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喝洋墨水】(慣)比喻上過大學或出國留過學。
【第2句】:【死要面子活受罪】(慣)指人太顧及自己的面子,為了臉面而寧愿承受痛苦的折磨。
【第3句】:【樹高干丈,葉落歸根】 釋義:比喻人最終總希望回到故鄉;也比喻事情終究要歸結到某處。“千丈” 又作“干尺”。“葉落”又作“落葉”。 例句:兀術道:“古人有言:‘樹高干丈,葉落歸根。’卿家若然思念家鄉,某家差人送你回國。”
【第4句】:【手忙腳亂】《五燈會元·三圣然禪師法嗣·鎮州大悲和尚》中,大悲和尚有這樣一段禪語對話。問:“如何是大悲境?”答:“千眼都來一只手。”問:“如何是境中人?”答:“手忙腳亂。”后用以形容遇事慌張,不知所措。宋·陳亮《壬寅答朱元晦秘書書》:“秘書不可不早為婺州地,臨期不知所委,徒自手忙腳亂耳。”《水滸傳》第二十五回中,西門慶和潘金蓮害死了武大以后,正在尋歡作樂,“聽得武松歸了,嚇得手忙腳亂”。(李君岡)
【第5句】:銀錢如糞土,臉面值千金。
【第6句】:【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佐】 釋義:佐:助。好鳥看好樹木棲身,賢能的臣子選擇明君效勞。 例句: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佐。聞說唐君德勝堯舜,欽文敬武,天下紛紛以有德而伐無德,以有仁而伐無仁。如今望二位大人注意也。
【第7句】: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
【第8句】:【百拙無一能】(慣)拙:笨。指一點本領、能耐都沒有。
【第9句】:【米谷里免不了有秕糠,沙子里有時也有黃金】(諺)秕(bi):空的或不飽滿的顆粒。谷米中免不了夾雜著秕糠,沙子里也常會夾雜著金粒。指事物不可能完全純凈。也比喻對人不可一概而論。
【第10句】: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第11句】:【觀于海者難為水】(諺)比喻見過大世面,小人物或小事情就不會在意。 也作“久經大海難為水”。
【第12句】:【路路通】(慣)哪一條路都暢通。 比喻什么事情都能辦成。
【第13句】:【褲兜子里的跳蚤,亂咬】 釋義:比喻不顧事實,毫無根據地隨便供認別人干了壞事或說了壞話。 例句:高百尺反駁說:“得!工農干部就這樣——褲兜子里的跳蚤,亂皎……像你們知識分子,一套一套的?”
【第14句】:【砍柴上山,捉鳥上樹】(諺)要想砍柴,你就得上山;要想捉鳥,你就得上樹。指有了確定的目標,還必須找對門路,盲目亂干不會有結果。
【第15句】:【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諺)姜桂:生姜和肉桂。指生姜和肉桂越老越辛辣。借指老年人閱歷廣,經驗豐富,待人處世越發精明老練。 也作“姜是老的辣,醋是陳的酸”。
【第16句】:【面善心不善】(慣)指人外表看上去和善,內心卻狠毒。
【第17句】:【大和尚】也寫作“大和上”,通常用于敬稱年高德劭的僧人。如日本人稱鑒真為“唐大和上”。一般也用以稱寺廟中的方丈、住持。如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四謂:“沙門住方丈領眾者,俗尊之曰大和尚。”中國第一個使用“大和尚”稱號的,是晉代高僧佛圖澄。清·艾衲居士《豆棚閑話》第六則說:“考得大和尚三字,乃是晉朝石勒的時節,有個佛圖澄,自已稱道。其實他是個圣僧,看那石勒皇帝,就如海上鷗鳥一般。神通廣大,能知過去未來,儼然一尊燃燈古佛,自然動人欽敬。”據《晉書·藝術傳·佛圖澄》及《神僧傳》卷一等記載:佛圖澄原是天竺人,少學道術。來洛陽時,自稱已有一百多歲。關于他,有種種神異的傳說。后趙主石勒詢以軍國大事,屢有應驗,因尊稱佛圖澄為大和尚。(李明權)
【第18句】:大徹大悟徹底的覺悟,亦即完全證到“不生不滅”的真如實相,不退道心,屬于大菩薩的境界。如《觀無量壽經》謂:“豁然大悟,逮無生忍。”清代有位著名的禪師,是臨濟宗三十六世,即以“徹悟”為號。晚年他主張禪凈雙修,大弘凈土宗。“大徹大悟”與通常所說的“開悟”程度不同。“開悟”是覺悟之始,而“徹悟”是覺悟之成。按天臺宗“六即”之說,“開悟”為“名字即”,見道而已,仍是凡夫;而“徹悟”為“分證即”,已經證道,屬于圣賢。陳、隋間的高僧智顗在二十多歲時從慧思修行“法華三昧”而徹悟,后來成為天臺宗的創始人。后用以泛指徹底了解,完全明白。亦作“大澈大悟”。如《老殘游記續集》:“你緊記在心,將來自有個大澈大悟的日子,你就知道不是尋常的套話了。”
