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黃鼠狼娶媳婦兒——小吹小打】(歇)譏諷人辦事小里小氣,不大方。也指小打小鬧,氣派、規模小。 也作“黃鼠狼娶媳婦兒——小打小鬧”。
【第2句】:【天上少有,地下無雙】(慣)形容人才出眾,非常難得。也形容東西珍貴、稀有。 也作天上少有,地下難尋。 天上難找,地下難尋。
【第3句】:【沒了王屠,連毛吃豬】(諺)王屠:姓王的屠夫。指沒了王屠夫,就得吃沒煺毛的豬肉。比喻缺了某個緊要人物,事情就辦不成。 也作沒有張屠夫,就吃連毛豬。 死了王屠,連毛吃豬。
【第4句】:【人不知,鬼不覺】(慣)形容非常隱秘,誰也沒有發現。 也作人不覺,鬼不知。 神不知,鬼不覺。
【第5句】:【嘴是蜜缽子,心是辣椒子】(慣)形容人嘴上說得好聽,內心卻非常毒辣。
【第6句】:一起吃才甜,一起抬才輕。
【第7句】:【狗咬尿泡——空歡喜】(歇)尿泡:膀胱。指白高興一場,什么好處也沒有撈到。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狗咬尿泡——虛歡喜。 狗撲尿泡——空喜歡。
【第8句】:【先養孩子后起名】謂先有事實,后有名稱。政論圖書: “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民辦企業剛剛興起的時候,就發生給 這些企業或者說經濟成分定性的問題。當時有入主張先生 小孩再起名。”
【第9句】:兩犬打架——狗咬狗
【第10句】:【會行船的,不怕大風大浪】釋義:比喻有本事,有信心,什么危險也不怕。例句:斗就跟他們斗!怕什么?真金不怕烈火,會行船的,不怕大風大浪!
【第11句】:豐收靠勞動,健身靠運動。
【第12句】:【越磕頭,越挨踢】對別人低三下四yipinjuzi.com,反而被人輕視。類似 的:磕的頭越多,顯得越矮。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他 看咱們太軟,他不硬怎的,要擱我,我還硬哪,這年頭兒就是 這個,你越給他磕頭,他越用腳踢你的下巴卡子!”
【第13句】:【打醮水】(慣)醮(jia。)水:做道場的布施。指強迫人出錢。
【第14句】:【牽著鼻子走】(慣)比喻控制別人,強迫其按著自己的意思去做。
【第15句】:【三十晚上盼月亮——沒指望】(歇)農歷三十晚上沒有月亮,盼也白盼。指前景渺茫,沒有盼頭。
【第16句】:戲臺上的將軍——神氣一時
【第17句】:【桃李】“桃李”現在常用喻指學生。“桃李”本是兩種果樹,是誰把它們“移栽”到一起呢?“桃李”合用最早見于《詩經》,《詩經》中有“華如桃李”的詩句,不過,它還不是比喻學生。“桃李”一詞用于比喻學生,則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魏國有個大臣叫子質,他得勢的時候,曾培養和保舉過不少人,后來因得罪了魏文侯,他曾經幫助過的人沒有一個給他幫助的,他便獨自一人跑到北方去了。在北方,子質遇到一個叫子簡的人,就向他抱怨,埋怨自己培養保舉的人在自己有難時,怕被連累不肯為自己說句公道話。子質感到很傷心。