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心佛語】佛說: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啊。
【第2句】:【禪心佛語】佛說: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
【第3句】:【放下感情的禪語】人生的苦與樂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一面是苦,一面是樂,失落時是苦,希望時是樂;經歷時是苦,回味時是樂;今日以為苦之事,卻為明天回味之樂。
【第4句】:【禪語人生】無論你處理任何事情,若心存尊重他人的想法,是一件非常有幫助的事情。
【第5句】: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時光始現,心法雙亡性即真。根塵既謝,銳光現前。——《舒州龍門佛眼和尚文案》
【第6句】:【禪心佛語】忘卻,是一種逃遁,也是復元。忘卻之后,我們只留下美好的回憶。
【第7句】:【禪心佛語】佛說:這世間,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諸多煩惱,煩惱無以排遣故有心結,人就陷入“無明”狀態中,從而造下種種惑業。
【第8句】:【經典佛語】對于批評你的人,一定不要追究他的動機.否則,會讓自己錯上加錯.真正的智慧者,傷害會給他帶來慈悲.所謂的聰明者,傷害會給他帶來經驗.
【第9句】:散盡浮云落盡花,到頭明月是生涯。天垂六幕千山外,何處清風不舊家?——文悅禪師
【第10句】:【禪心佛語】人生如果錯了方向,止步就是進步。懸崖勒馬,為時未晚;船到江心,補漏已遲。
【第11句】:如果愛你是正確的話,我不想對;如果對是沒有你的話,我寧愿一輩子錯。
【第12句】:【禪心佛語】身教重于言教,責任大過利益,耐心勝過智慧,細節多于輪廓。
【第13句】:【禪心佛語】法身遍虛空處,虛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也。
【第14句】:【禪語人生】欲望的目的是獲得滿足,我們如果被它控制了,那目的就永遠無法達成,得到的不是快樂而是痛苦。
【第15句】:【禪語人生】下雨時,這樣想:請諸佛菩薩加持,讓這雨滴淋去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眾生的煩惱,心得清凈,業障消除,離苦得樂。
【第16句】:【禪心佛語】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必有強烈的欲望,如果你不能主宰自己的欲望,那么最好遠離那些令你迷惑的對象。
【第17句】:要常以法水滋潤心地,時時培養慈悲心、實踐慈悲行;就像一股靜柔的月光,光明而清涼,以此來消除眾生的煩惱苦焰。
【第18句】:【禪心佛語】人因為眼見,耳聞,迷惑于假象,活在錯誤中,才不斷的滋生煩惱。
【第19句】:【禪語人生】無論你讓別人做什么事情,重要的是給對方掌聲,才能夠最好最快地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第20句】:若作惡業已,終竟不舍失。彼人為貪縛,將人地獄去,財物則屬他,自得惡業污。《正法念處經》卷四十三
【第21句】:【佛心禪語】自己打敗自己是最可悲的失敗,自己戰勝自己是最可貴的勝利。
【第22句】:【禪語人生】在這個世界有兩難:一是改變別人,二是改變自己。要求別人很痛苦,那改變自己應該很快樂。要改變別人,先改變自己。
【第23句】:五根·五力:世間萬物不離“色法”與“無色法”,若能了解世間法,則可能看開、放下!一旦拋棄執著占有之私我小愛,自然能萌發善念,除滅罪業。
【第24句】:富足不是外在的身份,不是金錢的堆砌,也不是以物質衡量的價值,而是一種身心的狀態。一個身無分文的窮人,也可能比一個滿身金銀的富人更富足。
【第25句】:【禪心佛語】裸婚定律:敢于裸婚的人,他們的“行頭”一定會越來越多。
【第26句】:圣人亦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在定。——《達摩大師悟性論》
【第27句】:【禪語人生】形式上學佛、念佛,實際上求名聞利養,不要只看眼前利益,目光放遠一些,少發俗愿,多做利益眾生的事。
【第28句】:【禪心佛語】第一、出家的動機要求真純——即確是為求解脫、決心舍棄世間貪愛而出家修道。
【第29句】:【經典佛語】“命者,名也”,名正,命就正了。命正、性自然就化啦。所以教人最重要的是教性、教命。
【第30句】:【佛心禪語】最舒適的不是酒店,是家;最難聽的不是臟話,是無言;最寬廣的不是大海,是心胸;最美好的不是未來,而是今天。
【第31句】:【禪心佛語】佛的四無所畏空,佛的十力空,佛的十八不共法空,因為略廣因緣中,求果不可得嘛。
【第32句】:【禪心佛語】人間現實的生活就是靈性的訓練中心,訓練到任何東西都難不倒你,很難放下的也統統放下,我告訴你,你已經接近佛菩薩的境界了。
【第33句】:【禪心佛語】快樂:不沉緬于放逸,不貪戀感官的享受,具有熱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獲得最大安樂。
【第34句】:又如大海同一咸味,佛法亦爾,同趣涅槃,一味解脫。《佛說華手經》卷一
【第35句】:批評和指責的話語一旦說出口,便烙在了對方的心里,留在了對方的記憶中,能不能讓它消失,已經不由自己掌握了,而惡業卻要自己承當,所以,說話時,要慎之又慎。
