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隱疾難為醫(yī)】(諺)指生于幽隱處的疾病難以治療。也指隱瞞真實病情就難以下藥。
【第2句】:【老太婆擤鼻涕——把里攥】(歇)攥:握。本指成把攥在手里,轉(zhuǎn)喻事情很有把握。
【第3句】:【用哈哈鏡照人】歪曲別人的形象,錯看了人。《北京日 報》(1984,11,25):“但是有少數(shù)同志用哈哈鏡照人,把萬元 戶看歪了。”
【第4句】:【哪壺不開提哪壺】專揀不好辦的事說。趙樹理《三里 灣》:“你小子真是茶館里不要了的伙計一一哪一壺不開你 偏要提哪一壺!我費(fèi)盡一切心機(jī)來對付你,都為的是怕你 要分家,你怎么就偏提出這個來?”
【第5句】:【吃了燈草灰兒——說得輕巧】(歇)燈草:燈心草莖部的中間一段,質(zhì)地很輕,可做油燈的燈芯。 譏諷人把事情說得過于輕巧。
【第6句】:【只見和尚吃饅頭,不見和尚受戒】只看到好處,看不到困 難。臺灣梁實秋《雅舍散文二集》:“有人只看見和尚吃饅 頭,沒看見和尚受戒,遂生羨慕別人之心,以為自己這一行 只有苦沒有樂。”
【第7句】:【生財有道】(諺)指創(chuàng)收財富,要有正當(dāng)?shù)姆椒ɑ蛲緩健:蠖嘀溉擞邪l(fā)財之法。
【第8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
【第9句】:媽媽對她們單位那個好逢迎領(lǐng)導(dǎo)、溜須拍馬的人非常討厭,說:“這個人,領(lǐng)導(dǎo)說砂鍋能搗蒜,他說搗不爛;領(lǐng)導(dǎo)說公雞能下蛋,他說親眼見。”(甘肅·張掖)
【第10句】:射出槍口的子彈——不會拐彎抹角
【第11句】:大路朝天——各人一邊
【第12句】:【跑了和尚跑不了廟】人跑了,其他東西跑不了,不怕他跑 了。清代《儒林外史》:“你不要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 然有個料理。你明日到我寓處來。”
【第13句】:隔墻點燈——誰也不沾誰的光
【第14句】:老牛頭進(jìn)湯鍋——難熬
【第15句】:【抱一顆豬頭,還找不到廟門】釋義:比喻好人不擔(dān)心沒有人要,或有東西不擔(dān)心送不出去。例句:有一場好雨馬上種谷,我看你快找旁的哪組少人的參加吧,我不信抱一顆豬頭,還找不到廟門,你父子好手把呀。
【第16句】:老鼠鼻子一大不了
【第17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下多大功夫,就會獲得多大成果。 海外趙淑俠《當(dāng)我們年輕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努力一 定比不努力好。”
【第18句】:【下套子】(慣)指設(shè)圈套害人。
【第19句】:【養(yǎng)不教,父之過】(諺)對孩子只知生養(yǎng)而不知管教,這是做父親的過錯。指對后代除了生養(yǎng),還要教育。 也作“養(yǎng)子不教父之過”。
【第20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地間只有你我兩人知道這個秘 密。姚雪垠《李自成》:“今日我不當(dāng)著牛、宋二位和將領(lǐng)們 的面談?chuàng)u旗的事,也不讓親兵們聽見一句,我的用意你明 白:勸你起用搖旗的話,說出我的口,聽進(jìn)你的耳,只有天 知,地知,你知,我知。”
