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燈謎課程的感想 (作文)‘作文哦!
猜”又叫“打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有風格的一種文娛,是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古代,每屆元宵節,人們總要分曹射覆,引為笑樂。
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
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
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
《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猜燈謎是我國傳統的娛樂形式,它運用藝術的手法和漢字的規律,著眼于字義詞義變化,常用一個詞句、一首詩來制成謎語,既能達到娛樂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長知識,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古代,每屆元宵節,人們總要分曹射覆,引為笑樂。
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
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
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
《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猜燈謎是我國傳統的娛樂形式,它運用藝術的手法和漢字的規律,著眼于字義詞義變化,常用一個詞句、一首詩來制成謎語,既能達到娛樂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長知識,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燈謎的猜射法和制作法,基本上是同一種法則,只不過是有了謎底,然后根據一種謎體或謎格去求出謎面;而猜者則是參考多種謎法,循規律去思索,尋找謎底。
做活動的感想怎么寫
過程寫多一點,感悟寫少點
紅樓夢燈謎不祥之兆的感受
寫謎語的章回主要集中在第二十二回和第五十回中。
第二十二回的回目是:《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
一看回目就知道這里的燈謎與人物命運遭際有關,主要服從于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的發展需要制作的,也可視為曹雪芹對小說人物的命運所做的某些暗示。
燈謎讖語是全書的重點之一,因為不僅寶釵念的表明了寶玉出家、乞討的結果。
而且,眾人寫的燈謎詩也被認為是暗示了他們各自的悲劇命運和結局。
“謎貴別解”,別解方顯謎味。
在“銜山抱水建來精”的大觀園里,鐘鳴鼎食的世家少爺小姐們得閑結社唱和,才情畢露。
時值元宵佳節,又逢薛寶釵過生日,賈母一時高興,便湊份子為她舉行生日宴會。
有極會享樂的賈老太君的帶動,生辰佳節都有熱鬧,元宵節自不會放過猜謎取樂。
其間,賈元春(娘娘)派人送來了一個燈謎,命大家去猜,猜著了每人也作一個送進去。
賈元春的燈謎是:“能使妖魔膽盡摧,身如束帛氣如雷。
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打一玩物。
此謎謎底是“爆竹”。
迷信傳說爆竹能驅鬼除魅散穢氣,故說能使妖魔鬼怪聞之喪膽。
“身如束帛”形容爆竹象一卷束起來的絹帛。
