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腳高,一腳低】見“高一腳,低一腳”。
【第2句】:屠夫送禮——提心吊膽
【第3句】:【 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秀才會動嘴,兵會動刀,嘴沒有 刀厲害。借指遇到蠻不講理的人,無法對付。李存葆《山中 那十九座墳塋》:“這年頭,不單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兵 遇上秀才也得處處提防碰響‘政治地雷’。”
【第4句】:驢糞蛋滾白糖——表面甜
【第5句】:【吃水莫忘源,燒柴莫忘山】釋義:比喻不忘別人的恩情,不忘本。例句:親人解放軍,好多人是從東三省來的,幾千里上萬里,他們不是也有父母,也應該娶妻生子嗎?人哪,吃水莫忘源,燒柴莫忘山。
【第6句】:一天晚上,奶奶讓我上街買東西,我害怕不敢去。奶奶說:“一分膽量一分福,十分膽量住瓦屋。別害怕,去吧。”(河南·尉氏)
【第7句】:雞叫趕路——越走越明
【第8句】:【枉披了人皮】(慣)枉:白白地。 比喻人的行為極其卑鄙、惡劣。
【第9句】:【沒有擒虎藝,不敢上山崗】(諺)沒有捉拿猛虎的武藝,就不敢到猛虎出沒的山崗上去。比喻沒有高超的本領,就不敢去犯風險,闖難關。 也作沒得斬龍劍,哪敢下東海。 沒有擒虎藝,不敢上高山;不是擒龍手,怎能下海洋。 沒有擒龍手,不敢下東洋;沒有打虎藝.不敢上山崗。
【第10句】:【瘸驢配破磨】(慣)比喻有缺陷的兩個人正好相配。 也作“破磨對瘸驢”。
【第11句】:我班有些同學紀律差,老師一轉向黑板寫字,他們就在下面說起話來。一次,老師寫完字后面向同學們說:“我們班有些同學,在老師面前是人,在老師背后是鬼。”(廣西·扶綏)
【第12句】:【扳開竹子看梅花】釋義:比喻看個究竟。例句:“小伙啊,我們嘴說無用,到地頭再說,貨到地頭死!”“好!我們扳開竹子來看梅花。”
【第13句】:【燈草拐棒兒,拄不定】釋義:用燈草做的拐棒兒,拄不得。比喻人靠不住。例句:你干凈是個球子心腸,滾下滾上;燈草拐棒兒,原拄不定。把你到明日,蓋個廟兒,立起了旗桿來,就是個謊神爺。
【第14句】:鄰居家忘了關水龍頭上班去了,結果他們家發了大水,我們家也遭了殃。哥哥氣憤地要去找他們算賬。奶奶說:“算了,人家又不是故意的。常言說,走路要好伴,居家要好鄰。千金買屋,八百買鄰。為了一件意外的事傷了鄰居和氣,不值得。”(河南·許昌)
【第15句】:懶驢子拉磨——打一鞭走一步
【第16句】:白菜拌豆腐——清清白白
【第17句】:【上坡路吃力,下坡路好走】(諺)比喻人進取向上艱難,消沉墮落卻十分容易。
【第18句】:沉香木當柴燒——屈了材(才)
【第19句】:媽媽教育我要尊敬老師,說:“給人金,給人銀,不如教給人學問。所以你要尊敬老師啊!”(安徽·肥西)
【第20句】:【 彈不到一股弦上去】彈、談同音借用。謂說不到一起去, 話不投機,沒有共同語言。亦可用反義。馬烽《劉胡蘭傳》: “平素和家里人也是說不了三句話就頂板,和誰都彈不到一 股弦上。”
【第21句】:【 瘦狗莫踢,病馬莫欺】指不可欺侮弱者或倒霉的人,要有 同情心。古華《芙蓉鎮》:“瘦狗莫踢,病馬莫欺,倒是胡玉音 覺得他落魄,有些造孽。”
【第22句】:【走道拾元寶,只花個彎腰的工夫】釋義:比喻不費多少力就得到很大好處。例句:劉萬說:“是呀,這回你是走道拾元寶,只花個彎腰的工夫,破費幾個錢也是應當的。”
【第23句】:【 大河漲水小河滿】小的依靠大的,局部依賴整體。張抗 抗《北極光》:“當然先救自己!我從來不認為什么‘大河漲 水小河滿’是符合科學原理的,只有小河的匯集才有大河的 奔流。”
【第24句】:樹梢上吹喇叭——趾(枝)高氣揚
【第25句】:【張跟斗,豎直立】(慣)豎直立:做倒立。翻跟頭,做倒立。比喻瞎折騰。
【第26句】:爸爸干活不小心,手劃破了點皮,又是吃藥又是抹藥。媽媽看見了說:“你真是猴子屁股當瘡治。”(甘肅·臨夏)