【第21句】:【饅頭】“饅頭”是中國人的主食,特別是中原地區(qū)和北方。現(xiàn)在商品流通快捷方便,南方人也吃饅頭,北方人照吃大米。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zhàn)國,《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記載,朝廷規(guī)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人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可見“發(fā)面”古已有之。有了發(fā)酵的面起餅,不愁沒有饅頭。但饅頭的來歷卻出自《三國演義》。諸葛亮平蠻回到瀘水,忽然陰云布合,狂風(fēng)驟起,兵不能渡,回報孔明。孔明問孟獲,獲日:“瀘水原有猖神為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fēng)平浪靜,境內(nèi)豐熟。”孔明日:“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有主意。”遂命行廚宰殺牛羊,和面為劑,塑成人頭,眉目皆具,內(nèi)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云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后明人郎英《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至清代,饅頭的叫法發(fā)生了變化。北方把沒有餡的稱為饅頭,有餡的稱為包子。而南方則把有餡的稱為饅頭,無餡者也叫做“大包子”的。《清稗類鈔》辨饅頭:“饅頭,一日饅首,屑面發(fā)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fā)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直到現(xiàn)在,饅頭都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叫法。在北方,對沒有餡的饅頭,有稱作“饃”、“卷子”的。在南方,對有餡的饅頭,也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但,“饅頭”之稱南北皆通,而“饃”、“卷子”、“面兜子”、“湯包”都是地方性稱謂。
【第22句】:【笑貧不笑娼】看重金錢,不重道德。反義說:笑娼不笑 貧。李準(zhǔn)《黃河?xùn)|流去》:“城里人是笑貧不笑娼,鄉(xiāng)下人是 笑娼不笑貧。”
【第23句】:集體的力量如鋼鐵,眾人的智慧如日月。
【第24句】:水缸里的葫蘆瓢——沉不下去
【第25句】:【少叫一聲哥,多爬十里坡】(諺)指出門上路不以禮待人,就得多跑許多冤枉路。也泛指人態(tài)度粗野,就得不到人們的幫助和照應(yīng)。
【第26句】:老師告訴媽媽,說我很聰明,就是上課愛搞小動作。回家后,媽媽訓(xùn)了我一頓,還說:“快刀不磨是塊鐵。”(河北·行唐)
【第27句】:升上五年級,我們就要學(xué)英語了。我問爸爸學(xué)英語難不難,爸爸笑著說:“自身下水知深淺,自口品味知酸甜。你學(xué)學(xué)就知道了!”(廣東·茂名)
【第28句】:【辦事不由東,累死也無功】(諺)東:東家,主人。辦事如果不按照主人的意旨去做,即使盡心竭力,也沒功勞。指做事必須依照主人的意愿。
【第29句】:【花圈】當(dāng)有人去世時,吊喪的人一般送個大花圈表示哀悼。在我國古代,喪葬儀式以搭靈堂為主,四周飾以白布,并扎紙人、紙馬來燒,另外還要打幡,撒紙錢等,并沒有送花圈的習(xí)俗。那么,花圈是怎么來的呢?花圈的發(fā)源地?fù)?jù)說是在希臘,最初并不是為喪禮專用的。古希臘把花圈稱為“斯吉芳諾思”,是裝飾神像的圣物。按照基督教的傳說,一個人臨死時帶上花圈,安琪兒(即天使)就會把他的靈魂帶到天堂。在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法律——《十二銅表法》中《神圣法》中第七條說:“假如有人或者親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馬或奴隸在競賽中獲勝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時,無論在他家里或在戰(zhàn)場,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樣,也允許他的親屬帶花圈參加葬禮。” 原來,花圈是在競賽中獲得的獎賞物,由于生前本人或者馬、奴隸獲得了這樣的獎賞,死者有資格把花圈帶到天堂。現(xiàn)在人們?yōu)樗勒咚突ㄈΓ匀粚儆诮o死者贈送的“葬禮”之類。這種習(xí)俗已被東、西方共同接受了。
