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如夢令相關練習及答案
蘇軾
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玉堂,翰林院。此詞作于被貶黃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學士時。
【相關練習】
1.詞的開頭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一句在結構和情感的表達上有何作用?請結合全詞簡要賞析。(5分)
2.結合全詩分析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是如何表達的?(6分)
【參考答案】
【第1句】:此句交代作者所在的地點:玉堂,(1分)向東坡傳語,表達了作者對東坡的懷念之情,(2分)結構上引出下文對東坡境況的設想。(2分)
【第2句】:全詩表達了作者對東坡的懷念之情(1分)和詩人的歸隱之意(1分),借助想象(或虛寫)(2分)想象了別后東坡的情景和歸隱后的狀況(2分)表達情感。
【簡析】
這前一首詞作于1088年(元祐二年),作者53歲。此時,作者在汴京為翰林學士。這首詞是寄給黃州友人的。它表現了作者對當年(1080年-1084年)貶官黃州,躬耕于東坡時清靜自適生活的懷念,和遙想東坡,意欲歸去的心情。
【鑒賞】
詞牌《如夢令》原名《憶仙姿》。五代時后唐莊宗李存勖所作。據說蘇軾用這個詞牌填詞時,嫌其不雅,遂因莊宗原詞中有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句,改為《如夢令》。為單調。
為向東坡傳語,此處東坡,系指地名。作者貶官黃州時,故友馬正卿為他請得城東的營防廢地數十畝,作者開墾躬耕于此,并以這個地名作了自己的別號。所以,此處作者請友人向東坡傳話。以地當人,足見作者留戀故地的情感之深。本詞在開頭就造成懸念。詞人說:人在玉堂深處。唐時翰林院設在宮中,稱玉堂。此后玉堂成為翰林院的美稱。這一句看似平淡無奇,實則頗有深意。潛臺詞是說:我現在身居翰林,你不必惦念我。這是告慰東坡。以下兩句便是詢問、懸想東坡的情況。分別多年,有誰來眷顧友人,那里恐怕是積雪滿地,人跡罕至,友人大約會感到寂寞。想到這里,作者筆鋒一轉,直抒胸臆。希望再度奔赴黃州,于瀟瀟春雨之后,耕作于東坡之上。歸去,歸去。繁音促節,更顯示歸心之切。
【賞析】
這首《如夢令》,毛氏汲古閣本題作《有寄》,傅榦本調下注云:寄黃州楊使君二首,公時在翰苑。當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蘇軾在京城官翰林學士期間所作。詞中抒寫懷念黃州之情,表現歸耕東城之意,是作者當時特定生活和心理狀態的真實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以明快的語言,交待他在玉堂(翰林院)深處,向黃州東坡表達思念之情,引起下文。這兩句的語氣,十分親切。在蘇軾心目中,黃州東坡,儼然是他的第二故鄉,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是傳語的內容,是蘇軾對別后黃州東坡的冷清荒涼景象的揣想。先設一問以避免平直。有此一問,便搖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壓小橋無路,仍承上句帶有問意,似乎是說:別后有沒有人來?是雪壓住了小橋,路不通嗎?以景語曲折表達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與否之間,都表現了對別后黃州東坡的`無限關心。
末三句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緊承上意,亦是傳語的內容,表達歸耕東坡的意愿。歸去,歸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決定,是決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說春雨喜降,恰宜犁地春耕,補充要急于歸去的理由,說明歸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詞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個字更是皆曲盡形容之妙,妙就妙在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輕快。
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蘇軾頗多氣勢磅礴之作;但在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詞作,顯示了東坡創作風格的多樣性。這首《如夢令》便代表了蘇軾創作清淡的一面,詞中不設奇險之語,清新淡雅而自然。
這首詞作者以地寫人,表現作者思念故地的情愫。有告慰,有詢問,有揣想,有向往,如面對老友,娓娓談來,親切自然。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在京中新舊兩黨夾擊下,意欲遠離政治漩渦、出知外任的心思。果然,翌年三月,作者即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
《如夢令·春思蘇軾》閱讀答案
如夢令·春思
[北宋]蘇軾
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陰青子。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
