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池里的魚蝦曉不得大海大,籠里的雞鴨曉不得天空寬】釋義:比喻不出去見世面就缺少見識。例句:“池里的魚蝦曉不得大海大,籠里的雞鴨曉不得天空寬”,我們不出去參觀,曉不得自己落后。
【第2句】:【 哪邊炕熱往哪邊擠】專門想討便宜。劉江《太行風云》: “你李敬懷見便宜就逮,哪邊炕熱往哪邊擠,就全能承受住 了?”
【第3句】:老牛反芻——吞吞吐吐
【第4句】:【捧臭腳】(慣)指對人極力巴結、討好、吹捧。
【第5句】:胡豆地里種芝麻——雜種
【第6句】:【冬至長于歲】(諺)冬至:節氣名,標志著從這一日起,進入嚴寒時段。長(zhang):大。指按照民間習俗,冬至節比過大年還熱鬧。
【第7句】:爸爸幫媽媽洗衣服。爸爸問我有什么要洗的,我沒有說話,只是埋頭做作業。爸爸不高興地說:“問你就像問木頭。”(江蘇·南京)
【第8句】:【有勢休使盡,有話休說盡】凡事要留一手,適可而止。相 關的:有風不可駛盡。成語:留有余地。明代《金瓶梅》:“就 是六姐惱了你,還有沒惱你的。有勢休使盡,有話休說盡。 凡事看上順下,留些兒防后才好。”
【第9句】:【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來巧了不用花時間等,正合適。戴厚 英《人啊人》:“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今天是老許謝媒的日 子。”
【第10句】:東街賣魚西街買雞——東鱗西爪
【第11句】:癩蛤蟆想飛——不是上天的料
【第12句】:【金榜】科舉時代俗稱殿試錄取的榜為“金榜”。金榜是相對于桂榜、杏榜而言的,沒有前二榜,也不會有金榜,因為鄉試、會試、殿試是層次遞進的。古代科舉考試先后有三榜:桂榜、杏榜和黃榜。桂榜是鄉試錄取舉人的公告榜,因為放榜時正值桂花盛開而得名;杏榜是會試錄取貢士的公告榜,因放榜時正值杏花盛開而得名;黃榜則是殿試之后朝廷發布的錄取進士的公告榜,因該榜用黃紙書寫而得名。黃榜也叫金榜,且有大小之分。小金榜由奏事處進呈于內,大金榜則由內閣學士加蓋“皇帝之寶”的大印后張掛于外。大金榜就是通常所說的黃榜。
【第13句】:【千金之軀,不死于盜賊之手】(諺)寶貴的生命,絕不肯輕易喪失在盜賊之流的手里。指有作為的人,必定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作無謂的犧牲。
【第14句】:【山核桃——差著一槁兒】(歇)山核桃:山核桃的果實,硬殼里面比一般核桃少一個槅兒。槅兒:隔在核桃仁中間的小格子。指差一點兒。多指關系疏遠一點兒。 也作“山核桃——差著一格子”。
【第15句】:【 蜻蜓吃尾巴蜻】蜓有含自己尾端的習性。謂自己占自己 的便宜。清代《官場現形記》:“你讓他吃吧,橫豎蜻蜓吃尾 巴,多吃了他自己也有份的。”
【第16句】:孩子他爹哮喘——氣管炎(妻管嚴)
【第17句】:【搞小圈子】(慣)指為了個人利益,互相拉攏利用,結成小團體。
【第18句】:【門神】門神畫像多為唐代名將秦瓊和尉遲恭。傳說唐太宗即位后身體很差,夜間多做噩夢,常見群魔在寢殿內外拋磚扔瓦,凄厲呼叫。群臣建議讓元帥秦瓊與大將軍尉遲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衛于宮門兩旁,果然,太宗不再夢見鬧鬼。太宗念秦瓊、尉遲恭二將日夜辛勞,便讓宮中畫匠繪制二將戎裝像,怒目發威,手持鞭锏,懸掛于宮門兩旁,效果依然。后流傳民間,人們在畫像兩邊添加一副對聯“昔為開國將,今作鎮宅神”,與畫像一起貼于門上,鎮守宅門。門神的形象很多,還有鐘馗、穆桂英、四大天王等。與其他神祗相比,門神所受禮遇較差。每逢新年,戶主買一張新畫像,把舊的撕掉,然后貼上就算完事,所謂“舊桃換新符”,沒有供品也沒有鞭炮迎送。難怪有一劇本寫門神滿腹委屈請玉帝另選高明,要撂挑子不干了。
