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風無常順,兵無常勝】 釋義:做事不可能一直順利。 例句:誰知風無常順,兵無常勝。這番采頭又輪到再旺了。照前顴了一二十次,雖則中間互有勝負,卻是再旺贏得多。
【第2句】:【道路難行錢作馬,城池不克酒為兵】(諺)辦事遇阻,多使點錢就買通了;城池攻不下,用酒色收買腐蝕就攻下了。舊指用金錢行賄的手段,啥事都可辦成。
【第3句】:【連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稱“連襟”。連襟這個詞有個發(fā)展過程,最早是自唐初駱賓王的《秋日與群公宴序》,其中記載:“既而誓敦交道,俱忘白首之情;款而連襟,共挹青田之酒。”這里連襟比喻的是朋友。 之后見于中唐大詩人杜甫,杜甫晚年寓居川東,結(jié)識當?shù)匾晃恍绽畹睦项^,交情甚篤,序論起來,兩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后杜甫離開川東,離別時寫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回憶結(jié)交經(jīng)過,有幾句是:“弧陋忝末親,等級敢比肩。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襟是衣襟,袂是袖。這是形容彼此關(guān)系密切,它還沒有后來的那種關(guān)系。但為“連襟”一詞的產(chǎn)生作了鋪墊。 北宋末年,洪邁有個堂兄在泉州做幕賓,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jié)度使,得知此事后,便寫了一封薦書,薦洪邁的堂兄去京城供職。 洪邁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邁寫了一份謝啟,寄予妻子的姐夫,里邊幾句是:“襟袂相連,夙愧末親之孤陋;云泥懸望,分無通貴之哀憐。”這里的“襟袂相連”簡化為“連襟”,顯然是從杜甫的詩中化來。洪邁把自己和妻子的姐夫稱為“連襟”,開創(chuàng)了把姐、妹的丈夫互稱“連襟”的首例,這是“連襟”現(xiàn)義一詞的直接出處。
【第4句】:【空對空】(慣)1指講話、寫文章沒有實際內(nèi)容。2指什么東西也沒有。
【第5句】:【貪天之功,據(jù)為己有】(慣)把天意成就的功勞,說成是由自己的力量取得的。指把別人的功勞都算在自己頭上。 也作“貪天之功為已有”。
【第6句】:【腦袋破了用扇子扇】見“打破腦袋用扇子扇”。
【第7句】:【身無掛體衣,家無隔宿糧】(慣)形容缺衣少食,十分困難。
【第8句】:【毒蛇黃鱔分不清】(慣)黃鱔:魚,像蛇而全身無鱗,黃褐色,有黑色斑點,生活在水邊泥洞里。比喻分不清好人壞人。
【第9句】:只有千里的名聲,沒有千里的威風.
【第10句】:【寧為雞口,無為牛后】(諺)雞口:雞嘴。牛后:牛的肛門。寧可做小而能進食的雞口,不愿做大而出糞的牛后。比喻人往往寧愿在局面小的地方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受制于人。 也作寧為雞頭,勿作牛尾。 寧為雞尸,不為牛從。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第11句】:【男兒有淚不輕彈】(諺)男子漢不輕易在人前落淚。指剛強男兒即使有傷心事,也不在人前表現(xiàn)軟弱。
【第12句】:【醬油碟子跟著蹄子——拖拖就拖干了】(歇)蹄子:方言,肘子。 肘子的肉較厚,蘸碟子里的醬油,蘸不了多少次就蘸光了。指錢財很快就消耗完了。
【第13句】:【東莊的土地到西莊不靈】(諺)土地:土地爺,迷信稱掌管一個地域的神。指東莊的土地爺只掌管東莊,到西莊便不靈驗。比喻權(quán)勢人物在自己這一方可以施展權(quán)勢,到另外的地方便施展不開了。
【第14句】:【破著一身剮,皇帝也對打】見“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第15句】:【不分青紅皂白】 釋義:皂:黑色。不分是非,不論曲直。 例句:“那‘小畜生’不分青紅皂白,就夾臉一嘴巴……”
【第16句】:【虎落平川被犬欺】 釋義:借指失去有利條件,有本領(lǐng)的人也無法發(fā)揮作用。 例句:馬名騅山窮水盡,長嘆一聲,說:“想不到虎落平川被犬欺,你們打算把我怎么發(fā)落?”