【第27句】:【植樹節】3月12日,是我國現在的植樹節。那么,過去有植樹節嗎?我國最早設立植樹節,是由民國初期周自齊呈準孫中山大總統設置的。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后,民國四年(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由農商部總長周自齊呈準大總統,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并從事植樹活動。7月2舊批準后,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這首個植樹節是源于我國古代清明節插柳的習慣。相傳,唐朝高宗于三月初三游春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后來,江南百姓將此演化成插柳,每逢清明時,家家戶戶將柳條插在井邊,綠柳發芽,遂長成小樹。“井井有條”的成語即發源于此。這也是將清明定為植樹節的起因。民國十七年(1928年)4月7日由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嗣后舊歷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總理(孫中山)逝世紀念植樹式。”民國十八年(1929年)2月9日農礦部又以部令公布《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十六條。后經行政院及國民政府批準,正式確定3月12日為全國植樹節。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國務院更加重視植樹造林,重新規定3月12日為中國植樹節。
【第28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指秋季三個月,亦可解釋為三 年,謂別后思念深切。語出《詩經》。張孟良《兒女風塵記》: “六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真想你呀!”
【第29句】:【打落十八層阿鼻地獄】(慣)阿鼻地獄:佛教指犯了重罪的人死后靈魂受苦的地方。比喻給以最嚴厲的懲罰,使之深陷苦難,永無出頭之日。 也作“打下十八層地獄”。
【第30句】:【 刀不離手,弓不離身】處于戒備狀態。成語:枕戈待旦。 姚雪垠《李自成》:“盡管這群人隊伍不整齊,有的站著,有的 蹲著,卻都是刀不離手,弓不離身,準備著隨時廝殺。”
【第31句】:【翻老皇歷】釋義:皇歷:歷書。歲月更換了,翻看舊歷書無用。比喻只知按老經驗辦事。例句:咱不能凈翻老皇歷呀!黨早就告訴我們,我們不能走其他國家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邊一步一步爬行。
【第32句】:【靶場上的人頭——干等著挨打】(歇)指被動地等待挨對方整治。
【第33句】:【繩打細處斷】釋義:繩子的細處容易斷,比喻薄弱的地方容易出問題。例句:才才那時長得瘦貓兒似的,病鬧個不停,人都說:“怕要繩打細處斷”。
【第34句】:【哭了半天,還不知道是誰死了】謂不了解實情,瞎擔憂。浩 然《艷陽天》:“真是大馬虎,哭了半天,還不知道是誰死了! 我們說的是分麥子的事兒!”
【第35句】:好漢打虎不打貓——找對手
【第36句】:逆水賽龍舟——力爭上游
【第37句】:【 天陰總有天晴時】謂情況會好轉。馬烽西戎《呂梁英雄 傳》:“你心里有什么快說吧,不要怕!天陰總有天晴時。“
【第38句】:一馬當先,萬馬奔騰。
【第39句】:【吹枕邊風】(慣)指妻子向丈夫灌輸自己的觀點或提出要求。 也作“吹枕頭風”。
【第40句】:【年老莫娶年少妻】(諺)老年男子不要娶年輕女郎。指男女婚配,貴在年齡相當。
【第41句】:工人一雙手,平地起高樓;農民一雙手,瘦地出青油。
【第42句】:【 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自己有主見,不受他人影 響。或說:你有千條計,我有老主意。古華《姐姐寨》:“他這 叫做你有千變萬化,我有一定之規。以不變應萬變。自成 門戶,自成體系。”
【第43句】:【省了鹽酸了醬,省了柴禾睡涼炕】只圖節省,反而影響質 量。類似的:吃了省錢瓜,得了絞腸痧/買得便宜柴,燒了夾 底鍋。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治瘡別怕剜肉。要是 該花,再多咱也花。可千萬別省了鹽,酸了醬;攢下柴禾,睡 涼炕!”
