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小明的奶奶老了,又有病,干不了什么事。有一次她跟旁人嘮叨:“我成個活菩薩啦,會吃不管事,不如去尋短見好。”小明的媽媽聽見了,忙寬慰老人:“怎么能這樣說?俗話講,家中有個老,頂得一件寶。”(湖南·寧遠)
【第2句】:吃生蘿卜的——說話干脆
【第3句】:【別人求我三春雨,我去求人六月霜】(諺)三春雨:春季第三個月的雨。六月霜:六月天降的霜。別人求我就像暮春的雨一樣平常,我求別人卻像六月的霜一般罕見。指伸手向人求助非常難。
【第4句】:【寒門生將相】(諺)寒門:窮苦人家。將相:將帥和卿相。將相這樣的棟梁之材,往往出自窮苦人家。 指貧窮人家的子弟往往有大出息。 也作寒門產貴子,白戶出公卿。 貴子:達官貴人。白戶:白草蓋頂的屋子,借指貧寒人家。 寒門出將相,草莽出英雄。
【第5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釋義:甲:居第一位。陽朔:縣名,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漓江流經境內,風景秀麗,在桂林山水中居首位。桂林的山水居天下第一位;陽朔的山水又居桂林第一位。例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桂林人是很愛夸引這兩句話的。到過桂林而且游過陽朔,我自己也能承認,這兩句話并不算夸張。
【第6句】:草鞋上拴珍珠——不值得
【第7句】:龜兒不要笑鱉——共個洞里歇
【第8句】:爺爺在門前移栽了一棵蘋果樹,可是,過了幾天,這棵蘋果樹的葉子卻慢慢枯萎了。我說:“爺爺,蘋果樹咋死啦?”爺爺嘆了一口氣說:“唉,樹挪死,人挪活啊!”(河南·伊川)
【第9句】:【發空頭支票】見“開空頭支票”。
【第10句】:【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指平時不做準備,臨時倉促應 付。后一句亦可單用。或說:閑時不燒香,忙時滿爐裝。成 語:臨渴掘井。明代《古今小說》:“這伙三黨之親,自從倪太 守亡后從不曾見善繼一盤一盒,歲時也不曾杯酒相及,今日 大塊銀子送來,正是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第11句】:【臨死還要拉個墊背的】(慣)指馬上就要死了也不放過別人。也指自己倒霉了,也不讓別人好過。 也作臨死還要拉人墊背。 死也要拉個墊背的。
【第12句】:【手里捧著個刺猬】事情棘手,難于處理。周立波《暴風驟 雨》:“我看他姓蕭的算是手里捧著個刺猬,撂也撂不下,扔 也扔不掉。他斗我,看他能斗下,這不是斗了三茬了?”
【第13句】:【入山擒虎易,叉手告人難】(諺)叉手:兩手抱拳,表示敬意。進山捉拿猛虎還比較容易,難的是向人低三下四地求助。指向人求助是世間最難堪的事。 也作入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 上山擒虎易,開口求人難。
【第14句】:這天又下起了雨,奶奶嘆氣道:“唉,月逢初四雨,一個月晴九天;這個月晴天又不多了。”(江蘇·建湖)
【第15句】:【半路上出家】(慣)出家:離開家到廟里去做和尚、尼姑或道士。比喻放棄原來從事的職業,中途改行。
【第16句】:【水深不響,水響不深】(諺)水深的地方東西掉下去沒響聲,東西掉下去有聲響的地方水不會深。比喻品德厚重、學識淵博的人絕不淺露,好自我炫耀的人往往缺德少才。
【第17句】:【老不以筋骨為能】(諺)指人到了老年,筋骨弱化,不能再憑力氣逞能。 也作老不以筋骨為力。 人老不以筋骨為能。
【第18句】:遍山都是草——沒樹(輸)
【第19句】:【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釋義;好處沒得到,反而落下壞名聲。例句:“若是同人合伙,領了人的本錢,他只要一分八厘行息,我還有幾厘利錢;他若是要二分開外,我就是‘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
【第20句】:【人來投主,鳥來投林】見“鳥來投林,人來投主”。
【第21句】:【應人事小,誤人事大】(諺)答不答應替人辦事倒無關緊要,答應卻不辦,從而耽誤人家的事,這就麻煩了。指應諾的事必須實踐。
