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探討《紅樓夢》中的感傷性與空幻感
曹雪芹手中握了一卷一夢千年的紅樓,筆間墨下涌動的是無止無休的刻入時間深處的空幻與悲涼。紅樓前世今生的傳說不過是一場宿命,黛玉前生虧欠的甘露,如今便要換一世的眼淚。綿亙千年的愛情又如何?縱然是情意深長,終究還是扯不斷心事終虛化的無可奈何,淚盡而歸的結果,也不過是為償還前世的風月情債。即使是金陵十二釵的曠世奇才,終抵不過“薄命司”中“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命定前生,今世再是濃烈也擋不住結局已定的悲涼。只恨誤入華胥境,一朝樓碎春夢醒,徒留殘痕斷影,舉目四望,身在何處?世在何方?這千古風流究竟又是誰的夢?
《紅樓夢》一書原名為《石頭記》又名《風月寶鑒》等,卻獨獨只有《紅樓夢》一名流傳至廣,“紅樓”意指“朱門”即“公侯府第”而“紅”意指女兒,女性?!凹t樓’一組更指向”深閨大宅,官宦小姐”詩云“好知青冢骷髏骨,便是紅樓掩面人”紅粉須臾成枯骨,富貴榮華轉頭空的“朱門一夢”中沉甸甸的人生空幻與無可奈何超越《石頭記》等各類名目存于世代讀者心頭,恐也是讀者們在合書夢醒后對字里行間哀痛沉郁的感懷與喟嘆。
正所謂“樂不可及,極樂生哀”自讀至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曹雪芹先生便已為我們敲響了警鐘,“鮮花織錦,烈火烹油”如此極致的塵世榮華,其后再到元妃省親時似乎已經攀至頂峰,自此以后不自覺于腦中想象后續發展,便覺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何種景象能超越眼前富貴,如此一來便不覺竟出一身冷汗。自知哀頹將近,盛極而衰,過滿則虧,樂至極處,哀傷便注定要滾滾而來。如此只一眼開始便看到結局,又是從極明麗歡樂處窺見日后黑云壓天,風雨滿樓。曹雪芹先生如此設置故事背景,仿若讓人眼睜睜看著滿園春色于眼前從一草一木走向枯敗蕭索,痛徹心扉卻又無力挽回,只能漸漸發現自己的無力,無措,無可奈何……
曹雪芹先生運用了大量感傷意象和筆墨暗示,為整個“夢境”營造了一種壓抑傷懷的意境。輕輕揭開那層單薄脆弱的艷麗窗紙,斑駁的窗欞便再也無法阻擋撲面而來的濃郁哀涼。書中作者運用了大量隱喻,雙關,比喻手法,意指并不明確,給人更多的聯想與空幻意蘊。如第二回“游幻境指謎十二釵,飲仙醪曲演紅樓夢”中的仙境名為“太虛”只此二字便點明了此美輪美奐的絕景的空幻性。更如境內各司“癡情,結怨,朝啼,夜怨,春感,秋悲”更有“金陵十二釵”盡歸“薄命司”,若說前一派還是哀轉纏綿的女子傷懷,而今“薄命”二字,又盡為書中人物打上了命運凄索的烙印。更看十二支紅樓新曲,其曲牌“終身誤,恨無常,分骨肉,樂中悲……”至曲終一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于幻境中聽幻曲,能感知到的仿佛也只有郁結于心懷中滿滿的空空幻影感傷。
再如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中的各類燈謎也已暗示了大觀園中的人物與家族的命運興衰?,F以元春與賈母為例,元春的燈謎是“能使妖魔膽盡催,身如束帛氣如雷,一聲震得萬人恐,回首相看已成灰?!贝酥i謎底為“爆竹’迷信傳說爆竹能驅鬼魅穢氣,故說能使妖魔鬼怪聞之喪膽?!鄙砣缡毙稳荼裣褚痪硎鸬慕伈:蠖湔f盡管爆竹氣勢宏大卻極易毀滅。是“一響而散”之物。這個燈謎是賈元春入宮得寵和短壽形象的寫照。脂評說“此元春之謎,才得僥幸,奈壽不長,可悲哉”這里前二句比喻入宮為妃身價百倍,聲勢顯赫,從此賈家成為皇親國戚,賈家政敵一時“膽盡催”后二句暗示元春如曇花一現,榮華富貴頃刻瓦解。而賈母所作“猴子身輕站樹梢”“站樹梢”的意思與“立枝”相同,“立”與“荔”諧音,所以謎底為“荔枝”而“荔枝”又與“離枝”諧音,所以脂評說此謎寓意在于暗示所謂“樹倒猢猻散”是也。這也就預示了賈家勢敗的'結局。先且不論謎語中對于大廈終傾的遺恨感傷?!都t樓夢》一書不論高續共八十回,曹雪芹先生卻于僅第二十二回中在如此樂景之下便暗示判定了與當下之景全然相反的悲涼結局。轉瞬間朱門殘垣斷瓦,王孫淪落庶人。使人不禁唏噓,哀嘆世事無情,命運無常。
即若是拋開故事情節本身,曹雪芹先生于書中人名及章回設置上也突出了對于空幻感和感傷情懷的營造?!都t樓夢》開篇即述“甄士隱,賈雨村”將真事隱去,將假語存留“假作真時真亦假”既已世事空幻無定,便索性戲談“假語真言”且書中章回名目屢現“幻境,隱夢,禪機,讖語”更是于故事之外便直言人生空幻。當“賈”字與“榮寧二府”相遇,虛妄榮華,假意安寧,如夢似幻,既已定宿命,也只能徒增傷懷。