后二句說盡管爆竹氣勢宏大卻極易毀滅,是“一響而散”之物。
當賈家家運興旺、勢力煊赫的時候,上自王公貴族,下迄市井小民,誰不懼怕他家,特別是元春當了娘娘,賈家成了“皇親國戚”。
秦氏出喪、元妃省親之類的盛大舉動正是“一聲震得人方恐”之時,這里前二句當比喻入宮為妃身價百倍,聲勢顯赫,從此賈家成了皇親國戚,賈家的政敵一時“膽盡摧”。
然而否極泰來,烈火烹油的盛舉之后,接著就是煙消火滅之時,后二句暗示元春如曇花一現,榮華富貴頃刻瓦解,賈府的好景不長。
元春的謎語成了她的家族命運的極恰切的讖語。
這個燈謎當是賈元春入宮得寵和短壽的形象寫照。
脂硯齋評說:“此元春之謎,才得僥幸,奈壽不長,可悲哉。
” 第一個為元春制作燈謎的是賈環,他寫的是:“大哥有角只八個,二哥有角只兩根。
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愛在房上蹲。
”——打一用物。
此謎謎底是枕頭和獸頭。
在燈謎中凡是謎面上有的字,在謎底中不能再出現,否則稱為“露春”,燈謎一般是不允許露春的。
元春認為這個燈謎“不通”,過于直白,命太監帶回。
作者寫此謎,意在表現賈環不通文墨。
既是謎,首先不該直說;既直說,文理又不通,“有角八個”還說是“只”,難怪只引得眾人大發一笑。
賈環是寶玉的同父異母弟弟,趙姨娘的親生子。
因為是庶出,在家中地位不高;加上他形象猥瑣,心術不正,行為頑劣,一向被人鄙視。
“有角只八個”是說當時的枕頭是有六個面的長方體,所以共有八個角。
“二哥愛在房上蹲”是指獸頭,古代建筑塑在屋角上的兩個怪獸。
這首謎語正好表現了這位三少爺的草包本色。
它首先是語言粗鄙,什么大哥、二哥之類,完全是市井無賴的口吻,毫無讀書人的文雅氣;二是生拉硬扯,床上的枕頭和房上的獸頭硬把它們排成兄弟,毫無道理,三是語言不倫不類,有角八個,夠多了,他卻說只八個,果然不通得很。
賈環是個小丑式的人物,作者通過這首謎語又讓他出了一次丑。
第二個應元春的要求制作燈謎的是賈母,她是隨口念到:“猴子身輕站樹梢。
”——打一果名。
當時賈政就猜著是“荔枝”。
“站樹梢”的意思與“立枝”相同,“立”與“荔”諧音,所以謎底為荔枝。
“猴子身輕站樹梢”,很容易令人聯想起秦可卿托夢給鳳姐說的“樹倒猢猻散”那句俗話。
然而“荔枝”又與“離枝”諧音,縱觀小說全貌,所以脂評說此謎的寓意在暗示“所謂‘樹倒猢猻散’是也。
”此時此刻,賈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猴子們還都在樹梢上無憂無慮地嘻鬧,絲毫沒有“樹倒”的危機感。
這也就寓示了賈家勢敗的結局。
作者用這句謎語又作了一次諷刺性的暗示。
賈政出的燈謎是:“身自端方,體自堅硬。
雖不能言,有言必應。
”——打一用物。
此謎謎底是“硯臺”。
這首燈謎正是對賈政性格的刻劃,隱喻他酷愛讀書,崇尚筆墨,品格端方,古板正統的特點。
從本回回目“制燈謎賈政悲讖語”看,此謎的用意當還與本回的情節有關。
“必”與“筆”諧音,謎面即“有言必(筆)應”,意為硯臺雖不會說話,卻可以借助于筆表達。
“硯”諧音“驗”字,意喻賈母等眾人所制燈謎中的讖語,必將得到應驗,可視為是對制燈謎用意的提示。
而且既然是“賈政悲讖語”,“有言必應”四字在本回中亦應有著落,當是指賈政從燈謎中領會到某些不祥之兆,并說了某些在未來情節中會應驗的話。
可惜由于此回原稿殘缺,據脂硯齋評說:“此回未成而芹逝矣”,所以賈政究竟有什么“必應”之言已不可得知。
賈迎春出的謎語是:“天運人功理不窮,有功無運也難逢。
因何鎮日紛紛亂,只為陰陽數不同。
”——打一用物。
此燈謎謎底是“算盤”。
“天運”是說算盤撥動前,沒人知道最終能計算出什么數字結果,所以說天運。
“人功”是說算盤珠子要用人的手指去撥動。
“理不窮”是說算盤永遠是被人撥來撥去,所以說是理不窮。
第二句意思是說算盤雖可被人撥動,但如果是命中注定生不逢時,那么不管你怎樣撥也是撥不出好結果來的。
后二句說為什么算盤整日這樣亂紛紛的呢,是因為陰陽的運數(命運)各不相同。