【第44句】:【娘的墓前哭丈夫——上錯了墳】(歇)比喻找錯了地點。含譏諷意味。
【第45句】:姥姥帶我回城,我非要坐出租車不行,姥姥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增產不節約,好比漏底兒鍋,上面添了水,下面流成河。過日子可不能這樣大手大腳的。”(陜西·西安)
【第46句】:媽媽往樓上搬煤球,我也要搬,媽媽不讓。趁媽媽不注意,我抱了十塊就往樓上跑,剛跑了幾步就跌倒摔破了煤球。媽媽拉起我說:“你這是捉老鼠的貓硬要拉車,自不量力!”(山西·平陸)
【第47句】:【 假作真時真亦假】以假為真,則真也被懷疑為假。謂真 假不分。《人民日報》(1986,2,18):“最好的辦法就是講真 話,舉事實,不講一句假話。否則,就有可能假作真時真亦 假了。”
【第48句】:【挖好肉,補爛瘡】(慣)比喻用有害的辦法臨時解救危急。
【第49句】:【請酒不吃吃罰酒】見“敬酒不吃吃罰酒”。
【第50句】:一天,鄰家的叔叔和嬸嬸吵架,媽媽去勸他們:“您倆都消消氣吧,誰家的灶屋不冒煙呢?都別往心里去。”(河南·項城)
【第51句】:【一塊石頭落地】(慣)比喻所牽掛的事不要緊了,終于放下心來。
【第52句】:【酷】“酷”在1992年版《現代漢語詞典》中還是當“殘酷;程度深、極”解釋,如酷吏,還沒有現在流行的新義,說明它是近幾年來出現的一個新詞,而且使用頻率相當高,是青年們追捧的一個熱詞。 “酷”是英文C。l的音譯,原意為“涼爽、冷靜”,后被引申為“無熱情、不激動”或“真棒、好極了、帥氣”等表示驚喜和贊美、羨慕之意。這個詞還意味著有品位的、瀟灑的、出色的,它在美國青少年中使用頻率非常高。后來,中國的港臺地區媒體把其音譯為“酷”,在20世紀90年代末傳人中國大陸并廣泛流行起來。如趙本山在春晚演出的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中有句臺詞:“我年輕那會兒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帥呆了、酷斃了。”
【第53句】:我們班上有幾個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上課不專心聽講,作業不認真做。老師說:“你們要努力學習啊!不能搬個南瓜當凳坐,混一天是一天。”(河南·內鄉)
【第54句】:【 銀樣蠟槍頭】謂中看不中用。語出《西廂記》。成語:虛 有其表。古華《相思樹女子客家》:“地名不好,只要人中用。 人不中用,銀樣蠟槍頭,于國于家何益?”
【第55句】:【年】“年”既指新年元旦,又指春節。那么,年是怎么起源的呢?源分兩處。一是典籍,一是民間傳說。先說典籍。據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釋天》記載:“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這說明周朝才開始叫做“年”。后來唐太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曾改年為“載”。唐肅宗至德三載(公元758年)又改“載”為“年”。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國實行公歷,將公歷一月一旦稱元旦,改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年作為一個傳統民俗節日一直存在。考古學家認為“年”的基本概念,大約是從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的,而它的概念初義來自農業。《谷梁傳·宣公十六年》中說:“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大熟為大有年。”所謂“大有年”,就是大豐收。另外,《說文解字》也云:“年,谷熟也。”這樣,“年”就是慶賀豐收喜悅的意思。以后,人們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慶祝豐收當在冬季農閑的時候,冬春交換之際,一年又起。再說民間傳說。傳說遠古的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年”,頭上長獨角,口似血盆,體大如牛,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使出來掠食噬人。開始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中。有一次,“年”來到一家門口,恰巧這戶人家穿著紅衣服,點著竹子取暖,燃燒的竹子啪啪爆響,“年”嚇得掉頭逃跑。大家便效仿這戶人家的做法,把“年”驅趕出去,于是,三十晚上,初一凌晨就稱“年”了。后來就形成了放爆竹、貼對聯的風俗了。
【第56句】:【老鼠眼睛——寸寸光】(歇)形容目光不明亮,或目光短淺。 也作“老鼠眼兒——就看鼻子尖兒”。
【第57句】:【 討飯也要隔過他家門】謂對方不值得交往,不去求他。馬 烽《劉胡蘭傳》:“人活得要有點骨氣!以后就是討吃要飯, 也要隔過他那個門!”