【第17句】:【蹺蹺腳,比你的頭還高】(慣)指對方不夠資格,根本不配與自己相比。
【第18句】:【躲脫不是禍,是禍躲不脫】(諺)能逃脫的,就不算是災禍;真的災禍是無法逃脫的。舊指災禍是命中注定而無法逃脫的。 也作“是禍躲不脫,躲脫不是禍”。
【第19句】:【一瓶子不足半瓶子晃】見“滿壺全不響,半壺響叮當”。
【第20句】:【鳥怕暗箭,人怕甜言】(諺)指甜言與暗箭一樣傷人,必須提防。
【第21句】:【打人不過先下手】(諺)不過:沒有超過。指打仗或爭斗,先出手就能取得主動,后下手不免吃虧。
【第22句】:【沒了頭的蒼蠅,亂撞一氣】 釋義:比喻失去主宰,行為不能控制。 例句:他們老人家越要以他們的眼睛當作我的眼睛,我就越想不用眼睛,而像沒了頭的蒼蠅似的,亂撞一氣。
【第23句】:【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釋義:比喻不能被一種行不通的辦法難倒,還要想別的辦法。 例句:沒關(guān)系,陸路不通水路通,反正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咱們趁早另想辦法。
【第24句】:【燈草拐棒兒,拄不定】 釋義:用燈草做的拐棒兒,拄不得。比喻人靠不住。 例句:你干凈是個球子心腸,滾下滾上;燈草拐棒兒,原拄不定。把你到明日,蓋個廟兒,立起了旗桿來,就是個謊神爺。
【第25句】:【竹籃打水——一場空】(歇)竹籃用竹篾編制成,有許多小孔,盛不住水。指所作的努力到頭來都沒有結(jié)果,或所抱的希望都落了空。 也作竹筐打水——只落了空。 竹籃子打水——落場空。
【第26句】:【賊人膽底虛】(諺)指盜賊往往心虛膽怯。 也作“賊人心膽虛”。
【第27句】:【大水沖倒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 釋義:龍王:傳說中統(tǒng)領(lǐng)水族的王,掌管興云降雨。發(fā)大水是龍王管的事情,大水把龍王廟沖了,是自家人不認識自家人造成的。比喻自己人之間由、于不認識而發(fā)生矛盾沖突,造成誤會。 例句:賣瓢人差不多一下子跳起來,就像多年未見面的八輩子老姑舅親似的,一把攥住姑娘的手,“哎呀!真是大水沖倒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啊!原來你是公社婦聯(lián)魏主任哪?”