《紅樓夢》中不僅使用了大量禪機佛語,更是將人物命運與空門佛地緊密聯系。開啟這一場悲歡離合的是一僧一道,惜春謎面中的“佛前海燈”也暗含了惜春為尼之讖。“公府千金至緇衣乞食,寧不悲夫”而賈寶玉最終也不得不走向出家的結局,一夢終了,誰也難逃夢醒了無路可走的苦痛,悲傷,求索。佛家講究“世事虛幻,四大皆空”投身佛門與人間繁華歡樂絕緣,世人看來,這就像沉入漆黑海底一樣,但海燈一旦供奉于佛前,盡管燈光暗淡,心中自是有“大光明”在。自觀賈府興衰至此,名利榮華轉眼虛妄,青燈古佛云空也未必是空。正是在這空與實之間,人生奈何。
若說再有一些歷史機緣的因素,除卻高鶚所續寫的四十回,《紅樓夢》一書中作者的結局撲朔迷離,恐怕再也難窺真意。正如醒后余夢只留殘影,如何回味也只能是空空幻影,徒徒傷感。或許《紅樓夢》一書本就是一場淋漓盡致的酣夢,萬人一夢,一夢千年。
高中的紅樓夢讀后感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币皇住对峄ㄒ鳌纷尪嗌偃诵谋鈶Q。一曲《紅樓夢》,唱出了一個時代的悲喜興衰。下面為大家整理的是高中的紅樓夢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的紅樓夢讀后感1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開了《紅樓夢》,于是我認識了她——林黛玉。她,讓我深深的震撼,寶黛空前絕后的愛戀,流傳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貶。普天之下,又有誰有這資格呢?從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蕩漾在我心里,來來回回,隱約中似乎聽到她嬌弱的喘息,腦海里是她傷感的容顏,帶著一分憔悴卻萬分迷人。她落淚,因為只有放縱的哭過后才會更舒展,笑容才會更加綻放。閉上眼仿佛看見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閃爍著點點淚光,讓人沉迷其中,為之動情,不能自拔。
常聽人評價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狹窄”,可我不這么認為!因為在這背后,只是因為她太在意寶玉了,因為愛的深、愛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總覺得寶玉給黛玉的時間太少,黛玉的心太細膩,而寶玉卻體會不到。在她某個抑郁的'瞬間,心情像是走丟的小孩沒了方寸,寶玉不該到來的問候會被她駁回,狠狠的、兇兇的,卻是無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為太難受,于是她只有用詩來發泄內心醞釀已久積壓不了的情感。
詩,是她美麗的靈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當讀到她的詩,總有振人肺腑的感覺,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像是一把尖銳鋒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讀者的心里,讓人有至窒息的幻覺,無形之中像是有誰掐住了自己的喉嚨,掙脫不了的傷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書,讓自己慢慢地清醒過來。記得她的《葬花詞》:“依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花依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讀完后像是被萬箭穿心,肝腸寸斷般的陣痛。
她的淚,像涓涓細流一樣潺潺流動,匯聚成一泓清泉,澄清著她的悲劇。她哭泣,因為她太委屈,她是悲慘的、是值得人們憐憫的,她和寶玉的愛情在那樣的社會是不被容許的。她對寶玉太癡情,她一生無限傷感,然而臨終前她笑著喊“寶玉,寶玉……”然后她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雖然她的故事結束了,但是給我留下了萬千思念,合上書想要把這份內心的塵埃封住,但一閉上眼,那段應該被禁錮的傷感像塵埃一樣在空中飛揚、旋轉、舞動。
高中的紅樓夢讀后感2