【第19句】:【夸海口】(慣)指話說得很大,漫無邊際。
【第20句】:【錢財是倘來之物】(諺)倘來:偶然得來。錢財是偶然來到你手,又偶然被你掌握的。指錢財是身外之物,有了不必喜,失去不必愁。
【第21句】:【進門一把火,出門一把鎖】(慣)進門點火做飯,出來鎖門走人。指單身一人過日子。 也作“出門一把鎖,進門一把火”。
【第22句】:杏和麥,如果不熟,總不熟;要熟,很快就都熟了。于是人們總說:“杏熟一天,麥熟一晌。”(河南·靈寶)
【第23句】:【肩膀頭子扛著一張嘴】(慣)指只知道吃。
【第24句】:【說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慣)指言行不一致或耍兩面手法。
【第25句】:【好肉里挑刺】故意找毛病。劉云若《紅杏出墻記》:“往后 我做出來你瞧,可不許我明明是紅,你卻瞞心昧己的好肉里 挑刺。”
【第26句】:【說的比唱的好聽】說得輕巧,唱高調,實際上不那么簡 單。成語:花言巧語。張抗抗《無雪的冬天》:“沒看見,不過 聽說了。說的比唱的都好聽,誰知她心里想的是什么!”
【第27句】:【大火開鍋,小火燜飯】(諺)指要開鍋就得用大火,要燜飯就得用小火。比喻做事不能一個勁兒,該快時就得快,該慢時就得慢。
【第28句】:東北風呼呼地刮著,吹到臉上像刀割一樣。我穿的衣服較少,凍得直打哆嗦。放學回家,奶奶見了我說:“草窩斑鳩,不知春秋。”(河南·新野)
【第29句】:【年好過,月好過,日子難過】(諺)指年節的交接,月份的交接,好在都是短暫的一天,容易混過;只有這一天接一天無盡頭的困苦日子,最是難熬。
【第30句】:【抓住船板就是命】找到了救助的方法。圖書:“正苦干無 計,抓住船板就是命,便想利用這機會喘息一下。”
【第31句】:堂妹在上幼兒園,挺能唱歌的。一天晚上,全家人要她唱幾首歌,她卻扭捏起來了。嬸嬸開玩笑說:“別客氣了,仨錢買個李子,誰不曉得你的底子;何必挽你上臺不上臺?”(江蘇·靖江)
【第32句】:【孔夫子面前背書文】(慣)比喻在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才能。
【第33句】:【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識廣博。成語:博聞強識。清代 《兒女英雄傳》:“慢說別的,只他幕中那幾個參謀,真真是上 知天文,下知地理,深明韜略,廣有計謀。”
【第34句】:【成大事不惜小費】做事要舍得花錢。明代《金瓶梅》:“此 人倒會說話兒。常言成大事不惜小費,其實說得是。”
【第35句】:除夕晚上盼月亮——不見景;沒有指望
【第36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吃飯著衣裳】(諺)三百六十行:泛指社會上的各行各業。指三百六十行,哪一個行業都要解決生活問題,哪一個行業都能解決生活問題。
【第37句】:山谷里敲鑼——處處有回音
【第38句】:【老母豬吃碗碴——肚里有瓷】(歇)瓷:諧“詞”。指說話振振有詞,頭頭是道。有時含譏諷意味。 也作“老母豬吃碗碴子——肚里挺有瓷兒”。
【第39句】:【豁牙子啃西瓜——凈道道】(歇)道道:本指牙啃的一條條痕跡,轉指主意、道理等。形容主意很多,或事情的道理、奧妙很多。
【第40句】:曹操用人——唯才是舉
【第41句】:【二姑娘頑老雕——架不住】(歇)頑:通“玩”。架:招架,支持。 指吃不住,吃不消。
【第42句】:老母雞為了保護小雞,和貓斗得死去活來。奶奶嘆口氣說:“唉,真是萬物一理,為兒為女呀!”(吉林·農安)
【第43句】:【將相本無種】將相不是血統決定的,是人奮斗得到的。 姚雪垠《李自成》:“將相本無種,小賊毛子只要替皇帝老子 立大功,為什么不能做將軍?”