【第36句】:【禪心佛語】講道德、守法律、做好事,不僅是社會對個體的外在要求,同時也是個體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內在需要,是自覺自愿的,而非外在強制的。
【第37句】:【禪心佛語】大道本來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
【第38句】:【佛心禪語】八六、人不是壞的,只是習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壞人。
【第39句】:人生,有時候需要沉淀,也需要歷練。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反思,也要有足夠的閱歷去成長,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更睿智,更具有成熟淡然的魅力。
【第40句】:以佛心看人,周遭遍地人人皆是佛;以鬼心看人,則處處都是猙獰的鬼影。
【第41句】:【禪心佛語】金錢買得到書本,卻買不到智慧。金錢買得到床鋪,卻買不到睡眠。
【第42句】:【禪心佛語】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人生最可憐的性情是自卑,人生最大的破產是絕望。
【第43句】:【禪心佛語】如果以厭惡之情對待世界,就如同戴上墨鏡般—眼前一片陰暗。
【第44句】:【禪心佛語】如果只是抱著應付的態度去做事,那么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因為成功只眷顧有心之人。
【第45句】:【禪心佛語】統統地把我忘掉,別老帶著我,摻著我。不要這個我了,為眾生活著吧。
【第46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徹悟禪師文案》
【第47句】:陰陽守衡定律:女人最瞧不起軟弱的男人。女人喜歡強悍男人身上的軟弱。女人往往是發現了男人不輕易示人的軟弱一面后,才會真正愛上這個男人。
【第48句】:以慧眼辨是非,以法眼斷真假,以佛眼證真實。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第49句】:【禪語人生】想成就大事,那就不要跟別人斤斤計較,把時間消耗在雞飛狗跳的事情上,說到底就是不尊重自己的選擇。
【第50句】:人生最美的境界就是內心的安靜與豐富。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第51句】:【禪心佛語】人只要有一念向上的心、向善的心,念念不舍,就是人生的出路,就是解決痛苦的辦法。向上者,求證無上大涅槃;向善者,從一點一滴的善言善行做起。
【第52句】:【禪心佛語】海歸派回國創業,必須要經過5年的淡水養殖才能存活下來。
【第53句】:【禪心佛語】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厭離不得個「驕」字。
【第54句】:譬如藥師持藥囊行,而自身病不能療治。多聞之人有煩惱病,亦復如是。雖有多聞,不止煩惱,不能自利。《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
【第55句】:【禪語人生】要認為生活傷害了誰,誰的誰,誰和誰,誰又是誰的誰,誰經歷得多,誰憂傷的多,都是行走在路上的誰,到頭來誰才知道世界是多么的寬闊。
【第56句】:【禪心佛語】世間與出世間并不是兩回事。一切從對立的心態出發,就是生死,就是世間;若能心包太虛,煩惱即刻成菩提,世間也就是出世間。
【第57句】:【佛心禪語】·佛光菜根譚·投人才能深入,付出才能杰出,平凡才能不凡,磨煉才能熟練。
【第58句】:【禪心佛語】威嚴,絕對的威嚴,是管好這個團隊的必須手段。一個沒有威嚴、沒有統治手腕的頭狼,很快就會被別的狼取代。
【第59句】:【禪心佛語】入缸時,老人結彌陀定印,身體光鮮潔凈,肌膚如同嬰孩,神態安詳,呈入定狀,全無異味,身溢余香,干凈灑脫,現未曾有,親近諸人,嘆為希逢。
【第60句】:【禪心佛語】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在這些因緣或機遇中,正是給予我們磨煉、修行的好機緣。
【第61句】:【禪語人生】問:我第一次結婚不好,第二次更壞,為什么?上人:那就不要結婚,多念觀世音菩薩。
【第62句】:【禪心佛語】人的內心要和諧,必須從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諧,必須從慈悲孝敬、友愛尊重做起;社會要和諧,必須從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做起。
【第63句】:修行是對你的生活方式的一種優化與提升,你會變得更有慈悲心、更有智慧力、更有奉獻精神。
【第64句】:【禪心佛語】兩個人在一起,最有意義的事情是:為了對方變得更加優秀。
【第65句】:【圣經文案】64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17)
【第66句】:每個人都有其優點和缺點,有其特有的能力、經驗和機會,他是獨一無二的,只有能接納自己,生活才能變得朝氣蓬勃,充滿喜悅。——鄭石巖
【第67句】:【禪心佛語】常有人把修行誤認為是出家人的專用詞,其實修行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是從應有的生活修養修是修心養性,行,是端正行為。
【第68句】:佛言: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人般涅槃,于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楞伽經》卷三
