名譽、地位,別人所有,他皆有,別人沒有的,他也有。他成了.惟獨佩服的人物,成了蔣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師形象。
NO.2帝王之師救時宰相——明王朝名相張居正
張居正,明朝名相。他機巧善謀,治世有方:創考成法,整頓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治黃整淮,修整邊防,功在社稷,垂名后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時宰相”之譽。張居正作為一名改革家,不在王安石之下,他沒有貿然全面整頓財政,避開了統治勢力的“痛處”,改革成功,國富民安于一時。
張居正作為一代宰相,為國于民鞠躬盡瘁。身為帝王之師,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師德,可謂用心良苦。然而他尸骨未寒之時,朝野狼煙四起,一邦小人便開始秋后算帳,張被罷了官位,抄了全家!
NO.3輔佐天驕北國臥龍——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遼國皇族之后,元代開國大臣、名相。成吉思汗時,被召用,隨后雙扈主西征,觀天象,卜吉兇,力勸成吉思汗不要妄殺無辜,得成吉思汗信任,遂為成吉思汗股肱大臣,尊寵至極。耶律楚材,上諫針貶時弊,保江山穩定,改革稅制,武功文治,使蒙古統法者收到極盛之效。
NO.4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準
寇準,北宋宰相。太平興國進士,景德元年稱相。時值遼兵來攻,寇準力排眾議,堅主抵抗,促使真宗前往督戰,與遼訂“澶淵之盟”,后王欽若陷害寇準,被罷相。寇準居官清廉,為世代楷模,他終生不蓄錢財,家中無歌伎,“有官居鼎鼎,無宅起樓臺”,是時人對他的形容。
NO.5熙寧變法爭議不休——北宋名相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神宗時名相。這位不甘寂寞的政治家,領導一場轟烈和悲壯的熙寧變法,從此這位勇士獨撐大旗步入歷史漩渦,成了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人物。變法之前王安石被譽為“當世圣人”,變法后,司馬大罵其為欲謀朝篡位的大奸臣;后來的宋徽宗對王安石推崇備至,而到了宋欽宗那里,竟成了北宋滅亡的魁首。作為文人的王石安,中國人婦孺皆知,而作為宰相,卻爭議不休,原因何在?
NO.6瓦崗軍師千古諍臣——大唐名相魏征
魏征,大唐名相,以直諫揚名天下。隋末,投瓦崗,兵敗歸唐,佐太子,玄武兵變,易主輔秦王。唐太宗時,進為宰相,成為大唐王朝決策主要人物之一。
魏征,有膽,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言,而且不達目的`不罷休,創了歷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樹了歷代君臣關系的典范。魏征曾向太宗面諫五十次,呈奏十一件,一生諫諍多至“數十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烈,態度之堅定,在中國歷史上只有魏征一人。難怪魏征一死,太宗大發感概“魏征歿,朕亡一鏡”!
NO.7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齡
房玄齡,大唐開國大臣,貞觀名相,也是唐初居位最長的宰相。他為人多智,有奇謀,人稱“房謀”。隋時,人皆言隋祚長久,唯房玄齡慨然而憂,一語道破天下事:“今雖清平,其亡蹺足可待。”云破日出,便走馬投身秦王李世民,成為幕府謀主,助李世民掃平群雄,一統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玄武門事變,他是主謀,翦除太子,助李世民得了帝位,可謂一策定乾坤!
作為大唐宰相的房玄齡,貞觀元年,圖治安民,不遺余力,得太宗殊遇,被譽為“漢之蕭何”,也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終至輝煌,兒子當了附馬,女兒作王妃,如此功績,也不枉其為大唐天下謀盡一生。
NO.8奇謀善變不下三杰——漢初名相陳平
陳平,秦不漢初謀略家,始投魏王,繼屬楚五頂羽,后離楚歸漢,佐漢王劉邦,一匡天下,終成漢室名相。漢初三杰,韓信受謗,被擒于云夢澤,死于鐘室;蕭何遭讒,曾械于牢獄;張良懼禍,托言閑游。陳平卻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謀之老道,遠在三杰之上。
陳平之人多奇事:年青俊美,偏納他人之遺孀,為當時笑談。六出奇計佐漢,助高祖解白登圍,又平定叛亂,使大漢江山天牢地固。陳平之人善謀身:高祖欲殺“連襟”樊噲,一邊真命天子,一邊是皇親國戚,陳平夾在中間受難,便對靈哭奏,解呂后構陷之心,王陳并相結交周勃,終于翦滅呂后勢力,得了善終。
NO.9功冠群臣聲施后世——西漢開國名相蕭何
蕭何,江初謀略家,漢王朝開國名相。秦末,天下大亂,蕭何乃一刀筆小吏,也能乘勢而起,擁立沛公,反了沛縣。勸劉邦避項羽鋒芒,屈尊漢中王,立穩腳跟,徐圖天下;他慧眼獨具,月下追回韓信,使“漢興三杰”到了劉邦一人手下,乃漢初開國兩件大事,功在蕭何。楚漢相爭,蕭何留守關中,為劉邦大軍提供了充足可靠大后方,首功在蕭何!漢王朝初定,治國安邦,頒法立規,更有“蕭規曹隨”之譽。身居相位,歷時二主,善始善終;“功冠群臣,聲施后世”的盛譽,太史公受之無愧!
