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對合唱音樂的認識和感想
首先要從合唱的起源開始說,起源于歐洲教會音樂,然后有了閹人歌手,有了唱詩班。
西方合唱作品和中國合唱作品的區別與聯系,還有西方合唱的發聲與中國合唱的發聲的區別和聯系,西方合唱是怎樣發展的,他們的發展趨勢是什么,中國的合唱發展又是怎樣的情況。
從歷史、發展、現狀把中國和西方作對比。
感想就是通過對比你今后要怎么發展、從哪些方面發展中國的合唱事業,讓中國的合唱能與世界接軌....... 我給你的只是大體的框架,很多詳細內容你要找資料才行
怎么看待演唱會結束后的粉絲大合唱
這是很正常的行為。
大家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背景 因為喜歡一個人而聚集在一起 無論演唱會主角是否有真正實力 所有粉絲都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想要或者想成為的樣子 大家共同享受喜歡一個人的氛圍一兩個小時。
到最后大合唱主角的歌 一表示開心 大家一起共度一兩個小時的美好時光 二表示感激 演唱會從歌手到工作人員都是花費了不少心思才有這樣的視聽效果 三表示戀戀不舍 下次不知道什么什么再有這樣的盛會。
其實有機會這樣喜歡一個人并和喜歡這個人的所有人在一起狂歡 是很難得的體驗。
大多數人做不到第一點 更做不到第二點。
sm演唱會結束時大家合唱的歌是什么題目
音樂會觀后感不久前,遼寧交響樂團來我校演出,演出的地點在校體育館,這是我作為一名學生欣賞過的最高雅、最有意義的藝術表演。
我曾嘗試用盡頭腦中所有文字來形容這場音樂會的華麗,然而一旦與其相比,這些文字就會失去所有光彩而徒留蒼白。
隨著音樂會帷幕的拉開,我真真切實的感受到了大型音樂會的氣氛,場面恢弘,充分體現了音樂作為高雅藝術的內涵。
音樂會一開始,我就感受到音樂的震撼。
我發現從管弦樂器中演繹出來的版本是如此的震撼,動聽。
當每一首曲子被國家一級演員深情演奏出來時,我竟覺得身體每一個細胞都在震撼。
幸而音樂會的光輝早已遮蓋了我無意流露的慚愧,否則全場學生一定會來嘲笑我的膚淺與無知。
那時,我感覺太不可思議了,自己能有機會來享受這次音樂會,真是太幸運了。
細細端詳臺上的每個樂手:有年老的、有年輕的,有男的、有女的,有拉琴的、有吹號的、有打鼓的、有敲三角鐵的,有站在臺上指揮的、有在臺下演奏的。
他們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協作,演奏出動人、和諧、高水平的樂章,帶給了我們帶來強大的震憾、愉悅的享受。
隨著樂聲漸漸蕩漾開來,鋼琴家的手指歡快地奔跑在黑白世界中。
我開始閉上眼睛靜靜聆聽。
只覺得時而舒緩,宛如山澗小溪潺潺流淌;時而急促,恍若萬馬奔騰、塵土飛揚;時而輕松,好像林中小鹿歡騰嬉鬧;時而沉重,仿佛哀鴻遍野、國破家亡。
雖然不知道作者本來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但通過演奏的變化,我的眼前交替著出現了這一幅幅畫面。
當音
音樂中有一種唱法:歌詞一樣,一部分人先唱,一部分人后唱,最后一同結束,這是什么唱法
歌曲中的二重唱聲樂演唱形式之一。
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聲部的歌唱者,各按自己聲部的曲調,重疊著演唱同一樂曲。
按聲部或人數分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
重唱除了作為音樂會演出的形式外,常用于歌劇、清唱劇等大型作品。
重唱既可抒發不同人物在同一時刻的共同感情,也可以揭示他們相互之間的感情沖突。
聽完合唱后(如黃河大合唱)大家都有什么心得啊?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
他很早就有一個宏愿:用音樂表現中華民族的苦難、掙扎和奮斗,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終取得勝利的信心。
《黃河大合唱》的誕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創作沖動的必然結果。
1938年10月,詩人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過黃河,奔赴山西呂梁山抗日根據地。
當他見到黃河的驚濤駭浪,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不禁被這大自然的奇觀驚呆了。
萬山叢中游擊健兒的抗敵英姿,更強烈地震撼著詩人的心弦。
在這些震撼的感召下,1939年初,詩人開始醞釀創作一部長篇朗誦詩。
不久,光未然因行軍時不慎摔傷,回延安住院治療。
冼星海與他在上海時就認識,得知消息后前去看望。
見面后光未然談起創作朗誦詩的構想,冼星海聽后十分興奮,希望他把它寫成歌詞。
稍后,光未然再也按捺不住創作的沖動,躺在病床上,一連五天口述了400多行詩句,經人協助筆錄,終于完成了《黃河吟》,這也就是后來《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1939年春的一天,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在延安的一個寬大的窯洞里舉行晚會,光未然和冼星海都應邀參加。
光未然帶病一氣呵成地朗誦了自己的這部新作。
冼星海聽完朗誦后,一把將詩稿抓在手里,激動不已地說:“這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史詩。
我要把它寫成一部代表中華民族偉大氣魄的大合唱。
這將是中國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
