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荔枝》教學反思
《荔枝》這篇課文圍繞著荔枝寫了"我"跟母親之間的幾件事。故事情節很簡單,但字里行間流露出母親對兒孫深厚的愛,"我"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
語文課標提出: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于是,在課堂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研讀,讀中求悟"。課后,我對自己的這節課進行反思:
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我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的教學策略。首先,我讓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悟母親,完成填空:這是一位()的母親。接著,讓學生找出作者回憶母親幾件事后,引導學生抓住細節,細細品味,體會文章的情感。如,"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著荔枝,像是托著一只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著舍不得吞下"。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母親是多么喜歡荔枝,然而就是這么喜歡的東西,母親都"舍不得吃",總把大的讓給兒子。使學生具體地感受到母親對兒孫的深厚的愛。最后,利用課文的'結尾啟發學生合理想象,深入體會"我"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
記得一位專家說過,一堂語文課若沒有40%的時間朗讀,就是一堂失敗的語文課。因此,我力求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地朗讀加深對母親思想感情的體會。比如:在理解課文之前聽范讀錄音,學生自由練讀。接著指名讀,學生似乎讀得很流暢,但總讓我覺得缺少點什么,原來是感情。我便在引導學生抓住細節,細細品味文章的情感的過程中,讓學生再讀課文。此時讀到動情處,有好幾個女孩子眼中含著淚。
這節課,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認真讀書,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的過程,讓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啟發之中,興致十足地領略課文的"情",把理解,口述,朗讀結合起來,學習的效果比較好。
《荔枝圖序》教學反思
核心提示:《荔枝圖序》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介紹荔枝的一篇文言文。章短小精悍,我根據教學大綱設計了以下幾個目標:【第1句】:了解“序”,認識荔枝。【第2句】:夯實基礎,準確掌握重點字、詞、句的翻譯。【第3句】:學習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說明語...
《荔枝圖序》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介紹荔枝的一篇文言文。章短小精悍,我根據教學大綱設計了以下幾個目標:【第1句】:了解“序”,認識荔枝?!镜?句】:夯實基礎,準確掌握重點字、詞、句的翻譯?!镜?句】:學習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說明語言,學會賞析打比方、列數字等說明方法的作用?!镜?句】:理解邏輯順序的寫作方法,學習條理清晰的說明順序。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難,比如:
【第1句】:北方農村的孩子基本沒見過荔枝,更不用說品嘗過了。面對這一問題,我在課余時間組織全班學生去多媒體教室欣賞了一組荔枝的圖片,讓學生們對荔枝有個初步了解,這為教學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基礎。
【第2句】:七年級的學生在此之前很少接觸說明文,他們對說文明的基本知識并不十分熟悉。所以在課堂上,我按照荔枝的“產地——樹形——葉——花——果實——核——殼——膜——瓤肉——漿液——色、香、味”的.寫作順序來講解課文、書寫板書,這既介紹了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邏輯順序,又便于學生們記憶背誦課文。
【第3句】:學習運用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說明語言是整個課程的難點。于是我安排學生們進行模仿寫作,這一方面能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作者語言的準確和優美,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們的寫作能力。
《荔枝圖序》共用兩課時,我感覺學生接受很好,大部分同學能敘述出文章主要內容并當堂背誦課文,這說明了學生真正理解了這篇文章。
《荔枝》教學設計與反思
【第1句】:出示像片、介紹人物
【第2句】:檢查預習
【第1句】:分節朗讀課文
【第2句】:區別“藥方、古方、良方”
【第3句】:學習單元提示
【第1句】:明確這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學會給課文分段。
【第2句】:指出給課文分段方法很多,我們先學習用自然段歸并的方法給課文分段。
【第3句】:講清這種方法的一般步驟:
(1)、認真閱讀課文,了解全文講什么。
(2)、仔細閱讀,想想每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把幾個鄰近的講同一意思的自然段歸并成一段。如果有的自然段單獨講一個意思,那就獨立成為一段。
【第4句】:閱讀課文,按照“學習提示”的一般步驟給課文分段。如下表:
小節
節意
分段
小標題
1李時珍立下為窮人治病的志愿
第一段
立志
2李時珍跟父親學醫
第二段
學醫
3李時珍決心編寫比較完善的藥物書
第三段
編寫
4李時珍去各地采藥、訪問群眾
5李時珍編成《本草綱目》
【第5句】:重點學習課文第二大段
【第1句】:誰能文案李時珍為什么下決心重新編寫一部比較完善的藥物書呢?