子簡聽后笑著說:“春天種下桃樹和李樹,夏天可以在樹下休息納涼,秋天還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種下的是蒺藜(一種帶刺的蔓生植物),不僅不能利用它的種子,秋天長出的刺還會刺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要像種樹一樣,應該先選準對象,然后再加以培養。” 從此,人們就把培養人才比作“樹人”,把學生比作“桃李”。如唐代狄仁杰推薦了姚崇等數十人,這些人后來皆為名臣,時人對狄仁杰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桃李”指代學生,流傳至今。
【第18句】:【要打看娘面】(諺)要責打孩子,也要給孩子母親留些情面。指母親的情面重。也指采取行動要照顧到方方面面。
【第19句】:航空公司開業——有機可乘
【第20句】:拔了蘿卜窟窿在——有根有據
【第21句】:【破鞋,提不起來】釋義:比喻事情十分棘手,或事態非常糟糕,沒法說起。也指事情不要再提。例句:(老山頭)怔了一刻,把手在膝蓋上一拍,嘆了口氣說:“咳!破鞋,提不起來了!”馮貴堂問:“怎么?拉不過李霜泗來?”老山頭搖搖頭說:“他不來。”
【第22句】:【藏了和尚藏不了寺】(諺)和尚: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指和尚能躲藏起來,寺院卻無法躲藏。常比喻躲避不是個辦法,事情終得要解決。 也作“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寺”。
【第23句】:【隨風倒】(慣)形容沒有自己的主見,哪邊勢力大就倒向哪邊。
【第24句】:班上轉來一個長得很丑的同學,我們在背地里都笑話他,可期中考試時,他的成績卻名列前茅。想起老師常說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們一個個都不好意思起來。(甘肅·寧縣)
【第25句】:兔子上樹——趕急了
【第26句】:【秋后的螞蚱,還能蹦幾蹦】釋義:螞蚱:即蚱蜢,一種昆蟲。螞蚱活不過冬天。比喻離死亡不遠。例句:貼墻根站著的賈正,不耐煩地朝炮樓的方向一瞥:“媽的,看你這秋后的螞蚱,還能蹦幾蹦?”
【第27句】:按處方配藥——多給不肯,少給無效
【第28句】:我家包包子時,奶奶準備往包子餡里放姜。我說:“奶奶,我不愛吃姜,不要放了。”爺爺說:“還是放些好,經常吃些蔥姜蒜,少給醫生找麻煩。”(河南·新鄉)
【第29句】:老太婆喂公雞——不撿蛋(不簡單)
【第30句】:【擠訛頭】(慣)比喻敲詐勒索。
【第31句】:巫婆看病——妖言惑眾
【第32句】:【今天天氣哈哈哈】指見面無話可說,或不談正題,支吾敷衍。 傳記圖書:“逢到這時,他只好答非所問,今天天氣哈哈哈。”
【第33句】:【壁間猶有耳,窗外豈無人】(諺)墻壁里談話,墻壁外會有人聽;窗里面說話,窗外會有人聽。指私下密談的話語也有可能泄露。 也作“隔墻須右耳,門外豈無人”。
【第34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進什么廟,念什么經】(諺)到了哪座山,就砍哪座山上的柴;進了哪座廟,就念哪座廟里的經。指人遇到什么情況就作什么打算,不可死守成規。
【第35句】:【錢可通神】(諺)錢財可以買通鬼神,極言金錢作用大。 也作錢神有靈。 錢可通神,財能役鬼。
【第36句】:啄木鳥演戲——尖嘴薄舌
