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品序》閱讀訓練及譯文
文小品序
廖燕
大塊鑄人,縮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內。嗚呼!盡之矣。文非以小為尚,以短為尚,顧小者大之樞,短者長之藏也。若言猶遠而不及,與理己至而思加,皆非文之至也。故言及者無繁詞,理至者多短調。巍巍泰岱,碎而為嶙礪沙礫,則瘦漏透皺見矣。滔滔黃河,促而為川瀆溪澗,則清漣瀲滟生矣。蓋物之散者多漫,而聚者常斂。照乘粒珠耳,而燭物更遠,予取其遠而已;匕首寸鐵耳,而刺人尤透,予取其透而已。大獅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小不可忽也;粵西有修蛇,蜈蚣能制之,短不可輕也。
注釋
①古文小品,是指盛行于明末清初的小品文。②大塊:自然,大自然。③瘦漏透皺:古代相石四字訣,包括造型、竅孔、紋路等外形方面所具備的審美特征。④照乘粒珠:古代四車一馬為一乘,“照乘珠”:照亮車輛的明珠。
23.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顧小者大之樞()(2)燭物更遠()
24.對“文非以小為尚,以短為尚”一句的作用理解不正確的.項。()(2分)
A.引出短小文章的真正價值所在。B.說明文章優劣不能一概以篇幅長短而論。
C.使文章論述更全面,更辯證。D.提出全文的中心觀點。
25.劃線句意在說明:。(2分)
26.文章最后兩旬(從“照乘粒珠耳’,到結尾),分別從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兩個方面來說明小品文的為文之道。(兩處答案均在四個字以內)(2分)
27.本文的語言表達很有特色,請分條簡要闡述。(4分)
(1)(2)
參考答案:
23.(1)只,只是(2)照24.D
25.文章的大小長短各有其美(“小”之可貴在其寓“大”、“小者大之樞,短者長之藏”)
26.價值取向(藝術特點、表達效果)創作態度。
27.(1)多用比喻,使說理更形象;(2)多用對偶(整句、對偶也可),兩兩對照,使行文更整齊和諧。(答本文語言簡練、文字簡短也可)
譯文:
大自然創造人,將人的精神濃縮在小小的眸子之中,啊,十分完美了。文章并不是以小為最佳,以短為最好;但是,小為大的關鍵點,短是長的凝聚處。如果所表達的意思高遠而文辭表現卻達不到這種境界,與道理已經講完還想添加些話,這些都不是文章的最好表達。因此,意思表達完整的文章不會有繁冗之詞,說理恰到好處的文章篇幅大多短小。高高的泰山,使它破碎而成為細石沙礫,它瘦漏透皺的特點便顯露出來了。滔滔黃河,縮小成溝渠溪流,清澈的流水波紋就會興起來。分散的事物大多散漫,集中的事物大多凝聚。照車明珠不過一顆珍珠大小,但照物的距離更遠,我只選取它照得遠這個特點罷了;匕首不過是一寸之長的鐵器,但刺人穿透力更強,我就選取它這種穿透力罷了。大獅子搏擊大象使出全力,搏擊兔子也使用全力,對于小的東西不能忽視。廣西有長蛇,蜈蚣能制服它,短的東西不能輕視。
《新序》閱讀答案及譯文
申包胥者,楚人也。吳敗楚兵于柏舉,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隨。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師,曰:“吳為無道行封【1】豕長蛇蠶食天下從上國【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吳,夷狄也,夷狄之求無厭,滅楚,則西與君接境,若鄰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吳之未定,君其圖之。若得君之靈,存撫楚國,世以事君。’”
秦伯使辭焉,曰:“寡君聞命矣,子其就館,將圖而告子。”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墻立哭,日夜不絕聲,水漿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為賦《無衣》之詩,言兵今出,包胥九頓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無臣若此,吾亡無日矣。”于是乃出師救楚。
申包胥以秦師至楚,秦大夫子滿、子虎帥車五百乘。子滿曰:“吾未知吳道。”使楚人先與吳人戰而會之,大敗吳師。
吳師既退,昭王復國,而賞始于包胥。包胥曰:“輔君安國,非為身也;救急除害,非為名也;功成而受賞,是賣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賞,終身不見。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絕聲,厚矣;不受賞,不伐矣。然賞所以勸善也,辭賞,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漢劉向《新序》)
注釋:【1】封,大。【2】上國,春秋時對中原各諸侯國的稱呼,與吳楚諸國相對而言。
【第8句】: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2分)
①秦伯使辭焉
A.言辭B.辭賦C.推辭D.告辭
②七日七夜不絕聲,厚矣
A.寬厚B.深厚C.豐厚D.醇厚