【第19句】:【當來】指將來、未來,區別于過去、現在。當來之世,猶言應來之世,通指佛涅槃后。《金剛經》:“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是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后沿用者,如唐·拾得詩:“不憂當來果,惟知造惡因。”此以因果對明,具見當來之義。(禹振聲)
【第20句】:【人到知羞處,方知藝不高】(諺)指人能因為技不如人而感到羞愧,才會深感自己的技藝不高,需要更加刻苦地磨練。
【第21句】:【鑿四方眼兒】(慣)形容為人死板,不知變通。
【第22句】:【井水越打越來,力氣越使越有】 釋義:人越干活、越鍛煉,越有勁。 例句:石山說:“我一點也沒感到苦。井水越打越來,力氣越使越有。下鄉來,順便挑點東西算什么。”
【第23句】:萬劫不復劫,梵語音譯“劫波”之略,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稱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佛教沿用此語,視之為不可計算之長大年月。“萬劫不復”用來形容人身難得,意思是經過一萬劫,都無法重新獲得人身。鳩摩羅什譯《梵網經》(菩薩戒序)日:“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人命無常,過于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宋代道原《景德傳燈錄》卷第十九:“莫將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是小事。”道教亦沿用此語,如宋代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一一四:“一失此身,萬劫不復,子其寶焉。”后世指永遠不能恢復,魯迅《南腔北調集·漫與》:“如果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贊嘆、撫摩、陶醉,那可簡直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別人永遠安住于這生活。”
【第24句】:引火燒身佛教指菩薩、羅漢人定圓寂時,往往現“十八變”,其中有“火光三昧”,在身中不同部位出火,乃至燒身滅度(參見“十八變”)。《大智度論》卷第二:“身放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現種種神變。自心出火燒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比喻自討苦吃,自取滅亡。歐陽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一幕:“借洋兵是引火燒身的事,最好請他慎重一點。”郭澄清《大刀記》第十五章:“再說,他只要捉不著梁永生,也是不敢輕易引火燒身的。”現在也用以比喻主動批評自己的錯誤,爭取他人幫助。
【第25句】:【力田不如逢豐年,力桑不如見國卿】(諺)國卿:朝廷高級官員。男子辛勤耕作,不如逢個好年景;女子盡力蠶桑,不如嫁個大官員。舊指辛勤勞動,不如巧遇機會。 也作力田不如逢豐年,力耕不如見公卿。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后泛指朝廷高級官員。 力田不如逢年,采桑不如見郎。
【第26句】:【單刀直入】禪宗高僧啟發學者須直截痛快,斬盡“葛藤”(分別雜念),故以單刀直入為喻。《景德傳燈錄》:“靈佑曰:‘單刀直入,則凡圣盡露真諦。’旻德曰:‘若是作家戰將,便須單刀直入,更莫如何如何。’”以后常用來比喻說話、辦事直截了當,不兜圈子。如茅盾《腐蝕》:“事情是已經十分明白了,我也沒有多大功夫和她再兜圈子,單刀直入,我就用話冒她一冒。”(無名氏)
【第27句】:【當場不讓步,舉手不留情】(諺)臨場交手比武,不管對手是誰都絕不能相讓,下手也絕不能留情。指交手比武爭高下,是只認輸贏不認人的。 也作當場不讓故,舉手不留情。 故:故舊,老朋友。 當場不認父,舉手不留情。