生:因為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
【第2句】:有哪些缺點?
生:不全、不詳、不對。
【第3句】:那么,他是怎樣編寫的呢?
生:注意積累經驗
到各地去采藥
訪問群眾
【第4句】:你能用上一些關聯詞把他怎樣編寫的過程連起來說嗎?
【第5句】:讀到這兒,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第6句】:為什么說《本草綱目》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時間長、字數多、內容豐富、流傳廣)
【第6句】:總結
教學反思
過去的教學,我將這片老課文當成一篇初次閱讀的新課文去認識。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站在讀者、作者、編者、教者這四個不同的角度去鉆研教材,我重新設計了本課的教學。
【第1句】:學生經驗為起點,豐富學習資源,拉近“生”——“本”對話的距離。
本課內容是真人真事,但是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比較遠。李時珍的不怕艱苦,不怕危險的精神難以激起學生深層次的情感共鳴。如果僅僅利用第一課時導入的幾分鐘的時間為學生介紹時代背景、人物,學生不會有較深的體會。因此,課前,我利用中午語文閱讀時間,引導學生閱讀有關李時珍的書籍,上網查閱李時珍的資料。這樣的教學設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在補充教材、拓展教材、開發教材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了相關知識背景,拉近了學生與教材對話的距離,增強了教材的感染力。
【第2句】:以自主置疑為切入點,捕捉學生興趣點和難點,以學以教。
在以往的備課中,我們常常設計一連串的問題給學生。這些問題并非生活中的原始問題,也不是學生提出來的,是教師為了教學而精心“設計”、“加工”出來的,往往脫離學生實際,甚至還會扼殺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在本課的設計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閱讀課外相關資料及初讀課文后,文案為什么稱明朝的李時珍是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從而引出《本草綱目》一書。然后要求學生圍繞這本書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歸納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
【第1句】: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第2句】:為什么要編這本書?
【第3句】:他是怎樣編寫這本書的?
最后學生圍繞自己提出的問題,進一步品讀課文,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個性化的閱讀,使教學走出教師煩瑣提問、學生被動應答的局面。
【第3句】:深研讀、析其疑
根據學生提出的三個問題,教師要求學生選取其中的一個研讀專題進行自主閱讀。例:
師:你解決了哪個問題?從哪些文案中得到啟發的?
出示:他發現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許多有用的藥物沒有記載;有些藥物只記了個名稱,沒有說明藥性和藥效;還有一些記錯了藥性和藥效。
師:用自己的話文案舊的藥物書有哪些缺點,文案一部比較完善的喲啊物書是怎樣的?再來看看這句話的標點,能不能調換次序?
這樣的教學設計,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閱讀實踐,又重視了學生言語實踐,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把課文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又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時,我讓學生文案你從李時珍編書的過程中感受到什么?找找令你感動的文案,并聯系自己的生活,文案為什么令人感動。
生:我感受到了李時珍編書的艱難。我是從“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有時好幾天不下山,餓了吃些干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中體會到的。
生:我深深感受到了;甚至編書所經歷的危險。我是從“許多藥材他都親自品嘗”這兒體會到的。
生:我感受到了李時珍的虛心,他本來就是醫術高明的醫生,還要訪問老農、漁民、獵人。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本設計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悟,讓他們帶暗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讀課文,讓他們在文本和自己內心中走了個來回,真正實現高質量的對話——解決了問題,更深刻感悟到李時珍不怕艱辛編寫《本草綱目》的堅定意志及刻苦鉆研、勤于實踐的態度和忘我的精神。最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自然是“學到渠成”
課文《手指》教學反思
今天,我讓學生選擇身邊有感觸的普通事物進行練筆,要求寫清它的特點并從中得到感悟,于是,我又想起了豐子愷先生寫的散文——《手指》,這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著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后闡明了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啟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達方法。教學這篇課文,重點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點,作者運用什么表達方法表現這些特點的。難點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了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特點──不美。具體表現為: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然后用關聯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了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文案,體會作者運用什么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為了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這個道理,我設計了表演“五指爭論”這個環節。四人小組各人分別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爭一爭誰的優點多,一番爭論下來,請學生談談體會。讓他們感受到,只看到自己優點是不行的。在讓學生互相找找對方的優點,贊一贊,懂得每個人都有優點。闡明“團結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蘊含的道理。
對學生有了如此的引導與點撥,他們再選擇身邊的事物練筆,我想已經不是一件難事,我對他們充滿了期待!
上一篇:絕望主婦臺詞撒謊匯聚7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