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文言文翻譯
導語:和氏璧,最早見于《韓非子》、《新序》等書,傳為琢玉能手卞和在荊山發(fā)現(xiàn),初不為人知,后由文王常識,琢磨成器,命名為和氏璧,萬成為傳世之寶。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和氏璧文言文翻譯,希望對你有幫助!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有以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為,和乃抱其璞而哭與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石也,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民曰“和氏璧”。
全文翻譯:
楚國有一個叫卞和,在荊山里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奉獻給楚厲土,歷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理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淚后又繼續(xù)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為和氏壁。
文言文《和氏璧》賞析
關(guān)于和氏璧,歷史上又演繹出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將和氏璧制成傳國玉璽后來又在戰(zhàn)亂中摔去一角等一系列大家比較熟悉的故事,和氏璧和卞和一樣,也算是多災多難的了。這個和氏璧的傳說,向來是被當成人才悲劇的一個比喻吧?有道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試想想,正是因為當初那兩代楚王沒有眼光、不識貨,才把寶玉被當成石頭,卞和因此而被跺去了雙腳。古往今來,像和氏璧那樣的被埋沒的人才悲劇故事實在是數(shù)不勝數(shù)!
這個和氏璧被“出土”的過程吧,這塊寶玉藏的實在是太“深”了,真的很難讓人識別:首先,是“鳳凰棲于石上”才引起了卞和的注意,如果不是卞和心細,沒有那么細心的人,它是不會被發(fā)現(xiàn)的;其次,之前兩任楚王找人鑒別都沒能看出來是寶玉,鑒定的人至少應該算是個“專家級”的人物了吧,也就是說這個寶玉實在不太好認;第三,和氏璧最終顯現(xiàn)出它的`光彩奪目也是在“鑿開雕琢”以后,如果不給它這次加工機會,寶玉還是會被埋沒的……如果和氏璧不是深藏于石頭之中,如果這塊寶玉比較好認,如果卞和自己對“石頭”進行加工,故事的情形肯定是大不一樣了!
再文案“人才”的話題。很多“人才”感喟懷才不遇,這一定是時代的錯誤、社會的錯誤嗎?有沒有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真的是“世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嗎?那些“千里馬”們?nèi)绻茏约赫覚C會一展駿足,何須那位高明的“伯樂”出來鑒定呢,一般老百姓都能看出來!換個角度看,正因為世間“伯樂”不常出現(xiàn),我們那些“千里馬”們就理應換個思路,要自己想辦法脫穎而出了!“空悲切”、“一棵樹上吊死”,空等著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出現(xiàn)的“伯樂”,那只能是自己埋沒了自己!
和氏璧文言文翻譯及賞析
導語: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chǔ)經(jīng)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jù)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jīng)有了加工。文言文也是高考語文的重要部分。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文言文《和氏璧》的相關(guān)知識,供大家參考閱讀。
文言文《和氏璧》原文
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獻之于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文言文《和氏璧》譯文
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厲王。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別它,雕琢玉器的人說:“這是石頭。”厲王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碧獻給那位武王。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別它,又說:“這是石頭。”武王又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駕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聽到后,派人問他原因,說:“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為什么哭得這么傷心?”卞和說:“我不是為被刖傷心,我是因為它是寶玉而被看為石頭,忠貞的人被看為說謊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他的玉碧,果然得到寶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文言文《和氏璧》賞析
關(guān)于和氏璧,歷史上又演繹出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將和氏璧制成傳國玉璽后來又在戰(zhàn)亂中摔去一角等一系列大家比較熟悉的故事,和氏璧和卞和一樣,也算是多災多難的了。這個和氏璧的傳說,向來是被當成人才悲劇的一個比喻吧?有道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試想想,正是因為當初那兩代楚王沒有眼光、不識貨,才把寶玉被當成石頭,卞和因此而被跺去了雙腳。古往今來,像和氏璧那樣的被埋沒的人才悲劇故事實在是數(shù)不勝數(shù)!