【第44句】:木頭人鋸樹——忘本
【第45句】:一天晚上,老師來我家吃晚飯,我拿出一把酸棗給他吃。田老師接過酸棗,微笑著說:“桃三杏四梨五年,酸棗當年能賣錢,想吃白果一百年!”(河南·魯山)
【第46句】:【百姓】“百姓”現在指軍人和官員以外的人民群眾。但在古代百姓的含義正好和現在相反,是指上層社會的官宦。源自《尚書》。據載,在遠古時代,各氏族部落經常發生沖突,黃河流域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結成聯盟,他們同東部的夷族部落一起,打敗了由南方前來進犯的九黎蠻族。因為炎、黃、夷部落聯盟約有一百個氏族,每個氏族又各有一個表示區別的姓,這個代表氏族的“姓”當然是頭領。所以黃、炎、夷部落聯盟的氏族就稱作“百姓”。他們在打敗了九黎蠻族后,“百姓”強大起來,就成為貴族、奴隸主了。到商初,“百姓”的主體仍是奴隸主貴族。以后,各氏族內部逐漸分化,一部分人變成了窮人,成為“庶民”,即自由民。戰國時,隨著奴隸社會的解體,“百姓”的特權喪失了,而原來處于奴隸主地位的“百姓”成為平民的同義語。 “百姓”一詞的出現,最早見于《尚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鄭玄注:“百姓,謂百官族姓;萬邦,謂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鄭玄的注解明白無誤,百姓為官。司馬遷《史記·夏本紀》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見,堯舜禹時代,“百姓”是指地位很高的人。清代學者俞正燮,他在《癸巳類稿》一書中,直截了當地闡明了“百姓”一詞的真正含義,其云:“百姓,專以仕宦言之。” 可見,“百姓”最早并非指普通平民,只是到了戰國以后,伴隨著封建制徹底取代了奴隸制,“百姓”才逐漸演變為平民的通稱。平民百姓,始終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新中國成立后,老百姓才翻身當了國家的主人。
【第47句】:【老將至而耄及之】(諺)耄:昏聵,糊涂。指人上了年紀,年老糊涂隨著來了。
【第48句】:鄰居們都來幫我家收麥,媽媽感激地說:“人心齊,泰山移;靠集體,是力無比呀!多虧了大伙。”二嬸笑著說:“一塊磚頭難砌墻,一根椽子難蓋房;一家有困難,百家來幫忙。還客氣啥?”(河北·石家莊)
【第49句】:【船里不漏針】(諺)指船身嚴實,針要是丟了,必定是船內人拿走的。比喻丟失東西或走漏信息,總是與內部人有關。 也作船底不漏針,漏針沒外人。 船里不漏針,漏針船里人。
【第50句】:火車輪子上軌道——切實可行
【第51句】:草尖上的露水——不長久;留不住
【第52句】:我玩了半天,手很臟,就對奶奶說:“奶奶,幫我洗洗手。”奶奶說:“真是啊,好手好腿,不如一個好嘴。”(河南·開封)
【第53句】:【身弱鬼來纏】(諺)指身體衰弱的人,常會招來邪魔纏身。也借指主事人軟弱無能,就會有壞人乘虛而入,滋事破壞。
【第54句】:【疑則勿任,任則勿疑】(諺)對自己不信任的人,就不要任用;既然任用了,就不要再懷疑。指任用人一要明察,二要心誠,大膽使用,不可猜疑。 也作疑人莫用,用人莫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第55句】:【知性同樂】(諺)指彼此都能了解對方的性格,就能安樂相處。
【第56句】:老人家拜年——年不如一年
【第57句】:【天下文章一大抄】抄錄模仿別人的文章,是社會的普遍 現象。此語既是對抄者的嘲弄,又是抄者的自慰。古華《浮 屠嶺》:“報紙上大塊文章看多了,他也就心有靈犀一點通, 懂得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奧妙。”
【第58句】:爸爸教給我一個看天氣的口訣:“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江蘇·海安)
【第59句】:暖水瓶里裝開水——外面冷,里面熱
【第60句】:【過了秤又過戥子】(慣)戥(deng)子:測量貴重物.品或某些藥品重量的小秤。比喻再三權衡、比較。 也作“過了秤又過尺”。