“鎮日”即是整日的意思。
這首燈謎借整日亂紛紛的算盤隱喻賈迎春的性格及一生遭際。
迎春生性怯懦無能,缺乏主見,處處聽從命運的撥弄,就象“打動亂如麻”的算盤,受人擺動。
自從嫁給孫紹祖,命運更為悲慘,終日不得安生。
本來賈府祖上對孫家“有功”,可偏遇上中山狼似的孫紹祖。
這只能歸之于“無運也難逢”,只能得出“陰陽數不同”的結論。
賈赦想選個有財有勢的貴婿,結果把女兒送進中山狼的口里。
對迎春的婚配,賈母心中不稱意,又不想出頭多事;賈政深惡孫家,勸諫過兩次,無奈賈赦不聽,寶玉為此癡癡呆呆的,也只能跌足自嘆;王夫人十分憐惜迎春,也只能勸她服從命運,都曾亂紛紛地撥弄過算盤,結果都是有功無運,迎春這個善良的姑娘終于斷送了青春的生命。
作者為迎春擬作的這首謎語,其實是一首帶有濃厚宿命色彩的自傷自悼的抒情詩。
賈探春出的謎語是:“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
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打一玩物。
此燈謎的謎底是“風箏”。
清明是放風箏的好時節,可放風箏的線一斷,風箏便隨風遠遠飄去,一去不返。
“妝點”即妝飾打扮。
“游絲”指放風箏的線。
脂硯齋評說:“此探春運適之讖也,使此人不遠去,將來事敗,諸子孫不至流散也,悲哉傷哉。
”此謎當是以斷線的風箏暗示探春將遠嫁不歸。
這里“清明妝點最堪宜”與探春判詞中“清明涕送江邊望”之句對照來看,實點出清明正是八十回后原稿中探春出嫁的時節。
后四十回續書寫探春出嫁在秋天,顯然忽略了作者此處的暗示。
以風箏喻探春之遭際,似還含有探春雖有才志高,但因生于末世,終究“無力”挽救賈府衰敗的頹勢,只能象斷線的風箏一樣飄蕩遠去。
賈惜春出的謎語是:“前身色相總無成,不聽菱歌聽佛經。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打一用物。
此燈謎的謎底是“佛前海燈”。
首句說海燈本應置于佛殿,而前身卻被置于塵世之中,因其性本不適于塵世,所以總是“無成”。
“色相”是佛教用語,一切有形質、顏色、相貌可見的東西都叫色相。
“無成”指不能悟道成佛,修成正果。
第二句說海燈前身雖身處塵世,卻能看破紅塵,只聽佛經。
“不聽菱歌”含有看破紅塵之意,因為樂府詩中的菱歌蓮曲,內容多屬男女情歌。
第三句說海燈終于在佛殿寺內找到歸宿。
“沉黑海”指投身佛門與人間繁華歡樂絕緣,從世人來看,這就象沉入漆黑的海底一樣。
結句說,海燈一旦置于佛前,盡管燈光黯淡,內中卻自有光明在。
“性”是指佛教認為人自身存在一種神秘的“佛性”,只要能覺悟到它,就能成佛。
“大光明”是指佛祖釋迦牟尼曾稱大光明王,后佛家以此代指佛。
據脂硯齋評說:“此惜春為尼之讖也,公府千斤至緇衣乞食,寧不悲夫。
”此謎是借“佛前海燈”隱喻惜春一生的遭際。
前二句說惜春未出家之前處于繁華的塵世,總未能修成正果,但她卻能看破紅塵,一心遁入空門。
后二句暗寓惜春出家為尼的歸宿。
說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看她沉入黑海,只要能悟到人自身的本性則心中自有光明。
對惜春將來出家為尼,作者充滿悲憫、同情。
出家修行,可以成佛作祖,永生不死,這不是絕大的好事,可是從古至今有幾個人真正相信,那不過是自欺欺人的一種精神安慰而已。
“性中自有大光明”是帶有苦澀味道的解嘲的話;聽佛經、沉墨海等句才見作者的真情。
試看前面惜春判詞:“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寫得多么慘淡凄涼。
寶釵出的謎語是:“朝罷誰攜兩袖煙,琴邊衾里總無緣。
曉籌不用雞人報,五夜無煩侍女添。
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復年年。
光陰荏苒須當惜,風雨陰晴任變遷。
”——打一用物。
此謎謎底是“更香”。
