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學工作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略讀課文,作為略讀課文,其目的是引導學生把精讀課文中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運用到閱讀實踐中,通過閱讀實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本課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通過說一說、議一議、演一演的形式,了解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樣反駁楚王,為自己和齊國贏得尊重的故事。
本課成功之處在于課堂教學結構嚴謹,整個教學環節注重學生能力和思維的訓練,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角色在文中去找臺詞,更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表演后讓演員和觀看的學生分別文案自己體會和感受,再評一評哪一組表演好。
《晏子使楚》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寫楚王只好認輸。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后,對課文再加工編導,演一演課文劇,用身體語言演繹文字語言,不但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刻認識,而且有助于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晏子使楚》一文中,讓一名學生扮演晏子,一人扮演楚王,兩人扮演接待的人,然后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引導學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進行理解和體驗,學生把故事演得栩栩如生,因此晏子的.智慧和才智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通過表演,使學生真正地“活”起來,處于一種寬松、和諧、愉快的氛圍中;使學習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思維不受壓抑,而是處于“激活”狀態;使獲取的知識不只是學生頭腦中的一種抽象的文字記憶,而是形成學生自身的一種能力、一種潛質。
教師應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活動的舞臺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出使楚國,國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全文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其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怎樣侮辱晏子,再寫晏子怎樣智斗楚王,最后寫楚王只能認輸。
(1)初讀。把課文讀通順,知道課文是寫誰與誰之間侮辱與反侮辱的事,寫了幾個回合有些不大好懂又很新春關鍵的詞語讓學生查字典。
(2)再讀。我讓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啟發學生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進行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或自己的.看法.邊讀邊思考:晏子和楚王之間幾次智斗?晏子是怎樣應對的?你認為晏子是個什么樣的人?
(3)小組交流問題。學生通過思考、交流,討論解決學生閱讀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4)匯報。我進行指導。尤其是針對人物的表情、神態、語言、心里活動等。如楚王的三次笑,每一次都有他特定的含意第一次笑是極盡輕蔑之能事表示楚王根本沒有把晏子放在眼里;第二次是面對晏子不動聲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擊,他無言以對,以笑來掩飾自己的尷尬;第三次笑是態度上并不尖銳,實際上是笑里藏刀,他不甘心就此認輸,又想出了新花樣,這種笑居心更加險惡。這樣更能讓學生體會人表情、神態描寫的重要性。
【第2句】:角色表演,走進人物。
同學們熱情高漲,都想一顯身手。
遺憾:其實,這一次的表演照比前幾次有的小組已大有進步了。但是總是不盡如人意,想想誰天生就是演員呢?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反駁,從而有力地回擊了楚王,維護了齊國的尊嚴。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駁,構成了整篇文章的三個事件。晏子的三次反駁,合乎邏輯,言辭有力,同時也鮮明地展現了晏子智勇雙全、有勇有謀、能言善辯的形象。每一次交鋒都以楚王失敗告終。
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對三次交鋒中晏子和楚王語言的理解和朗讀,體會到了晏子的聰明才智和楚王的囂張跋扈。但是否真正感悟了呢?我就創設了個情境,練習說話,既鍛煉學生即興說話的能力,又讓學生在情境說話中對人物品質有了更深的領悟。
說話訓練之前,讓學生以詞語或歇后語來概括楚王當時的心情。看似很簡單,其實是對學生課外知識積累的`檢查,因為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積累量。其次,通過學生的概括,我還能立刻了解到學生這堂課的掌握情況。
隨后創設情境,讓學生化身為晏子的隨從,以第一人稱的形式對楚王的發難進行反駁。首先,學生的興趣馬上變得濃厚了,因為對課文的學習,他們已經十分佩服晏子,佩服他的沉著、機智。孩子們躍躍欲試,急于體會下晏子面對楚王時的感覺,更急于表現自己所具備的聰明才智。情境創設的第一個目的便達到了。其次,以小組形式給予學生準備的時間,同時也是讓那些膽小的、能力略差的孩子說話的勇氣和機會。我也可趁此機會對學生進行點撥和指導。最后,讓準備充分的學生為大家展示他──晏子隨從不輸于人的風采。
在這次情境說話中,不僅孩子們親身體會到了如何以自己的智慧和言辭來戰勝別人,而且更感悟了晏子的能言善辯、智勇雙全。而作為執教老師的我,不用在課后再通過練習去了解學生課堂學習掌握情況,只要判斷他們即興說話的情況就馬上可以一清二楚。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課堂秩序
今天進行《晏子使楚》的第二環節——精讀感悟。學生準備得很充分,發言很積極,展示的欲望太強了。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后,糾錯的學生爭先恐后地為展示的學生糾錯。糾錯的熱情非常高,耽誤了不少時間。下午,我先向學生強調,傾聽時要著重傾聽別人的表達內容和表達方式。本以為提出這個要求后,會有許多學生不再這么積極,沒想到,仍然有不少人搶著點評別人的優點。秩序還是有些亂。怎么辦?
