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入黨發展對象自我介紹發言稿
今天,我和其他新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同學們一樣,心情是十分激動的。
我們在黨組織和同志們的幫助下,從組織上入了黨,確定了人生的坐標。
我們還要繼續在黨組織和同志們的幫助下,通過實踐和不斷加強黨性修養,從思想上進一步入黨,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去奉獻自己、燃燒自己,做一個高尚的人。
我們每一位新入黨的同志,要實現今天的誓言,就必須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不斷加強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不斷加強對黨的基本理論和黨的知識的學習,不斷加強黨性修養,不斷自我學習、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提高政治思想素質,熱愛黨,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永遠保持黨員先進性。
就必須認真對待學習,自覺遵守公司制度,一絲不茍,為公司為自己爭光。
就必須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分擔黨的任務,積極努力地完成黨交給自己的工作任務,努力增強業務技能,提高業務水平,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就必須認真履行黨員義務,履行崗位職責,在各自的學習和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自覺落實好、實踐好“三個代表”要求。
以優異的成績來向黨和社會回報,爭做一名合格的中國共產黨員。
謝謝大家
社會與法觀后感 600字
“社會與法”頻道是中央電視臺開辦的社會法治類專業頻道, “公民、公正、公益”是“社會與法”頻道的核心理念。
作為“社會與法”頻道的主要新聞欄目,《中國法治報道》今年的兩會報道以“和-諧社會話兩會”為主題,以此契合我國推進法治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趨勢和“社會與法”頻道關注法治中國、共享和-諧社會的專業品質。
本次報道的形態將由“動態報道”、“兩會訪談”、“平安2005”三部分組成。
其中“動態報道”由兩會動態、人物特寫、法眼解讀、提案議案檔案、兩會內外等部分構成。
“兩會訪談”主要從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或邀請契合頻道專業品質的人物,或選擇契合頻道定位的話題,走進演播室接受主持人專訪。
“平安2005”依托“社會與法”頻道剛剛完成的大型系列報道“平安2005”,記錄全國各地政法部門的平安舉措,展望各地“和-諧省區”建設。
近期都在看中央12臺的社會與法頻道,越看發覺越喜歡,就如孩子喜歡中央14臺的少兒頻道一樣,有空就鎖定觀看。
今晚印象比較深刻的,道德觀念生活篇欄目,名字有些忘了,應該是13年前的什么來著,講訴的是結婚禮堂里,新郎宋山答應給新娘白雪一個前所未有的,永生難忘的婚禮,新郎新娘正在結婚進行中,突然門出一女人帶著一對雙胞胎孩子不顧外人阻攔沖進來,并對新郎說:你不能結婚,你答應過不拋棄我和孩子的,并讓孩子叫阿爸不要拋棄他們,二孩子真的就叫了,阿爸,你不要拋棄我們呀。
新娘愣住了,還以為是新郎安排的一個惡作劇,很意外并笑著對新郎說,你這也太過了吧。
突然看到新郎僵硬的神情,嚇到了,趕緊問怎么一回事。
新郎對著沖進來的女人說,嫂子,你怎么來了。
。
。
。
原來,13年前,在宋山拿到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單回到家給父親看時,父親活了大輩子,露出來從未有過的笑容,父親說道,這日子呀,是活的越來越有盼頭了,正是這時,嫂子李曉蘭也剛從縣城里檢查出來,懷了哥哥宋川的雙胞胎孩子,已經三個月了,全家人高興地趕緊通知了在礦山里工作的哥哥宋川,當晚,宋山正在屋里睡的更香,突然聽到門口清微卻急促的敲門聲,緊接著聽到父親慘痛地哭聲,宋山趕緊起來看個究竟,原來哥哥宋川在礦山工作中出了意外死了,這天打雷劈般的消息更是另嫂子哭昏過好幾回。
沒想到第二天,李曉蘭的母親來了,說要帶李曉蘭回家,這老人家何其不明白意思呀,是極力阻攔呀,說親家呀,看在平時相處的份上,給宋川留點血脈吧,李曉蘭的母親見把話挑明,說親家,竟然你把話說出來了,咱們就說清楚,這孩子肯定是不能要的,如果孩子留下來了,我們家曉蘭以后還怎么找人呀。
宋山這時撲通一下脆在曉蘭母親面前說,孩子生出來我會撫養的。
李曉蘭的母親也發話了,孩子你撫養,你能保證我家曉蘭也能照顧一輩子嗎。
這時老人家發話了,說能,能保證,于是望著宋山,宋山后退了幾步嚇一跳直叫爸爸,這可不成。
。
。
。
父親撲通一下脆在宋山面前說,兒呀,父親對不住你呀,如果你不幫你哥哥,我也不活了,讓我跟著你哥哥一塊走了吧。
宋山見父親這份上了,還能說什么,就答應了,麻木地去辦了結婚證,娶了嫂子。
宋山高考后,正當他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第二天,宋山的父親去世了,李曉蘭的家人怎么也不同意宋山去讀大學,宋山無奈寫了份保證書,保證一輩子不拋棄妻子,宋山這村里長大的孩子,思想觀念也很傳統,雖然和妻子沒有愛,也從沒發生過夫妻生活,但他腦海里,依然默認了曉就是妻子,大學四年里,也從不忘記。
直到畢業出來宋山去了深圳,遇見了公司里的白雪,白雪是一個知書達理的現代姑娘,家境條件也很優越,她早就對宋山的穩重與深沉有了仰慕之情。
而宋山打內心底里也喜歡白雪,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個有妻子的男人,這份感情他不敢去接受。
白雪終于有一天憋不住了,就問宋山,我從你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你明明喜歡我,為什么總對我若聚若離呢?宋山只能說,我家里在農村,父親又雙亡,怕配不上你,白雪聽了是又氣又恨又愛。
從這以后,宋山與白雪的關系就更進了一步,但宋山內心在煎熬,對這份愛還是有所保留,好幾次都想向白雪說明真-相,但一直沒勇氣。
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袢,凝聚中國力量心得體會
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只有具備了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我們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偉業,才能自立于之林; 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命肌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是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戰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