更香即古代為夜間打更造的一種線香,每燃完一支恰是一更,故此得名。
首句“朝罷誰攜兩袖煙”暗隱“香”字。
第二句寫更香的特征,古代的香種類繁多,更香與彈琴時用的鼎爐之香和熏被褥衣裳之香均無關。
頷聯寫更香的作用在于報時。
“曉籌”是指清晨的時刻。
“雞人”是古代宮中頭戴“絳幘”(紅布頭巾,象征雄雞冠)專職司晨報曉的衛士。
“五夜”即五更,古代計時將夜里時間分為五等分,稱五更為五夜。
“添”指添香。
頸聯描寫更香燃燒的情景,說更香被從頭上點燃,從外向內燃燒,永無休止之時。
尾聯說時間一天天消逝,更香不斷地消耗著自已,而同風雨陰晴的變化無關。
這個燈謎是借更香暗寓薛寶釵與賈寶玉成婚后孤凄寡居,獨守空房的遭際。
首聯上句中的“兩袖煙”喻“兩袖清風”之意,暗示薛寶釵在榮華之后,落得個兩手空空、一無所得的結局。
下句“琴邊衾里”喻親切和諧、朝夕不離的夫妻關系,隱寓寶釵同琴瑟和諧的夫妻生活終究沒有緣分。
頷聯意思是說寶釵在寶玉出家后獨守空房,因愁悶而夜夜難眠,故不用雞人報曉,也不用侍女添香。
頸聯以香火燃燒的情景喻寶釵終日為孀居生活的冷落孤寂而困擾,朝朝暮暮、年復一年地過著苦惱猶煎的生活。
尾聯寄寓對寶釵命運的感慨,說縱然青春可貴,韶華應當珍惜,但因世事風云變幻,寶釵也只能任其自然了。
這個燈謎透露了八十回后原稿中薛寶釵孤苦寂寞的生活情景,后四十回續書寫寶釵日后得貴子,并“蘭桂齊芳”,當與曹雪芹原意不符。
對于第二十二回中所出的謎語,賈政大為傷感,以為“讖語”。
他心內沉思到:“娘娘(元春)所作爆竹,此乃一響而散之物。
迎春所作算盤,是打動亂如麻。
探春所作風箏,乃飄飄浮蕩之物。
惜春所作海燈,一發清靜孤獨。
今乃上元佳節,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為戲耶
”對于薛寶釵所作燈謎,賈政心內自忖道:“此物還倒有限。
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詞句,更覺不祥,皆非永遠福壽之輩。
”想到此處,愈覺煩悶,大有悲戚之狀。
正所謂“制燈謎賈政悲讖語”。
可見曹雪芹傾心擬就這些燈謎完全是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并不是文字游戲,而是為小說情節服務的。
《紅樓夢》第五十回的回目是:《蘆雪庵爭聯即景詩,暖香塢雅制春燈謎》”。
大家在一起春游聯詩后,李紈因“老太太叫作燈謎”,于是她和李綺、李紋各先作了一個,說出來叫大家猜。
李紈的謎語是:“觀音未有世家傳。
一池青草草何名。
”——各打“四書”一句。
此謎前一句謎底是“雖善無征”。
語出:“上焉者雖善無征。
”意思是說先王的禮制雖好,但無從征實。
“征”是驗證、證實的意思,這里“征”字雙關,意思是“納征”(納彩)以成婚禮之“征”解。
“雖善無征”在謎中寓意是說觀音雖善,但無人向她納彩定親,故不能傳宗接代,與謎面“未有世家傳”暗相關合。
此謎第二句謎底是“蒲蘆兒”。
語出:“夫政也者,蒲蘆也。
”李紈之所以出的是“四書”謎,與她的性格和身世有著密切地關系,這也寓示了她終日以陪伴兒子讀書為結局,對愛情“心如死灰”的悲慘命運。
李紋、李綺的謎語是:水向石邊出水冷。
——打一古人名。
螢。
——打一字。
此謎前一句謎底是“山濤”。
山濤是晉代詩人,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
語出宋代蘇洵“冷香聯句”:“水向石邊出水冷,風從花里過來香。
”因為大水向石邊流出并發出響聲才為山濤。
大水即巨源。
后一句謎底是“花”字。
林黛玉說:“螢可不是草化的
”因螢在夏季多就水草產卵,化蛹成長,古人誤以為螢是由腐草本身變化而成。
所以說是“花”,因“花”是“草”和“化”組成的,正對應了“草化的”。
因這幾個謎語較雅,寶釵怕“不合老太太的意思”,說:“不如作些淺近的物兒,大家雅俗共賞才好。
”從以上幾條所謂的“雅”謎語到下面“通俗”謎語的過渡,主要是為了表現薛寶釵的善于逢迎的性格。
