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孤島》經典臺詞
【第1句】:記住,你們是特工,如果明天你們還像今天一樣,臨戰猶豫、心存憐憫,那么迎接你們的,將會是死亡。
【第2句】:不要自以為事,她們不是你們想象中的那種女人。
【第3句】:要想活命的',過了這個女人關,走出這片叢林。
【第4句】:訓練你們花了不少錢,都給我活著回來。
【第5句】:這不是怕不怕的問題,而是不能再有任何姐妹傷亡。
【第6句】:別管老子是誰,老子就是活閻王,今天專抓你們這些女鬼。
孤島生活隨筆
我在江城的孤島中徘徊著
兩邊的水草和蘆葦肆無忌憚的瘋長當然還少不了那不知名的鳥兒們
沒有人來過這荒涼的孤島
所以它們是這里的`東道主
我上前小心翼翼的問可否進去看看
沒想到它們二話沒說水草和蘆葦擺擺衣袖便是曲徑彎折的道
邊走邊看原來這條路是那么的幽美水草和蘆葦它們是那么的容易相處
它們讓我走到小亭附近時便可看見鳥兒們是如此的歡樂與自由
小跑過去還沒來得及停歇就已聽到它們的歌聲
/
歌聲是那樣的悅耳、動聽
鳥兒們看見我也不慌張
因為它們知道我不騷擾它們
我友好的打聲招呼
靜看它們是那么快樂放聲歌唱自由翱翔藍天
它們不該被打擾
轉身離開它們一再挽留
我找借口推脫生怕別人知道后對它們不利
走在途中回頭看了看它們戲水、聊天是那么的融洽
我又何嘗不想向它們那樣呢
生活隨筆:生活感言
生活感言(一)
人生匆匆,白云悠悠,飄走的是多少往事與回憶;歲月苦短,淚飛汗流,沉淀的又是多少歡樂與悲傷。人生道路悠遠而漫長,怎樣才能無悔于世呢——請珍惜今天,笑對人生!世間最寶貴的是“今”,最易喪失去的也是“今”,“今”才是真的,因為它最容易喪失,也是最真實的,所以更覺得它寶貴。
對待生活,有愛最好,有恨亦可,最怕的是麻木不仁。當一個人心如死灰的時候,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本該擁有的光澤。解讀生活,該用一雙敏感的眼睛,去發現那些常常被人忽略的細節:與知已惺惺相惜,在臺上孤芳自賞,在喝彩聲中陶醉,在美文中沉湎,在音樂中馳放。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次重逢——試想,如果一個人常常為生活之美而贊嘆,那么他眼里看到的總是美好與光明。
其實生活不曾虧待過誰,你所做的是你選擇的,沒有人能強逼你。無論是錯與對,無論結局如何,我們都不應埋怨誰。我們不能因為偶爾飄過的一朵烏云就否定了整幅湛藍的天空。我們能做的`只有改變以往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向健康、財富、幸福發起更高的追求,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目標。李白的詩寫得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人不可自卑,要被別人和社會接受,就要先接受和肯定自己。接受自己就是不否定自我,不回避現實;肯定自己就是盡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多看、多想自己好的一面,就能增強信心、充滿活力。
生活的道路充滿荊棘,你敢走嗎?不過你無從選擇,上帝為什么把人的眼睛安放在前面,就是要你向前看。路途中,你絆倒了嗎?刺痛了嗎?哭泣了嗎?別害怕,拍拍膝蓋上的灰塵,掩上流血的傷口,破涕為笑,繼續往前行。讓原本辛酸的淚水化為甘露,潤澤你的心田,讓勝利的微笑伴隨你,永遠向前,直到永遠!