凝聚需要中國夢的目標引領。
夢想體現了人們對未來的向往與追求,它本身就是一種力量,有夢想才會有奮斗目標、前行方向和發展動力。
中華民族是一個勇于追逐夢想的民族,中華民族悠久的發展歷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不斷追夢、筑夢、圓夢的歷史,就有諸多英雄人物為民族的強盛而不懈奮斗。
在新中國的發展歷史上,從追求民族獨立、國家解放到追求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從實現溫飽到達到總體小康、全面小康,再到實現現代化,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無不體現了中華兒女的追夢歷程。
夢想就是方向、就是目標。
在共同夢想的目標引領下,全體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匯聚了實現夢想的偉大力量,創造了不朽的人間奇跡,譜寫了輝煌的歷史篇章。
今天凝聚,首先要深化對中國夢的科學認識,明確中國夢的目標定位,把握中國夢的價值取向,明了夢想成真的前行方向,在中國夢的目標引領下凝心聚力。
凝聚需要中國道路的方向指引。
追求夢想,離不開正確的前行方向;實現夢想,更需要道路的正確引領。
正確的道路可以引領匯聚。
回望歷史,中國革命的涓涓細流是在、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指引下匯聚成歷史洪流,產生了滌蕩中國舊社會的滔天力量;改革開放后,中國建設發展的力量也是在有了的指引后才迸發出無限的創造力,促使中國社會快速發展。
凝聚實現中國夢的中國力量,必須基于中國道路的方向引領。
中國道路就是,它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堅持實干興邦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途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即,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為核心的,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即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
要實現這些、做到這些,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堅持實干富民、實干興邦”。
第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貫徹落實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國家一切法律制度、政策、措施,歸根到底靠“實干”。
沒有“實干”,寫在紙上的東西無論多么美好動人,終究無法成為現實。
第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靠“實干”。
“實干”是一切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
“天上不會掉餡兒餅”,任何物質財富都是通過人的“實干”創造的。
物質財富是人類安身立命、生存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家庭幸福、百業昌盛、人民富裕、國家富強的基本標志。
通過“實干”,創造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增強社會的物質實力,是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民族自立自強的根本之道;脫離“實干”的“空談”不創造任何物質財富,“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只能是空話。
第三,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靠“實干”。
“實干”是一切社會精神財富的源泉。
其一,社會的一切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生產,必須依靠精神文化生產者通過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深入群眾,通過“實干”來創造;“空談”只能制造誤國誤民的“精神垃圾”。
其二,“實干”是“實干精神”生成的源泉和發展的動力。
“實干精神”是反映“實干”的需要和規律,并在實干過程中生成和發展的各精神要素的總和,主要包括尊重規律、求真務實的精神,勇于擔當、埋頭苦干、任勞任怨的精神,不怕挫折、攻堅克難的精神,團結合作、顧全大局的精神,等等。
實干精神,人們只有在“實干”的歷練過程中才能夠創造它、理解它、珍惜它、升華它、享有它,“空談”是與實干精神格格不入的。
其三,“實干”是塑造健康人格、培育“中國精神”的園地。
“實干”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人的主觀世界;創造物質財富,也創造精神財富。
對于個人來說,“實干”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立德勵志、享受人生的根本途徑,是“立德、立信、立言”之本。
對于社會來說,“實干”是引導觀念、涵養精神、弘揚文化、凝心聚力的根本途徑。
新聞聯播觀后感作文2024
今天,我在電視機前看《新聞聯播》。
最使我感興趣的是:李克強在火車上召開扶貧開發會議。
看了這篇新聞后,我為了中國有那么好的領導而驕傲!世界上有那么多災民,他們每一個人原本都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可是,一場大災難改變了他們所有人的命運。
有的家破人亡,有的已經葬身于這場大災難當中。
他們非常的痛苦!我們天天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而他們呢?他們沉浸在痛苦之中。
我們什么都不缺,而他們呢?他們什么都缺。
山區的人的科技很落后,他們雖然沒有災民痛苦,但他們也很貧窮。
山區孩子除了課本,什么課外書也沒有。
因為他們每天上學要走很遠的路,所以都要很早起床。
他們沒有接受最先進的教育。
而有些大人則把孩子丟在家里,自己獨自工作,只有過年才回來。
孩子們很缺少愛,他們盼望有一天能去城市生活,可哪有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