【第28句】:【舍得珍珠換瑪瑙】(諺)珍珠、瑪瑙:兩種珍奇的寶物。用此一寶物,才能換彼一寶物。指要想獲得高規(guī)格的人與物,必須舍得付出同等價值的代價。
【第29句】:【吊死鬼搽胭脂——死要臉】(歇)吊死鬼:自縊身亡的人。責罵人不知羞恥。
【第30句】:【自己塞了自己的嘴】(慣)指說話前后矛盾,不能自圓其說。
【第31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釋義:比喻只要誠心誠意去做,就一定會克服困難,達到目的。也比喻對人真誠,能產(chǎn)生極大的感動力。 例句:這是個父母不肯許的。又有一個父母許了又悔的,也弄得死了活轉(zhuǎn)來。 一念堅貞,終成夫婦。留下一段佳話,名日《秋千會記》。正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第32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慣)一人:指皇上。萬人:指百姓。地位在皇上之下,萬民之上。舊指宰相。也形容人地位非常高,權(quán)勢非常大。 也作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 一人之下,眾人之上。
【第33句】:【風匣板修鍋蓋——受了冷氣受熱氣】(歇)風匣:風箱。氣:本指氣體,轉(zhuǎn)指欺負、欺壓。指接連受氣。
【第34句】:【剛出穿的瓦盆——一套一套的】(歇)本指瓦盆規(guī)格齊全成套,轉(zhuǎn)以形容人口才好,說起話來滔滔不絕,頭頭是道。
【第35句】:【親戚不共財,共財再不來】(諺)指親戚間不可在錢財上糾纏不清,不然就會破壞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
【第36句】:【瞎子背瘸子】(慣)比喻各有不足的雙方分別發(fā)揮自己的長處,互相配合做成事情。
【第37句】:【來者不善,善者不來】(諺)來的人不會懷好意,懷好意的人不會前來尋事。指對惡意尋釁的來人,要加倍防范。 也作“善者不來,來者不善”。
【第38句】:【出污泥而不染】 釋義:比喻人從污穢的環(huán)境中出來,卻能保持純潔的品質(zhì),不沾染壞習氣。 “污”又作“淤”。 例句:田月軒立刻尊敬地說:“對。這就是叔的可貴之處。‘漸于蘭則芳,漸于鮑則臭’,叔久居鮑魚之肆,尚能分別香臭,出污泥而不染,難得呀!”
【第39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見“疑則勿任,任則勿疑”。
【第40句】:【眼不見,心不煩】(諺)指只要不是親眼看到的煩心事,就不會引起內(nèi)心的煩惱。人們?yōu)榱嘶乇苊埽蟮米陨淼陌矊帲源苏Z作慰藉,也作眼不見,心不亂。 眼不見心凈。
【第41句】:【背著牛頭不認贓】(慣)偷來的牛頭就背在身上,卻不承認。比喻干了壞事就是不認賬。
【第42句】:【袖扣】西服的袖口上各綴有一排扣子,看似沒有實際用處,純屬裝飾。 其實不然,它的來歷是大有作用的。 在十八世紀,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非常重視部隊的軍容。但由于士兵們常常用袖子擦臉,甚至擦鼻涕,制服的袖子往往很臟。于是,他下令在所有士兵的袖口上釘上金屬扣子,來改變士兵用袖子當手巾擦臉的習慣。命令發(fā)出后,整個部隊的儀表果然變得整潔多了。沒想到這樣一來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不僅改變了部隊士兵的不良習慣,還起到了裝飾作用,顯得更瀟灑。從此,這種服裝很快流行開來。
【第43句】:【爹死娘嫁人——各人管各人】(歇)指各人自己管自己,各走各的路。 也作“爹走娘嫁人——各人管各人”。
【第44句】:【九月冷,十月溫,秋底下還有個小陽春】(諺)農(nóng)歷的九月天氣乍冷,十月秋末,天氣又有幾天返暖。 指秋后天氣返暖,是氣候變化常有的現(xiàn)象。
【第45句】:【一山不能存二虎】 釋義:一個地方不能兩雄并存。 例句:“一山不能存二虎,它一定不容,就要過來斗了。”
【第46句】:【靠山吃山,靠山養(yǎng)山】(諺)靠著山區(qū)居住,就要憑山區(qū)的資源養(yǎng)活自家;靠山區(qū)資源養(yǎng)活,就必須愛護與建設(shè)山區(qū)。指在什么環(huán)境就靠什么生活,靠什么生活就必須在這方有所投入。 也作靠山吃山,吃山養(yǎng)山。 靠山吃山要養(yǎng)山,造林成林要護林。
【第47句】:【困頭兒上不算計,圈底兒下卻算計】(慣)困(qun):古代一種圓形的糧倉。糧滿倉時不計劃用糧,倉里快沒糧時才開始計劃。比喻錢快花完時才注意節(jié)約。
【第48句】:【一個老鼠壞了一鍋湯】(諺)比喻個別的劣質(zhì)分子會殃及整體事業(yè)。也比喻因為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好而影響了整體榮譽。
【第49句】:【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諺)熊:窩囊,無能。當兵的無能,只是一個人,影響不大;將領(lǐng)無能,就會影響全軍的戰(zhàn)斗力。指軍隊戰(zhàn)斗力的強弱,將領(lǐng)的指揮是關(guān)鍵。也泛指凡是領(lǐng)頭人無能,事業(yè)就非破敗不可。