【第61句】:韓信帶兵——多多益善
【第62句】:【人人有面,樹樹有皮】(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臉面,就像每一棵樹都有樹皮圍裹一樣。指人人都應該珍愛自己的面子,維護人格尊嚴。 也作人有臉,樹有皮。 人人有臉,樹樹有皮。
【第63句】:【君子報仇,直待三年;小人報仇,只在眼前】(諺)指君子報仇要深思熟慮等待時機,小人報仇往往會操之過急。
【第64句】:【三寸不爛之舌】“三寸不爛之舌”,是指能說會道,伶牙俐齒,嘴上功夫過硬。這個俗語出自兩個典故。 “三寸不爛之舌”,本作“三寸舌”,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這出自有名的“毛遂自薦”的故事。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危在旦夕,趙王急命平原君赴楚國去請援兵,并簽訂聯楚抗秦條約,任務十分艱巨,平原君立即挑選赴楚隨員。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找上門來,自薦前往。經面試,平原君同意毛遂前去。到了楚國后,經雙方艱苦談判,楚王還是不想出兵。毛遂見狀,手提佩劍,闖到楚王面前,逼楚王出兵,楚王想躲已來不及了,只好服軟。毛遂便義正詞嚴地分析楚秦兩國的利害關系,坦陳趙楚兩國締約的重要意義,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遂即締約,并出兵解了邯鄲之圍。平原君回到趙國之后,感慨地對別人說:“毛先生這次使楚,辦成這么大的事情,他的‘三寸舌’真是厲害,勝這百萬之師啊!” 那么,為何“三寸舌”又成了“三寸不爛之舌”呢?原來這跟佛教有關。相傳和尚只要將《法華經》誦讀千遍,死后舌頭不爛。而且還有例證,《法苑珠林》卷十八記載,一個名叫釋道裕的和尚死后“至十一年,依言發之,身肉都盡,唯舌不朽。” 《史記》中的“三寸舌”和佛教的“不爛舌”聯系在一起,就成了“三寸不爛之舌”了。
【第65句】:【張飛穿針——粗中有細】(歇)指粗魯的人也有細心的時候。也指人看起來很粗魯,辦起事來卻很細心。
【第66句】:【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諺)前程:做官或成名的前途。指人應該只想著為社會做有益的事,不應去考慮個人的功名利祿。勸人一心向善。 也作“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第67句】:張五第一次偷東西,被公安局抓走批評教育了一陣就放了出來。可他回來不久又去偷,結果判了刑。村里人說:“他啊,是不當和尚頭不冷,不打棍子不知疼,非得好好整治一下不可!”(山東·文登)
【第68句】:【各人頭上一片瓦】釋義:各人只管各人的事。例句:“他們鄉里干都會你‘半二流子’,我就不服氣,‘各人頭上一片瓦’,過日子的事情也用得著他們管?”
【第69句】:【老和尚不撞鐘——得不的一聲】(歇)撞鐘:打鐘。得不的:巴不得。指好不容易盼望到一句話,正合自己的心意。
【第70句】:一天,老師對我們說:“不怕腦子笨,就怕不勤奮。只要人有恒,萬事都可成。”(河南·羅山)
【第71句】:【藥不投方,哪怕用船裝;藥投了方,只要一碗湯】(諺)方:藥方。 下藥要是不對癥,服上一船藥也沒用;下藥要是能對癥,只一碗湯藥就可把病治好。指藥貴對癥,不在量多。
【第72句】:【吃豆腐】(慣)指占便宜,多指不正派的人占女人的便宜。
【第73句】:【餓死不做賊,屈死不告狀】(諺)指寧肯餓死也不做賊,因為偷竊是擔賊名、喪人格的;寧肯屈死也不告狀,因為官府衙門敲詐勒索,不為民作主。
【第74句】:眉毛上安燈泡——明眼人
【第75句】:【閑覺日偏長】(諺)指閑著無事,就會覺得時光過得太慢難打發。
【第76句】:【寄物則少,寄言則多】(諺)托人捎東西,特別是吃的東西,會越捎越少;托人捎話,輾轉相傳,添枝加葉,會越捎越多。指話越傳越失真。
【第77句】:【當祖宗供起來奉為至尊】祖宗,也說:祖宗牌位。張潔 《沉重的翅膀》:“把大慶那六條當祖宗供起來,然后按這六 條驗收,那么我的廠子生產上不去,工人沒飯吃,你大慶包 不包?”