【第28句】:用蜜引你不是好友,用言諫你的才是真朋
【第29句】:【放下一星火,能燒萬仞山】(諺)仞:一仞為八尺。投放一點火星,就能燒毀萬丈山林。比喻小小的失誤,會釀成無法估量的大禍。 也作“放著一星火,能燒萬頃山”。 頃:百畝為一頃。萬頃山:形容極寬闊的山林。
【第30句】:【親故親故,十親九顧】(諺)親故:親戚與朋友。指親戚故舊之間,遇事總會互相照顧。
【第31句】:【婆媳親,全家和】(諺)婆婆和媳婦之間的關系處得親切,全家人自然就會和睦相處。指一家之中,婆媳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一解決,其他關系也就平和了。
【第32句】:【燈謎】燈謎來自猜謎,相傳兩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謎這種活動,那時叫“瘐辭”,也就是隱語的意思,民間俗稱“謎”。那么,猜謎怎么和燈謎聯系上了呢? 據傳,在很早的時候,有一個姓胡的財主,家財萬貫,橫行鄉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們都叫他“笑面虎”。這笑面虎對人的衣帽穿戴最是看重,只要是比自己穿得好的,他拼命巴結;對那些粗衣爛衫的窮人,他則恨之入骨。 那年春節將臨,胡家門前一前一后來了兩個人,前邊的人叫李才,后邊的人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齊華麗,王少穿得破破爛爛。家丁見李才,忙回房稟報,笑面虎慌忙迎出門來,一見客人衣帽華麗,就滿臉堆笑恭敬相讓。李才說:“要借銀十兩。”笑面虎忙取來銀兩,李才接過銀兩揚長而去。笑面虎還沒回過神來,王少忙上前作揖道:“老爺,我借點糧。”笑面虎瞟了一眼,見是衣著破爛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罵道:“你這小子,給我滾!”王少還沒來得及辯駁,就被家丁趕出了大門。 王少越想越生氣,猛然心生一計,要斗斗這個“笑面虎”。轉眼春節已過,元宵將臨,各家各戶都忙著做花燈,王少也做了一個。到了元宵節的晚上,各家各戶門前都掛上了各式各樣的花燈,王少也挑著自己的花燈上了街,只見這花燈扎得又大又亮,更為特別的是上面還題著一首詩。王少來到笑面虎門前,把花燈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圍著看。笑面虎正在門前觀燈,一見此情,也擠到花燈前,花燈上題著四句詩,他命身后的財房先生念給他聽:尖尖身細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服不認人。 笑面虎一聽,只氣得哇哇大叫:“好小子,膽敢罵老爺!”就要命家丁來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老爺,咋見得是罵你呢?”王少又朗聲念了一遍,笑面虎恨聲說道:“這不是罵我是罵誰?”王少仍笑嘻嘻地說:“噢,老爺是犯了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是個‘針’字,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氣得干瞪眼,沒啥可說,轉身狼狽地溜走了。 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 這事越傳越遠,第二年燈節,不少人都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觀燈的人猜測取樂,所以就叫“燈謎”。以后相沿成習,每逢元宵燈節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一直傳劍現在。
【第33句】:寧可認錯,不可說謊。