【第50句】:【打強心劑】(慣)強心劑:能使心臟肌肉收縮力量增加、心臟搏動次數(shù)減慢,從而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藥物。比喻采取措施使處于困境中的人或集體振作精神,產(chǎn)生擺脫困境的動力。 也作“打強心針”。
【第51句】:【寧看賊挨打,不看賊吃耍】(諺)指看賊挨打受罰可以儆戒自己,而看賊用偷來的錢吃喝玩樂,則容易受邪惡的引誘。
【第52句】:【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慣)1指懸掛在半空中。2形容事情沒有著落。3形容沒有靠山或根基。4指哪兒也靠不著。 也作上不著天,下不依地。 上不巴天,下不著地。 上不著天,下不挨地。
【第53句】:【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諺)指天降的災害,還可以逃避;自惹的罪孽,無法逃脫。
【第54句】:【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言出唇六月寒】(諺)和氣的、體貼人心的話,即使在嚴寒之中也會讓人感到渾身暖和;傷人的惡語,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會讓人感到心寒。指好言能給人溫暖,惡語只能煽動起仇恨情緒。 也作好話一句三冬暖。 一句好話三分暖。
【第55句】:【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 釋義:徐庶:三國時謀士,曹操把他騙到曹營,但他下決心不給曹操出謀劃策,不發(fā)表意見。 例句:全隊上下一百好幾十雙眼珠轉(zhuǎn)都不轉(zhuǎn)地盯著他,眼巴巴地等他開口。他倒好,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
【第56句】:【捉虎容易放虎難】見“伏虎容易縱虎難”。
【第57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諺)海是無限寬闊的,可以聽憑魚去騰躍;天是無限高遠的,可以聽憑鳥去翱翔。比喻社會給人們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可以充分發(fā)揮個人的才能。 也作“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第58句】:【野雞戴皮帽兒——充鷹】(歇)比喻冒充大人物。含譏諷意味。
【第59句】:【綠豆皮兒——青退】(歇)青:青色,綠豆皮的顏色,諧“請”。退:本指脫去(皮),轉(zhuǎn)指退還。指請求退還。
【第60句】:【炒熟的蝦仁兒從嘴里蹦了】(慣)比喻本來已經(jīng)到手的利益又意外失去了。
【第61句】:【三齒鉤撓癢——硬手】(歇)硬:本指堅硬,轉(zhuǎn)指過硬、強硬。手:本指形狀像手的物品,轉(zhuǎn)指人(多指有某種技能的人)。指在某方面有過硬本領(lǐng)的人。也指態(tài)度或手段強硬的人。
【第62句】:【蛤蟆跳三跳,也要歇一歇】 釋義:比喻人不能總干活,也要適當休息。“跳三跳”又作“跳幾跳”、“蹦三蹦”。“歇一歇”又作“歇三歇”。 例句:趙新提醒大家,自從提出三熟制的問題以后,已經(jīng)有人在散布流言飛語了,說什么“蛤蟆跳三跳,也要歇一歇”,反對冬季興修水利。
【第63句】:【奉天承運】我們在宮廷戲里經(jīng)常看到太監(jiān)宣讀圣旨時,開頭總是“奉天承運,皇帝昭日”這句話的情景。那么,“奉天承運”是什么意思呢?弄清了它的來歷,也就弄明了它的意思。 “奉天承運”這種叫法最早的發(fā)明人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他于1368年在南京稱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規(guī)格最高的朝會大殿,命名為“奉天殿”。這是皇帝與大臣議事的大殿,朱元璋手執(zhí)的玉圭上則刻有“奉天法祖”四個字,這一切都在向人們昭示著他登上大寶是奉天的旨意。為了進一步闡述做皇帝的合法性,朱元璋親自撰寫《御制紀夢》,將其夢游天官,見到“道家三清”,又將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飾和法劍寫入其中,大加宣揚,為“奉天承運”制造呈堂證供。因此,明太祖被稱為“奉天承運皇帝”,皇帝頒布的詔書前面也都會加上“奉天承運皇帝”的稱呼,其實就是“朱元璋皇帝”。奉天承運皇帝這個稱號再加上“詔日”這兩字,重新斷句,漸漸演變成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日”的說法。 清朝入關(guān)后,一字不差地把這個行頭學會了,意在表明清朝發(fā)祥地盛京設(shè)奉天府,也是強調(diào)天命所系。到了191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奉天承運皇帝詔日”才壽終正寢,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第64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釋義:運籌:制定策略。帷幄:古代軍中帳幕。在后方制定作戰(zhàn)策略,指揮前方作戰(zhàn),就能取得勝利。 例句:杜耀光得意地說:“人家參謀長,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還不比我們高明萬倍?”