【第58句】:【 踩一頭,翹一頭】踩下這一頭,那一頭翹起來,如同蹺蹺 板。表示照顧不過來。成語:顧此失彼。清代《紅樓夢》: “論家事,這里是踩一頭兒翹一頭兒的,連珍大爺還彈壓不 住。”
【第59句】:【教會徒弟,餓死師父】指職業上的競爭。徒弟年輕,一旦 有了本領,師父就可能失業。類似的:三步留一步,免得徒 弟打師傅。海外梁厚甫《海客隨筆》:“何以古人有私心,因 為在封建時代,有教曉徒弟,餓死師父的說法,以書鳴世者, 往往不想把秘訣教人。”
【第60句】:黃昏走到懸崖邊——日暮途窮
【第61句】:【漱上水】(慣)、洑(fu):游泳。向上游。比喻巴結討好有權勢、地位,或有錢財的人。
【第62句】:【正經】“正經”現多指嚴肅認真,端莊正派,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如說某某是一個正經人,就是評價他為人正派;或者說某某不正經,就是評價他道德品質有問題。然而,“正經”一詞最初與人的品質不沾邊,而是另有來歷。 “正經”一詞,起源于唐代,是唐代中央官學的教學內容。唐代教育發達,有官學和私學兩大體系。各類學校都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將所學的儒家經書分門別類,設立不同專業來研修,產生了“正經”與“旁經”的區別。正經分三類共九種,旁經則分為兩種。這里所謂正經,指主體課程。研修正經又可細分為三種情況:《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學制為三年;《詩》、《周禮》、《儀禮》為中經,學制二年;《易》、《尚書》、《春秋公羊傳》、《谷梁傳》則被稱為小經,學制一年半。與正經相對的旁經,分為《孝經》和《論語》兩種,學制為一年。 “正經”本是一個教育制度用語,隨著時間的推移,詞義發生了演變、擴展,成為對人的道德品質的評價。 “正”字計票法在我國現在還保留著投票、唱票、計票的選舉辦法,計票人總是用“正”字來計票數。“正”字計票法簡便易行,充分利用了漢字“正”字的特點,橫平豎直不交叉,可渭是一大發明。 “正”字計票法源于上海舊戲院統計觀眾人數的方法。那時的戲院都稱為茶園,如上海有丹桂園、天仙園等。這種戲院,舞臺是方形的,樓上的座位叫花樓,左右為包廂,大多是達官貴人預包下的;樓下為正廳,設八仙桌,可品茶飲酒;后座是長凳排列的,票價最低廉。樓上樓下都有大木牌,牌上寫滿行行“正”字。因為當時舊戲院無戲票,是由一些“案目”(相當于現在的服務員)站在戲院門口招攬觀眾,領他們入座。每領來五人,司事就在木牌上寫一個“正”字,并注明某案目的名字。這樣記數十分簡便,賬也算得清楚,也能夠統計出進園看戲的總人數。后來戲票出現后,就不再用這種辦法了。沒想到這種辦法被移植到統計選票上來了。
【第63句】:【嫩扁擔難壓千斤】(諺)嫩扁擔:尚未經受過打熬的扁擔。比喻年輕人沒有社會經驗,難以承擔重任。
【第64句】:鄰居家的小寶寶總要大人抱,一放到床上就哭。有時他家大人忙,我就想去幫忙抱抱。大人們說:“不礙事,讓他哭吧,小孩兒哭大不生災,葫蘆吊大柄不歪。”(河南·鄭州)
【第65句】:【耗子鉆風箱——兩頭受氣】見“老鼠鉆到風箱里——兩頭受氣”。
【第66句】:【蘿卜快了不洗泥】(諺)蘿卜賣得快了,就連粘帶的泥也不洗。指熱門貨物不講質量。也泛指有銷路的東西往往偷工減料。 也作蘿卜快了不洗泥,蘿卜慢了代剝皮。 蘿卜快了不洗泥,柿子甜了不打皮。
【第67句】:【灑多少汗水,有多少收獲】(諺)流的汗水多,收獲的糧食就多。指農民種田,下苦多和收獲大是成正比的。也泛指人在創造財富上,出多大的力,就會有多大的收益。
【第68句】:【針尖對麥芒麥】芒也是尖的。謂斗爭雙方相當。成語: 針鋒相對。孫犁《風云初記》:“這倒有個看頭,看誰告下誰 來吧,一頭是針尖兒,一頭是麥芒兒!”