【第34句】:【四菜一湯】“四菜一湯”當前是指全民或集體企、事業單位用公款招待賓客的菜肴規格,以防止用公款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產生腐敗現象。實際上,“四菜一湯”并非現在的創造,古已有之,且出發點和舉措也是防止官員腐敗,它源出朱元璋。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廿八年(即公元1368年)當上明朝第一位皇帝后,全國范圍內遇上天災,糧食歉收,加上戰爭帶來的創傷,百姓生活非常困苦。那些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卻終日花天酒地,大吃大喝,百姓極為不滿。出身貧苦的朱元璋對此非常惱火。他下決心要整治一下這種腐敗現象。 一天,適逢馬皇后生日,朱元璋趁眾大臣朝賀之機,設宴答謝文武百官,當十桌客人的席位坐齊后,傳令侍女上菜。第一道菜為紅燒蘿卜,朱元璋對群臣說:“蘿卜百藥之本,民諺就有‘蘿卜進了城,藥店都得停’之說,請眾卿品嘗。”第二道是炒韭菜,朱元璋又說:“韭菜剪而復生,有蓬勃的生命力,四季常青,象征著長治久安。”然后是兩道青菜,朱元璋提醒眾臣道:“為官要清正廉明,兩袖清風。”寓意明白。緊接著朱元璋指著最后一道蔥花豆腐湯說:“只有清廉,大明江山才能傳萬代。”宴后,朱元璋問侄子朱濤,“這次你的賀禮是什么?”朱濤說:“……翠珠兩串,玉鐲一雙,金佛八座……”朱元璋又問:“你年奉多少?此物何來?”朱濤不語,太祖喝令:“拿下!”眾大臣見皇上先拿自己的親侄子開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斂聲屏氣。此時,朱元璋當眾宣布:“各位所送來賀禮一律用于賑濟災民,各位大臣從政務須潔身自律,多為百姓著想,凡今后祝壽待客,只能是四菜一湯,誰若違犯,嚴懲不貸。”從此,四菜一湯形成了規定,并由宮內傳到宮外,從官方傳到民間,從古傳到今。
【第35句】:【白頭如新,傾蓋如故】(諺)白頭:指年老。蓋:古時車蓋,形如傘。傾蓋:指路上相遇,停車交談。 故:故舊,老朋友。有的朋友交往了一輩子,直到白頭,還如同新交往的一樣彼此不了解;有的人在路上相逢,交談不多,但志趣相投,就像老相識一樣。指交友貴在知心,不在時間長短。
【第36句】:【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歇)裹腳:指裹腳布,舊時婦女用來裹腳的長布條。本指懶婆娘的裹腳布既長又臭,轉譏人文章或講話等很長卻又空洞無物,令人厭惡。 也作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裹腳布——又臭又長。
【第37句】:【拉偏架】(慣)指勸架或解決鬧矛盾時偏袒一方。
【第38句】:【賣油的娘子水梳頭】(諺)賣油的娘子有的是油,梳頭時卻只用水而不用油。指窮人為了生計極度節省。也指放下自家的物質優勢,卻求助于別人的微小援助。 也作賣鹽的喝淡湯。 賣鞋的赤腳跑。 賣油娘子水梳頭,賣肉兒郎啃骨頭。
【第39句】:【啃骨頭】(慣)1指打大仗、硬仗或克服大的困難。2譏諷人得不到大的利益,只能得到一點兒好處。 也作“啃硬骨頭”。
【第40句】:【棉花卷兒打鑼——沒音】(歇)棉花性軟,卷成卷兒,打鑼不會發出聲音。本指沒有聲音,轉指沒有反響或回音。
【第41句】:【口惠而實不至】(慣)指口頭上給人好處卻并不兌現。
【第42句】:忍辱梵語Ksanti,音譯“羼提”,意即“忍辱”。是大乘菩薩所修“六度”之一。所謂“六度”(又名六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
【第43句】:【叫化子唱戲——窮開心】(歇)指人陷入窮困境地,卻故作歡樂,自尋開心。常含譏諷意味,有時用作自嘲。 也作“叫花子唱戲——窮快活“。
【第44句】:只給君子看門,不給小人當家。
【第45句】:愛笑者心不衰,善保養身不老
【第46句】:長江一去無回浪,人老何曾再少年
【第47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第48句】:【癩蛤蟆上櫻桃樹,盡想高口味】 釋義:諷人想得太高太美,實現不了。 例句:丁萬紅越聽越失望,暗自罵道:“見鬼!盡他那套富農思想……我算對牛彈琴!難怪馬村長發脾氣的,原來他——癩蛤蟆上櫻桃樹,盡想高口味呀。”
【第49句】:知過不難改過難,言善不難行善難.
【第50句】:【寶馬須戴金鞍韉,良弓要配玉箭囊】 釋義:雙方地位要相等,要匹配。 例句:她想:俗話說“寶馬須戴金鞍韉,良弓要配玉箭囊”,我怎么就忘了。 于先生人再好,但怎能看得上我。人家是貴公子,名門之后,是大觀園里的賈寶玉,自己大不得了是個唱大鼓書的,就好比大觀園里的小戲子芳官、玉官一樣,要想靠他這樣的貴公子,還差著八丈遠呢!
