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金錢和親情的感悟
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金錢具有魔鬼一般的誘惑力,是在我父親和叔伯們處理祖屋的時候。
我爺爺是家族中的長子,下面有四個兄弟、兩個妹妹。
所以還在曾祖母在世的時候,爺爺奶奶就支撐起了整個家族的重擔。
小爺外出讀書,畢業后就在外地參加了工作,沒有再回來;兩個姑婆出嫁時得到了豐厚的嫁妝。
三爺和小爺我從來沒有見過,我隨奶奶回到家鄉小鎮的頭幾年還見過兩個姑婆,不幾年她們就都各隨自己在外地工作的兒子生活去了,我就再也沒有見到了。
父親還有一位養母,實際上應該是我的三奶奶。
據說,因為我三爺去世的時候沒有留下兒子,為了避免三奶奶改嫁,曾祖母就作主將我父親過繼給了三奶奶做兒子。
父親的養母——我叫做瘦奶奶,解放以后當了一名店員,退休以后也跟了我的姑姑——她唯一的女兒,去了省外。
解放初期,祖屋是被政府沒收了的。
直到文革后期,我爺爺當上了政協委員,祖屋終得以歸還。
祖屋歸還后由我爺爺家和二爺爺家各住一半。
爺爺奶奶相繼去世后,家里沒有人居住了,父輩們就決定將那一部分房屋處理掉。
可能是鑒于前述的原因,父輩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外地的祖輩們都應該與祖屋早就沒有了任何關系。
所以,父輩們在沒有通知他們的情況下就把爺爺奶奶曾住過的那部分祖屋給賣掉了。
誰想二爺爺卻作了全面的通知,并陪同那兩個多年沒露過面的姑婆和我從來沒有見過面的小爺來到了我們家,要求得到一份賣房款。
這時,遠在南方的姨婆(瘦奶奶的妹妹)也來信表達了同樣的意愿。
這真是給受了遠在外省的兄弟之托而全權處理這筆價值近兩萬元的遺產,正在為怎樣進行公平合理的分配而大傷腦筋的父親又增添了諸多煩惱。
父親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后提出了一個方案,沒想到卻落了個借養母之名多得一份遺產之嫌。
叔叔們的懷疑大大刺傷了父親的心。
最終遺產是怎么分配的,我不得而知,只是深深地感覺到這件事情造成了父親與兄弟之間的隔閡。
親情似乎被凍結了起來,即使偶爾聚在一起,也能明顯地看出父親與叔叔們相處得很是別扭,沒有了親切的、無拘無束的談話,往日的歡笑也不復存在。
看到這樣的情景,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我從小就很喜歡我的叔叔們,記得叔叔們那時還在讀書,只要是放假,他們就會集體的出現在我們家,我們家即刻就會變成歡樂的海洋。
盡管叔叔們參加工作以后很少到我們家來,我對叔叔們的親切感卻一分也沒有減少。
父輩們濃烈的兄弟情、姐弟情曾令我感動不已,羨慕不已,我從沒有想過父輩們如此深厚的情意也會有經受不住金錢誘惑的一天。
盡管那時的工資水平都很低,盡管不管分得多少錢都可能會改善每個家庭好長一段時間的物質生活,但是我確信,沒有哪一家是馬上就把那筆錢派上了用場的。
可就是這么一筆既不救火也不救急的款子,硬是把血濃于水的親情活生生地撕裂了
雖然后來在母親和嬸嬸們不懈努力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又經過好幾年的磨合,父親與叔叔們之間總算冰釋前嫌。
那種從內心里發出的歡笑又再一次洋溢在我們相聚的時空。
但這一次情感的風波卻讓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先前一直以為象這種為了金錢鬧得兄弟姐妹不和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象我們這樣的大家庭中,因為父輩們都是有知識、有文化、且極有涵養的人,素來重視親情,從來沒有、可能也相信自己永遠都不會為了金錢去做一些違背良心、違背道義的事情。
可是為什么還會因為金錢而弟兄間生疏、尷尬那么多年呢
我曾從好多個方面去猜想,始終沒有得出結論。
但至少我弄清了一點,那就是:人啊,不要太相信自己對金錢的定力。