其實,以下幾首詩謎并不通俗,反而涵蘊深奧,晦澀難懂,眾所紛紜,以致這幾首謎語作者都沒有提供現成的謎底。
在寶釵的提議下,史湘云先作了一首:“溪壑分離,紅塵游戲,真何趣
名利猶虛,后事終難繼。
”——打一物。
書中說眾人有的猜和尚,有的猜道士,也有的猜是偶戲人的,只有寶玉猜著是“耍的猴兒”。
猴本生活于澗溪谷壑之中,一旦被人所擒,則離開山林,來到鬧世,供人游戲玩耍,故說是“溪壑分離,紅塵游戲”。
耍把戲的猴常身著官服官帽,扮成文臣武將的模樣,然而終歸與名利無緣,因此說“名利猶虛”。
“后事終難繼”,湘云已作了解釋,指耍的猴子總是被剁了尾巴的。
湘云此謎,當時眾人皆猜不出,獨寶玉一下猜中,其中當有深意。
有人說此謎簡括了賈寶玉一生的道路。
寓指賈寶玉原為大荒山青埂下一塊頑石,歷盡悲歡離合。
然而由于蔑視仕途經濟、功名利祿,最終還是斷了紅塵,出家為僧。
此謎也可視為是對賈家由盛而衰,終于“樹倒猢猻散”、一敗涂地的暗示。
接著薛寶釵也作了一首是:“鏤檀鍥梓一層層,豈系良工堆砌成
雖是半天風雨過,何曾聞得梵鈴聲
”——打一物。
此謎小說中沒有交代謎底,遂引起后人的眾多猜測。
有人說謎底為紙鳶;有人說為樹上松球、松塔;又有人說為寶塔、盆景中的寶塔等。
作者的用意似在詩句本身,是有意不點明謎底的。
筆者以為謎底應是蓑衣。
蓑衣是我國農村傳統的防雨用具,用茅草或棕毛一縷挨一縷,一層壓一層,密密匝匝編制而成。
“鏤檀鍥梓一層層”:此句寫蓑衣的制作過程。
“鏤檀鍥梓”,指從棕櫚樹上用鐮刀等工具割取“棕衣”(又叫“棕櫚布”)。
“檀”、“梓”,代指棕櫚樹。
“鍥”,本義鐮刀,:“鍥,鐮也。
”“鏤”,雕刻。
“一層層”,指用曬干并經過處理的“棕衣片”,一層一層地編織蓑衣。
“豈系良工堆砌成”:編制蓑衣并不需要什么能工巧匠。
“良工”,古代泛稱技藝高超的人。
“堆砌”,壘積磚石并用泥灰黏合。
此處之“堆”則指層層疊疊地拼接棕衣片;“砌”指縫制。
“雖是半天風雨過”:點明蓑衣的使用場合。
“何曾聞得梵鈴聲”:蓑衣又稱草衣,唐代景云:“瀟灑塵埃外,扁舟一草衣。
”草衣又指草服,草編的衣服。
:“島夷卉服。
”唐代孔穎達疏:“凡百草一名卉,知卉服是草服。
”草服又指黃冠。
:“野夫黃冠。
黃冠,草服也。
”孔穎達疏:“黃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故息田夫而服之也。
”而黃冠又指道士之冠,代指道士。
唐代唐求詩:“數里緣山不厭難,為尋真訣問黃冠。
”所以此處之蓑衣已轉而代指道士,故有所謂“梵鈴”之說。
“梵鈴”指佛寺和寶塔檐角上懸掛的銅鈴,被風吹動時會發出響聲。
一般認為,寶釵的燈謎是對其性格、遭際的概括和感嘆。
前二句比喻她為人處世總能精細周全、八面玲瓏以及美麗端莊的外表,并說這些都是出于天性,并非是她有意做出的。
寶釵的謎,前兩句的寓意也許是說她為人處處精細,層層設謀,但能八面玲瓏,不留痕跡;后兩句當是借用唐明皇與楊貴妃死別后,于風雨之中聞鈴悲感事,來說她與寶玉生離的。
但小說中寶玉是主動棄寶釵出家,并無留戀之意,故反原意而用。
后兩句當暗示寶釵與寶玉只是空作了一場名義上的夫妻。
又前寶釵“更香謎”中以“ 風雨”象征人事變遷,則賈府經變故后,寶釵仍未聞“梵鈴聲”,或兼諷其終未醒悟“名利猶虛”(梵語所謂“色即是空”)的道理。
這與后半部佚稿中“薛寶釵借詞含諷諫”而寶玉“已不可箴”的情節也是符合的。
賈寶玉作的謎語是:“天上人間兩渺茫,瑯玕節過謹堤防。
鸞音鶴信須凝睇,好把唏噓答上蒼。
” 此謎小說中沒有交代謎底,后人或猜風箏,或猜吹火筒,似皆不夠妥切。
筆者以為謎底應為彩虹。
“天上人間兩渺茫”:“天上人間”之間模糊一片,指雨天。
“渺茫”,時地遠隔,模糊不清。
“瑯玕節過謹堤防”:謂雨后就要注意。
“瑯玕”,形容竹之青翠,亦指竹。
“瑯玕節”即“竹節”,也可以別解為“竹的節日”,即“竹日”、“竹生日”,又稱“竹醉日”。
清吳雷發《香天談藪》:“《文心雕龍》:‘竹有生日,即五月十三日。