【第22句】:【拉著不走,打著倒退】像驢一樣,不接受引導,不識好歹。 古華《相思樹女子客家》:“可她一當認真看了看手下這班老 娘子軍,這班平日拉著不走,打著倒退的野草驢,卻又不能 不有些喪氣。”
【第23句】:放假了,我光知道玩,把今天的作業推明天,明天的作業又推后天。他媽媽沒好氣地說:“真是懶漢嘴里明天多,明天再多也不多啊!”(河南·淅川)
【第24句】:【打官司】“打官司”一詞是個俗語,就是現在的訴訟。那么,“打官司”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官司”一詞原來泛稱舊時的官吏或官府,最早見之于春秋時期的《左傳》:“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于是秦始征晉河東,置官司焉。”西晉學者杜預解釋說:“官司,百官也。”這里說的官司,是指官吏。 “官”是處理國家事務的人;“司”是掌管、負責的意思,后來人們稱“官司”是官事。為什么將訴訟稱作“打官司”呢?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訴訟的雙方即原告與被告很少能夠心平氣和地解決其訟事,常常為此大打出手,鬧個你死我活,故將訴訟稱為“打官司”,時間一長成為口頭俗語。其二是說“被官打”。從戲劇當中的“擊鼓升堂”看確實是被官打。告狀人不管有理沒理,有冤無冤,只要擊鼓,上堂后先打三十大板,然后再遞狀子。“打官司”一詞是主謂語倒置,應當是“官司打”,就像戲曲《三打陶三春》一樣,陶三春是打的主角,不是被動挨打。因此,上官府訴訟稱為“打官司”。其三是說與“打”的詞義有關,左邊偏旁是手(扌),右邊偏旁是人(丁),做什么事情都離不開手,所以“打”是個廣義詞,如打醬油、打電話、打籃球等,所以,“打官司”也類同,打官司就是請官吏公斷。以上三說都有一定道理,觀者自判。
【第25句】:蚯蚓走路——能曲(屈)能伸;以曲(屈)求伸
【第26句】:【千里投名,萬里投主】遠道慕名而來。明代《水滸》:“三位 頭領容覆:小人千里投名,萬里投主,憑托柴大官人面皮,徑 投大寨入伙。”
【第27句】:【縣官不如現管】“縣官不如現管”其意不言自明。那么,這個“縣官”和“現管”各是指誰呢?此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源出有二。一說這個“縣官”是指天子。據地理學專家考證,上古時代的“縣”,指的是帝王所居之地,即王能(國都),以后又逐漸發展到泛指全國。如有一個詞叫“赤縣神州”,毛澤東有詩句“長夜難明赤縣天”。所以,古代的天子自然又稱為“縣官”。《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云:“庸知其盜買縣官器。”司馬貞解釋說:“縣官為天子也。所以謂國家為縣官者,《夏官》王能內即國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日縣官也。”因此,“縣官不如現管”的本義應該是:即使做了皇帝,在許多方面也不如掌握實權的地方官。二說相傳在古時候,有一天,縣衙門口貼出告示,說三月進行鄉試,金秋進行大考。不巧的是,縣太爺病了,無奈,只好把這個美差委托心腹縣主簿單淦。這個單淦是個地道的財迷。得到這個美差后,他就想方設法撈一把。再說準備應試的這些人,想通過給主簿送錢送禮的方式得到個一官半職。在這其間,單淦已經收到了不少財物禮金,但貪心不足的他仍不滿足。最后一天正要關門時,一個衙役報告說來了一個后生,要來應試。單淦非常高興,抓住這最后的機會再撈一把。可出乎意料的是來人身穿綢緞卻是個“鐵公雞”——一毛不拔。單淦怒由心生,便不搭理那個人了。那人也不示弱,問道:“老爺,今天難道不報名了嗎?”單淦冷笑一聲,說:“你也不看看這是什么地方,進廟不燒香,時間過了!”那人說:“我是……”。單淦一下子火冒三丈,吼道:“快回去吧,枉讀詩書不知禮,哪配應試?”說罷,轉身走了。原來那個身穿綢緞的人是縣太爺的小舅子,他沖到縣太爺家,把事情的本末說了一遍。縣太爺在病中有感而發,唉聲嘆氣地說:“真是縣官不如現管呀!”這句話不脛而走,迅速流傳開來,到今天仍在使用。