9.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逮吳之未定逮奉圣朝
B.秦哀公為賦《無衣》之詩秦王不懌,為一擊缶
C.申包胥以秦師至楚皆以美于徐公
D.而賞始于包胥臨溪而漁
10.請用“/”為文中劃橫線的語句斷句。(3分)
11.請將最后一段畫波浪線的文案譯為現代漢語。(3分)。
12.文中說“秦哀公為賦《無衣》之詩”。請閱讀此詩,完成①-②題。(3分)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①這首先時候詩出自我國古代第一部詩集總集《》。(1分)
②這首詩表達了的思想感情,秦王賦此詩,目的是。(2分)。
13.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燭之武也在危急之時說服秦王,挽救了國家。請結合《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內容分條概括燭之武與申包胥游說方式的異同。(4分)
14.文中說“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結合下面兩段文字談談你對本句中“忠”的含義的理解。(6分)
①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左傳》)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平”?(《論語》)
參考答案
【第8句】:①【參考答案】C
【思路點撥】本題考查實詞含義,考點在于聯系上下文。“秦伯使辭焉”,秦伯派遣使者推辭。
②【參考答案】B
【思路點撥】本題考查實詞含義,難點在于補出主語。“七日七夜不絕聲,厚矣”,七天七夜哭聲不斷,(感情)深厚。
【第9句】:【參考答案】B
【思路點撥】A選項:介詞,趁著;副詞,等到。B選項:均為介詞,為(之)。C選項:介詞,憑借;動詞,認為。D選項:連詞,表順承;連詞,表修飾。
【第10句】:【參考答案】吳為無道/行封豕長蛇/蠶食天下/從上國//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
【思路點撥】“//”為可斷可不斷處。
【第11句】:【參考答案】然而賞賜是用來勸勉善行的,拒絕賞賜也不是恒常的法則。
【思路點撥】翻譯重點:“所以”,用來……的;“勸”,勸勉、勉勵;“非常”,古今異義,不是恒常的。
【第12句】:
①【參考答案】《詩經》
②【參考答案】與戰友同仇敵愾;表明秦楚為盟友、共同擊吳的立場,及出兵救楚的決心。
【思路點撥】“與子同袍”“與子同仇”“與子偕行”表明戰友之誼與同仇敵愾的'決心。
【第13句】:【參考答案】
相同點:均獨自面見秦伯,陳述利害;均從秦的利益出發,講述道理。不同點:燭之武主要是曉之以理,講出兵對秦的好處,不出兵對秦的壞處;申包胥先曉之以理,再動之以情,立墻庭哭,絕食七日,最終打動秦伯出兵救楚。
【第14句】:【參考答案】
材料①中,鄭伯請燭之武說秦伯時,燭之武雖最終以國事為重,答應請求。但是在過程仍因曾不被重用,而有所不滿,產生推脫之辭。相比之下,申包胥主動赴秦乞師,則是完全不顧個人得失、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忠心之舉。
材料②中,曾子的“忠”指為人做事要盡心竭力地為對方考慮。申包胥在國家存亡之際,盡心竭力為國家考慮,不待楚王命令到達,而獨自赴秦乞師,是一種“盡己”的表現。
綜上所述,本句“忠”的含義是:不顧個人得失、以國家利益為重,盡心竭力為國家做事。
【參考譯文】
申包胥是楚國人。吳國在柏舉大敗楚軍,就攻入郢都,楚昭王逃亡到隨國,申包胥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國請求出兵(援助),說,“吳國做出不合道義的事,行為就像大豬長蛇一樣(貪婪殘暴),像蠶(吃桑葉一樣)吞食天下,對中原國家用兵,首先從楚國開始(攻打)。敝國國君失去了國家,流亡在草野之中,派遣臣下來報告急難說:‘吳國是夷狄之國,夷狄的欲求是沒有滿足的,滅亡了楚國,那它的西邊就和您的國家接壤,如果(吳國)與您接境為鄰,那就是大王邊境上的心腹大患。趁吳國形勢未穩,大王一定要想辦法圖謀。如果能仰仗大王的威風,保存并安撫楚國,楚國將世世代代侍奉大王。’”
秦伯派人推辭,說:“我們大王知道您的要求了,您還是到賓館(休息),我們將商議此事并告訴您(結果)。申包胥答道:“敝國國君流亡在草野之中,沒有獲得一個休息的地方,我怎么敢去安歇?”靠著宮廷的墻壁站立著哭泣,哭聲日夜不斷,水漿也不喝一口,(這樣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為他吟誦了《無衣》這首詩,說軍隊現在就出發。申包胥磕了九個頭才坐下,秦哀公說:“楚國有這樣的臣子還亡了國,我沒有像這樣的臣子,我滅亡的日子沒有幾天了。”于是就發兵援救楚國。
申包胥帶領秦軍到達楚國。秦國大夫子滿、子虎率領五百輛兵車,子滿說:“我們不了解吳國的戰術。”讓楚國部隊先跟吳國部隊作戰,然后與楚軍會合,大敗吳軍。
吳國退兵后,楚昭王收復了國家,獎勵就從申包胥開始。申包胥說:“輔佐君王安定國家,不是為了自己;拯救急難鏟除禍害,不是為了名聲;功成了就接受獎賞,這是出賣自己的勇力。國君已經得到安定,又還追求什么呢?”就逃避賞賜,一輩子也不露面。