【第65句】:【小娘愛俏,鴇兒愛鈔】見“鴇兒愛鈔,姐兒愛俏”。
【第66句】:【吃了河豚,百樣無昧】(諺)河豚(tun):鮑的一種,肉味鮮美。指河豚肉最鮮美。比喻得到過最好的,其他的就往往不能使之滿意稱心了。
【第67句】:【治表容易治本難】(諺)指從表層上治理容易,從根本上治理很困難。常指病人延醫(yī)診治,用藥治表面上的病狀容易,徹底去除病根很難。 也作“治標易,治本難”。
【第68句】:【提在水缸里】(慣)比喻擔驚受怕。
【第69句】:【人無頭不行,鳥無翅不騰】(諺)騰:飛騰。人要是沒頭,就無法行走;鳥要是沒翅膀,就無法飛騰。 指群體的行動,離不開為首的人物帶領(lǐng)。 也作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 人無頭而不行。
【第70句】:【耍筆桿兒】(慣)指人有文化、能寫會算。也指靠給別人抄抄寫寫或?qū)懳恼聻樯?/p>
【第71句】:【鬧戲還在后頭】見“好戲還在后頭”。
【第72句】:【打落十八層阿鼻地獄】(慣)阿鼻地獄:佛教指犯了重罪的人死后靈魂受苦的地方。比喻給以最嚴厲的懲罰,使之深陷苦難,永無出頭之日。 也作“打下十八層地獄”。
【第73句】:【藥補不如食補】(諺)論滋補,再好的藥物也比不上普通的飯食。 指食物是最有營養(yǎng)價值的滋補品。
【第74句】:【繞圈子】(慣)1比喻說話不直截了當。2指局限在某一范圍內(nèi)出不來。 也作繞脖子。 繞彎子。
【第75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為】(諺)想要讓人不知道,只有自己不去做。指凡事只要自己做了,特別是丑惡的事,就沒有辦法瞞住人。 也作若要不知,除非莫為。 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第76句】:【受夾板氣】(慣)指夾在中間,受兩面的氣。 也作“受夾墻氣”。
【第77句】:【年糕】“年糕”是春節(jié)必備食品,進入臘月二十幾,家家戶戶蒸年糕。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說起年糕,這里面還有一個既美麗又凄楚的傳說。春秋時期,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幫助吳王強兵富國,稱霸一方。國家強盛起來以后的吳王產(chǎn)生了驕奢輕敵思想,開始大興土木。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筑“闔閭大城”,建成后,大宴眾將群臣。唯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料吳王驕奢不防備越王勾踐和范蠡,國家遲早將亡。回營后他密囑身邊隨從說:“我死后,如果國家遭難,民饑無食,可往相門(蘇州六個主要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遭誣陷身亡,吳國被越國橫掃而滅。這時都城糧斷,餓殍遍野。 隨從們帶領(lǐng)百姓前往相門拆城掘地,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從此,人們?yōu)榱算懹浳樽玉愕墓兣c忠烈,就在春節(jié)這一天家家吃年糕。
【第78句】:【千里姻緣似線牽】(諺)似線牽:傳說月下老人專司人間婚事,用紅線將命中注定將是夫婦的兩人的腳系連在一起。指只要有緣分,彼此相距再遠,也會結(jié)成親眷。 也作“千里姻緣一線牽”。
【第79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釋義:朱:朱砂,紅色的顏料。赤:紅色。比喻環(huán)境對人有很大影響,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 例句:馬專員也笑道:“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也學會我們這套八股濫調(diào)了!”