【第28句】:【何首烏】何首烏,是我國特有的一味名貴中藥材,其莖、根皆可入藥,而且藥用價值很高。相傳在唐代,有一個姓何名田兒的人,因其體弱多病,不能生育,到了五十歲仍無子。有一天晚上,他飲酒過多,醉臥田野,在朦朧中看見兩株樹藤相距三尺,苗蔓相交,覺得很奇怪,就連根掘起,根部長得像一男一女兩個小娃娃。何田兒把此物帶回家,但無人認識。有人對何田兒開玩笑說:“你年老無子,這可能是天賜神藥,有兒有女為何不吃吃試試?”田兒就把它切碎,每天服用少許。說也奇怪,連服數月后感覺精力強盛,舊疾都痊愈了;相繼服用了一個時期,原來已經花白的頭發也都變烏了,并且在十年內生了幾個子女;他改名能嗣,活到一百多歲。能嗣的兒子延秀、孫子首烏,終生服用此藥,都健康長壽,晚年須發仍然發黑。由此,這一藥的名聲傳開了。后人用何家第三代的姓名為藥名,叫“何首烏”。
【第29句】:【甕中之鱉,釜中之魚】釋義:甕:陶制大壇。釜:古代的炊具,相當于現代的鍋。困在甕中的鱉,放在釜里的魚。比喻無法擺脫困境的人。例句:楊八老和一群百姓們,都被倭奴擒了,好似甕中之鱉,釜中之魚,沒處躲閃,只得隨便。以圖茍活。
【第30句】:【耗子洞里打架——窩里反】(歇)比喻內部鬧矛盾或自相殘殺。 也作耗子咬耗子——窩里反。 耗子動刀——窩里反。
【第31句】:南郭先生吹竽——不會裝會;濫竽充數
【第32句】:【乘興而來,敗興而去】釋義:敗興:興致被破壞,情緒低落。高興地前來,掃興地回去。“去”又作“返”。例句:這樣,汪逆便乘興而來,敗興而去。他的以偽中央、偽黨來統轄南京與華北的野心,已經碰回去一半。
【第33句】:【上山打得虎,下海擒得龍】釋義:比喻身強力壯,勇猛無敵。例句:羅英道:“這就怪了。我好端端的,無災無病,上山打得虎,下海擒得龍,你又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第34句】:【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諺)分外:格外,特別。仇人相遇,彼此看得格外真切。指仇人之間特別痛恨,一見面誰也不肯放過誰。 也作仇人見仇人,分外眼睛明。 仇人見仇人,眼里起紅云。
【第35句】:上高中的姐姐向媽媽訴苦:“怎么白天的時間越來越不夠用了?”媽媽說:“長五月,短十月,不長不短二八月。過了十月中,梳頭洗臉功。”(陜西·城固)
【第36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慣)程咬金:唐初大將,一些白話小說常常把他描寫成魯莽憨直的人,武藝雖不甚高強,但他的三板斧功夫,也能給對方造成威脅。比喻事情在進展中突然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人或事,造成干擾。 也作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 半腰里殺出個程咬金。
【第37句】:【賊人膽底虛】(諺)指盜賊往往心虛膽怯。 也作“賊人心膽虛”。
【第38句】:【只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對壞人壞事,防不勝防,難 免有疏忽。茅盾《腐蝕》:“只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 我要不大意,又怎樣呢?”
【第39句】:【馬一活,踏八方】原指象棋路數,借指采取帶動全局的步 驟。《光明日報》( 1988,1,12):“高明的棋手都知道:馬一 活,踏八方。沿海地區實行外向型發展戰略,在國際市場爭 得一席之地,必然引起各行各業在這一席之地上有所建樹, 加快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步伐。”
【第40句】:鷂子充雞——沒安好心
【第41句】:【擦屁股】(慣)比喻不情愿地替別人處理其沒做完或沒辦好的事情。 也比喻事情辦糟后做補救工作。
【第42句】:【知冷知熱是夫妻】(諺)指生活上相互照顧,相互體貼,是夫妻間的情分。
【第43句】:酒杯里量米——小氣(器)
【第44句】:水牛掉井里——有力使不出
【第45句】:【房頂的獸狗子——喝西北風】(歇)獸狗子:舊式房屋屋脊兩端安置的形似狗的裝飾物,姿態各異。 本指獸狗子盡挨西北風吹,轉喻人吃不上飯,受饑挨餓。
【第46句】:【說嘴打嘴】見“才說了嘴就打了嘴”。
【第47句】: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
【第48句】:【有智婦人,勝如男子】(諺)有智慧的婦女,往往比男子還能干。指不可輕視婦女。
【第49句】:好心遭雷打——蠆桿
【第50句】:八月十五坐月子——趕在節上了