君子說:“申先生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國,這是忠心;七天七夜哭聲不斷,這是(對國家)感情深厚;不接受賞賜,這是不夸耀(功勞)。但賞賜是用來勉勵善行的,拒絕賞賜,也不是經常可以用的法則。
冰雪文序文言文閱讀訓練及答案和譯文
冰雪文序
張岱
魚肉之物,見風日則易腐,入冰雪則不敗,則冰雪之能壽物也。今年冰雪多,來年谷麥必茂,則冰雪之能生物也。蓋人生無不藉此冰雪之氣以生,而冰雪之氣必待冰雪而有,則四時有幾冰雪哉?
若①吾所謂冰雪則異是。凡人遇旦晝則風日,而夜氣則冰雪也;遇煩躁則風日,而清凈則冰雪也;遇市朝則風日,而山林則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魚之于水龍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魚與龍不之覺耳。
故知世間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聲、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氣。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盡者,莫深于詩文。蓋詩文只此數字,出高人之手,遂現空靈;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間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說。即使其能解能說矣,與彼不知者說,彼仍不解,說亦奚⑤為?故曰:詩文一道,作之者固難,識之者尤不易也。
【注釋】①若:像。②特:只不過。③恣:放縱,任憑。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1.請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藉()異()遂()固()
【答案】(4分)藉:借,憑借;異:不同遂:于是,就;固:本來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認知能力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即可,有時還要注意加點字的特殊用法各個加點詞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拉需要從課文中遷移過來
2.請用“/”為文中畫橫線的文案斷句(3分)
冰雪之在人如魚之于水龍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魚與龍不之覺耳
【答案】(3分)冰雪之在人/如魚之于水/龍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魚與龍不之覺耳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案節奏的能力劃分節奏時除了要結構原則,還要注意文案的原則即可
3.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文言句(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說(2分)
【答案】(2分)只不過遺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評說(翻譯錯一個扣0.5分)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案的能力翻譯文案時注意關鍵字、語序,有時還要補出舍去的主語才行注意關鍵詞“特”“恨”“解”“說”四個關鍵詞的意思
4.請用第①自然段的兩個關鍵詞回答,“冰雪之氣”對世間萬物有哪兩大好處?(2分)
【答案】一是“壽物”(即能使事物的壽命得以保持和延長);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長和發育)(答對一詞得1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來分析好處即可
【第5句】:請在下面語句的空格處分別填充一個恰當的字(3分)
本篇序文雖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遠及近,層層鋪墊,先由()的“冰雪之氣”,過渡到()的“冰雪之氣”,最后才落腳到()的“冰雪之氣”,使文章顯得條理清晰,結構嚴謹
【答案】(3分)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梳理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文章的內容來梳理即可
【第6句】:所謂“冰雪之氣”,亦即冰雪之特點請你根據本文內容提示,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用至少4個雙音節詞,概括一下“冰雪”的特點(2分)
【答案】(2分)“冰雪”有空靈、純凈、清冽、透明、濕潤、低溫、保鮮等特點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課文的描寫來概括“冰雪”的特點即可