【第51句】:雁塔題名雁塔,指大雁塔,在今西安慈恩寺,是唐永徽三年(652)由玄奘法師所建。據《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說,當年慈恩寺僧眾修習小乘法,喜食三種凈肉(即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我而殺),時有比丘見天空雙雁飛嗚,遂思得此雁充饑忽有一雁墮地下自殞。眾日:“此雁垂誡,誠為明導,宜旌厚德。”遂于此瘞雁為塔。長安(今西安)為唐代首都,自神龍元年(705)以來,凡進士及第,皆列名于慈恩寺塔,謂之“雁塔題名”,遂成為考中進士的代稱: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i:“進士題名,白神龍之后,過關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題名。”《南部新書》說:“韋肇,初及第,偶于寺塔題名,后進慕效之。”后來蘇軾、蘇轍等登科第者皆曾題名于塔上。唐代進士于曲江宴賞之暇.也有題詩于塔上的,如楊載《送完者都知同》“姓名題雁塔,譜牒記龍沙”,林光新《次韻奉酬趙校書子直》“雁塔新題墨未干,去年燈火向秋闌”。
【第52句】:【看自己一朵花,看別人一臉疤】(慣)譏諷人看別人都是毛病,認為自己什么都好。
【第53句】:【玩把戲】(慣)本指表演雜技,比喻玩弄蒙蔽人的手段。 也作“玩鬼把戲”。
【第54句】:【綠豆皮兒——青退】(歇)青:青色,綠豆皮的顏色,諧“請”。退:本指脫去(皮),轉指退還。指請求退還。
【第55句】:羊群走路靠頭羊。
【第56句】:【家常便飯吃得長,粗布衣裳穿得久】(諺)家常便飯:普通人家平常的粗茶淡飯。吃飯最好是家常便飯,穿衣最好是粗布衣裳。指過普通人的生活,最能長久。
【第57句】:廉者不要嗟來之食,志士不飲盜之泉
【第58句】:【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見“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第59句】:既在佛會下,都是有緣人謂在燒香、拜佛等佛事活動中相逢的人,都是有緣分的。也泛指相會的人都有緣分。
【第60句】:【悲傷憂愁,不如握緊拳頭】(諺)悲觀愁苦無濟于事,不如堅決奮斗,謀求出路。指消極忍受,不如積極拼搏。
【第61句】:【毛褳口袋倒西瓜——一會兒就倒完】(歇)毛褳口袋:用毛藍色厚布或麻布制成的口袋,長方形,農家常用來裝麥子等糧食。倒:本指傾倒,轉指傾訴。形容人說話痛快,一口氣全說出來。 也作“毛藍口袋倒西瓜——一口氣倒個干凈”。毛藍:比藍色略淺的顏色。
【第62句】:【從小離娘,到大話長】(諺)指從小就離了娘親,長大以后就有說不完的苦楚。也泛指人經過的事多而且雜,不是一時說得完的。 也作從小沒娘,說來話長。 孩子沒娘,說來話長。
【第63句】:【小時不禁壓,到老沒結煞】 釋義:禁壓:管教。結煞:結果。小時不嚴加管教,到老就沒好結局。 例句:“你這小賤人,做了個姐姐,不曉得教訓弟弟,到來我面前放肆!小時不禁壓,到老沒結煞。”
【第64句】:【眼不見為凈】(諺)指食物不管干不干凈,只要沒看見操作過程,就當作干凈的吃。也指煩心的事只要沒看見,也就可以心不煩。往往作為自尋寬心的常語。
【第65句】:【打落十八層阿鼻地獄】(慣)阿鼻地獄:佛教指犯了重罪的人死后靈魂受苦的地方。比喻給以最嚴厲的懲罰,使之深陷苦難,永無出頭之日。 也作“打下十八層地獄”。
【第66句】:【菩薩】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圣者。在“三乘”中,菩薩高于羅漢而次于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征。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游江南》詩:“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埵(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圣者。(李明權)