【第30句】:【指桑樹罵槐樹】(慣)比喻表面上罵這個人,實際上是罵那個人。
【第31句】:【喝西北風(fēng)】“喝西北風(fēng)”這一俗語現(xiàn)在指餓肚子。“喝西北風(fēng)”有兩個來源,一是出自典籍,一是出自傳說。先說出自典籍。“喝西北風(fēng)”原作“吸風(fēng)”,指道家所宣揚(yáng)的一種境界,即不食人間煙火,只靠呼吸空氣生存。也指沒有東西吃,餓著肚子過日子。 “吸風(fēng)”出自《莊子-逍遙游》:“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以后,多有引用。如唐朝枉檐的《游邊》中有:“萬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風(fēng)。”清朝吳敬梓的《儒林外傳》中有:“叫我們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像你一毛不拔,我們喝西北風(fēng)。” 此外還有一則故事。從前,有一個十分吝嗇的趙財主,一心想給兒子請個先生,但又舍不得花錢。到哪里才能請到一個光教書不吃飯的先生呢?夫妻倆動起了腦筋。妻子說:“聽人說,翻過那座山,有個小村莊,村中有個窮秀才,不吃飯,只喝西北風(fēng)。如果能把他請來,那就再好不過了。”趙財主信以為真,便騎著毛驢去請那位只喝西北風(fēng)的先生。趙財主走出家門不多遠(yuǎn),遇到了晏子。他想晏子是個聰明絕頂?shù)娜耍尾宦犅犓囊庖娔兀坑谑前炎约旱南敕▽﹃套诱f了。晏子聽了連聲說:“好,好,請到這樣的先生真是太好了。”然后,他又連連搖頭說:“不行,不行,要是有一天刮起東南風(fēng),拿什么東西給先生吃呢?”此話便傳出去了,趙財主留下讓人“喝西北風(fēng)”的笑柄。
【第32句】:【耳聞是虛,眼見是實】(諺)靠耳朵聽來的是虛的,憑眼睛看到的才是實的。指聽來的信息不可靠,親眼看到才是真實可靠的。 也作耳聞是假,目見始真。 耳聞未可信,眼見方為真。
【第33句】:【民以食為天】釋義:比喻吃飯問題很重要。例句:常言道:“民以食為天”,不讓土地生產(chǎn)出五谷雜糧,靠什么活著?
【第34句】:【千金難買好音訊】(諺)花再多的錢,也買不來好的音訊。指使人振奮的好消息是最有價值的。
【第35句】:【長不過五月,短不過十月】(諺)長:此處指白晝天長。指農(nóng)歷的五月,白晝天最長;農(nóng)歷的十月,白晝天最短。 也作“長五月,短十月”。
【第36句】:背著手爬泰山——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第37句】:【老馬蹄下不迷路】釋義:老馬認(rèn)識道,不迷路。比喻情況熟悉、經(jīng)驗豐富的人心中有數(shù),不會被迷惑。例句:嗯,老馬蹄下不迷路,哪怕野草深。這樣看來,我們明天去,只怕是名為赴宴,實為斗智。
【第38句】:【龍多乃旱】(諺)龍多了,互相推諉,誰也不管下雨的事,天就干旱了。比喻做事,人多誰也不負(fù)責(zé),反把事情耽擱了。 也作龍多不治水。 龍多旱,人多亂。
【第39句】:【拄棍要拄長,結(jié)伴要結(jié)強(qiáng)】(諺)指拄拐棍要拄長的,長的穩(wěn)當(dāng);結(jié)伴當(dāng)要結(jié)強(qiáng)的,強(qiáng)的可靠。
【第40句】:【順著好吃,橫著難咽】見“豎的好吃,橫的難咽”。
【第41句】:【把別人的棺材抬到自家哭】釋義:沒有事找事,自找煩惱。例句:八戒近前道:“你是怎的起哩?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里哭!不要煩惱!……他傷的是他的子民,與你何干!”