NO.10才高齊天謀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
李斯,功過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偽飾地追逐功利權勢,研學帝王術初投秦相呂不韋,后宮幃進言,獻翦諸侯,滅六國,成帝王之策,得秦王嬴政信賴,馳騁于秦都。他以《諫逐客書》,說秦王取消逐客令,挽救了萬千卿客,成就了大秦偉業。批駁分封,倡郡縣制,一統貨幣,度量衡。著《倉頡》篇,創“小篆”,統一文字,有萬世不滅之功。然而李斯也曾助秦始皇焚書坑儒,附趙高沙丘謀逆,最終為小人構陷,一代權謀大師腰斬于咸陽。功高亦李斯,過高亦李斯。
高考文學常識:中國古代文學常識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的是從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中華民族文學發展的歷史。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中國古代文學常識,趕快收藏吧。
一先秦文學
(一)上古神話傳說
記錄上古神話的書有很多,最主要的有兩部:《山海經》、《淮南子》。
【《淮南子》】亦稱《淮南鴻烈》,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所撰。
(二)先秦散文
【第1句】:儒家經典:
1“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2“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經”和《樂》稱為“六經”又稱六藝。
【第2句】:歷史散文:《左傳》(編年體)、《國語》(國別體)、《戰國策》(國別體,西漢)。
“春秋三傳”《左傳》《谷梁傳》《公羊傳》。
【第3句】:諸子散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
【孔子】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思想核心是“仁”。
《論語》一書為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成。。《論語》為文案體,列為"四書"之一。
【墨子】名翟(dí),春秋時期魯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一書由墨子及其弟子所著,記錄了墨子的言行和事跡,文案體。
【孟子】名軻,宇子輿,戰國時儒家代表人物,世稱亞圣。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為《莊子》。
《莊子》名《南華經》,現存33篇,由莊子及其門人所著。
【荀子】名況,字卿。避漢宣帝劉詢諱,改稱孫卿,主要作品為《荀子》。
【韓非】哲學家,先秦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著《韓非子》。
【呂不韋】秦相,戰國末期韓國大商人,集合門客編成《呂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圉寇),戰國時鄭人,被道家尊為前輩。
(三)先秦詩歌
(1)【《詩經》】本稱《詩》,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故亦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為“風”“雅”和“頌”三個部分。
《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它與《書》《禮》《易》《春秋》合稱為“五經”。
(2)屈原——《楚辭》——“楚辭”
二兩漢文學
【第1句】:兩漢散文
【賈誼】又稱賈生,賈長沙,賈太傅,西漢政論家、文學家。主要作品為《新書》58篇。《過秦論》(上中下三篇)出于此書。另有《論積貯疏》等奏疏,《吊屈原賦》等賦。
【劉安】西漢思想家、文學家。襲父爵封為淮南王。主要作品為《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司馬遷】字子長,別稱太史公,簡稱史遷。與司馬光并稱“史界兩司馬”,與班固并稱"班馬"。主要作品為《史記》又名《太史公書》。
《史記》:歷史散文。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種體例,被譽為“實錄、信史”。魯迅贊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學“雙璧”(《史記》、《資治通鑒》)之一,前“三史”(《史記》、《漢書》、《后漢書》)、“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之首。
【班固】字孟堅,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馬"之一。主要作品為《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戰國策》】共33篇,西漢劉向根據史料編定。屬國別體史書,歷史散文,載錄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個方面的史實,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
【漢賦】中國古代兼有詩歌和散文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漢代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
史書體例
【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末年的魯國史官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北宋司馬光主編,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記載了1362年的歷史,花了19年的時間編寫成的。
【紀傳體】是以人物為綱、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我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是西漢司馬遷編纂的《史記》。《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寫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漢武帝太初年間結束,上下三千年。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
【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此外國別體史書還有《戰國策》和《三國志》。
【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我國古代著名的通史有兩部: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斷代史】是只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外均為斷代史。
【第2句】:兩漢詩歌