【第51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諺)修:修行。公公修行,公公就得善果;婆婆修行,婆婆就得善果。指信佛信道,誰修行誰就能得善果。也泛指凡事誰有誠意,誰就能取得成功。 也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第52句】:師字去了橫——真帥
【第53句】:駱駝走路——昂首闊步;一步—個腳印
【第54句】:鵝伸脖子一等著挨刀
【第55句】:【一退六二五】本是一句換算口訣,比喻推卸責任。它始創于民國初年。之前的老秤,每斤為十六兩,如成語“半斤八兩”即來源于此。后更換為十兩一斤的新衡器,為了換算方便快捷,有人編了《斤秤流法》普及推廣。第一句就是“一退六二五”,也稱“一推六二五”,說的是舊稱的一兩,等于新秤的六錢二分五厘。此口訣一誕生,伴隨生出新的意蘊。久而久之,其原意隨著舊秤的退出,被人遺忘,而次生的新意,卻落地生根,甚至可以永久流傳。在于以此形容當事人逃避責任,唯妙唯肖。“退”也,腳底抹油,溜之大吉;推也,嫁禍他人,找替罪羊。恰好“一退六二五”諧音“一嘟嚕”,多少麻煩事,悉數向下推諉,比起“踢皮球”,意象更從容瀟灑。
【第56句】:【見蛇不打三分罪】(諺)比喻見到壞人壞事而不揭發,不斗爭,這就是一種犯罪。
【第57句】:【眼淚往肚子里流】(慣)比喻滿腹悲苦無法向人訴說,只有藏在心里。 也作眼淚打肚里流。 眼淚在肚里落。 眼淚往肚子里吞。
【第58句】:【人靠飯,鐵靠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諺)人要有精神,靠的是飯食,好比鐵要有硬度,靠的是有鋼一樣。指人的生命是靠飯食維持的,一頓不吃飯也不行。 也作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累倒樁。 人是鐵,飯是鋼,三天不吃軟丁當。
【第59句】:【柳樹上開花——沒結果】(歇)柳樹開黃綠色的花,結蒴果;從蒴果中分裂出的種子很小,外面有白色絨毛,隨風飄散,像一團團白色的花朵,人們誤以為柳樹只開花不結果。結果:本指結果實,轉指結局。多指事情沒有好的結果。
【第60句】:【打幌子】(慣)幌子:店鋪門外面表明所賣商品的標志。1比喻某種跡象顯露在外面。2比喻打著某種旗號,暗中卻做著另外的事情。
【第61句】:【中南海】“中南海”是北京的一個地名,舉世聞名。緣何那樣出名,它曾是毛主席居住過的地方,足全國人民向往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風景區。但是北京屬內陸,為何有“海”? “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語“海子”的簡稱,是花園的意思。因為地處北京的中南方位,故把這一帶風景游覽區統稱為“中南海”。此名始于元代,一直沿用至今。
【第62句】:【人心不足蛇吞象】釋義:蛇吞象:蛇要把大象吞下去。比喻貪心不足。例句: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端著粗碗想細碗,吃了糠粑想細糧,人心不足蛇吞象。
【第63句】:【出其不意,攻其無備】釋義:行動出乎對方意料之外,趁對方沒有防備發動進攻。例句:要是里面真有人躲著,那就應該趁這夜里給他來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樣才能手到擒來。
【第64句】:樂山的大佛——老石人(老實人)
【第65句】:狗熊戴涼帽——里外不像人
【第66句】:【有懶人,無懶地】(諺)人勤苦地就勤出產,人懶惰地就不打糧。指地的肥沃與貧瘠,是由人的勤與懶決定的。
【第67句】:數學測驗,我得了100分,樂得不得了。爸爸見了,說:“雷聲大,雨點小;人驕傲,成績少。你可千萬翹不得尾巴啊!人說‘走不盡的路,讀不盡的書,知不盡的理’。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還得努力啊!”(安徽·壽縣)
【第68句】:【十個指頭不一般齊】借指事物不可能整齊劃一,總有差 別。或說:十個指頭有長短,荷花出水見高低。馬烽西戎 《呂梁英雄傳》:“可是十個指頭不一般齊,各人有各人的想 法,有些人愿學,很熱心,有些人思想沒打通,他就不學。”
【第69句】:【兔子滿山跑,還得回老窩】釋義:借指在外地做事的人,最終還會回到故鄉。例句:俗話說,“兔子滿山跑,還得回老窩”做官有做一輩子的,有做十輩子、二十輩子的嗎?