課堂深度
下午繼續交流對課文的體會時,崔傳浩談了自己對“南橘北枳”的'理解。這時,他對課文中的“水土”一詞出現了誤讀。晏子說:“大王您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崔傳浩在解讀第二個“水土”時沒有進行細致的分析,而是直接照搬了晏子的話,感覺齊國人百姓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是因為水土不同的緣故。
這也算是課堂生成吧。我當即問了學生一個問題:“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到了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是像南橘北枳那樣,因為‘水土’不同嗎?”顯然,人的變化不是因為“水土”,那么,晏子想說什么呢?我提示學生,“水土”是一語相關,晏子真正想說的是什么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后,李詩音站起來說,晏子的話是指楚王把楚國治理的不好,讓不良的社會風氣吹進來了。雖然她的表達不是非常準確,但是說出了大概意思。此時,學生都已明白,晏子第二次說的“水土不同”暗指楚王沒把楚國治理好,導致社會風氣不好,齊國人到了楚國才做起了盜賊。學生理解到這里,都已知道晏子在回擊楚王了。我又追問了一個問題:“晏子為什么不直接回擊楚王,非要打個比方,用南橘北枳,水土不同迂回地回擊楚王呢?
此時,沒有任何提示,學生想啊想啊,居然從幾個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第一個觀點:晏子是客,楚王是主,晏子來到楚國的地盤上,理應客氣一些。第二個觀點:晏子是大夫,而楚王是一國之君,臣對君說話應該有禮貌。第三個觀點:晏子出使楚國,萬一把楚王惹惱了,楚王可能會令人把他拖出去斬了。第四個觀點:晏子如果不委婉,而是與楚王針鋒相對,可能會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那樣的話,可能會造成生靈涂炭、兩敗俱傷。晏子是從大局著想的。第五個觀點:第二自然段已經說了,齊王派晏子訪問楚國。既然是“訪問”,就是要建立友好關系,如果晏子直接回擊楚王,讓楚王很憤怒,兩國的關系就僵了。
交流到此處,我給了學生晏子使楚的背景:齊王派晏子使楚,是為了與楚國結盟,準備聯合抗秦。因此,晏子出使楚國是有使命的。聽了晏子使楚的背景,大家更理解晏子為什么要委婉地回擊楚王了。可是,這時又有學生提出質疑:既然怕惹惱了楚王,可以什么都不說呀。不管楚王怎么侮辱他,晏子可以不吭聲,可以示弱。學生立刻有人反對,認為如果晏子一味地忍讓也不對。這樣會讓楚王看不起,還談什么結盟呢?討論到此時,學生發現,晏子既要委婉地回擊楚王,以維護自己和齊國的尊嚴,還要給楚王留有余地,留著面子,不至于撕破臉,讓楚王認識到齊國的強大,只有與齊國聯手,兩個國家才更安全。
和學生談到這里,所有人都感受到晏子掌握談話的分寸是極難的,正因為如此,才體現出晏子語言的巧妙與智慧。
今天的課給我留下許多遺憾,也讓我反思了許多,發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秩序、導向、理性、深度。
上一篇:迎親堵門前的臺詞聚集5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