【第67句】:強中更有強中手強者中還有更強的,比喻技藝或謀略等學無止境。元代王曄《桃花女》第二折:“我想有這桃花女,怎顯我的陰陽,只等問成了親事時,不怕不斷送在我手里。正是強中更有強中手,惡人終被惡人磨。”《警世通言‘王安石_二難蘇學士》:“強中更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夸。”梁斌《播火記》第一部十:“皇上家銀子還碰上綠林英雄呢!強巾更有強中手。”亦作“強巾自有強中手”。《三國演義》第十七回:“正是:強中自有強中手,用詐還逢識詐人。”語本《禪宗頌古聯珠集》卷十“池州南泉普愿禪師(馬祖道一禪師弟子)”:“鴛鴦繡出世無雙,好手原來更有強。”
【第68句】:《釋氏要覽》載,比丘在布道時,眾人不按時集會,佛說打犍椎或打鼓等而召集。晨昏撞鐘擊鼓已成為中國佛寺的一種傳統。《敕修百丈清規·法器章》:“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唐宋以來,我國各大寺院多在佛殿兩側建鐘鼓樓以為懸掛鐘鼓之用。
【第69句】:【龍的傳人】“龍”一向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我們也常稱自己是龍的傳人。這源于中華民族對共同的圖騰神——龍的崇拜。當然,龍也是人們想象中的動物,是根據古代神話中的蛇的圖騰演化而來。 “龍的傳人”還有考古文物為證。在山東嘉祥縣武氏墓群出土的刻制于東漢時期的石刻中,有“歷代帝王”畫像,唯有伏羲形象奇異,人頭人身而龍尾,仿佛由龍轉化而成一且與女媧氏畫在一起。而女媧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而龍是根據蛇的圖騰演化而來的。傳說伏羲和女媧成婚而生人類,始祖是龍繁衍的后代,當然是龍的子孫,故而稱作“龍的傳人”。
【第70句】: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如來佛”即佛,“如來”是佛的十種尊號之一。
【第71句】:【放魚入海,縱虎歸山】 釋義:比喻放走敵人,留下禍根。“魚”又作“龍”。 例句:曹操下令軍中日:“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矣。眾將可努力向前。”
【第72句】:【大年初一捉個兔子——有它也要過年,沒它也要過年】(歇)比喻有沒有某人或某物都不會影響事情的進展。
【第73句】:盛滿易為實,謙沖恒受福
【第74句】:【毛筆】毛筆是文房四寶之第一寶。相傳,蒙恬是毛筆的始祖。 《史記》記載:“秦始皇命太子扶蘇與蒙恬筑長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筆。”《文房四譜》上也記載:“昔日蒙恬造筆,以拓木為管,鹿毛為柱,兔毛為被,此乃謂蒼毫也。”《博物志》云:“秦之蒙恬取狐貍毛為柱,兔毫為被以書。”史書言之鑿鑿,稱蒙恬是毛筆的發明者。 其實,在蒙恬之前就已出現了毛筆。從出土的秦之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上就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在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其后,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了戰國筆,這些實物都比蒙恬早。可見,史書因局限性也偶有疏忽。
【第75句】:【壓不住定盤星】(慣)定盤星:秤桿上的第一顆星,為秤錘和秤盤成平衡狀態時的懸點。比喻鎮不住人。
【第76句】:【樹要直,人要實】(諺)樹身要端直,端直才能成材;為人要誠實,誠實才能立足社會,得到人們的信任。指誠實是做人的根本。
【第77句】:【起了風,少不得要下點雨】(諺)風是雨頭,既然風起了,跟著或大或小總要下點雨。借指對方既然已經提出了條件,總得多少有點表示。
【第78句】:畫鬼容易畫人難。
【第79句】:【磨了半截舌頭】(慣)比喻費了許
【第80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第81句】:【偏方治大病】民間有些偏方治大病有特效。借指辦法簡 單,收效顯著。姚雪垠《李自成》:“醫生說:‘咱們軍中眼下 沒有別的藥。這是我用五倍子熬的藥膏,醫治這類瘡很有 效,是民間偏方。’闖王說:‘常言說,偏方治大病。”’
【第82句】:【吊死鬼搽胭脂——死要臉】(歇)吊死鬼:自縊身亡的人。責罵人不知羞恥。