【第70句】:【胡說八道】“胡說八道”指那些沒有根據的或沒有道理的話。這一俗語的來歷與胡人有關。我國自先秦時起,就把北方邊地和西域各民族稱為“胡人”,后來這種稱呼也擴大到外國人。東晉之后,不斷有胡人人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權。由于當時他們的文化比較落后,加之風俗習慣也不一樣,說話辦事迥異于漢民族所尊奉的孔孟之道,不講究禮法典制,也沒有中原人的規矩,尤其是對他們直言無忌的講話非常反感,稱其為“胡說”。至遲在南宋明代就有“胡說”這個詞了。朱熹《朱文公集·答柯國材》中就有“不知當時如何敢胡說”的記載。所謂“八道”,即八正道,又稱八圣道,為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類。要想達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就需要采用八種方法和途徑修行,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是八正道的主要內容。佛教傳人中國后,印度和西域來傳經的僧人沒有幾個高僧,對佛教教義理解的不深不透,講解佛經經常出錯誤,中原漢人懂梵文的人又很少,就是聽他們講錯了也不知道,于是出現了亂說佛經的現象。這樣講解的佛經當然會有很多錯誤,有些簡直是無稽之談。從而認為胡人講解的佛法八圣道是“胡說八道”,是毫無根據地亂說一氣,以后就不再輕信胡人講解佛經。“唐僧取經”便是例證。
【第71句】:火車輪子——連軸轉
【第72句】:【不撞南墻不回頭】我國房屋建筑以坐北朝南為最佳方 位,出門向南,故說“南墻”。遇到挫折,碰了壁,才會醒悟。 尤鳳偉《中國一九五七》:“看他那副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樣 子,再勸說下去亦是無濟于事的。”
【第73句】:【耗子鉆牛犄角——盡了頭了】見“老鼠鉆牛角——無路可走”。
【第74句】:【山前有路你不走,飛蛾撲火自來投】釋義:比喻不走光明大道,自尋死路。例句:他冷笑一聲說:“我沒有把你一棍子夯死,就夠便宜的了,你竟敢闖山門,這可真是山前有路你不走,飛蛾撲火自來投!”
【第75句】:【阿爺的衣服輩輩穿】釋義:比喻世代貧寒。阿爺:(方言)父親或祖父。例句:他們一直過著衣不果體,食不飽肚的生活。九兒的衣服是祖上留下來的破大褂改成的,真正是阿爺的衣服輩輩穿啊。
【第76句】:【搭船的坐中艙】撐船的在艙外,乘客坐中艙搭船的并 不是正式乘客,不應受優待。電視劇:“你不過是個搭船的, 還想坐中艙!”
【第77句】:【君子不見小人過】釋義:君子不計較小人的過失。例句:“如今你要放他,正是君子不見小人過,……咱們就把他放了罷。”
【第78句】:【站得高,看得遠】謂眼光遠大。成語:高瞻遠矚。李英儒 《野火春風斗古城》:“站的高,看的遠,能從錯綜復雜比一團 亂線還要多的頭緒里,伸手扯出一根筋來。”
【第79句】:【為他人作嫁衣裳】(慣)原指窮人家女兒沒錢置辦嫁妝,卻年年為有錢人家的女兒縫制嫁衣。比喻為別人辛苦忙碌。 也作“為他人作嫁衣”。
【第80句】:小毛驢拉磨——有轉(賺)頭
【第81句】:【紫禁城】一提起“紫禁城”,人們立刻想到皇宮,沒錯,紫禁城就是皇宮的舊城。 “紫禁城”這個名字跟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其中也蘊涵著象天法地、敬天法地的傳統義化內涵。古人認為“天人感應”、“天人合一”。于是紫禁城按照天宮的格式來建造。古人把恒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二十八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正中”,體現了帝王的至尊、皇權的至尊。紫禁城的乾清官,位于宮城之中,是皇帝生活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們辦理朝政與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自然等級森嚴,平民百姓也就無法進入,故而成了他們的禁區,便用紫禁城的“禁”字來強調皇宮的無比尊嚴,這就是“紫禁城”的含義。