【第69句】:【撞到老虎窩里】(慣)比喻闖進極危險的境地。
【第70句】:【羊上狼不上,馬跳猴不跳】(慣)形容心不齊,步調不一致。
【第71句】:【堤外損失堤內補】從別的地方來彌補此處的損失。或 說:堤內損失堤外補。申躍中《掛紅燈》:“對呀!這就叫堤 外損失堤內補,莊稼損失荒草補。”
【第72句】:背脊骨吃人參——后(候)補
【第73句】:爸爸已是快五十歲的人了,可他卻要買綠色毛衣穿。媽媽沒好氣地說:“你要是穿上,準能把哭娘的逗樂。”(寧夏·銀川)
【第74句】:【一羽示風向,一草示水流】(諺)一根羽毛在風里飛動,能標示出風向;一根小草在水中漂浮,能標示出水的流向。指觀察局部的動向,可以推斷出全局的變化。
【第75句】:【有了后娘,就有后爹】(諺)后娘:繼母。指孩子一旦失去了親娘,父親也就會和后娘一樣對孩子只有冷淡,沒有關愛。 也作有后娘就有后爹。 有后娘必有后爹。
【第76句】:【潘郎倒騎驢——永不見你畜牲面】(歇)潘郎:晉代潘岳,字安仁,也稱潘安,貌美,詩文中常作為美男子的代稱。畜牲:本指驢,轉用來罵人。指永遠不與壞人見面。 多用來表示斷絕關系。
【第77句】:【仨鼻子眼兒——多出這口氣】(歇)仨:三個。指多嘴或多管閑事。含責罵意。 也作仨鼻子眼兒——多出一口氣。 仨鼻子眼兒——多出一股氣。
【第78句】:【老鴰飛到豬腚上,看見別人黑,看不見自己黑】釋義:老鴰:烏鴉,全身羽毛均為黑色。比喻只看見別人的缺點錯誤,卻看不見自己的。例句:羅桂芬呼天扯地地大聲嚷:“黃家洼光興你們宰巴人,就不許這人們哼一聲吶!你們自個走資本,反倒豬八戒爬城墻倒撈一把,老鴰飛到豬腚上,看見別人黑,看不見自己黑!”