【第42句】:我學(xué)習(xí)成績不好,心里很著急。老師鼓勵我:“日日行,不怕路千里;時時讀,不怕書萬卷。你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學(xué)習(xí),成績總會上去的。”(河南·長垣)
【第43句】:【傻公子,好奉承】(諺)愚蠢的公子少爺,最愛聽向他吹捧討好的話。指凡是愛好人們奉承的人,實質(zhì)上都屬傻公子之流。
【第44句】:【活見鬼】俗語“活見鬼”是用來形容事情的離奇、不合情理。如某某說:“我剛把眼鏡放到桌子上,轉(zhuǎn)眼就不見了,真是活見鬼。”從科學(xué)角度看,鬼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活見鬼。但古代人卻相信有鬼,并且相信人能見鬼。活見鬼的故事多來自于古代“鬼怪錄”一類的志怪傳說。但有些也來自文獻(xiàn)資料。那么,什么人容易“見鬼”呢?一是巫。三國時吳國人韋昭在注《國語》時說:“巫覡,見鬼者”。東漢王充《論衡·訂鬼》篇說:“巫黨于鬼,故巫者為鬼巫。”這些人似能自由出入陰陽兩界,溝通人鬼。他們是古代職業(yè)見鬼者,多半也能從“活見鬼”中看出效益來。二是患狂癔病或病人膏肓的人。《黃帝素問靈樞經(jīng)·癲狂》說:“顑狂者多食,善見鬼神。”這是說患癲狂癥的人容易見鬼。病人膏肓的人也能見鬼。南齊梁人陶弘景《真誥》卷十五注云:“昔有人病,在地臥,于病中乃見鬼于壁穿下,以手為管而吹之,此即是鬼吹之事也。” 三是兒童也能見鬼。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記載:“有一傖小兒,放牛野中,伴輩數(shù)人,見一鬼,依諸叢草間,處處設(shè)網(wǎng),欲以捕人;設(shè)網(wǎng)未竟,傖小兒竊取前網(wǎng)……即縛得鬼。”鬼要捕人,反被人捕。按現(xiàn)代科技解釋,巫能見鬼,騙人(錢財)也;狂能見鬼,瘋幻也;小兒見鬼,腦功能發(fā)育不全,幻覺也。馬克思觀點,神鬼乃顛倒了的客觀世界的反映。
【第45句】:【紅娘】現(xiàn)常把為未婚男女牽線搭橋的介紹人稱為“紅娘”。這一稱謂源于元代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成于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茍慧生。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講述了一個優(yōu)美的愛情故事:唐貞元年間,書生張君瑞進(jìn)京趕考,與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識于蒲州東十里的普救寺,兩人一見鐘情,情愫暗生。由于老夫人從中作梗,一對情人苦苦相思。鶯鶯的丫環(huán)紅娘十分機(jī)靈,見小姐每日愁眉不展,便想辦法為他們穿針引線,傳遞情書,并將小姐的情況告訴張生。后來,在紅娘的幫助下,鶯鶯終于不顧禮法束縛,和張生私訂終身。但是,老夫人知道此事后,要棒打鴛鴦,拆散他們倆。又是機(jī)智的紅娘勇敢地站出來,抓住老夫人的弱點加以要挾,使老夫人不得不承認(rèn)既成事實,使得一對情侶終成眷屬。劇本是死的,只有搬上舞臺才能演活,才有更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演活紅娘的是京劇表演藝術(shù)大師荀慧生,他改編創(chuàng)作并成功演出了《紅娘》一劇,成為茍派的重要代表劇目。荀派傳人宋長榮被譽(yù)為“活紅娘”。
【第46句】:不怕千著巧,就怕一著錯。
【第47句】:冰凌上跑馬——站不住腳
【第48句】:【 珍珠陪著綠豆賣】謂降低身價。陪,也說:摻。周立波 《暴風(fēng)驟雨》:“那一幫子人都是些啥玩意兒呀?楊主任他也 跟他們混在一堆,珍珠摻著綠豆賣,一樣價錢也抱屈,慢說 還壓在他們底下。”
【第49句】:逼出來的口供——信不得
【第50句】:【著三不著兩】見“道三不著兩”。