【第37句】:放學回到家里,我總愛在媽媽面前說別的同學這點不如我,那點我比他強。媽媽教育我:“只見別人眉毛短,不見別人頭發長,別人的優點多著哩!”(山西·平陸)
【第38句】:【大意失荊州】釋義:荊州:今湖北江陵,三國時是蜀漢政治、軍事重鎮,據《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描寫,關羽鎮守荊州,由于出兵進攻曹操,荊州沒有嚴密設防,上了東吳的當,孫權派兵襲取了荊州。比喻麻痹大意,造成重大損失。例句:他推了推眼鏡說:“也要防備他們惱羞成怒,來個不管三七二十一,亂搞一氣,怎么辦?‘大意失荊州’,想得太簡單,容易出事。”
【第39句】:【檢討一陣子,受惠一輩子】假作檢討,蒙混過關。圖書: “反過來,這又會使局內、局外的干部,誤以為‘檢討一陣子, 受惠一輩子’,反正‘罪不當誅’,倒使敢于以身試法的人越 來越多,形成惡性循環的雪崩之勢。”
【第40句】:【狐貍再狡猾也斗不過好獵手】釋義:比喻無論怎樣狡猾的壞人也斗不過好人。例句:哼,狐貍再狡猾也斗不過好獵手哇!有關聯絡圖的事和他的口供跟野狼嗥倒是一致的。
【第41句】:【都說十五月亮好,一夜不如一夜圓】釋義:比喻一天不如一天,事情向壞的方面發展。例句:風里雨里,酸甜苦辣,這些年總算熬過來了,孩子也大了,自己也老了,還有一身病,真像人家說的那樣:都說十五月亮好,一夜不如一夜圓。
【第42句】:【兒行千里母擔憂】(諺)指兒女出門,不論遠近,母親總是牽腸掛肚,放心不下。 也作“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
【第43句】:【壓大的力氣嚇大的膽】見“力氣是壓大的,膽子是嚇大的”。
【第44句】:五臟六腑抹蜜糖——甜透了心
【第45句】:【斷線鷂子——再也不來】(歇)鷂子:紙鷂,即風箏。比喻人一走再也不回來。
【第46句】:幾天前,一場大火把我家燒個精光,鄉親們對我們一家不僅噓寒問暖,還送錢贈物。年邁的奶奶滿含淚水感激地說:“真是大火無情人有情,人間處處有溫暖啊!”(浙江·紹興)
【第47句】:【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做事會得到相應的效果。或說:種 麻得麻,種豆得豆/種果得果,種瓜得瓜。明代《古今小說》: “假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是因,得是果。不因下種,怎 得收成?好因得好果,惡因得惡果。”
【第48句】:【人在曹營心在漢】見“身在曹營心在漢”。
【第49句】:【硬著頭皮】(慣)比喻迫不得已,勉強去做某事。
【第50句】:老鼠爬燈臺——好上難下
【第51句】:【裝大瓣兒】蒜諷刺人擺架子,裝樣子。韓志君等《籬笆· 女人和狗》:“那喜鵲算個啥東西?跑到我面前來裝大瓣兒 蒜。”
【第52句】:【 老鼠走到貓口】邊比喻落人險境。明代《初刻拍案驚 奇》:“那島上有小嘍羅數百,正在那里使槍弄棒,比箭掄拳。 一見有海船飄到,正是老鼠在貓口邊過,如何不吃!”
【第53句】:【山惡人善】(諺)山勢是險惡的,但居住在山里的人是善良的。比喻人的相貌雖然丑陋,心地卻很和善。
【第54句】:【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言行使別人高興,使自己人灰 心喪氣。明代《水滸》:“你兩個閉了鳥嘴,長別人志氣,滅自 己威風!他只是一個人,須不三頭六臂,我不信!”