生活感言(二)
自從經歷了生活的風風雨雨,便總是在反思中回望生活。細細想來,得與失,苦與樂,成與敗,喜與憂,五味俱全,感慨頗深。
也是性情中人,也受生活的洗禮,自然也有同樣多的生活感言。是的,生活中沒有絕對的歡樂,也沒有絕對的憂愁,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共同融合為生活的真實和全部。體驗了憂愁,才會更加珍惜快樂;領略了快樂,才會更加渴望擺脫憂愁。懂得憂愁說明長大了,從憂愁中走出說明成熟了。面對真實的生活,總在幻想成為一個善于驅散憂愁、擁抱快樂的人;總在避免成為一個“快樂當撿沒有撿,空留兩手撿憂愁”的人;總在思考成為一個對得起生活的給予的人……
有人說的很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人生體驗和收獲,這話千真萬確。生活就象一座山,我們可以不知道山有多高,但應當知道山在不同的高度都有不同的風景,只要胸懷目標、辛勤付出、勇于攀登,總會欣賞到無限的美景。生活需要目標,更需要付出,有付出才有回報,有付出才有收獲,坐等生活的賜予,最后等到的只能是煩惱和憂愁。
很欣賞強者的樂觀和自信,因為自信是生活和做事的需要。很欣賞成功者的氣度和風采,因為事業的成功總閃耀著一種精神,在他們的身上似乎融合了道家的飄逸、儒家的高雅、佛家的頓悟、俠士的雄心,好象凝結了中國文化的一切優秀精髓,然而,歸根結蒂,成功者離不開深厚的做人底蘊、堅實的做事底功以及永不言敗的必勝信念,因此,相信自己能行,相信生活更美,相信快樂就在身邊,相信成功就在眼前,應該成為我們生活態度的主流,愿快樂總能與我們相隨!愿成功總在我們的生活中點綴!愿我們的生活總在不懈的耕耘中閃射出誘人的光輝……
孤島上病逝的詩人的雜文隨筆
年輕的詩人嚼碎了沾染了毒堿的花葉,他走時很安詳,沒有服毒者常有的掙扎痕跡或是痛苦的表情。想必謀劃已久。
他曾經在他的諸多書稿里讓筆下的主人公,以至少十余種方法了結余生,成功或是不成,各有緣由。
舊書重覽,有舊地重游或是故人相逢之感。有那么一瞬我是恍惚的,我甚至以為他在文字里指揮人物喜怒癡嗔或是大片死亡,實是一種演習,為最后一次的盛大凋零而重復排練。
他最終選擇了用毒素了斷生命,且是極樸素的毒堿。不知道這是花葉分泌出的,還是他將毒涂在了花葉上,若是后者,那還真是極浪漫的死法呢。
我忽然想起前些時日我還造訪過他,作為晚輩或是舊識。那時我正對他書中某一人物的死略有調侃,末了還補句,“您是想通過讓自己在作品中一次又一次死亡而救贖現實中的自己嗎?卻是明哲保身呢。”如果當時我能捕捉到他眼底的悲涼,也許能避免這一慘劇的發生。
詩人一生倉促而幾經周折,他的經歷一言難盡,我權將他遺下的手扎附在下面,以彌補我拙劣的措辭和片面的角度。他在同儕之中評價頗高,有人說他像銹衣斷劍與風車決斗的堂吉柯德。如果非要較真起人格來,至少我覺得他是個好詩人。
總之只剩下這一份手札了,其余的教前不久的一場天火焚毀了。果然是任性的詩人,走時還要將屬于自己的一并攜去。
詩人已經死了,沒有必要對一個死者指摘或是苛責了。
———詩人的手札———
我的一生不是悲劇。是喜劇或是鬧劇。
序.
曾經有人說過,“真正委屈的事情是說不出口的”。我一直以此來衡量我經歷過的一些不幸,確實是有不少說不出口的,而有些獨語時竟落淚了。我不是以此來博某些勁敵的同情或是示弱。我寫這些是為了某種自白。我知道文學界里這樣的自白很多,多是矯揉造作的筆觸。但我有自信你接下來見到的自白會截然相反。所謂自白,必先澄清一些不堪的過往,勢必會對自白者有些折辱。我自然不愿折辱自己,于是我會將那個被折辱的權且歸為先前的自己,與現在那個畫個一清二楚的界線。您沒必要覺得可笑。如果這個算是自欺欺人的話,那么那些在法庭上誠惶誠恐羅列罪狀,為了減輕處罰不惜將罪責全盤托出的官吏,豈不是更加厚顏?他們不惜身敗名裂,只為了能因審判時配合而適當減刑的舉動是否同樣丑惡呢?
如果被審判的是我,我一定不會撕下臉皮對罪狀主動陳述或是面不改色供認不諱,我寧可在重刑中緘口死去,因為名節較之生命更為重要。
既然如此,還請您重視這一篇自白。
一.