應該經常給自己提一個醒,不然的話,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被金錢捉弄一下。
況且,很多時候卻不僅僅是捉弄。
有句老話叫:“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金錢也是如此,既能助人,也能毀人。
關于妹妹出嫁哥哥不舍的詩句有哪些
愛美之心人介有之
誰知道些古代才子佳人的故事呀
【第1句】: 漢成帝與班婕妤 很早之前我有幸地讀到納蘭容若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全篇.就喜歡上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班婕妤,一個幽雅賢德的女子,名門閨秀.成帝初年入宮,因美而賢,深得殊寵.可那是君王愛戀正濃的時候,一切都是那樣的理所當然,也是如此的相得益彰.而許皇后愚鈍,她是不動聲色寵冠六宮的人,這樣好的日子哪找去?只愿恩愛長久,如宮名長信. 可是,有一天,她來了!她帶著她的妹妹合德一起來了.飛燕和合德,這一雙姐妹,是傾國的尤物,她們的到來,也是婕妤寂寞的開始.一切,是那么地出乎意料.所有的憐愛,寵幸,都隨著飛燕入漢宮,嘎然而止. 她只是料不到,一向清高自翊,目下無塵的自己,卻在孤燈映壁,房深風冷中自我遣情.她作的《怨歌行》(亦名《團扇歌》),以團扇自比,憂切動人.婕妤,其實不弱啊,美貌才智都有,輸就輸在她太拘于禮法,太歸整家訓,沒有飛燕起舞繞御簾的輕盈,亦沒有合德入浴的妖嬈嫵媚.終于被深深愛著的他冷落遺忘,甚至拋棄. 當繁華過盡,天子與凡人一樣躺在冰冷的墓穴時,婕妤仍在他的陵園里,守著他,孤獨終老.只是當年的兩相依偎,親密無間,纏纏綿綿的時刻再也不復存在,嘆,美好的瞬間,如此的短暫!若,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好.
【第2句】:李隆基與楊玉環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從漢代到唐朝,從班婕妤到楊貴妃,有多少人走了又回來,來來回回躲不開的是命運的糾纏.閑閑看過千年的花開花落,王朝興替,借著“驪山語罷清宵半”的好時光,去找尋玉環裊裊娜娜的款款身影. 驪山的溫泉宮,是李隆基最愛的地方,只是那時候,他最寵的人還不是楊貴妃.所以,她做了他兒子壽王的妃子,他是她的長輩,亦因此有了后來的兜兜轉轉.他那時候喜歡的女人是武惠妃—一個精明美貌,遺著一點祖母和姑姑影子的女人,則天之侄武攸止的女兒.后因武惠妃重病,他決定去驪山過冬,與楊玉環偶然邂逅,稚氣明朗的玉環給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來,武惠妃死了,孤獨的李隆基---已是五十六的老皇帝偷偷地愛戀起自己的兒媳.這是“不倫”的事,即使在今天也要受到倫理道德的指詬,然而他終究還是做了. 從此,李隆基沉溺了,他是“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了,沉浸在玉環的溫柔鄉里.曾看到過好多些史料、小說,總之他倆是情投意合的一對.兩個人都喜好音律,志趣相投;再者,她美,她媚,她單純,她朗直,她聽話,但是她也不乏蘭心慧質,致使他愛他如癡如狂. 然而,所謂的紅顏禍水,往往是無辜的.玉環,一個不干涉時政的嬌憨女人,哪知世事風云突變,身在福中不知禍的她,更不知自身干系天下蒼生,王朝國怍.這是所有“紅顏禍水”的悲哀.悲劇的開始往往毫無征兆,當命運之手伸出手來,將悲情的種子埋下,幽秘地笑著、看著,等待著開花結果的那一天.可誰會料到,馬嵬坡前,美艷從此香消玉隕? 命運伸出手來,我們真的無能為力.有些愛要用一生去忘記,而恨,一生也忘記不了.真可謂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啊!李隆基,一個天縱的英才,絕世的大英雄,開創了開元盛世,大唐的煌煌歲月,浩浩河山,掌控于你的手心,卻救不得一個自己心愛的女人,你抱恨終天又有何用? 三郎,玉環,一個凄美、哀艷的愛情故事!