【第55句】:【打春】為什么把“立春”叫“打春”?據傳,自從神農氏嘗百草分五谷,開始了農業,前三皇后五帝都很重視,到周朝的時候,把務農的事提到朝議上,一面制歷,一面責令地方官每年要舉行迎春儀式。立春的前一天,地方官員來到郊外,聚集鄉民,設上供桌,燒香磕頭,在供桌前做一個土牛,讓扮作“勾芒神”的人舉鞭打土牛,把這土牛稱作“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懶惰,迎來一年的豐收。后來出現了打紙牛,用紙糊條牛,里面裝著五谷,就把這紙牛叫春牛,仍舊在立春前一天,叫“勾芒神”打紙牛,牛倒了,紙爛了,五谷四下流,象征打出了一年的五谷豐登。后來,據說一個清廉的大官犯了罪,把他貶下去做小官。上任那天,正是迎春的日子,他看到地方官在郊外聚眾舉行迎春儀式,鞭打紙牛,覺得可笑,提筆寫了《春牛榜子》詩半首:“不得職田譏欲死,兒儂何事打春牛?” 他上任后,不再做那種可笑的事了,真心地關心起農事來。來年他把迎春儀式移在了立春那天,不再糊紙牛,搬來了犁子,拉來了黃牛,立春時刻到來時,他迎天扯了個大響鞭,牛走了,犁動了,春耕開始了。他的改革措施得到百姓的擁護。他回到衙里,有了詩興,提起筆來,在上年寫的《春牛榜子》下邊又添了兩句:“歲首常思盤中餐,脆鞭一響打出春。” 就從這兒開始,人們把立春那天叫“打春”。雖然現在不再舉行迎春儀式了,可是,“迎春”、“打春”的叫法依然如故。
【第56句】:爸爸的一位朋友終年在家養雞,搞科學種田,幾位親戚勸他進城去做生意,說那比養雞、種田要合算多了。可那位叔叔卻不這樣想,他說:“打魚的不離船邊,找柴的不離山邊,我這個莊稼漢怎能離開田邊?”(江蘇·海安)
【第57句】:吃米飯揀谷子——挑剔
【第58句】:【一個將軍一道令,一個和尚一套經】(諺)每個將軍都有自己一套指揮的號令,每個和尚都有自己一套常念的經文。比喻誰掌權誰說的話就算數。也比喻多層領導,各自發號施令。 也作一個將軍一個令,一個和尚一個磬。 一個和尚一本經,一個將軍一道令。
【第59句】:吃了蒙汗藥——動彈不得
【第60句】:【吃涼不管酸】(慣)比喻對事情不操心。也比喻不管閑事。
【第61句】:看著天摸著地——眼高手低
【第62句】:兩個盤子十條魚——多魚(余)
【第63句】:星期天,我們一家三口來到田頭。爸爸指著稻田對我和媽媽說:“秋天里多彎腰,來年有吃又有燒。今年哪,又是一個豐收年。”媽媽接過話茬兒:“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懶,這是你早出晚歸,辛勤耕作的成果啊!”(浙江·紹興)
【第64句】:【墻上畫烙餅——能看不能吃】(歇)比喻心愛的東西,能看見或想得到卻到不了手。
【第65句】:按路標走——沒錯
【第66句】:【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釋義:一經比較就能看出人或物的優劣。例句:“斜對門就是糧食加工廠,哪個省勁,哪個費力,哪個快,哪個慢,一看就清楚了。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
【第67句】:【心急喝不了熱鍋粥】謂操之過急,達不到目的。類似的: 性急吃不上熱豆腐。陸文夫《圍墻》:“其實大可不必,心急 吃不了熱粥,你不讓虱子叮,就得被蛇咬,脫光了膀子是會 傷風的,這是經驗。”
【第68句】:【老鼠看倉,看得精光】指信任壞人,給了他舞弊的方便。 類似的:黃鼠狼看雞,越看越稀。成語:監守自盜。陳中玉 《塔影》:“我早就說過:老鼠看倉,看個精光,決不能讓一個 手腳不干凈的人來管理錢財。”
【第69句】:【老狗熊耍不了新把戲】比喻人老沒有能力創新。西方的 諺語中有相反的說法。老舍《離婚》:“我平日總以為事事有 辦法,敢情我已經是老狗熊了,耍不了新玩藝!”