【第51句】:【八字沒一撒】“八字沒一撇”比喻事情還沒有眉目,還差得遠(yuǎn)哩!那么,它是怎么來的呢?它源自南宋理學(xué)家朱熹的一段話。南宋大儒朱熹,一生著述很多,是理學(xué)之集大成者,后人輯有《朱子大全》一書。在他寫的《與劉子澄書》一文中說:“圣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自不領(lǐng)會,卻向外狂走耳”。這段話的意思是通向圣賢的大門早已打開了,可人們并不理會,不但不進(jìn)門,反而朝外走。 “八字”形似兩扇門,朱熹在這里以“八”喻門,無疑是很形象的。八字沒一撇,即沒有門。現(xiàn)在我們常說的“沒門兒”(意思是不可能),若追根考源,大概也源于此。“八字沒一撇”原指沒門兒,現(xiàn)在演變成沒辦法、沒眉目、沒頭緒、不沾邊的同義語了。
【第52句】:【聽見風(fēng),就是雨】釋義:比喻做事輕率,盲目。也指輕信。例句:“這號人哪,都是氣象大學(xué)畢業(yè)的,聽見風(fēng),就是雨,看見閃,就是雷,……”
【第53句】:【繳白卷】見“交白卷”。
【第54句】:【累不累,想想曾經(jīng)插過隊】十年動亂中,中學(xué)畢業(yè)生大批 去農(nóng)村插隊務(wù)農(nóng),生活艱苦。意即不要害怕困難,不要害怕 吃苦。池莉《來來往往》:“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累不 累,想想曾經(jīng)插過隊,這是康偉業(yè)自己編的順口溜,其實也 就是他對待困難的指導(dǎo)思想。”
【第55句】:【生成的棒槌成不了精】(諺)棒槌:捶布用的粗短木棒。比喻本質(zhì)低劣的人成不了大器。
【第56句】:【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諺)有:富有。無:指貧窮。 指注意節(jié)約要在平日富有之時。 告戒人過日子要作長遠(yuǎn)打算,不可揮霍浪費(fèi)。 也作“寧當(dāng)有日籌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第57句】:【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友好不是單方面的,要雙方相 互真誠相待。成語:將心比心。張恨水《啼笑因緣》:“從今 以后,我才知道人心換人心這句話是假的,不過是金子換人 心罷了。”
【第58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諺)海是無限寬闊的,可以聽?wèi){魚去騰躍;天是無限高遠(yuǎn)的,可以聽?wèi){鳥去翱翔。比喻社會給人們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可以充分發(fā)揮個人的才能。 也作“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第59句】:【放冷箭】(慣)冷箭:乘人無防備,暗中射出的箭。比喻暗地里傷人。 也作“射冷箭”。
【第60句】:墳頭兒不叫墳頭兒——土包子
【第61句】:【饑荒年餓不死手藝人】見“荒年餓不死手藝人”。
【第62句】:鴨子改雞——磨嘴皮
【第63句】:【見臺階就下】(慣)比喻及時尋找機(jī)會擺脫困境。
【第64句】:【官升虎氣減】(諺)虎氣:敢作敢為的虎虎生氣。指官位越高,怕?lián)L(fēng)險的思想顧慮就越大,做事往往畏首畏尾。
【第65句】:【三姑六婆】“三姑六婆”通常比喻不務(wù)正業(yè)的婦女。關(guān)于三姑六婆的來歷,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個叫陶宗儀的學(xué)者,他著的《輟耕錄》第十卷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牙婆(販賣人口的婦女)、媒婆、師婆(女巫)、虔婆(鴇母)、藥婆、穩(wěn)婆(指生婆)也。”清代小說家李汝珍在他的小說《鏡花緣》中有這么一段文字:“林之洋道:吾聞貴地有三姑六婆。一經(jīng)招引入門,婦女無知,往往為其所害,或哄騙銀錢,或拐帶衣物”。這里把三姑六婆用作貶義。如果把三姑六婆單拆開來看,其成員可謂有好有歹。媒婆和生婆在以前誰也離不開。
【第66句】:玻璃娃娃——明白人
【第67句】:【啞巴吃扁食,心里有數(shù)】扁食,即餃子。指嘴上沒說,沒表 示,心里明白。扁食,也說:餃子、蠶豆。老舍《駱駝樣子》: “祥子,我說你呢,你才真是啞巴吃扁食,心里有數(shù)兒呢。”