【注釋】這首詞是蘇軾離開黃州多年后,回想起當年的生活情景而寫的;百舌兒:鳥名;居士,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第12句】:詞中第二句“無限”一詞寫出景物怎樣的特點?(2分)
【第13句】:你從“莫忘小橋流水”中讀出蘇軾怎樣的情懷?(3分)
參考答案:
【第12句】:(2)繁茂,生機盎然
【第13句】:(3)對當年淸靜閑適的田園生活的.懷戀和向往。
作品譯文:
自己在雪堂前親手栽種了許多桃李一類的果樹,綠蔭叢中,掩映著數不盡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鳥婉轉啼叫。鳥鳴聲常常把我從睡夢中攪醒。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橋流水”想為指此。
秦觀《如夢令》練習及答案
(一)閱讀下面這首小令,完成8~9題。(5分)1
如夢令
[宋]秦觀
遙夜沉沉如水,風緊驛亭深閉。
夢破鼠窺燈,霜送曉寒侵被。
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
【注】此詞是作者紹圣三年(1096)貶謫郴陽時于途中所寫。
8.請自選角度,用批注法賞析詞中畫線的文案。(2分)
批注:
9.結句“門外馬嘶人起”看似平實的敘述,但內涵豐富。仔細閱讀全詞,說出其蘊含的內容。(3分)
答案:
8.批注:①運用景物描寫,寫出了夜的漫長和凄涼,渲染了悲涼的氣氛,烘托出作者孤寂凄涼的心情。②詞人用疊字“沉沉”,不但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強化了詩人沉重凄涼的心情;③運用比喻,把“夜沉沉”比喻為“水”,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凄涼,表達了作者因被貶謫而沉重的心情與凄清。(三點答對一點即可)
9.表明天已經亮了,門外驛馬長嘶,人聲嘈雜;詞人因夢醒而無法入睡后的煩悶心理;暗示了又將開始漫長艱辛的貶謫之旅。
蘇軾傳閱讀練習及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9分)
熙寧四年,會上元敕府市浙燈,且令損價。軾疏言:陛下豈以燈為悅?此不過以奉二宮之歡耳。然百姓不可戶曉,皆謂以耳目不急之玩,奪其口體必用之資。此事至小,體則甚大,愿追還前命。即詔罷之。時安石創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謝景溫論奏其過,軾遂請外,通判杭州。
時新政日下,軾于其間,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徙知密州。司農行手實法,不時施行者以違制論。軾謂提舉官曰: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從?今出于司農,是擅造律也。提舉官驚曰:公姑徐之。未幾,朝廷知法害民,罷之。
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復入。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筑東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復請調來歲夫,增筑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謝。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于國。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語,并媒蘗所為詩以為訕謗,逮赴臺獄,欲置之死。鍛煉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宋史·蘇軾傳》
【注】二宮:指后宮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會上元敕府市浙燈市:購買
B.違制之坐坐:判罰
C.尾屬于城屬:隸屬
D.以虞水之再至虞:防備
2.下列文案編為四組,全都能夠表現蘇軾關愛百姓品質的一組是()(3分)
①此不過以奉二宮之歡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
④率其徒持畚鍤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
⑥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⑥D.②③⑤
3.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蘇軾上書皇帝說,皇宮在元宵節舉辦燈會,無法讓老百姓家喻戶曉,應該撤回詔令。
B.司農擅造律法要處罰沒能按時執行新政策的人,蘇軾據理力爭制止了對百姓的處罰。
C.突發水災,蘇軾誓與城共存亡,穩定民心,始終帶領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蘇軾因關注百姓的詩被奸臣誣蔑陷害,出獄后被貶黃州,從此自號東坡居士。
4.把下面幾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3分)
(2)皆謂以耳目不急之玩,奪其口體必用之資。(3分)
(3)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3分)
上一篇:飛段經典臺詞語音集錦7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