紅樓夢里吟葬花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首《葬花吟》讓多少人心悲意慟。一曲《紅樓夢》,唱出了一個時代的悲喜興衰。當大雪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凈時,曾經的繁華富貴只有留在薄薄的書頁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斑@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眹\昌隆,皇恩永續,似乎一切都欣欣向榮,萬象爭輝。少有人看到,整個社會從最底層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擁阻,渾濁不堪的景象。底層百姓失田棄地,難以維持生計。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別過人間。硬掙著命活下來的,不是被官府算計,就是被大家族盤剝,最終也免不了悲慘的命運。大家族間更是利益糾葛,為了錢勢互相傾軋,爭權奪勢,與官府沆瀣一氣,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內部也是無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終還是難逃家破人亡的結局。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林黛玉喟嘆的不止是她一個人的悲哀,也許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這傾城傾國的林妹妹,就是這天下無二的大觀園內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處去了吧。世間的快樂終歸于幻滅,回想起來,也不過是做了一場夢而已。縱使清純潔凈如妙玉之類,也終究落得個狼狽退場。在那個污濁不堪的時代,有誰能夠出淤泥而不染呢?個人的悲劇如流沙攢聚,漸漸匯成無限的沙漠了。他年葬儂知是誰?不知。慢慢風塵把它們都埋葬干凈了。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是最凄涼的一句聯,也是林黛玉對自己結局的最為精準的預測?!都t樓夢》是一出悲劇,劇中的每個人都被牢牢困在命運的蛛網上。有的人在奮力掙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棄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毀滅的到來。他們的悲劇并非巧合與偶然,而是與整個社會的沉淪密不可分的。預言從一開始寶玉夢游太虛時就得見端倪。不然,高鶚何以續作后四十回?何不續出大團圓的皆大歡喜的結局?寶黛二人是天上仙靈轉世,死后自會還化作仙靈重歸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軀呢?還是一朝春盡,終歸塵土。
由此看來,一部《紅樓夢》的內涵太豐富,叫人無法全部參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盡?真真是紅樓一世界。
《紅樓夢》的思想性
【作品簡介】《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早期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傳,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程偉元邀請高鶚協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紅樓夢》。亦有版本作《金玉緣》。
《紅樓夢》的思想性我這里要談的,是曹雪芹《紅樓夢》的思想性;也就是要排除開現在存世流傳的通行本后四十回所寫結局,只論前八十回的“曹雪芹原本”,以及脂硯齋批語透漏的、前八十回中“草蛇灰線”提了開頭、而現在已經“迷失”的后幾十回所寫結局。本文只談其思想性,是由于:曹雪芹《紅樓夢》這部偉大著作,它總體的藝術性構成,前無古人,后難有來者;俞平伯、周汝昌、蔡義江、梁歸智等專家、學者已經撰文剖析評論,鞭辟入里,我佩服得很,不敢,也“毋庸置喙”。而對于曹雪芹《紅樓夢》的思想性,一些學者的評價,我卻認為過于拔高;“知人論世”,我有些話,忍不住一定要說。
曹雪芹《紅樓夢》的哲學指導思想,我認為仍然屬于儒家,是儒家王守仁“心學”傳人李贄一派,但還沒有李贄那么激進?!都t樓夢》主角賈寶玉,“毀僧謗道”,卻仍然推崇“孔子是亙古第一人”;賈寶玉推崇儒家經典《四書》中《大學》“明明德”,燒掉其它書而保留了《四書》,顯然是認為值得繼續學習;女主角林黛玉,其父親為她延師教讀,讀的也是《四書》。如果認為儒家王守仁和李贄學派仍然屬于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思想分支,那么,似乎不應該把曹雪芹抬到“封建叛逆”的高度?