【第68句】:【燈草拐棒兒,拄不定】釋義:用燈草做的拐棒兒,拄不得。比喻人靠不住。例句:你干凈是個球子心腸,滾下滾上;燈草拐棒兒,原拄不定。把你到明日,蓋個廟兒,立起了旗桿來,就是個謊神爺。
【第69句】:【打啞謎】(慣)指不直接把意思說明白,故意讓對方猜。
【第70句】:【快刀斬亂麻】(慣)比喻用干脆利索的辦法解決復(fù)雜難辦的事情。 也作快刀斷亂麻。 快刀砍亂麻。
【第71句】:【衣冠禽獸】“衣冠禽獸”現(xiàn)在常用來指責(zé)品德敗壞的官員和壞人。稱其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似禽獸。衣冠禽獸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傳說古代有一種惡鳥、惡獸,名叫“梟”、“獍”,這兩種禽獸出生后均先把生它的母親吃掉,據(jù)此就有了“衣冠梟獍”一語,喻指行為卑劣,品質(zhì)極壞的人。因一禽一獸,后演變?yōu)椤耙鹿谇莴F”。另一種認(rèn)為,“衣冠禽獸”一語源于古代官員的衣飾,原來并無貶義。在我國歷史和戲劇舞臺上,封建官吏服飾上都繡有飛禽走獸,明清兩代文官服上繡禽,武官服上繡獸,且看下表:品級:青樹林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文官:仙鶴錦雞孔雀雪雁白鸝露鶿鴛鴦鵪鶉練雀武官:麒麟獅豹虎熊彪犀牛犀牛海馬從中不難看出,衣冠上的禽獸,越是珍奇,品級越高。后來這些象征、區(qū)別官職的“衣冠禽獸”們,只顧當(dāng)官做老爺,仗勢欺人,魚肉百姓,到頭來卻成了人民切齒痛恨的代名詞。
【第72句】:【捧得高,跌得重】(諺)被人吹捧得越高,跌落下來摔得就越慘重。 指人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接受別人的吹捧。 也作捧得越高,摔得越重。 捧得高高的,摔得扁扁的。 抬的高,跌的重。
【第73句】:【猴子屁股坐不住】形容不安穩(wěn),也指不能持久。或說:屬 猴子的,坐不住。《短暫的春秋》:“我看他是猴子屁股坐不 住……頂多也是三五年的事。”
【第74句】:這幾天,飯桌上總是魚、肉、蝦的。弟弟看了說:“昨天吃油爆蝦,今天又吃油爆蝦,再吃下去,我也要成油爆蝦了。”媽媽說:“你們啊,這不要,那不吃,魚嫌有刺,肉嫌肥,蝦嫌難吃,雞嫌有味!”(廣西·百色)
【第75句】:【常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得幾時】(歇)冷眼:冷淡、鄙視的眼光。橫行:本指螃蟹橫著爬行,轉(zhuǎn)指行為蠻橫,胡作非為。對橫行不法的人,從旁冷眼相看,總看得到他到頭的日子。指人末日將到,橫行不了幾時。
【第76句】:【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慣)1指懸掛在半空中。2形容事情沒有著落。3形容沒有靠山或根基。4指哪兒也靠不著。 也作上不著天,下不依地。 上不巴天,下不著地。 上不著天,下不挨地。
【第77句】:【羹里來的飯里去】(慣)比喻哪里來的還回到哪里去。
【第78句】:雞穿大褂狗戴帽——衣冠禽獸
【第79句】:鐵罐頭撞上玻璃瓶——有口無心、空發(fā)聲
【第80句】:【未學(xué)爬,先學(xué)走】(慣)比喻做事情急于求成。
【第81句】:【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諺)重裘:加料的皮毛衣裳。謗:誹謗。指解救寒冷的有效辦法,最好是穿上加料的皮毛衣裳;抵御誹謗的有效辦法,最好是加強(qiáng)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 也作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 御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第82句】:【把眼淚往肚里咽】釋義:有苦說不出來或不愿說出來。例句:為了不影響大家的情緒,她裝著若無其事,把淚水往肚里咽,只是在眼前無人時,才咬著嘴唇無聲地哭一陣。