【第70句】:【三更打火五更雞】三更點燈,五更雞叫,從半夜熬到天 明。臺灣龍應臺《野火集》:“如今我很慶幸自己脫離了那種 三更打火五更雞,讀書像拼命一樣的漫長夢魘。”
【第71句】:【到哪個山頭唱哪個歌】釋義:比喻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靈活方法辦事。例句:有些甚至采用“不跟你耍”的辦法與自己原來的未婚夫一刀兩斷,如果這個未婚夫依然是個農民的話。這種“到哪個山頭唱哪個歌”的風習,真是“實際”得不能再實際了。
【第72句】:二牛打架——角頂角
【第73句】:【結疙瘩】(慣)1比喻雙方因為某些原因而產生矛盾、隔閡。2比喻由于對某事不明白而心存疑問。 也作結扣子。 結死扣。
【第74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慣)指不作任何反抗。
【第75句】:【看著星星想月亮】(慣)譏諷人貪心不足。
【第76句】:【跑龍套】“跑龍套”常用來指代在別人手下做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它源自中國戲劇。 “龍套”本指傳統戲曲中成隊的隨從或兵卒所穿的戲裝,因繡有龍紋而得名。后來漸漸將此類戲劇中的角也叫龍套了。龍套也叫文堂、流行。文堂是指主帥升帳時出場的龍套。流行指的是在串場時來回流動的龍套。在戲中,一般以一將帶四人為一堂。我國戲曲藝術虛擬性強,一兵可當十當百,甚至千萬人,所以在舞臺上規定四人為一組,即可代表作千軍萬馬。在舞臺上,龍套需在主要人物指揮下制造各類氣氛。龍套制造氣氛有一定的舞臺規矩和活動程式。例如,表現元帥升帳或官員升堂,龍套要分站兩邊叫做“站門”;在上場門或下場門迎候主人出場的龍套,要斜列兩邊叫做“斜門”;帶領主人前行的龍套,一路快步在臺上兜圈子叫“圓場”;在交戰場面,為表現戰斗激烈,龍套要從兵器下穿梭鉆過去,叫做“鉆煙籠”;龍套分別從舞臺兩邊出場,叫做“二龍出水”等。龍套的角色,雖然不是主角,但是講究“立如釘,走如風”。因為,龍套若在臺上東張西望抓耳撓腮動作不止,會影響主角的演唱;在需要龍套動作時,如果不是輕捷如燕,快走如飛跑起來,那便沒了舞臺氣氛。所以,人們愛說“跑龍套”。“跑龍套”便由此而來。
【第77句】:【沒有打著蛇,倒讓蛇咬了一口】(慣)比喻沒能懲罰對方,自己反倒受了傷害。
【第78句】:【糊涂蟲】“糊涂蟲”喻指那些不明事理,對事情的認識模糊或混亂的人。它源自古代的一個傳說。據說從前有個縣官,審判案子不明是非,老百姓都很怨恨他,把他叫做糊涂蟲,并且作了打油詩來諷到他。縣官不知道這是諷刺自己yipinjuzi.com,反而下令捉拿糊涂蟲,而且下令務必在三日之內捉到三個糊涂蟲,少一個也不行。公差們發現一個頭頂包袱、騎在馬背上的人,感到很奇怪,就問:“你為什么不把包袱放在馬身上?”那人回答說:“我擔心馬馱得太重,頂在我頭上,可以節省馬力。”公差一聽這話,就說:“這個人可以算一個糊涂蟲了,帶他去見官!”公差們走到城門口,見一個手拿竹竿的人想進城,豎著拿城門太低,橫著拿誠門太窄,就是進不去。公差只好先拿他們兩個去交差。縣官聽了公差的報告,對拿竹竿的說“你為什么不把竹竿鋸成兩截拿進城來?”公差們一聽,說:“報告老爺,第三個糊涂蟲查到了。”縣官忙問:“是誰,快給我拿來!”公差們說:“等下一任縣太爺來了,我們就把他抓起來。” “糊涂蟲”縣官能當下去,清醒的鄭板橋卻當不下去,難怪鄭板橋說“難得糊涂”。
【第79句】:【老虎不走回頭路,好漢說話要算數】釋義:比喻講信用,不食言,不反悔。例句:“老虎不走回頭路,好漢說話要算數。”你要想把澤彤乃慕弄到手,眼下,你就可以在水庫決堤一事上大作文章,在群眾中把沙比爾搞得一錢不值。這樣,就有人撤他的職。