曹雪芹《紅樓夢》“大旨談情”,我認為其哲學根源也來自王守仁和李贄:王守仁說“喜怒哀懼愛惡欲,謂之七情……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別善惡,但不可有所著。”(《傳習錄》);李贄《童心說》,推崇“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林黛玉“情情”,賈寶玉“情不情”,在曹雪芹心目中,應該都是自然流行的“良知”,都是沒有受到現世污染的“童心”。
當然,曹雪芹“大旨談情”,也受到了湯顯祖、馮夢龍、金圣嘆等文學家的巨大影響。湯顯祖創作《牡丹亭》,塑造了杜麗娘這個大膽追求愛情的“有情人”,并在《牡丹亭記題詞》中推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馮夢龍編纂出版《情史》,匯聚古今男女情感、情欲事跡,在序言中說自己“余少負情癡”,揚言“我欲立情教,教誨諸眾生”。金圣嘆批點小說《水滸傳》、戲曲《西廂記》,提升它們的地位和《莊子》、《史記》并列,推崇表現男女愛情的《西廂記》是“天地妙文”。
談情,鐘情,往更遠追溯,有儒家說《詩經》的“發乎情,止乎禮義”,有陸機《文賦》的“詩緣情而綺靡”;對曹雪芹更重要的,我以為是魏晉時期阮籍、王戎等人的作為。張宜泉詩序記曹雪芹“字夢阮”,敦誠贈詩說曹雪芹“步兵白眼向人斜”,把他比作阮籍;這些,我在《愛紅臆談》的相關文章中已經引述。《世說新語·傷逝》記載: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曹雪芹對這個典故應該很熟悉。他后來四十多歲就英年早逝,我認為是兩個主要原因促成:一是他創作的《紅樓夢》要“進呈御覽”,被強迫修改,他悲憤莫名卻又無可奈何;第二就是他唯一的“幼子”因病殤逝,他“悲不自勝”!
曹雪芹《紅樓夢》“發泄兒女之真情”,“使閨閣昭傳”,表現出來的.男女愛情觀念是最先進、十分高級的。
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是曹雪芹創造的經典:他倆思想意識相通,互相理解包容;通過接觸“試探”,從有沖突到相憐愛,你情我愿接受對方。這樣的愛情,社會發展幾百年以后的今天,大多數的青年男女戀愛,都還難以做到。難怪,在現實主義大師曹雪芹筆下,這愛情終于沒能有完美結局,令一些青年讀者不由得潸然淚下。
薛寶釵雖然美麗賢淑,卻由于熱中“仕途經濟”,而得不到寶玉愛情。曹雪芹也寫寶玉欣羨寶釵雪白的膀子,銀盆兒似的臉盤,也敬重她的聰明博學和對自己的關愛;可就是不能發展為愛情。即使已經成婚,寶玉也忍心“懸崖撒手”!
沒有寶黛式愛情作基礎,縱使結合為家庭,在曹雪芹筆下,也多變成“怨偶”;如賈璉和王熙鳳、迎春和孫紹祖、薛蟠和夏金桂,等等。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在婚姻家庭方面,曹雪芹仍然是秉承的中國封建傳統觀念,即男子可以一妻數妾。寶玉的父親賈政、黛玉的父親林如海,在曹雪芹的心目中,我以為,都還屬于“正面人物”;而他們全都有妻還有妾。寶玉心中除了要娶黛玉為妻外,已經當面委婉應許襲人、紫鵑做小老婆;即使不說麝月吧,晴雯若不早逝,想要做寶玉妾侍的愿望,在曹雪芹筆下,寶玉應該也是愿意滿足她的。
周汝昌先生提出:賈寶玉的愛情對象,其實是史湘云。這個問題牽扯面廣,要另作別論,這里不談。
曹雪芹《紅樓夢》的政治觀點,我以為,仍然停留在中國式封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民主”這樣的西方傳統,還才由盧梭重新闡發,傳播到北美殖民地;這種現代玩意兒,那時還沒有傳來中國,曹雪芹做夢也想不到這個呢。他貶斥“國賊祿鬼”,只是反對那些專為自己謀私利的官吏;和王守仁、李贄一樣,他并不反對皇帝。他讓主人公賈寶玉歌頌“那朝廷是受命于天”,還說要“作踐”匈奴“犬戎”,發揚武勇,“為君父生色”。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已經著文立論,反對封建專制;對比起來,曹雪芹《紅樓夢》在這個方面不能說是先進的。