【第3句】:曹植與甑宓 甑宓,曹植的《洛神賦》里的原型,有傾城之姿,一個絕色美人.都說,三國是男人的世界,女人根本無足輕重,然而,也就這么一個無足輕重的女人,卻成了曹操父子三個大男人間舉足輕重的女人. 男人勝之以城池,女人勝之以眉目.曹植在《洛神賦》里這樣描寫甑宓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因喜歡,故摘記下來).史稱,曹植的《洛神賦》與宋玉的《神女賦》一起樹立了一種女性美的終極典范,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篇.千百年來,我們對女性的審美取向,就沒有脫離過二賦的范圍. 據史載,曹操很早就對她垂涎三尺,而當時甑宓是袁紹之兒媳,甑氏的美貌傾國傾城,只因后來袁府的敗落,淪為曹丕之妾.而曹操雖與絕色美人甑宓失之交臂,不慎被兒子曹丕先搶去,氣得恨不得拔劍欲斬之,是謀臣們多番勸諫后,才順水推舟把甑氏“讓”給兒子的.又傳說曹植當時也曾向父親請求娶甑氏,而曹操卻為曹丕迎娶了她,錯點鴛鴦使二人抱恨終天.據傳說,甑宓死后,曹植入覲,曹丕看到他,有點悔意,就把甑氏的金縷玉帶枕賜予了他.曹植行至洛陽,恍惚如見甑氏,遂寫下了《感甑賦》.后來這個因太露骨的名字而被甑宓的兒子魏明帝改為《洛神賦》的. 曹植和甑宓之間也許注定是一場鏡花水月,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曹植雖然沒有得到甑宓,可他對于甑氏的那份深情那份真愛,是曹丕如何努力也都無法擁有的.他的愛,雖如曇花一現的驚艷,也如煙花般的瞬間燦爛,短暫而卻永恒.因為他們的愛情雖然已經結束了,但子建的愛卻永遠溫暖著我們.
【第4句】:蘇軾與王朝云,王弗 王朝云,字子霞,錢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淪落在歌舞班中,卻獨具一種清新潔雅的氣質.宋神宗熙寧四年,蘇東坡被貶為杭州通判,一日,宴飲時看到了輕盈曼舞的王朝云,備極寵愛,娶她為妾,此時的蘇東坡已經四十歲了. 蘇東坡是一位性情豪放的人,在詩詞中暢論自己的政見,得罪了當朝權貴,幾度遭貶.在蘇東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善解蘇東坡心意.一次,蘇東坡退朝回家,指著自己的腹部問侍妾:“你們有誰知道我這里面有些什么?”,有的說是“見識”,有的說是文章,而朝云卻說是“滿肚子的不合時宜”,蘇東坡不免感言到:“知我者,唯有朝云也.”后蘇軾幾經貶謫,身邊的妻妾大多散去,唯朝云不離不棄,甘于清貧.后王朝云在惠州又為蘇東坡生下一子,取名干兒,產后身體虛弱,不久便溘然長逝,年僅三十四歲.朝云死后,蘇東坡將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棲禪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紀念她,亭柱上鐫有一副楹聯: 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蘇軾的第一位夫人王弗是他的四川同鄉,比他小三歲,16歲出嫁,27歲病故,只和他相處了11年.他在《亡妻王氏墓志銘》中說:“其始未嘗自言其知書也,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軾有所忘,君輒能記之,問其他書,則皆略知之.”看來王弗雖然年輕,卻能博聞強記,是位才女.更難得的,是她比蘇軾懂得人情世故,在很多事情上,能提出意見供蘇軾參考.《墓志銘》中又說:“軾與客言于外,君立屏間聽之,退必反復其言曰:某人也,言輒持兩端,唯子意之所向,子何用與是人言.有來求與軾親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與人銳,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她在臨終之時對蘇軾的諄諄告誡,極有見識,讓蘇軾銘心刻骨,永志不忘.她的英年早逝,使蘇軾極為悲痛. 在她逝世十年之后,有一夜,蘇軾夢見了她,醒來寫下了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回味古人的堅貞,常常唏噓不已,正如一首樂府里所寫《上邪》: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陣陣,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第5句】:陸游和唐琬 陸游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陽一個殷實的書香之家,幼年時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隨家人四處逃難.這時,他母舅唐誠一家與陸家交往甚多.唐誠有一女兒,名喚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靜靈秀,不善言語卻善解人意.與年齡相仿的陸游情意十分相投,兩人青梅竹馬,耳鬢廝磨,雖在兵荒馬亂之中,兩個不諳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過一段純潔無暇的美好時光.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種縈繞心腸的情愫在兩人心中漸漸滋生了. 可是后來由于陸母不滿于陸游只流連與兒女私情,不顧功名,于是遷怒唐婉.逼迫陸游將其休回家,后唐婉有嫁為人婦,不料丈夫早逝,一人孤苦生活.多年以后,陸游游學歸來沈園已是物是人非,只余些許凄涼,感念唐婉的深情,于是作《釵頭鳳》題與墻頭: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邑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唐婉見詩不禁感慨萬千,即嘆人生無常,更怨人世悲涼,和詞一首: 《釵頭鳳》(唐婉)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晚風干,淚痕殘, 欲箋心事,獨倚斜欄, 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聲寒,夜闌珊, 怕人詢問,咽淚裝歡, 瞞、 瞞、瞞. 后唐婉英年早逝,陸游在他75歲時歸鄉依然眷念與唐婉故又作《沈園懷舊》: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帳然. 傷心橋下春波綠,疑是驚鴻照影來. 可見其心之誠,可是昔人已去,萬事皆空!