【第80句】:【不將辛苦意,難得世人財】 釋義:不合辛茹苦,就難賺到錢財。 例句:“你看不會做買賣,那老爹托你么?常言‘不將辛苦意.難得世人財’。”
【第81句】:【白龍瞟娘,必主雷雨】 釋義:白龍:“傳說中白色的神龍。(帝)以甲乙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于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北方。”此處借指西方上空出現(xiàn)的白云。五月十三日為白龍生日,謂此日西方出現(xiàn)白云,必有雷雨。 例句:五月十三日,為白龍生日,謂“白龍瞟娘,必主雷雨。”
【第82句】: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第83句】:【小家碧玉】金枝玉葉、大家閨秀、小家碧玉都是形容女子的詞。不過,她們的出身不同,差別可謂三級跳。金枝玉葉一般指皇族之女,大家閨秀指官宦巨富之女,小家碧玉指平民百姓之女。而小家碧玉又特指小戶人家年輕美貌的女子。那么,小家碧玉是從何說起呢? 小家碧玉源自晉朝孫綽的《情人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 感郎意氣重,遂得結(jié)金蘭。”詩中的“碧玉”是一個女子的名字。此后,“小家碧玉”即成為小戶人家年輕美貌女兒的代稱。她們一般生長在平民家庭,容貌俏麗,性情或溫柔或活潑,但因從小家貧失學,又不與外界接觸,所以不會附庸風雅,但對一些家務女紅往往比較精通。小家碧玉雖不及大家閨秀學問深,懂禮儀,但絕不比大家閨秀品行差,且更具心靈手巧的優(yōu)勢。
【第84句】:【小心沒大差】(諺)指做事小心謹慎,縱然出現(xiàn)失誤,也不會有大的差錯。 也作小心無大錯。 小心不為過。
【第85句】:【門外漢】“門外漢”即外行人,不論男女。“門外漢”的直接出處來源于僧人之口。唐代僧人慧能寫的《壇經(jīng)·自序品一》云:“祖日:汝作此偈闡釋佛教道理的詩句),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到門內(nèi)。”到了宋代,才有完整的“門外漢”一詞。蘇東坡仕途坎坷,遂篤信佛教,多與僧人交友。 有僧人對他加以評論。《五登會元》卷六:證悟法師與庵元禪師二人評論蘇被的佛學修養(yǎng)。證悟認為蘇東坡很有修養(yǎng),庵元的評價卻是“尚未見路.……是門外漢耳。”由此可見,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門外漢”。 后來,“門外漢”泛指外行和對某種業(yè)務技能所知甚少的人。
【第86句】:【疾風知勁草】(諺)疾風:猛烈的風。指猛烈的風吹過,這才見出哪些草是堅實強勁的。比喻只有在十分嚴峻的考驗下,才能鑒別出真正的剛直忠貞之士。 也作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極蕩:《詩·大雅》有《板》、《蕩》二篇,諷刺周厲王時社會動亂,后借指亂世。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
【第87句】:【上不得臺盤】(慣)臺盤:席面。 1比喻自身素質(zhì)差,不能在正式或公開的場合露面、應酬。2比喻見不得人的話或主意。 也作上不得高臺盤。 上不得臺面。
【第88句】:【吃一次虧,長一次見識】 釋義: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例句:“吃一次虧,長一次見識,把人都教能啦。”
【第89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諺)百足之蟲:一種多足的爬蟲,即馬陸,軀干多節(jié)。僵:倒下。比喻有雄厚實力的權(quán)勢門第,雖然衰敗,還不至徹底消亡。 也作百足之蟲,三斷不蹶。 百腳之蟲,至死不僵。