【第79句】:【騎過瘸驢吃過虧,再騎毛驢先看腿】(諺)騎過瘸腿驢,吃過顛簸苦,再騎毛驢就會先察看它的腿腳。 指在哪方面吃過虧,就會在哪方面格外小心。
【第80句】:【說大話不怕風大閃了舌頭】(慣)譏諷人吹牛皮、說大話毫無顧忌。
【第81句】:【胳膊擰不過大腿】(諺)胳膊細長,大腿粗壯,胳膊無力扭過大腿。 比喻弱勢者拗不過強勢者。 也作胳膊扭不過大腿。 胳膊肘彎不過大腿。
【第82句】:【一箭就上垛】(慣)垛:箭垛,即箭靶。一箭就射中了靶子。比喻一次成功,一拍即合。
【第83句】:茶館里的買賣——滴水不漏
【第84句】:初二三的月亮——不明不白
【第85句】:媽媽回家晚了,我問她是怎么回事。她說:“隔壁王大媽說話真是狗扯羊腸,越扯越長,讓我聽也不是走也不是。”外婆聽到了,接過話茬兒:“你說話倒是三下五除二,挺干脆利落的。”(江西·樂平)
【第86句】:【算老帳】(慣)指清算已經過去的恩怨、錯誤。 也作算舊賬。 算陳年舊帳。
【第87句】:【一號藤子結一號瓜】釋義:有什么樣的家庭,就出什么樣的子女。例句:“你不曉得這妹子的根基嗎?一號藤子結一號瓜,沒得錯的。”
【第88句】:【鐵刷帚刷銅鍋——家家挺硬】(歇)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指爭斗的雙方都很強硬,互不相讓。
【第89句】:大伙兒同唱一個調——異口同聲
【第90句】:臨近考試了,復習很緊張。我對媽媽說:“要是不用復習就能考試好,那就好了!”媽媽說:“想吃爛肉又不愿多燒柴,那怎么行呢?”(河南·林州)
【第91句】:【貓兒眼,看時候變】釋義:貓眼的瞳孔隨光線的強弱縮小或放大。比喻人察看情勢變化處事手段。含貶義。例句:申耀宗是個貓兒眼,看時候變。
【第92句】:爸爸見我無事可做,就要我幫鄰居李奶奶提水,我有些不情愿。爸爸說:“去吧,牛系在樁上也是老,做點好事還能留個名呢!”(江蘇-興化)
【第93句】:【刮起四兩肉,剝了一張皮】(慣)刮完了只有四兩肉,剝下來只有一張皮。形容入非常貧窮。
【第94句】:【 水火不相容】互相沖突,無法調和。臺灣林語堂《京華煙 云》:“你知道,他們鬧的水火不相容,就是為了新文學運 動。”
【第95句】:【打柴總得先探路】(諺)比喻做事總得要先摸清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第96句】:【烏紗帽】烏紗帽早已成為歷史,它的詞義已變成官員職務的代稱。其實,烏紗帽剛一問世時,并不為官員所獨占,而是官民皆可戴用的普通帽子。據史載,烏紗帽最早出現于南北朝期間,當時,南朝有個叫休仁的人,他以烏紗抽扎帽子邊沿,稱其帽子為烏紗帽。隨后,又有人用白紗甚至雜色紗扎帽邊,這樣也就有了“白紗帽”、“雜紗帽”了。這許多帽子官民都可戴。到唐代,烏紗帽已十分普通,通用于天子、士人、妓藝。天子視朝時,按南朝舊制戴白紗帽,民間則盛行烏紗帽,只是一種俗帽,因其比較灑脫而為隱士山人偏愛,當時烏紗帽是一種十分隨便的穿戴。到宋代,才規定朝中官員都要戴烏紗帽,連皇帝也不例外,烏紗帽兩旁各有一根長翅(可參照宋朝皇帝的畫像),足有一尺多長,所以走起路來上下顫動。為了保護帽翅免于抖落,官員走路都小心翼翼。而翅的作用是“鎮儀”,據說這種特別裝束是為了保證戴帽者走起路來端正莊重,保持做官的尊嚴。明朝時,官員仍戴這種烏紗帽,但皇帝已經不戴了。明朝規定:官員上朝和辦公時,皆須戴烏紗帽,穿團領衫,束腰帶。帽翅長度較前縮短了,而且寬窄也不相同,官階越高,紗帽的雙翅越窄,反之,雙翅越寬。烏紗帽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它的詞義卻保留了下來,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民間經常能聽到丟官就是丟掉烏紗帽。
【第97句】:【當面燒香,背后拆廟】(慣)比喻人前假裝善良,背地里干壞事。
【第98句】:割了麥子下大雨——及時
【第99句】:【 水清不養魚】條件太嚴格,會適得其反。語出《漢書》,原 句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或說:水越清,魚越 少。姚雪垠《李自成》:“也有些弟兄不是老八隊的老底子, 紀律就差些。有不少人勸我睜只眼,合只眼,說是水清不養 魚。”
上一篇:騰訊視頻最吸引人的歇后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