【第78句】:姨父來我家閑談,一扯就是大半夜。爸爸送走姨父后說:“真是的,屁股沉得像座山,一坐就是大半天。”(河北·邢臺)
【第79句】:【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師傅只能引導,學習鉆研要靠 自己努力。劉云若《紅杏出墻記》:“不說就不說,我這是點 破你們,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將來你們有了那一天, 可不要忘了我。”
【第80句】:刀尖上走路——玄乎
【第81句】:【一口唾沫一個釘】見“吐口唾沫是個釘兒”。
【第82句】:【強扭的瓜不甜】(諺)比喻用高壓手段強迫人去做事情,不會有美滿的效果。多用在男女婚姻上。 也作強扭的瓜兒不香甜,強迫的婚事不和美。 強擰的瓜不甜,強拔的苗不長。
【第83句】:關公走麥城——死到臨頭
【第84句】:【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諺)要想求得生平的富裕貴顯,就得下苦功夫。指努力拼搏,可求得富貴享樂。 也作欲求生快活,須下死工夫。 欲求生受用,須下死工夫。
【第85句】:崇禎皇帝上吊——走投無路
【第86句】:【后腦勺上都長著眼】(慣)形容人警惕性非常高。也形容人非常留意觀察周圍的動靜。 也作“后腦勺上長眼睛”。
【第87句】:龍王爺亮相——張牙舞爪
【第88句】:【河水不犯井水】釋義:犯:侵犯,干擾。比喻互不相干。例句:我從中作保,今天你倆河水不犯井水,互不相擾,各奔東西不行?
【第89句】:蝸牛背“房子”——只顧自己
【第90句】:三叔愛和老嫂們罵著玩兒,我爺爺時常提醒他說:“對她們放尊敬些,老嫂比母啊!”(河南·長葛)
【第91句】:【吃的鹽和米,講的情和理】(諺)吃飯菜,要有米,要有鹽;說話,要合情,要合理。指有米有鹽,是做飯菜的基本條件;講情講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第92句】:索賄人的口頭禪——研究研究(煙酒煙酒)
【第93句】:【大蟲惡殺不吃兒】(諺)惡殺:特別兇惡。指老虎縱然十分兇惡,也絕不肯吃自己生的崽子。比喻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出于天性。 也作“虎毒不食子”。
【第94句】:【千里投名,萬里投主】遠道慕名而來。明代《水滸》:“三位 頭領容覆:小人千里投名,萬里投主,憑托柴大官人面皮,徑 投大寨入伙。”
【第95句】:【唱戲的吹胡子——假生氣】(歇)吹胡子:戲曲中演員表演角色生氣時的動作。指假裝生氣的樣子。
【第96句】:【桀犬吠堯——各為其主】(歇)桀:夏朝最后一個君主,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堯:傳說中上古圣明的帝王。本指桀養的狗向著堯狂叫是為了衛護它的主子,轉指各人都為其主子效勞。
【第97句】:【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做事會得到相應的效果。或說:種 麻得麻,種豆得豆/種果得果,種瓜得瓜。明代《古今小說》: “假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是因,得是果。不因下種,怎 得收成?好因得好果,惡因得惡果。”
【第98句】:【最親不過父母,最近不過夫妻】見“近不過夫妻,親不過父母”。
【第99句】:狗尿苔打鹵——天生不是個好蘑菇
上一篇:歇后語文案經典現實成熟傷感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