’《四民月令》:‘是日謂之竹醉,栽竹多盛。
’”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五月十三日謂之龍生日,可種竹,《齊民要術》所謂竹醉日也。
”五月十三日既是竹醉日,又是龍生日(或雨節、下雨節),民間以為是日必雨,民諺云:“大旱不過五月十三。
”倘若不雨,求之關帝則必驗,故是日又為“關帝誕”(關帝生日)。
所以瑯玕節即雨節(五月十三日)。
“堤防”,小心防備。
“鸞音鶴信須凝睇”:要注視天上的彩虹(虹霓)。
“鸞音鶴信”,比喻從仙界來的音信,此處指夏天雨后之彩虹。
“凝睇”,凝視,注視。
“好把唏噓答上蒼”:以便用驚嘆來報答“上蒼”的神奇。
“唏噓”,嘆息。
結合小說人物性格與命運,這首詩謎的寓意似在詩句本身,其中似暗寓黛玉死后,寶玉對她的悼念,詩中“天上人間兩渺茫”之句就是寫黛玉死后,與寶玉猶如有人間天上之隔。
首句用的是南唐李煜《浪淘沙》詞“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和白居易《長恨歌》“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中的詞語和意思,都是說男女死別。
“瑯玕節過謹堤防”暗指黛玉住瀟湘館,號“瀟湘妃子”,小說第二十六回中寫瀟湘館“鳳尾(竹葉)森森,龍吟(風吹竹聲)細細”,但到后半部卻景物全非,只見“落葉蕭蕭,寒煙漠漠”,一片荒涼,這也許就是“瑯玕節過謹堤防”的含義。
這一句當是關合寶玉悼黛玉的情節。
“鸞音鶴信須凝睇”中的“鸞音鶴信”指仙界傳來的消息。
“凝睇”是注視之意。
這里當點出黛玉淚盡而逝,重歸仙境,作絳珠仙草的情節。
“好把唏噓答上蒼”意思是說對于黛玉的薄命夭亡,寶玉只能向青天長嘆,以表明自已的心跡。
寶玉的謎寓痛悼黛玉夭亡之意比較明顯。
最后林黛玉作了如下一首詩謎:“何勞縛紫繩
馳城逐塹勢猙獰。
主人指示風雷動,鰲背三山獨立名。
” 此燈謎小說中也沒有交代謎底,有人猜為“走馬燈”。
筆者以為謎底為“云”。
“騄駬何勞縛紫繩”:云如良馬,何勞系上“閃電”之韁繩。
“騄駬”(lù ěr),良馬名,周穆王八駿之一。
“紫”,與天帝、仙人有關的顏色;“紫繩”指閃電。
“馳城逐塹勢猙獰”:云之勢。
“主人指示風雷動”:“風雷”之“主人”即天,表示在天上。
“鰲背三山獨立名”:“鰲背三山”,云之形。
詩謎謎面上說,此物是一匹無須縛繩的駿馬,繞著城墻、壕溝奔馳起來十分勇猛。
一旦騎手下令,它就會風馳云動地飛奔,而且三山仙境中它也享有名聲。
這首詩謎的寓意是在詩句本身,似隱寓黛玉八十回后的某些遭遇。
但因詩意較為晦澀,難得確指。
黛玉的謎中說千里馬奔騰馳突,有不可羈勒之勢,又忠于其主,嘯風踏云悉聽指揮,當喻黛玉才情橫溢,口角鋒芒銳利無比,思想不受儒家禮教束縛,但對寶玉一往情深、生死相托。
“風雷動”暗喻重大事變發生;“三山獨立”指她魂歸仙界,復為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在人間無立足之地。
聲名獨占鰲頭,是對她的贊語也是讖語,因為海上“鰲背三山”終究是無法尋求的,即《長恨歌》中所謂“山在虛無縹緲間”是也。
既然她是名列蓬萊的“世外仙姝”,在人間也就沒有她的立足之地了。
仔細品味曹雪芹筆下的燈謎,總覺意味深長,幾乎每個都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要么對表現人物的性格有著密切的關系;要么暗示著人物的命運或結局;要么對情節的發展有強烈的促進作用;要么對小說環境氛圍的烘托有補充作用,不一而足。
《紅樓夢》中的謎語能表現出如此眾多的作用,這在我國小說史上,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
上一篇:地稅異地掛職工作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