【第80句】:【火燒烏龜——肚里痛】(歇)烏龜被火燒著時,外面硬殼沒事,里面疼。指內心感到痛苦。 也作“火燒烏龜——里面疼”。
【第81句】:【 一箭就上垛】垛,箭靶。喻立即生效,容易成功。成語: 一拍即合。明代《金瓶梅》:“你不知,他爹大小事兒甚是托 他,專信他說話,管情一箭就上垛。”
【第82句】:【打補丁】(慣)比喻彌補工作中的不足或疏漏之處。
【第83句】:【小車不倒只管推】(諺)小車:獨輪手推車,農家用的舊式小型運輸工具。比喻做事貴在堅持,只要還有最后一分力氣,就要堅持到底。
【第84句】:【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慣)才:文才。八斗:六朝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植)獨占八斗。見《南史·謝靈運傳》。五車:五車書,形容書很多。指人富于文才,學識淵博。 也作“學富五車,才高八斗”。
【第85句】:【瞎子不怕刀,聾子不怕銃】(諺)銃:火銃,一種舊式火器。瞎子不怕刀,是因為看不見刀砍來;聾子不怕銃,是因為聽不見銃的響聲。 比喻愚昧無知的人看不到險情,所以做事莽撞。
【第86句】:【虧眾不虧一/欺眾不虧一】對待多數人要用統一的標準, 否則會有攀比和不滿。西戎《一個年輕人》:“大伯,試驗是 全社的事,萬一失敗了,也是虧眾不虧一,你想,大家都有吃 有喝,能眼看著叫咱挨餓?”
【第87句】:糠餅回榨——油水不大
【第88句】:回光返照——不長久
【第89句】:【事無不可】對人言襟懷坦白,無可隱瞞。老舍《四世同 堂》:“他不能把自己的計劃說出來,又覺得這是違反了事無 不可對人言的道理。”
【第90句】:【身在曹營心在漢】釋義:蜀將關羽被曹操拘禁,曹操為使關羽投降,給了關羽優厚的待遇,但是關羽照樣想念劉備。比喻人在這一方,心卻想念另一方。例句:有人在一個單位玩不轉了,就托人找關系,一走了之。這就助長干部身在曹營心在漢,騎著馬找馬的壞風氣。
【第91句】:【吃了扁擔——橫了腸子】(歇)指橫下心不顧一切地去做某事。
【第92句】:【有錢一時辦,無錢空自喊皇天】(諺)有錢辦事,立馬就成功;無錢辦事,再喊老天也無用。指辦事的成敗遲速,經濟基礎是關鍵。
【第93句】:離水的胖頭魚——干張大嘴
【第94句】:【鳥靠翅膀,人靠腳力】(諺)鳥要生存,全靠翅膀到處飛翔;人要生存,全靠自己的腳力到處活動。指人是憑著親身實踐開拓事業的。
【第95句】:【英雄所見略同】(諺)指分析形勢或設計謀略,英雄豪杰的觀點見識,往往是不謀而合的。 也作英雄所見,畢竟相同。 英雄之士,所見略同。
【第96句】:【貓兒眼,看時候變】釋義:貓眼的瞳孔隨光線的強弱縮小或放大。比喻人察看情勢變化處事手段。含貶義。例句:申耀宗是個貓兒眼,看時候變。
【第97句】:【水有源,樹有根】凡事都有起因。成語:事出有因。類似 的:樹從根起,煙從灶起。西戎《行醫事件》:“水有源樹有 根,我家看病是祖傳四輩子了。我祖爺爺、我爺爺、我父親、 我,輩輩都是這個看法,都是要偏方。”
【第98句】:【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交談中受到啟發。贊美或恭維 之詞。清代《老殘游記》:“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真是 聞所未聞!”
【第99句】:包米秸子當笛兒吹——沒眼兒
上一篇:深入人心的歇后語,百讀不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