【第83句】:【狗是忠臣,貓是奸臣】見“貓奸狗忠。”
【第84句】:【冷練三九,熱練三伏】(諺)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第85句】:【夾雨夾雪,無休無歇】(諺)雨點中夾雜著雪花,會下得沒完沒了。 指雨夾雪往往會久雨難晴。
【第86句】:忠誠是友誼的橋梁,欺騙是友誼的敵人
【第87句】:【不吃一塹,不長一智】(諺)塹:塹壕,隔斷交通的溝。不受阻礙,就不能增長見識。指人經受一番挫折,就能多一番智慧與經驗。 也作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不吃虧,不長智。
【第88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中,與之皆黑
【第89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慣)六路:指上、下、左、右、前、后。八方: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眼界開闊,聽覺靈敏。形容人機警靈敏,信息靈通,遇事能迅速作出反應。
【第90句】:【面軟的受窮】(諺)面軟:重情面,該采取強硬態度時拉不下臉面。指面對過分的要求,不忍或不敢向對方說“不”的人,注定要遭受窮困。
【第91句】:【挨著大樹不長苗】(諺)植物的幼苗在大樹之下,上缺陽光,下缺水分,自然難以生長。比喻在強大勢力的壓制之下,弱勢的人難以生存與發展。
【第92句】:【金烏西墜,玉兔東升】(慣)金烏:太陽。玉兔:月亮。指太陽落山,月亮升起來,夜色降臨。 也作“金烏早墜,玉兔飛升”。
【第93句】:【只有糊涂官,沒有糊涂案】(諺)只有判錯案情的糊涂官,沒有毫無線索、不明不白的案件。指案件本身是既成的事實,只在于判案官員的能力高低。
【第94句】:【強龍不壓地頭蛇】(諺)地頭蛇:地方上有權勢、有影響的團伙。指外來勢力再大,也難敵地方上有影響的團伙。也指盤踞在地方上的惡勢力是難惹的。 也作強龍難敵地頭蛇。 強龍壓不住地頭蛇。 強龍斗不過地頭蛇。
【第95句】:【挽歌】現在,人死后在追悼會上放哀樂,古人怎么表達哀悼之情呢?當然是唱挽歌。那么,挽歌是怎么來的呢? 傳說漢初齊王田橫死后,其部下非常悲痛,就作了喪歌,這便是挽歌的源頭。崔豹《古今注》云:“《薤露》、《蒿里》,并喪歌也。本出田橫門人。 橫自殺,門人傷之,為作悲歌。”到漢武帝時,在音樂家李延年的加工制作下,《薤露》、《蒿里》二歌定了曲調,其歌詞分別為:《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復落,人生一去何時歸! 《蒿里》: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 從此以后,《薤露》歌就適用于王公貴族,《蒿里》歌就適用于士大夫和庶人。“使挽柩著歌之,亦呼為挽歌”。 但據研究發現,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們唱挽歌的記錄。比如《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吳國伐齊國“將戰,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杜預注:“《虞殯》,送葬歌曲也。公孫夏示必死,故命其徒而歌之。”孔穎達疏說:“蓋以啟殯將虞之歌謂之‘虞殯’。歌者,樂也;喪者,哀也。舊說,挽歌漢初田橫之臣為之,據此,挽歌之有久矣。”由此可見,杜預認為《虞殯》是送葬歌曲,博學的孔穎達更直接指出挽歌早于田橫之死。只不過到了漢代,國家正式規定挽歌成為喪禮內容,漢武帝時指定的官方挽歌就是紀念田橫的《薤露》、《蒿里》。 盡管后世挽歌的內容在不斷變換,但挽歌這種形式卻流傳至今。
【第96句】:【六耳不通謀】(諺)六耳:三個人六只耳。指商量機密要事,不容有第三者參加,以免泄密。 也作六耳不通謀,三人口一尺。 三人誤大事,六耳不通謀。
【第97句】:不怕路長,只怕志短。
【第98句】:【陰一套陽一套】(慣)指人耍兩面派,當面和背后不一樣。
【第99句】:只有千里的名聲,沒有千里的威風。
上一篇:每日心語正能量-晚安文案
下一篇:管理制度:企業人事規章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