人不能割舍掉他的童年而單獨看他長大后的樣子。所以每次細細剖析起來,我都不得不將我所受的一切不幸歸結到我年幼時的經歷……。
自我有意識的那一刻開始,讓我印象頗深的,都不是什么好事。
我是提前一年上幼兒園的,大抵是出于家人的某種急功近利的心態或是過分的自信。總之,這個決定大大改變了我今后的人生。我無法說它是致命的還是一種賜福,有時某些事態的'演變或許會徹底改變人的價值觀和認知,所以基于此的自我評判或多或少并不客觀。
提前一年上學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我的家人偏偏將這件事情鬧僵了,至少在我眼中是這樣的。他們經常做一些讓人煩亂或是無端添堵的事情。本已跟校方說好了提前一年,快開學時那邊卻傳來消息說地方機關近來抓得緊,完全提前一年大概是不可能的。僵持后的結果是我將少上上半學年,下半年再跟著上一屆的人一起上。
這似乎在旁人眼里也沒什么不妥。達到了提前一年的目的,而且第一個半年本就可有可無,那時還不會有人調侃“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之類的。但是對我而言卻是重大災難。其一是我將應付比我大一歲,比我老成或是比我更擁有兒童的狡黠的人。其二是我將對那里的環境一點也不熟悉。老師自然不可能因為我一個人的到來將規定重新再講一遍,也不會為我指示我該在什么時候做些什么,我甚至連食堂與廁所的位置在哪都不知道。我將面對別人都井然有序、胸有成竹,而我卻茫然失措的窘境。其三是晚了半年,恐怕班里的人早已拉幫結派,我接下去的兩年半的時光大抵不會那么好過。
該死的是,這三點都一一應驗了。不僅僅是在這兩年半,乃至以后每每有類似的情形發生,我都會絕望的想到這三點,然后在試圖融入某個新的群體或是與人交往中節節敗退。
我至今不解為何我當時會萌生出那樣的恐慌感。這似乎對于一個心智未成熟也斷然未遭遇過來自社會的惡意的孩童來說,有點復雜或是多慮了。
可能是七八歲前我的母親都不在這個城市的緣由。偶爾有一次回家,我唯一記得的,是在某天晚上,家人跟我說,那個時候我已經睡著了,母親只留下了兩個印著“上海紅珠雞”的紅色字樣的陶瓷雞,就又回上海了。我把其中的一個給了哥哥,但是一周后我得知那只陶瓷雞被摔碎了。
這大概是我對上海沒有多少好感的一個緣由。
我似乎不該記得這么多。
父親也是很忙的。印象中他喜歡養鳥,卻一不小心把鳥毒死了。也許是家人編出來哄小孩子的?再也許確有其事?
再也許是午后困倦時一個迷迷朦朦的夢?
出于某種保護心理,我在潛意識中把不該記得的東西忘掉了不少。有一些事情的想起完全是因為旁人的無端提及。
在剛進入幼兒園時,其他孩子確實像我想象中那樣彼此玩得融洽。不知道是我臉上流露出的陌生與不信任拒人千里,還是某種懦弱或是膽怯的氣息被一些惡劣的人敏銳捕捉,我一直被孤立或是自我孤立著。旁人說我是在自我孤立,但他們的話里并沒有褒義的意思,只是將我孤單的境遇統統歸咎于我本身的格格不入或是故作清高罷了。
其實他們的評判也不無道理,周圍的人大抵不會不約而同的做錯些什么。所以那就是我做錯了?
可能那時我不清楚兩個完全正確的立場也可能產生不可調解的矛盾。
不可調解。之前我一直在嘗試調解我與人群之間的某些惡劣關系,以最卑微的手勢與幾近懇求的姿態,但那樣只讓我更加成為人群的矛頭所指。
人群自然是無可辯駁的。就是因為深受這樣的思想的灌輸,我產生了某種軟弱的罪惡。
我似乎沒有玩伴。班門口的那個大塊頭經常以惡劣的眼光緊盯著我。后來聽人說,那時其實是有個跟我玩的好的。但那個人是父親同事的孩子,是被家人叮囑要帶著我玩的。
我不記得那人的名字了。只是覺得蒼涼。
我到現在仍一直抵觸長得高且狀的人。上周林先生家的文學沙龍,我無意間沖撞了一位不面善的高個子胖先生,這亦并非我的原意…
如果閣下有一天有那個機會跟一群小孩子相處,且恰好那些孩子中有一個是郁郁寡歡,眼底籠了層蒼涼的,閣下一定會發現總會有人對他推推搡搡,惡語相向,告訴在場的其他人“他是怪物”。尤其是在那個人無論如何都沒有反抗的情況下。
我們不能去譴責欺凌弱小者。他也許只是對那個獨處者的異樣感到不安,或者只是單純的想宣示一下自己的獨裁權,用拳頭去告訴他:
不管你有多驕傲你必須聽我的。
我大概不幸的成為了那個沉默而不反抗的孩子。
狹小的教室里擁擠著一個班的學生,老師為了節省空間讓六七個孩子圍坐在一張桌邊。喧鬧——來自學生的喧鬧和老師的,光線被對面的人遮擋住了。忽然桌邊有一個小孩扯著嗓子喊道:“修是一個木乃伊!修渾身上下裹著白布,在晚上一蹦一跳的下樓,結果掉到茅坑里了!”接著我周圍所有的人開始哄堂大笑。我忽然覺得備受侮辱,不是緣于其他孩子的笑聲,而是修辭本身。于是我當即搬了板凳離開了那群白癡,坐到了講臺邊。
老師也沒有調解,就任由我坐在那。我想老師不在乎的原因是這樣的:我不是一個惹事生非的人,我坐在哪里其實都一樣。
然后我漸漸感覺到,這其實暗示著我是一個可有可無、可以不留意的存在。
為什么不哭鬧呢…因為長輩告訴我哭鬧是不會得到任何好處的。于是我往往不會在人前哭鬧,雖然這樣未免呆板。
所以我想,我是一個心智較早成熟的人,卻不是一個少年老成的人。
經常有人故作姿態的說自己想回到兒童時期的快樂與純真。其實兒童是丑惡的。他們能夠毫不在意得流露出丑惡,因為他們還不懂得羞惡之心和遮遮掩掩。坐在兒童聚集的游樂設施旁,直面人性的丑惡所帶來的羞恥感,仿佛當街見人之胴體。
黑塞說比喻是危險的事情。而“木乃伊”之于我像一個咒一樣。我圍觀玩伴的態度像上帝視角的旁觀者冷眼俯瞰人間草木、十丈軟泥塵世。這樣的姿態,何嘗不像格格不入、已歸于沉寂的木乃伊。而我固執又“死不悔改”(被一位我敬重的師長戲謔稱呼)的性格何嘗不像僵直的行尸。寫到這里我不禁莞爾。
二.
為什么要在幼兒園推行搶凳子這種游戲呢?為什么要向稚子灌輸如此原始而野蠻的爭奪呢?如果沒有這個游戲,是不是會免去很多欺凌和被欺凌呢?
“你小小的腦子里藏的是什么…?”當年輕老師日復一日講起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時,你小小的腦子里想的是什么?
當懸掛著的老式電視播放著你已在家看過的《白雪公主》,映入你眼簾的究竟是華貴的鑲邊長裙還是樹上的松鼠?抑或是蹙著額頭想六耳獼猴和大圣的故事。
“多出的那個人究竟是誰?”場景一變,音樂驟然停止,停不下的是孩童的嘈雜。
“你是哪個班的?”老師走了過來。
“就是你。你不是舞蹈班的,到這里來干什么。”
霎時間眾人的眼光看過來,所謂千夫所指。
為什么要來舞蹈班呢?我明明上節課還在用艷彩畫花木蘭的鎧甲與凝脂,為什么今天會一轉角來到這里呢?為什么老師問及多出的那個人是誰時,我沒有慌亂甚至連反應都沒有,只是在思考千夫所指的意思呢?
我最終沒有回答。忘記或者是不愿意。
“你是誰?”
什么,我是誰?你是出于禮節的詢問還是頗有目的?我是誰對你的意義是什么?一個全然不認識我的舞蹈老師,我的身份對于她來說,意義是什么?
我沉默著,于是所有的聲音在一個時間緘默。小孩子們圍聚過來,我對面那個最可愛的孩子著著黑色的緊身短袖,上面龍飛鳳舞寫著一個“舞”字。
我再次意識到我在舞蹈班。我不想去繪畫班,因為今天將畫的是貓頭鷹,一種我頗為不喜的生物。我沒有挪步,沒有回話,帶著脾氣和些許企盼。
“你回你的班級吧,你不是這個班的,我們這里不能帶你,這是規定。”她像唱獨角戲的人,主動將我想說的話語在心中演繹并一一作出答復,顯得氣勢磅礴而一氣呵成。
如果當時那個年輕老師說的不是這樣的話,結局大概會有所改變。
我當時在心中默默想道:“我不喜歡舞蹈。我以后也不會喜歡舞蹈。其實,我根本不喜歡幼兒園。一點也不。”我隨即打開舞蹈教室的門走了出去,來去顯得極為隨意,甚至不需要一句解釋。當我來到繪畫班,看到同班的孩子在描摹著貓頭鷹的輪廓時,甚至有一絲如釋重負之感。
而今我回想起幼時的經歷,頗為諷刺,因為致細處的心理竟被我記得一清二楚。有些人的記憶始于小學或更后,而我最清晰的記憶乃至心理活動,卻可追溯到致無知與致童稚時。
其實這件事,他對他只是旨在使我身敗名裂。
而貓頭鷹這樣的動物,我自始至終都難以接受,不光是因為它是夜行動物,也是因為它長著一張人臉。即使它再怎么愿意接納我,我也不想消融在黑暗里。這是我最后的妥協。
上一篇:對女孩子說晚安的話-晚安心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