【樂府詩】繼《詩經》、《楚辭》之后,兩漢樂府詩成為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又一壯麗的景觀,作為一種新的詩體,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陌上桑》與《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民歌中的最優秀的作品,也是敘事詩的代表作。《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是漢樂府敘事發展的高峰。見于南朝徐陵編纂的《玉臺新詠》。《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為“樂府雙璧”。
【《古詩十九首》】出自漢代文人之手,但沒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詩十九首》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
三魏晉南北朝文學
【第1句】:魏晉文學
【“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小名阿瞞,字孟德,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追尊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龜雖壽》、《短歌行》、《觀滄海》等。
【曹植】字子建,三國魏詩人,曹操第三子,封陳王,謚思,后稱陳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黃雀行》《七步詩》《洛神賦》。
【諸葛亮】字孔明,別號臥龍,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官至蜀漢丞相,封武鄉侯。有《諸葛亮集》,《出師表》出于此。
【建安七子】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禹(yǔ、應瑒、劉楨。“七子”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們與“三曹”一起,構成建安作家的主力軍。
【竹林七賢】三國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稱。他們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由于他們互有交往,而且曾集于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
【陳壽】字承祚,西晉史學家。主要作品為《三國志》,紀傳體斷代史,記述自黃巾起義至晉滅吳統一天下近百年間的歷史。三國在百年間的史事頭緒紛繁,陳壽雖分別編為《魏書》、《蜀書》、《吳書》,卻能從總攬全局的角度處理,顯示出他特異的史才。后人因推崇陳壽的史學和文筆,于《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史外,加上《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干寶】字令升。主要作品為《搜神記》,《干將莫邪》、《東海孝婦》都出于此。是我國最早的短篇小說集之【第1句】:多為志怪故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東晉大詩人,我國第一位杰出的田園詩人。有《陶淵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等。
【酈道元】字善友,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撰成《水經注》四十卷,是富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志。《三峽》出于此。
【第2句】:南北朝時期
《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加上從晉到明共二十個朝代的紀傳體斷代史史書合稱為“二十四史”。
【劉義慶】襲封臨川王。主要作品為《世說》,唐時稱為《世說新書》,宋時稱《世說新語》,《周處》、《陳太丘與友人期》等出于此書。屬筆記小說,記載魏晉人物的言談軼事,與"志怪小說"相對,可看作"志人小說"的開端。
【劉勰】字彥和,南朝梁代文學理論家。主要作品為《文心雕龍》,是我國第一部文藝理論專著。
【鐘嶸】字仲偉,南朝梁代文學批評家,著有我國第一部詩歌論專著《詩品》。品評自漢至梁一百二十多個詩人。
【謝靈運】謝靈運,南朝詩人,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與陶淵明合稱陶謝。東晉名將謝玄的孫子,小名客兒,年長后襲封為康樂公,后降為康樂侯,因此世人都稱他為"謝康樂"。
四唐代文學
(一)唐代詩歌
【第1句】:初唐(618—712)唐建立至唐玄宗即位,近100年。詩歌成就以“初唐四杰”和陳子昂為代表。
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律縣)人,初唐文學家。陳子昂
【陳子昂】唐代文學家。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傳誦千古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第2句】:盛唐(712——762)從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這半個世紀通常稱為盛唐。盛唐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涌現出大批稟受山川英靈之氣而天賦極高的詩人。
⑴.以王維和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王維】字摩詰(jié),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他著有《王右丞集》。
【孟浩然】字浩然,世稱孟襄陽,唐代詩人。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⑵.以岑參、高適、王昌齡、王之渙為代表的邊塞詩派
【高適】字達夫,曾任散騎常侍,世稱高常侍。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主要作品為《燕歌行》、《別董大》等,后人輯有《高常侍集》。
【岑參】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世稱“高岑”。其詩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麗,尤長于七言古詩。主要作品為《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逢入京使》。
⑶.大李杜:李白、杜甫
【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賀知章評李白,李白亦自詡),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名作有《將進酒》、《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等。著有《李太白集》。韓愈稱贊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拾遺,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人稱"詩圣"。唐代三大詩人之一,還有“史詩”之稱。名作有“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別”(《無家別》《垂老別》《新婚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