【第82句】:【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個俗語比喻辦事情想得到預期的好處,卻不想把事情辦砸了,還破費了許多花銷或出了其他差錯。它源自《三國演義》。這個故事的梗概是:周瑜見劉備占據荊州不還,便勸說孫權假意將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騙劉備到江東做人質以換取荊州。沒想到事情被孫權的母親吳國太識破,她看中劉備是真正的英雄,孫尚香也愿意嫁給劉備,這場騙婚鬧劇弄假成真。在諸葛亮的巧妙安排下,孫尚香與劉備一起返回了荊州。在回荊州的路上.周瑜處處設防,又派兵追趕,阻止劉備與孫尚香的歸程。由于孫尚香身帶尚方寶劍,加之常勝將軍趙子龍護駕,闖過層層險阻。當周瑜追來,他們已進入安全地帶。諸葛亮命迎接的將士高呼:“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當即暈厥,是為“三氣周瑜”之一。由于《三國演義》的藝術感染力,“賠了夫人又折兵”這一俗語廣泛流傳。
【第83句】:奶奶和一個遠房的親戚拉家常,問她家有幾口人,她苦笑一下說:“我現在是頭疼一家病,腳動大搬家啊!”(江蘇·金湖)
【第84句】:【死諸葛嚇走生仲達】(慣)諸葛:三國蜀丞相諸葛亮。仲達:三國魏名將司馬懿,字仲達。諸葛亮死于軍中,兵退,司馬懿率軍追趕,蜀軍將諸葛亮雕像用太平車推出,嚇退魏軍。后指活人被死人嚇倒。 也作“死諸葛嚇跑活司馬”。
【第85句】:劉姥姥坐席——凈出洋相
【第86句】:【他要我肝花,我要他肚腸】(慣)肝花:肝。比喻針鋒相對,以牙還牙。
【第87句】:打蛇打七寸——擊中要害;恰到好處
【第88句】:【 三年等個閏臘月】意即等待機會。相關的:十年難逢閏 臘月。西戎《兩澗之間》:“咱們三年等他個閏臘月,不信他 們就沒有用咱的時候。”
【第89句】:【小白臉】“小白臉”專指膚白貌美的年輕男子。 “小白臉”源自三國時期的何晏。三國時期,魏國有個美男子叫何晏,皮膚白皙。魏明帝懷疑何晏如此白皙是不是搽了粉,就想驗證一下。在一個炎熱的夏天,魏明帝請何晏吃了一頓飯。他給何晏上了一碗熱湯面,何晏吃得汗流滿面,不斷地用袖子擦拭汗水,擦過之后,臉色反而顯得更加潔白。魏明帝這才相信何晏確實是天生的白皙皮膚。后人就把何晏稱為“粉郎”,意思是抹粉的郎君,用現在的話就是“小白臉”。宋代柳永有一首詞:“卻傍金籠教鸚鵡,念粉郎言語。”就是典出三國何晏。久而久之,“粉郎”就成了“小白臉”。
【第90句】:【竹筒倒豆子】釋義:比喻全說出來,一點不剩。例句:這一回,何守禮當真來了個“竹筒倒豆子”,不僅交代了那天夜里他跟路全的談話內容,而且還抖明了近幾天來他跟路全的接觸情況。
【第91句】:【現在揮不動棒槌,將來不能舉起長竿來】釋義:比喻小事干不好,無法干大事。例句:今天的事要壞在我的頭上,這怎么得了?雪娟哪,雪娟哪,人家是天,你怎么就是塊磚哩!現在揮不動棒槌,將來還能舉起長竿來?
【第92句】:船上人充油灰——慢慢來
【第93句】:【自唱曲子自做戲】(慣)比喻事情由自己干,沒有旁人參加。
【第94句】:【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解情況不全面。明代《西游記》: “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路多險峻,我挑著重擔, 著實難走。”
【第95句】:【不怨狼吃羊,只怨羊上坡】(慣)比喻黑白顛倒,是非不分。
【第96句】:小濤的媽媽要他把衣服脫下來洗,對他說:“你呀,一身衣裳一身泥,是狗皮也應該愛惜哩!”(湖北·仙桃)
【第97句】:【好物不賤,賤物不好】(諺)好貨物價錢就不會便宜,價錢便宜的貨物必定不好。指貨物的質量和價格成正比,要買好貨就不要圖便宜。 也作好貨不便宜,便宜無好貨。 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
【第98句】:【黃杏熬北瓜——一色貨】(歇)一色:本指黃杏和北瓜一起熬時顏色相同,轉指全都一樣。指一伙人都是同一類型的壞人。常含譏諷意味。
【第99句】:【掏心窩子】(慣)指說心里話,表達真實思想。
上一篇:酷我音樂最新摘抄諺語俗語的文案
下一篇:梨渦視頻上比較火的夢想的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