【第7句】:張岱文風任情適性,文筆流麗清新,為人慷慨亮節,性格孤高傲物請問,文中哪句話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難覓的心情?(2分)
【答案】(2分)詩文一道,作之者固難,識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說(作者通過這句話所流露出的是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傲和天下無人能識君的無奈之
情知人論文,不能不察)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說”這句話來理解心情即可
【第8句】:請你根據提示,默寫出張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關語句(2分)
霧凇沆碭,,【答案】(2分)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錯一字扣1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背誦、默寫的能力根據平時的背誦來默寫,在默寫時注意到一些關鍵字即可
譯文:
魚肉一類的食物,見到風和陽光就容易變質,放入冰雪中就不會腐爛,這說明冰雪是能夠使食物保鮮。今年冰雪多,來年谷物一定長得茂盛,就是說冰雪有助于谷物生長。大概人的一生沒有不借助于冰雪這樣的特質成長的,然而冰雪的特質必定要等到有了冰雪才能有體現,但一年四季又有多少冰雪呢!
至于我所說的冰雪和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樣。大凡人在白天就表現出風日一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氣質;遇上心情煩躁就表現出風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清凈了就有冰雪的'氣質;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現出風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氣質。冰雪的氣質在人的心中,就像魚在深水中,龍在深山中一樣,日夜置身其中,只不過是魚和龍沒有感覺到水和山而已。所以懂得世間的山川、云物(注:浮云靜物)、水火、草木、色聲、香味(注:嗅覺芳香、味覺五味)都有冰雪的特點,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盡的,沒有比詩文更高深的了。詩文僅為數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顯得超逸靈活;一旦落入凡夫俗子的手中,就變得穢惡。在認識的過程中真是相差雖小,但錯誤極大。只不過遺憾的是看到這樣的詩文的人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能評說。即使有能夠評說的,和那些不懂的人評說,他仍不理解,評說又干什么呢?所以說:詩文的一般規律,做詩文的人原本就難,識別的人更不容易啊。
春秋時代干將鑄劍在于千錘百煉,和晉代張華從斗牛分野之間的天象辨別寶劍,雷煥在監獄中挖出寶劍相比,能識別的人的精通神奇實在高于鑄劍的人之上。由此看來,劍有光芒和山有空闊翠綠、夜氣有水霧、月亮有煙霜一般白亮、竹葉有蒼翠深紅、食物的味道有天然新鮮、古銅器有青綠色、玉器有古舊的光澤、詩文有冰雪一樣的氣質,這都是天然的物相。蘇長公(蘇軾)說:“子由(蘇轍)最近所作的《棲賢僧堂記》,讀來悲慘凄涼,有懸崖飛瀑、逼人寒栗的感覺。”哎!這怎么能和平常人說呢!詩文之中,懸崖飛瀑的感覺從何而來呀!
《贈黎安二生序》閱讀訓練及譯文
贈黎安二生序
(宋)曾鞏
趙郡蘇軾,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予,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攜其文數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千言,辱以顧予。讀其文,誠閎壯雋偉,善反復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頃之,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將行,請予言以為贈。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將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于里人。”
予聞之,自顧而笑。夫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止于笑乎?然則若予之于生,將何言哉?謂予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生其無急于解里人之惑,則于是焉,必能擇而取之。遂書以贈二生,并示蘇君以為何如也?
