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感想100字
第一次為寶寶申請免費讀書,還有些比較矜持,總覺了占了便宜,有些理虧似的。
免費送書到家。
同事感覺不可思議,一再和我確認是免費的嗎?看完了要還回去嗎?拿著新到的書去校接寶,老遠我就晃她,看到書她興奮得哇噻,迫不及待地在公交車上就開讀。
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六歲的孩子還似知道些又不大懂。
剛好這周的口才課繞口令“十八愁”說到了這些個節(jié)日。
每一句話都有個典故:暑九寒天冷風嗖,轉(zhuǎn)過年兒來春打六九頭。
正月十五的龍燈會,有一對獅子滾繡球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會,大鬧天宮的孫猴就把那個仙桃偷。
五月初五端陽日,白蛇許仙不到頭。
七月七傳說本是那個天河配,牛郎織女淚焦流八月十五云遮月,月里的嫦娥犯了憂愁。
。
。
。
。
。
。
。
而收的書恰恰有:《端午節(jié)的故事》《臘八節(jié)的故事》《七夕的故事》《中秋節(jié)的故事》。
昨晚,我故作不知,問寶:七月初七,牛郎和織女是通過什么來相會的呀?她不屑地瞅了我一眼:哎呀,還是我來給你講講吧。
果不其然把書全背下來了,從頭講到尾。
聽后,我再故意夸張地回饋她:“哎呀媽呀,你可真厲害,懂得可真多,我今天算是終于明白了,原來是這么回事呀”。
她得意的搖頭晃腦:“看書看的唄,你也抽時間自己看吧。
。
。
還是你不懂的就來問我吧,我給你講得了”。
看來她更喜歡畫面色彩稍艷麗的,故事情節(jié)突出的《七夕的故事》。
周三下午休息,帶她到公園玩,站在橋上,看水流,野鴨飛入水中啄食小魚,我提醒她:你要跳下去和它們一起玩吧?她回敬我:我現(xiàn)在不想做屈原,我還要留著身體保衛(wèi)家園呢。
我沒笑但憋到內(nèi)傷。
楚國的大臣屈原,是個愛國人士,整本畫冊里沒有提到他是如果愛國的,如果能舉兩個小例子會讓孩子更加的深入了解他的為人。
然后就是受不了別國的欺負而投江,孩子們不明白為什么他就這樣死了,而人們每年要去紀念他。
他應該象他的名字一樣,能屈能伸,礎泣而雨。
《臘八》的色彩灰暗陳舊,其實這和書里故事情節(jié)相呼應的。
現(xiàn)在的孩子生活在蜜房里,盡管我們和姥姥經(jīng)常給她講過去的受凍挨餓的生活,她多少會懂,那時很窮,現(xiàn)在的好生活來之不易,看過的書、不穿的衣留給貧困山區(qū)的小朋友,但看到《臘八》她還是問了:那么窮,人怎么那么胖?但主題:“人要節(jié)儉勤勞,珍惜勞動成果”還是給了她人要靠自己努力付出才能爭取想要的幸福生活的認知。
巧的是《仲秋節(jié)》中秋收到,吃月餅賞月的節(jié)目寶一直掛在嘴邊,張羅了一天也沒看到月亮,城里的月光都是灰暗的,高樓擋住了月亮,看不到嫦娥、吳剛和小玉兔,寶失落及了。
明年的這一天一定到農(nóng)村去看月亮。
后記:至從收到書的那一天起,忙得灰天黑地,沒有時間和寶貝一起讀書,一起分享,讀后感也是在夢夢天空、喆喆媽的一再提醒下還是超時了寫的。
在這里一并向喆媽道歉,并致謝:謝謝你讓我們又有了一個獲取知識的渠道。
喆喆媽一直在做公益閱讀的推廣。
她推廣的不止是線上的博客試讀,還有微博客搶書曬書,還有組織線下讀書會。
為部分出版社做了大量的工作。
真希望我也能從事這項工作,為更多熱愛閱讀的家長及小朋友們服務。
1月2號是我的結(jié)婚紀念日正逢2001年的臘八怎么寫微信感言
在很多年的今天,你來到了這個世界,在很多年后某天,你遇到了這樣的我,這一切都是我的榮幸和幸福。
原諒嘴笨的我不會蜜語甜言,但祝福、愛你的心千古不變:生日快樂,永遠愛你
課文臘八粥感受
小學課文《臘八粥》 現(xiàn)在我們?yōu)榱思o念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周爺爺,我們也要每年煮臘八粥
這些紅棗、花生、栗子和我們能湊來的各種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羅漢,而是象征著我們這一代準備走上各條戰(zhàn)線的中國少年,大家緊緊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團結(jié)在一起。
”他一面從口袋里掏出一小張疊得很平整的小日歷紙,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著“農(nóng)歷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樣。
他把這張小紙送到我眼前說:“您看,這是媽媽保留下來的。
周爺爺?shù)募沙剑褪桥D八
”希望能幫到你,滿意望采納哦。
自己生日怎么發(fā)朋友圈感謝媽媽
今天是我的生日。
但是也是媽媽最痛苦的一天。
所以要感謝媽媽給予我生命。
感謝媽媽對我的關心愛護。
以后我一定會孝順媽媽。
關于春節(jié)的童謠
中國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淵源沒有民俗的,就沒有民族的,沒有民族的,就沒有國家的這是最唯一、最簡單、最直接的辯證法 不只是中國,就是世界所有國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是由民俗文化傳承、發(fā)展、進化而來如:我國的春節(jié)、元宵節(jié)、二月二、清明、端午、乞巧、7月
【第15句】:中秋、重陽、十月一、臘八、祭灶等等外國的愚人、情人、鬼節(jié)、感恩等等。
哪一個不是由民俗文化發(fā)展而來
所以說,中國民俗文化是我國華夏文明的載體,它是中華文明傳統(tǒng)、傳承的橋梁。
有了它,華夏民族就有了根基、就有了自我、就有了底蘊、就有了傳承
自己過生日怎么發(fā)朋友圈,如何有文采的表達
那年的今朝,感謝媽媽的辛苦,讓我有緣于世洗禮數(shù)載,愿時光莫辜負您的辛勞,送我世間最溫柔的待遇。
祝自己生日快樂
上一篇:軍人結(jié)婚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