曹雪芹《紅樓夢》,是揭露了中國式封建社會的種種腐朽沒落,把后代歷史學家都稱贊的“康、雍、乾盛世”貶為“末世”;但是,當時已經具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應該有其思想政治要求,曹雪芹卻沒有表現它們,沒有為封建“末世”指示任何出路。
當然,我們不能以今天的立場,苛求于古人。曹雪芹雖然“無材可去補蒼天”,甚至到后來他還很可能脫離了“包衣旗籍”;但是,在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等諸方面,他和清朝滿族統治者,仍然有著割不斷的、千絲萬縷的聯系。認識曹雪芹《紅樓夢》的思想性,決不能忽視這一點,而把他看得、評價得好像一個“革命者”。
曹雪芹在他的巨著中,形象地描述,多方面探討了,當時的統治階級、和統治階級有聯系的知識分子,各種各樣的努力,想要生活得更好;然而,“無可奈何花落去”,最后“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這樣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會,腐朽衰敗,必然滅亡。曹雪芹《紅樓夢》如此思想性,已經夠了不起了。
根據張愛玲先生《紅樓夢魘》的研究,曹雪芹《紅樓夢》的早期稿本,所寫的賈寶玉,是一個“性格的悲劇”。賈寶玉富于同情心與想象力,思慕太多,以致人我不分,念念不忘;沒有能夠專心讀書,科舉出仕,家庭敗落以后就只能成為無業游民。“性格決定命運”,賈寶玉的悲劇性格,導致他必然只有悲劇命運。
而現在存世的脂評本《紅樓夢》,主要是曹雪芹后期修改創作的稿本;這其中的悲劇,已經是社會性悲劇,“歷史必然性的悲劇”。
賈寶玉林黛玉,徒有美好的人生理想,不見容于當時那腐朽社會。賈寶玉的愛情理想超前高級,然而,在那個家庭那個社會卻不能實現。
賈寶玉即使按他封建家長所愿,與薛寶釵成婚,努力讀書應試、步入仕宦,又能如何?書中就寫有賈政,出外做官,方正清廉,卻被機巧者看作迂腐,終于被蒙騙,不能當好官。
反面,賈雨村奸巧狠惡,巴結權貴往上爬,為賈赦奪人古扇,竟生生地制造出冤獄。但是,按照脂批提示,最后結局,不也“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沒有好下場嗎!
也就是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封建社會、封建家族,“鮮花著錦,烈火烹油”,鼎盛過后,就必然衰敗,任你怎么“補天”補地,也改變不了悲劇的命運。
《紅樓夢》第一回,曹雪芹就讓跛足道人唱“好了歌”,說“好便是了,了便是好”;預示全部結局。辯證地看,“了”也就是完結;舊的因緣完結了,可以開始新的因緣,這也就“好”。“好”也就是完滿;既完滿,就必須完結,否則,“樂極悲生”,仍歸完結,但卻是別樣的完結,你本心所不愿意有的完結。因此,社會人生,確如曹雪芹讓跛足道人所唱所說,“好”就是“了”,也必須“了”。外國智者同樣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看歌德《浮士德》,和魔鬼訂了協議的浮士德,剛一感嘆“真美啊”,那靡非斯特就來收取他的魂靈了。
因此,論述曹雪芹《紅樓夢》的思想性,就要注意到:他表現出一個巨大的社會性悲劇,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兩難處境,窺見了宇宙演化的秘奧。
在這個社會性悲劇中,人世間美好的東西都被撕碎了。但是,青春、親情人情、純潔的愛情,仍然如此美好,令人不能忘懷!怎樣才能保全永遠?“天盡頭,何處有香丘”?讀《紅樓夢》,促使你不斷思考、反復辯難。
不只藝術魅力,《紅樓夢》的思想性,也魅力永在!