【第16句】:對下列文案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辱以顧予顧:探望
B、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稱:稱呼
C、且重得罪重:加重
D、并示蘇君以為何如也示:給……看
【第17句】:下列各組文案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予之知生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B、生其無急于解里人之惑以其無禮與晉,且貳于楚也
C、既得之于心矣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D、而其材力之放縱悚然而聽之
【第18句】:對原文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黎生在快要外出做官之際,因他與安生“學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請求作者為他們“解惑于里人”。
B、作者勸告二生不要“合乎世”、“同乎俗”,并希望二生“無急于解里人之惑”,這實際上是在勉勵二生要堅持學習古文,反對俗文。
C、本文的“文眼”即為“迂闊”二字,全文議論緊緊圍繞“迂闊”二字展開,表達作者對于世人所譏笑的這種“迂闊”的矢志不渝。
D、本文也是作者為自己的懷才不遇而寫的,議論咄咄逼人,心中憤懣一瀉無遺。
【第19句】: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謂予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
【第20句】:把文中畫線的文案譯成現代漢語(7分)
(1)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3分)
(2)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4分)
參考答案:
【第16句】:B解析:稱,稱贊。
【第17句】:C解析:A前一個“之”為結構助詞,取消文案獨立性,后一個“之”是代詞;B前一個“其”表希望語氣副詞,后一個“其”為代詞;C兩個“于”均為介詞,可譯為“從”;D前一個“而”表順承關系連詞,后一個“而”為修飾性連詞。
【第18句】:D解析:作者針對“迂闊”二字發議論,是一唱三嘆、抑揚吞吐,比較含蓄委婉,而不是咄咄逼人、一瀉無遺。
【第19句】:(3分)謂予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
【第20句】:⑴(3分)二生確實可以說得上是杰出特異的人才,而蘇君也真可以說是善于識別人才的`人了。
⑵(4分)只知道相信古人,卻不懂得迎合當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賢之道,卻不懂得隨同世俗;這就是我困頓到現在而自己尚且不知道的原因啊。
【譯文】
趙郡蘇軾,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學友。他從蜀地寫信寄到京城給我,贊揚蜀地的學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帶著他的文章幾十萬字,安生帶著他的文章也有幾千字,屈駕前來看我。我讀他們的文章,確實氣勢壯闊,風格雄偉,善于反復辨析,把事理說得很深透,他們的才情、筆力奔放,似乎不能看到它的盡頭。他們二人確實可以說得上是特別杰出的人才,而蘇君也的確可以說是善于識別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補授江陵府司法參軍。臨走的時候,請我寫幾句話作為贈別。我說:“我對你的了解,已經放在心里了,還需要用言辭表達出來么?”黎生說:“我和安生學習這種古文,同鄉鄰里都譏笑我們,認為是迂闊。現在請您寫幾句話,是想解除同鄉鄰里的糊涂看法。”
我聽了這話,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闊的人,有誰比我更厲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訓,卻不懂得迎合當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賢之道,卻不懂得隨同世俗。這就是我為什么困頓到現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闊,有誰比我更厲害呢?現在你們的迂闊,只因文章不合世俗,這不過是小的迂闊罷了,還擔心被同鄉鄰里譏笑。像我的迂闊可就大了。如果你們拿了我的話回去,將要得到更多的責怪,豈能只停留在譏笑上呢?既然這樣,那么我將對你們說些什么好呢?說我的迂闊是好的,可是它的后患卻是這樣;說它不好,那么雖然可以迎合現代,但一定違背古訓,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離圣賢之道了。你們還是不要急于解除同鄉鄰里的糊涂認識吧,這樣就一定能夠經過選擇獲得正確的東西。于是我寫了這些話贈給二位,并且打算拿給蘇君看,不曉得蘇君認為我的話怎么樣呢?
上一篇:電影里最強的臺詞集合6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