我有把握把它譜好!我一定及時為你們趕出來!” 冼星海于3月26日開始了大合唱的創作,到3月31日,《黃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就完成了,僅用了六天時間!這雖然還只是歌曲旋律的初稿,但已為這部巨作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冼星海不愧為是作曲大師! 在欽佩冼星海的才華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他為創作這部作品付出的艱辛勞動。
實際上,在拿到歌詞后的一個多月里,他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不僅為收集創作素材作了細致的調查,而且為寫作大型作品進行了先期的“練筆”——完成了第一部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的創作和排練演出。
他還多次要求人們講述渡黃河的情景和感受,對很多細節都再三追問。
他還去學唱船工號子,后來用到了《黃河船夫曲》中。
在創作期間,他經受了疾病的困擾和夜以繼日的辛勞。
為了盡善盡美,他支撐著病痛之身反復推敲,每寫出一章,就請人試唱,再做修改,僅《黃河頌》就改了三次。
《黃河大合唱》創作完成后,在冼星海的幫助和輔導下,經過十余天的排練,于1939年4月13日首演,由抗敵演劇隊第三隊演唱,鄔析零指揮。
緊接著,從4月25日起,冼星海又連續十次親自指揮“魯藝”的學員排練《黃河大合唱》,合唱隊員從開始的60多人,陸續增加到100多人。
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院一周年紀念音樂晚會”上,冼星海指揮100余人的魯藝合唱團,成功地演出了《黃河大合唱》。
演出結束后,毛澤東等領導人都站起來熱烈鼓掌,感動地連聲說“好”。
以后,延安凡遇到重大的晚會,《黃河大合唱》都是主要節目。
1939年7月8日,周恩來聽了《黃河大合唱》后也給予高度評價,并贊譽冼星海“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黃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統一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不僅受到延安軍民廣泛的贊揚和歡迎,并迅速傳播到包括國統區在內的各個戰區,進而蜚聲海外。
1940年,劉良模把《黃河大合唱》的樂譜帶到了美國,1943年普林斯頓大學合唱團用英文首次在美國演唱。
從此,《黃河大合唱》逐漸在美國、加拿大、緬甸、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廣泛演唱,成為中國最早在國際上產生較大影響的音樂作品。
1941年春天,冼星海在莫斯科對《黃河大合唱》的簡譜版進行修訂,定名為“交響大合唱《黃河》”。
這次修訂,在原來八個樂章的基礎上,加寫了整部大合唱的序曲,加寫了說白和各樂章之間的音樂,重新編配了以交響樂隊伴奏的合唱總譜。
由于冼星海當時遠離祖國,生活動蕩,總譜完成后沒有機會試奏和修改,還有不盡完善之處。
1955年,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廳舉行的“冼星海逝世10周年”音樂會上,《黃河大合唱》第一次被搬上了蘇聯舞臺,由全蘇廣播交響樂團演出,用俄語演唱。
1956年,中國著名指揮家李德倫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廳,指揮俄羅斯合唱團和莫斯科愛樂交響樂團,用俄語演出了《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雄壯而激奮,深刻地反映了抗戰時期的時代、生活和群眾的革命精神,成為時代的強音、民族的心聲,震撼著神州大地,鼓舞著中國人民奮勇抗敵,奪取抗戰的勝利。
《黃河大合唱》的成功之處,在于文學與音樂的完美結合,融聲樂、器樂、文學于一體。
就合唱而言,給人以音樂與文學“協奏”的感受;歌詞與音樂意境高遠,形式靈活多樣,富于歌唱性和音樂性;貼近勞苦大眾,雅俗共賞,富于普及性;注意用情節、戲劇性渲染刻畫人物;從藝術借鑒上看,它還帶有西方“康塔塔”的成份。
全曲由八首歌曲組成,既各成章節,又渾然一體。
《黃河大合唱》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戰爭年代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中國音樂史上不朽的傳世名作,在世界音樂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我看來,《黃河大合唱》產生的震撼,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與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相比擬。
直到今天,《黃河大合唱》以及據其改編的鋼琴協奏曲《黃河》,仍是國內外音樂舞臺上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
不久前,中國愛樂樂團指揮余隆告訴我,2005年2月23日至4月1日,他們到歐美七個國家的22個城市巡回演出,鋼琴協奏曲《黃河》仍然是震撼西方樂壇的作品。
他在描述在美國林肯藝術中心演出這部作品的情景時說:“《黃河》時而翻卷澎湃,時而深沉低回,時而輕舒徐緩。
在20分鐘的演奏過程中,我與全體演員始終噙著眼淚,年輕鋼琴家郎朗的真誠淚水也與親切的琴聲一起,感動著臺下的聽眾。
美國聽眾和中國藝術家的情緒完全溝通融匯,人人熱淚盈眶……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這個享譽全球的文化殿堂,最讓我感慨和難忘的,不是樂團對古典名作的獨到詮釋所引來的全場歡呼,而是加演鋼琴協奏曲《黃河》帶來的巨大震撼。
加演一曲整整20分鐘的大作,是音樂會中的罕見之舉!”我想,愛樂樂團這樣安排,是因為這部作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藝術寫照!