《紅樓夢》的獨創性
引導語:《紅樓夢》曾被評為中國最具文學成就的古典小說及章回小說的巔峰之作,它的獨創性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了解與學習。
《紅樓夢》的獨創性很不好講。到底什么才算它的獨創呢?如“色”、“空”觀念,上文說過《金瓶梅》也有的。如寫人物的深刻活現,《金瓶梅》何嘗不如此,《水滸》又何嘗不如此。不錯,作者立意要寫一部第一奇書。果然,《紅樓夢》地地道道是一部第一奇書。但奇又在哪里呢?要直接簡單回答這問題原很難的。
我們試想,宋元明三代,口語的文體已是發展了,為什么那時候沒有像《紅樓夢》這樣的作品,到了清代初年才有呢?恐怕不是偶然的。作者生長于“富貴百年”的“旗下”家庭里,生活習慣同化于滿族已很深,他又有極高度的古典文學修養和愛好,能夠適當地糅合漢滿兩族的文明,他不僅是中國才子,而且是“旗下”才子。在《紅樓夢》小說里,他不僅大大地發揮了自己多方面的文學天才,而且充分表現了北京語的特長。那些遠古的大文章如《詩經》、《楚辭》之類自另為一局;近古用口語來寫小說,到《紅樓夢》已出現新的高峰,那些同類的作品,如宋人話本、元人雜劇、明代四大奇書,沒有一個趕得上《紅樓夢》的。這里邊雖夾雜一些文言,卻無礙白話的圓轉流利,更能夠把這兩種適當地配合起來運用著。這雖只似文學工具的問題,但開創性的特點,必須首先提到的。
全書八十回洋洋大文浩如煙海,我想從立意和筆法兩方面來說,即從思想和技術兩方面來看,后來覺得技術必須配合思想,筆法正所以發揮作意的,分別地講,不見得妥當。要知筆法,先明作意;要明白它的立意,必先探明它的對象、主題是什么?本書雖亦牽涉種族、政治、社會一些問題,但主要的對象還是家庭,行將崩潰的封建地主家庭。主要人物寶玉以外,便是一些“異樣女子”所謂“十二釵”。本書屢屢自己說明,即第二回脂硯齋評也有一句扼要的話:“蓋作者實因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閨閣庭幃之傳。”簡單說來,《紅樓夢》的作意不過如此。
接著第二個問題來了,他對這個家庭,或這樣這類的家庭(http://http://www.semjishu.com//wenxue/)抱什么態度呢?擁護贊美,還是暴露批判,細看全書似不能用簡單的是否來回答,擁護贊美的意思原很少,暴露批評又很不夠。先世這樣的煊赫,他對過去自不能無所留戀;末世這樣的荒淫腐敗,自不能無所憤慨,所以對這答案的正反兩面可以說都有一點。再細比較去,否定的成分多于肯定的,在“賈天祥正照風月鑒”一回書中說得最明白。這風月寶鑒在那第十二回上是一件神物,在第一回上則作為《紅樓夢》之別名。作者說風月寶鑒,“千萬不可照正面,只照背面,要緊要緊”??上Ф倌陙碚诊L月鑒的多。所謂正照者,仿佛現在說從表面看問題,不僅看正面的美人不看反面的骷髏叫正照,即如說上慈下孝即認為上慈下孝,說祖功宗德即認為祖功宗德也就是正照。既然這樣,文字的表面和它的內涵、聯想、暗示等等便有若干的距離,這就造成了《紅樓夢》的所謂“筆法”。為什么其他說部沒有種種的麻煩問題而《紅樓》獨有,又為什么其他說部不發生“筆法”的問題,而《紅樓》獨有,在這里得到一部分的解答。
用作者自己的話,即“真事隱去”、“假語村言”。他用甄士隱、賈雨村這兩個諧聲的姓名來代表這觀念。自來看《紅樓夢》的不大看重這兩回書,或者不喜歡看,或者看不大懂,直到第三回才慢慢地讀得津津有味起來。有一個脂硯齋評本,曾對這開端文字不大贊成,在第二回之末批道:
語言太煩令人不耐。古人云惜墨如金,看此視墨如土矣,雖演至千萬回亦可也。