【第6句】:司馬相如與卓文君 司馬相如(約前179年—前117年),字長卿,四川南充蓬安人,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為“綠綺”,是傳說中最優秀的琴之一. 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擊劍,被漢景帝封為“武騎常侍”,但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辭官,投奔臨邛縣令王吉.臨邛縣有一富豪卓王孫,其女卓文君,容貌秀麗,素愛音樂又善于擊鼓彈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未聘夫死,成望門新寡. 司馬相如有次赴宴,在席間應眾人盛邀彈琴,而卓文君與內室聽到了如此精湛的琴藝,且出自聞名天下的司馬相如之手,不免與悄悄用琴彈和起來,而對其早就神望的司馬相如于是借琴聲大吐愛慕之意! 他彈琴唱道,“鳳兮鳳兮歸故鄉,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艷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這種在今天看來也是直率、大膽、熱烈的措辭,自然使得在簾后傾聽的卓文君怦然心動,并且在與司馬相如會面之后一見傾心,后由于遭卓父的反對,雙雙約定私奔.(據稱是中國有史可查的第一對私奔的戀人!) 卓文君也不愧是一個奇女子,與司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對家徒四壁的境地(這對愛情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大大方方地在臨邛老家開酒肆,自己當壚賣酒,終于使得要面子的父親承認了他們的愛情. 后人則根據他二人的愛情故事,譜得琴曲《鳳求凰》流傳至今. 關于“金屋藏嬌”的阿嬌和司馬相如的《長門賦》 陳阿嬌原為漢武帝的表妹,兩人從小就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年少的漢武帝劉徹曾經許下了“金屋藏嬌”的諾言,并再其為帝后立阿嬌為皇后,可后來由于阿嬌嫉妒漢武帝的新寵衛子夫而被打入冷宮!為了讓劉徹回心轉意,她派人給司馬相如千金,求其為她作賦,這就是后來流傳千古的《長門賦》!
悼念母親追悼詞
懷念母親-------母親的追悼詞 文:王運全各位父老鄉親、親朋好友:感謝你們在百忙之中親臨靈前為我們的母親奠行
我受大哥委托,代表我們全家向母親的神靈致悼詞。
從2008年起,母親身患多種疾病曾先后六次住院。
今年農歷二月二十五日,病情突然加重,住院后我們抱著百分之一的希望,百分之百的努力,經過醫生會診、治療,最終決定回老家康復。
由于病情再度惡化,于農歷二零一五年二月二十六日三時十八分在楊峪老家不幸逝世,享年九十二歲。
母親于農歷一九二三年九月九日生于富平老廟莫村北城,幼年受外祖父、外祖母的熏陶,養成勤勞、自強、善良、和藹的良好品德。
一九三九年,十六歲的母親和父親結婚后,精心伺候祖父、祖母,與父親一起養育了我們姊妹10人,并供四人讀完大學,三人上完中專或高中,一人上完初中,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母親是一位自強、勤勞的中國農村女性。
在那個困苦的年代,白天下地勞動,回家做飯、洗衣、喂牛喂豬,一有空閑就紡線織布直至深夜,嗡嗡的紡線聲把我們送入夢鄉,咔嚓的織布聲又把我們從夢中驚醒。
為了支撐父親養家糊口,母親用自己傳統女人的小腳走到銅川、焦坪等去賣棉布、毛線、換糧食。
吃的是冷冷的苞谷面饃,喝的是討來的百家水,母親給了我們生命,又辛辛苦苦的養育了我們。
一九七六年是我們家不幸的一年,年輕的先四嫂,因病在美原醫院不幸病故,全家人處于悲痛絕望之中,母親卻對著四哥說“有媽在,什么都不要怕
”。
敬愛的母親啊
您心里承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