【第69句】:現在上師為你灌頂的時候,在你的身、口、意種下了佛的法身、報身、化身三身種子,最后叫無二身。
【第70句】:菩薩見外道及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況口自謗!《梵網經》卷下
【第71句】:【佛心禪語】自愛是一已之愛,博愛是眾生之愛;不棄自愛,弘揚博愛,才是真愛。
【第72句】:對各種麻煩勞苦的事,安然接納,常常感到滿足。事情越麻煩、越辛苦,越能體現你的價值,沒必要厭惡排斥,安然接納就可以了。
【第73句】:好人好事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如同鉆石不是為了別人而發光一樣。好人好事是為自己做的,為的是讓自己心靈-駐于寧靜幸福的境地。
【第74句】:【圣經文案】321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圣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15:13)
【第75句】:【禪語人生】這么說不是在開玩笑,我可是很認真的,但我又不想太過認真。如果我們太過認真,就會喪失了禪的精神,但也不能太兒戲,否則一樣會喪失禪的精神。
【第76句】:【禪心佛語】三世諸佛,皆從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后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也。
【第77句】:【佛心禪語】《大悲咒》與觀音菩薩,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兩者是不能分的。我希望,各位善知識能夠誠心誦持《大悲咒》,必然能夠消災息難。
【第78句】:【禪心佛語】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現在諸圣賢,亦是修心底人,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第79句】:【禪心佛語】良心是每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第80句】:釋迦牟尼能夠成為佛教的創始人,來源于他多年來的苦行,來源于他歷經苦難之后的靜思總結。苦難不是目的,醒悟才是開始。
【第81句】:【禪語人生】因為對待果法方有因緣,因緣空;對待因緣方有果法,果法也空。
【第82句】:做人要像做水一樣,水無色無形無味。它因器而變,遇圓則圓,逢方則方,直如刻線,曲可盤龍。水因機而動,因動而活,因活而進,故有無限生機。
【第83句】:【禪語人生】炫耀什么,缺少什么;掩飾什么,自卑什么。所謂正常人,只是自我防御比較好的人。真正的心理健康,是不設防而又不受害。
【第84句】:【羅狀元醒世詩其11】自古為人欲見機,見機終久得便宜。事非干己皆休惹,理若虧心切莫為。得勝勝中饒一著,因乖乖里放些癡。聰明漫把聰明使,來日陰晴未可知。
【第85句】:一個人要想使自己的心智澄明起來,就必須先學會放下,使自己的心真正空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擁有無限的可能。
【第86句】:人在面對生活中的難題時產生的壓力會激發出巨大的潛能。那些主動迎接挑戰,經常接受磨煉的人,才能頂住困難,并激發出自身的潛能,從而走出逆境,創造出嶄新的天地。
【第87句】:【禪語人生】現世此處樂,死后他處樂,作諸善業者,兩處俱受樂,見自善業已,他樂他極樂。
【第88句】:【禪心佛語】如是學者,不論多寡,乃至一個半個,是為佛教的好現相,舍此而談佛教的教育,如舍舟航而渡大海,可斷言不能矣。
【第89句】:【禪心佛語】人生四境界:一、順應人本能做事的是自然境界;二、以功利動機做事的是功利境界;三、講道德做事的是道德境界;四、奉獻社會的境界是人類境界。
【第90句】:許多人生活和事業的失敗,在于太愿意聽從別人的“忠告”。別人的忠告要聽,但不要對其產生依賴感。
【第91句】:【禪心佛語】三昧惡善,非正受惡善;正受惡善,非三昧惡善;三昧惡善,亦正受惡善;非三昧惡善,亦非正受惡善。
【第92句】:現代人自我意識過度膨脹,缺乏自覺,只是把自己的心一味的向著外側,卻忘了覺悟出真正的自己。——-梅原諦愚禪師
【第93句】:比丘們,去吧!為了蕓蕓眾生的幸福和善益,為了人天的幸福和善益,出于對世界眾生的悲憫之故,去弘法吧!南傳《律部·大品》
【第94句】:【禪心佛語】命里有時終需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人生無常,人心善變,何必為那些是非恩怨糾結?看淡了,是是非非也就無所謂了;放下了,成敗得失也就那么回事了。
【第95句】:【禪心佛語】禪宗的“明心見性”就是要我們去了知自己的心,善于調伏自己的心,才能轉識成智、化煩惱為菩提。
【第96句】:【禪語人生】喜歡喝酒的人,也喜歡女人,更喜歡朋友。因為在喝酒的時候,容易想起女人,談論朋友。
【第97句】:【禪語人生】由上可知,《道德經》義理與佛教核心教義之間,是何等地微妙共融。
【第98句】:【禪心佛語】六和文化:處事須精明,待人要糊涂。有福而不驕,則無禍;有禍而不懼,自是福。
【第99句】:當有慈心于檀越所,小恩常不忘,況復大者!。使其檀越所施之物,終不唐捐。《增一阿含經》卷四,護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