【第90句】:【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這句俗語現(xiàn)在形容某人有主意就是不說。此俗語源自《三國演義》。 在三國故事中,徐庶是個傳奇人物。他任俠使氣,善擊劍,遍訪名師,有謀略。劉備駐守新野,他來輔佐,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斬呂曠、呂翔,破八門陣,計取樊城,殺得曹仁丟盔棄甲逃回許都,可謂戰(zhàn)績輝煌。正因為如此,才引起了曹操的注意,便以徐母為人質(zhì),逼徐庶來降。徐庶是大孝之人,無奈只得投奔曹操。在臨行前,徐庶鄭重向劉備承諾:“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生不設(shè)一謀。” 徐庶真的信守諾言,盡管曹操想盡辦法拉攏他,他都不為所動。不過,他破例為曹操出過一謀:長坂坡趙云為救二位皇嫂(準皇嫂)及幼主劉禪,獨闖曹營,連殺曹操數(shù)員大將,身處險境。在旁觀戰(zhàn)的曹操問徐庶:“此人勇猛過人,誰歟?”徐庶答日:“此人乃常山趙子龍,莫非丞相有愛將之心?”曹操日:“然”。徐庶獻計日:“只要活趙云,不要死子龍。”曹操采納,結(jié)果,是徐庶暗中救了趙子龍。只此一謀,還是替劉備出力。從此留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這一俗語。 其實,這只是小說家言,《三國志》中,徐庶在曹營中先任中郎將,后升任御史中丞。
【第91句】:【眼睛長到頭頂上】(慣)形容人驕傲自大,目空一切。也形容人勢利。 也作眼睛長上額頭。 眼睛長到腦門子上。 眼睛長到腦瓜頂上。
【第92句】:【狗熊的舅舅——猩猩】(歇)猩猩:諧“惺惺”。形容聰明。也指聰明的人。
【第93句】:【有多大的籠子,養(yǎng)多大的鳥】 釋義:比喻要根據(jù)條件辦事。 例句:按說,應當有多大的籠子,養(yǎng)多大的鳥!可我……
【第94句】:【放冷箭】 釋義:比喻乘人不備,暗中耍手段加害于人。 例句:自己做了一世人,又怎么樣呢?未曾“跳到半天空么?沒有放冷箭么?”
【第95句】:【嘴硬骨頭酥】(慣)形容說話強硬,卻膽小心虛。 也作“嘴硬骨頭松”。
【第96句】:【見橐駝謂馬腫背】(慣)橐(tu。)駝:駱駝。看見駱駝以為是馬背腫了。比喻對不知道的事物憑主觀想象得出結(jié)論。
【第97句】:【憨人自有憨福】見“呆子有呆福”。
【第98句】:【房東】“房東”義為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主人,與“房客”相對。 那么,為什么叫房東不叫房西?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以東為上、為大,所以,東房就是上房。中國的老式房屋,一般都是一座南朝向的主屋,主屋的前面兩側(cè)再造東西向的廂房。主屋的東首房間就是上房,而上房定是主人或家中最有權(quán)威人的住房。上房晚輩和下人都不能住,就更不要說出租或借給外人住了。所謂的房東就是住在東首上房的人。可見,房東、東家都表示主人的意思。 至于為何以東為主,在《禮記》中的《曲禮篇》記載:“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客若降等,就主人之階。主人固辭,然后客復就西階。”這句話說的是,有關(guān)主客之間禮儀的規(guī)定。從文中可以看到,“東”位就是代表主人。 我們平常所說的“做東”、“東道主”中也包含了這個意思。
【第99句】:【身不動膀不搖】(慣)1形容什么活兒也不干。2形容面對大事非常鎮(zhèn)靜、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