合唱隊獲獎后發言稿
獲獎感言 音樂是一種有著神奇魔力的東西,它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并能夠讓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得到一種聽覺享受。
這次歌唱大賽讓我們體會到了音樂帶給我們的快樂。
一臺歌舞演出,從一次次排練到完美呈現,是所有的演職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
能作為其中的一分子登上舞臺,把最燦爛的笑容和最動情的歌聲獻給大家,我們深感榮幸和驕傲。
在掌聲響起的一剎那,我們合唱組的人連日來辛苦訓練的疲憊都化為烏有,因為只要能帶給大家快樂,一切都是值得的。
感謝集團給我們一個用歌聲展示自我的平臺。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用飛揚的歌聲唱出我們的朝氣,我們的活力,我們的夢想。
我們會一如既往地愛音樂,也會像熱愛唱歌一樣熱愛自己的工作,并把排練時的團結協作、舞臺表演時的活力四射帶到工作中。
從參加大賽到獲獎,體現了我們對集體榮譽的追求和珍視。
記得第一次彩排,整體的落差讓我們很不安。
“知恥近乎勇”,大家因此而齊心協力奮起直追,有人因刻苦練壞了嗓子,報幕詞更是朗誦了幾百遍。
如何讓舞臺效果最佳,大家有時爭執得面紅耳赤,我們的信念就是一定要把最優美的旋律,最難忘的畫面,最特色的情境展示出來,留在大家的記憶里。
“用我們的青春成就生命的閃亮,用我們的生命點燃我們的未來
”當我們站在舞臺上,大聲喊出我們的誓言,我們的內心充滿了感動和自豪。
近一個月的艱苦訓練,團隊齊心協力的付出,化成舞臺上那幾分鐘屬于我們的耀眼光芒。
我們大聲宣誓,為了眾志成城的信念和力量;我們放聲歌唱,為了心中永恒的光榮和夢想。
這一次合唱比賽,我們收獲的不僅是光榮榜上的成績,更是一次團隊的歷練、心靈的旅程,對每一個隊員來說,都是一次美麗的綻放,將留存于每個人的記憶深處。
適合晚會結束時演唱的歌曲
《明天會更好》,《難忘今宵》,《同一首歌》,《相親相愛》等等這些雖都是老歌,但卻是晚會結束時經常用的,而且效果也不錯
音樂之聲感想
劇《音樂之聲》是作曲家理·羅杰斯與作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作完成的。
演出后大受觀眾歡迎。
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同年,該影片獲奧斯卡金像獎。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過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雙重評價,說她有時很好笑,但有時會時常惹麻煩。
最后,院長還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軍艦長家作一名家庭教師。
當她載歌載舞地來到艦長家的時候,一切似乎進行得不那么順利,到了艦長家,給七個孩子見完面后,孩子們都不喜歡她,就在女管家帶她到房間時,一只青蛙從他的衣服里面蹦了出來,原來是他們在做惡作劇。
于是瑪麗亞就用她臥室中的舊窗簾給七個孩子做了一身游戲服帶著他們去爬樹,坐馬車,野餐,干了許多快樂的事情,她教孩子們學會了唱歌,并且學會了許多歌曲,當他們劃著船到家的時候,恰巧碰見了艦長,他們因為過分的激動而掉進了水里,這并不是倒霉的結束,他們要迎來他們新的媽媽——男爵夫人,可這個人是一個詭計多端的人,這時瑪麗亞出于情形所逼迫也走了,孩子們變得非常不開心。
當瑪麗亞回到修道院時,她的院長并不覺得她回來是一件好事,因為修道院畢竟不是逃避現實的一堵墻,瑪麗亞必須面對自己的現實。
于是,她又一次回到了艦長家中,七個孩子看到他后都非常高興,然而,男爵夫人和艦長已經定婚了。
瑪麗亞不知道如何是好,但不久,艦長對男爵夫人好像不怎么滿意,于是就解除了婚約,男爵夫人回到了維也納。
這時,艦長和瑪麗亞這位普通家庭教師之間有了愛的火花,經過了對方的允許后,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瑪麗亞也正式成為了七個孩子的媽媽。
當兩人在度蜜月時,艦長受到了德國納粹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十分愛國的人,他不愿為納粹服務,所以他們準備逃走,在他們正要走的時候,被德國人發現了,所以他們只好硬著頭皮去原本安排的,但艦長卻不同意的音樂節合唱,趁頒獎之機逃到了修道院,但這也沒能躲過搜查,被管家告發。
最后在國界被封鎖的情況下,艦長為了全家的尊嚴與安危,翻山越嶺奔向異國他鄉…… 《音樂之聲》是以歌舞為主題的一部電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這樣的電影,用心去感受愛,讓愛留在每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