這雖然不對,卻也是老實話。實在看不出什么好處來。殊不知這兩回書正是全書的關鍵、提綱,一把總鑰匙。看不懂這個,再看下去便有進入五花八門迷魂陣的感覺。這大片的錦繡文章,非但不容易看懂,且更容易把它弄擰了。我以為第一回書說甄士隱跟道士而去;甄士隱去即真事隱去。第二回記冷子興與賈雨村的長篇對白;賈雨村言即假語村言。兩回書已說明了本書的立意和寫法,到第三回便另換一副筆墨,借賈雨村送林黛玉入榮國府,立即展開紅樓如夢的境界了。
作者表示三點:(一)真事,(二)真的隱去,即真去假來,(三)假語和村言。第二即一三的聯合,簡化一點即《紅樓夢》用假話和村粗的言語(包括色情描寫在內)來表現真人真事的。這很簡單的,作者又說得明明白白,無奈人多不理會它。他們過于求深,誤認“真事隱”為燈虎之類,于是大家瞎猜一陣,誰都不知道猜著沒有,誰都以為我猜著了,結果引起爭論以至于吵鬧。《紅樓夢》在文學上雖是一部絕代奇書,若當作謎語看,的確很笨的。這些紅學家意欲抬高《紅樓夢》,實際上反而大大的.糟蹋了它。
把這總鑰匙找著了再去看全書,便好得多了,沒有太多的問題。表面上看,《紅樓夢》既意在寫實,偏又多理想;對這封建家庭既不滿意,又多留戀,好像不可解。若用上述作者所說的看法,便可加以分析,大約有三種成分:(一)現實的,(二)理想的,(三)批判的。這些成分每互相糾纏著,卻在基本的觀念下統一起來的。雖虛,并非空中樓閣;雖實,亦不可認為本傳年表;雖褒,他幾時當真歌頌;雖貶,他又何嘗無情暴露。對戀愛性欲,十分的肯定,如第五回警幻之訓寶玉;同時又極端的否定,如第十二回賈瑞之照風月鑒。對于書中的女性,大半用他的意中人作模型,自然褒勝于貶,卻也非有褒無貶,是按照各人的性格來處理的。對賈家最高統治者的男性,則深惡痛絕之,不留余地。凡此種種,可見作者的態度,相當地客觀,也很公平的。他自然不曾背叛他所屬的階級,卻已相當脫離了階級的偏向,批判雖然不夠,卻已有了初步的嘗試。我們不脫離歷史的觀點來看,對《紅樓夢》的價值容易得到公平的估計,也就得到更高的估計。《紅樓夢》像彗星一般的出現,不但震驚了當時的文學界,而且會惹惱了這些反動統治者。這就能夠懂得為什么既說真事,又要隱去;既然“追蹤隱跡”,又要用“荒唐言”、“實非”之言、“胡謅”之言來混人耳目,他是不得已。雖亦有個人的性格、技術上的需要種種因素,而主要的,怕是它在當時的違礙性。說句詭辯的話,《紅樓夢》正因為它太現實了,才寫得這樣太不現實的呵。
像這樣的寫法,在中國文學里可謂史無先例,除非拿它來比孔子的《春秋》,在本書第四十二回說過:
用《春秋》的法子,將市俗的粗話,撮其要,刪其繁,再加潤色,比方出來一句是一句。
正是所謂“夫子自道”了。不過《春秋》像“斷爛朝報”誰也不想讀的,《紅樓夢》卻用最圓美流暢的白話寫出迷人的故事,二百年來幾乎人人愛讀。從前有一位我的親戚老輩說過,“做了一個人,不可不讀《紅樓夢》”。我當時還小,完全不懂,只覺得這樣說法古怪。說起書來,書是未有的奇書;說起人,人是空前的怪杰。話可又說回來了,假如《紅樓夢》真有一點兒像《春秋》呢,豈不也依然承接了中國最古老的文學傳統嗎?這里可以看出本文雖分傳統與獨創兩部分來談,實際上只是一回事,一件事物的兩方面。所以并不能指出《紅樓夢》哪段是創造的,哪句是因襲的,要說創造,無非創造,要說“古典”,無非“古典”,就在乎您用什么角度來看。
讀者原可以自由自在地來讀《紅樓夢》,我不保證我的看法一定對。不過本書確也有它比較固定的面貌,不能夠十分歪曲的。譬如以往種種“索隱”許多“續書”,至今未被大眾所公認,可見平情之論,始能服人,公眾的意見畢竟是正確的。
上一篇:小品如此推銷臺詞匯聚五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