這個和氏璧被“出土”的過程吧,這塊寶玉藏的實在是太“深”了,真的很難讓人識別:首先,是“鳳凰棲于石上”才引起了卞和的注意,如果不是卞和心細,沒有那么細心的人,它是不會被發(fā)現(xiàn)的;其次,之前兩任楚王找人鑒別都沒能看出來是寶玉,鑒定的人至少應該算是個“專家級”的人物了吧,也就是說這個寶玉實在不太好認;第三,和氏璧最終顯現(xiàn)出它的光彩奪目也是在“鑿開雕琢”以后,如果不給它這次加工機會,寶玉還是會被埋沒的……如果和氏璧不是深藏于石頭之中,如果這塊寶玉比較好認,如果卞和自己對“石頭”進行加工,故事的情形肯定是大不一樣了!
再文案“人才”的話題。很多“人才”感喟懷才不遇,這一定是時代的錯誤、社會的錯誤嗎?有沒有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真的是“世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嗎?那些“千里馬”們?nèi)绻茏约赫覚C會一展駿足,何須那位高明的“伯樂”出來鑒定呢,一般老百姓都能看出來!換個角度看,正因為世間“伯樂”不常出現(xiàn),我們那些“千里馬”們就理應換個思路,要自己想辦法脫穎而出了!“空悲切”、“一棵樹上吊死”,空等著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出現(xiàn)的“伯樂”,那只能是自己埋沒了自己!
和氏璧
楚國人和氏有一次在楚山中發(fā)現(xiàn)一塊叫做璞的玉石。他把這塊璞玉拿去奉獻厲王。厲工不懂璞中含有寶玉,所以把玉匠召來進行鑒定。那匠人看了璞后對厲王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聽了這話勃然大怒,他大聲喝道:“好一個膽大包天的賤民,你竟敢以亂石充玉欺騙我!”緊接著他命令刀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腳。和氏忍痛含冤離去。
厲王死了以后,武王繼位。和氏帶著那塊璞進宮去獻武王。武王也找了玉匠鑒定那塊璞。玉匠仍然說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和氏因此又慘遭與第一次獻璞相同的`災禍,被武王命人砍掉了右腳。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繼位。和氏來到楚山腳下,抱著那塊璞痛哭起來。一連三天三夜,和氏把淚水哭干了,又從眼里哭出血來。附近的村民和過路的行人見此情景都感到悲愴。這件事很快被文王知道了。他派人到楚山察看情況。那差官見了和氏以后問道:“天下受砍腳之刑的人很多,為什么唯獨你長期悲痛不已呢?”和氏回答說:“我并不是因為腳被砍斷才這樣悲痛,我痛心的是一塊寶玉被人說成是普通的石頭;一個忠心耿耿的人被說成是騙子。”
文王聽了差官的匯報以后,覺得有驗證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說的必要,所以令玉匠用鑿子把璞的表層敲掉。果然像和氏所說的那樣,里面露出了寶玉。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并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和氏的膽識與忠貞。
這一故事的主人翁和氏,是一個有才干、有忠心的人。他在兩次獻璞都遭受砍腳冤刑以后,仍在楚山下大哭三日以鳴其冤,體現(xiàn)了他為堅持真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頑強精神,他的忠誠和執(zhí)著實在是令人感動。
中考語文文言文練習題之和氏璧
和氏璧
楚人卞和,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獻之于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或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暈槭邑懼慷暈檎N。”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寶玉也,遂命名為“和氏璧”。
【注釋】①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②薨:古代諸侯王死叫“薨”。③剖開。
【文化常識】
古代的酷刑。卞和獻寶玉,竟無端地被楚王處于刖刑。“刖”即砍掉足,戰(zhàn)國時的.大軍事家孫臏,因龐涓妒忌,被處以臏刑,即去掉膝蓋骨。封建社會的刑罰是極其殘酷的,除了“刖”、“臏”外,還有黥刑(臉上刺字)、凌遲(割肉而死)、大劈(砍頭)及五馬分尸等不下數(shù)十種。
【思考與練習】
【第1句】:解釋:①璞②奉③相④諸⑤泣⑥夫
【第2句】:翻譯:①王以和為誑②子奚哭之悲也?
【第3句】:這珍貴的玉璧為什么命名為“和氏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