【第83句】:數(shù)學(xué)測驗,我得了100分,樂得不得了。爸爸見了,說:“雷聲大,雨點小;人驕傲,成績少。你可千萬翹不得尾巴啊!人說‘走不盡的路,讀不盡的書,知不盡的理’。學(xué)習(xí)是沒有止境的,還得努力啊!”(安徽·壽縣)
【第84句】:【一字值千金】文章或書法好,受重視。清代《二十年目睹 之怪現(xiàn)狀》:“但是古人一字值千金,我雖不及古人,打個對 折是要的。”
【第85句】:【好心不得好報】(慣)指好心去幫助別人卻沒有得到好結(jié)果。 也作好人不得好報。 好心沒好報。
【第86句】:有壺沒底兒——裝不住
【第87句】:十年寒窗中狀元——先苦后甜
【第88句】:【 彈不到一股弦上去】彈、談同音借用。謂說不到一起去, 話不投機(jī),沒有共同語言。亦可用反義。馬烽《劉胡蘭傳》: “平素和家里人也是說不了三句話就頂板,和誰都彈不到一 股弦上。”
【第89句】:【開元通寶——外圓內(nèi)方】(歇)開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其間鑄的銅幣(通寶),圓形中間有方形孔。形容人表面圓融,實際上很有準(zhǔn)則或個性極強(qiáng)。
【第90句】:【木偶能跳動,自有提線人】(諺)木偶:木頭做的人像。木偶戲中木偶人像能跳能舞,是有人在幕后牽線操縱。比喻有人出面鬧事,是后臺人物在指使。 也作“木偶不會自己跳,幕后定有牽線人”。
【第91句】:【馬好還得鞍子配】見“好馬須得配好鞍”。
【第92句】:老人吃油條——全靠磨勁
【第93句】:【餓鬼搶齋——不辨香臭】(歇)齋:齋飯,僧尼所吃的素食。指分辨不清香臭、好壞。
【第94句】:期中考試臨近了,我才忙著翻書。媽媽說:“你這是臨上轎現(xiàn)穿耳朵眼,早干什么去了?”(河南·西華)
【第95句】:【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這一俗語多指心甘情愿。也指故弄玄虛,不可能實現(xiàn)。此俗語源自商、周交替時期。商朝末期,商紂王無道,周文王決定討伐昏庸殘暴、民心盡失的商紂王,便留心物色一位有才能的軍事指揮者來輔佐自己。一天,周文王帶著他的兒子到渭水北岸去打獵,看到一個老翁在渭水邊釣魚。令人奇怪的是他的魚鉤是直的,而且離水面有二三尺。老翁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姜尚釣魚,愿者上鉤。”這時,一個樵夫走近他,嘲諷道:“像你這樣釣魚,別說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那老翁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魚不是大丈夫所為,我寧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魚鉤不是為了釣魚,而是要釣王與侯。”文王見狀大為驚奇,就下車,與之交談。得知他叫姜尚(又叫呂尚,“呂”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個精通兵法布陣的高人。周文王喜出望外,便誠懇地請他一起回宮。此后,姜太公釣魚、文王訪賢廣為傳誦,遂有“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俗語。
【第96句】:【佛面上刮金】連佛像臉上的金粉都要刮下,指千方百計 搜刮財物。類似的:針尖上削鐵/黑豆皮上刮漆。明代《水 滸全傳》:“皇帝賜俺一瓶酒,一廳肉,你都克減了。不是我 爭嘴,堪恨你這廝們無道理,佛面上去刮金!”
【第97句】:【拿土地爺不當(dāng)神仙】土地爺雖小,也是神仙。電視劇:“小 瞧我們天津地面上的人,別拿土地爺不當(dāng)神仙。” 錢孔看人人自小瞧不起貧窮的人。臺灣李敖《世論新 語》:“但他們現(xiàn)在發(fā)達(dá)了,反而‘錢孔看人人自小’,這種事 我碰多了。”
【第98句】:【 做得初一,就做得十五】事情開了頭,就會發(fā)展下去。古 華《芙蓉鎮(zhèn)》:“有了第一,就不愁第二。做得初一,就做得十 五。”
【第99句】:六月里的雷陣雨——來得猛,去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