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口袋空空的窮漢——個子兒也沒有
【第2句】:【三年天旱,餓不死廚官】指自身條件有利,不受困難影響。 或說:歉年餓不死廚子/荒旱三年,餓不死廚子。李準《黃河 東流去》:“俗話說三年餓不死火頭,干這飯店生意,雖然不 是一本萬利,可是餓不壞人。”
【第3句】:【做生意】“做生意”指商業經營,俗稱“做買賣”。為什么把“做買賣”說成“做生意”呢? “做生意”最早見于南朝劉宋時期《世說新語·言語》引用的一個故事:以前孫吳(指孫權聽建立的東吳政權)時曾有人把鳥翼用剪刀剪下,扇起風來力不減,如同圓扇一樣。但當時沒有“生意”,直到晉滅吳以后,才得到大家的使用。這里“生意”一詞是說物品能夠引起人們發生興趣,才會被人去買。后世遂將經商做買賣之事稱為“做生意”,意思是引入感興趣之后買賣方才具有生機。《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有“先前讀書,后來看看不濟,即去改業做生意”之語。此乃把做買賣稱為“做生意”的首次記載。也是做生意的源頭。
【第4句】:蟲憑蠕動尋食,人憑勞動養身。
【第5句】:【逼牯牛下仔】要求苛刻,辦不到。類似的:逼公雞下蛋/ 逼雞下金蛋。成語:強人所難。《艾蕪短篇小說選》:“這簡 直是逼著牯牛下兒啦!你們睜眼看著,這鬼地方會出一顆 半顆谷子么?要五斗米,不是要人家的命?”
【第6句】:【脫了褲子打老虎】(慣)形容人既無恥,又膽大包天。
【第7句】:樹葉掉下來捂腦袋——小心過分;過分小心
【第8句】:魚鷹逮魚——全憑一張嘴
【第9句】:小玲找不到小刀,就用菜刀削鉛筆。她媽媽看見了,說:“你是吃飯用火鉗,燒火用筷子。”(四川·渠縣)
【第10句】:大海退潮——水落石出
【第11句】:鐵匠夸徒弟——打得好
【第12句】:除夕看日歷——最后一天
【第13句】:臘月里遇著狼——冷不防
【第14句】:【想治瘡不能怕挖肉】(諺)想要把身上的惡瘡治好,就要忍痛挖去周邊的肉。比喻要想辦成一件大事,就不能不付出大的代價。
【第15句】:課外活動時,整個校園都是學生在活動。一個下地干活的農民路過這里看見了,說:“你看,就跟魚泛池一樣。”(河南·新野)
【第16句】:期中考試妹妹得了全班第一,爺爺提醒她說:“走路怕腳軟,學習怕驕傲。你可不能原地踏步,要向前走啊!”(河南·濟源)
【第17句】:【東葫蘆扯到西架上】釋義:借指把不相干的事混在一起。例句:“嘿嘿嘿!這叫把東葫蘆扯到西架上了!”老隊長不以為然地笑笑……
【第18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釋義:壞人終究是會受到應得的懲罰的。例句:“劉邁克在‘文化大革命’中欠了我一筆賬,今天我才出了口惡氣!”“這就叫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
【第19句】:【男左女右】在中國有一個傳統習慣,那就是男左女右。大家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男左女右現象比比皆是。如夫妻結婚照,戴結婚戒指,死了親人戴黑紗,上廁所等。更奇怪的是得了偏癱大多數也是男左女右。這種習慣是怎么來的呢?這種現象由來已久。孔子時代的《逸周書·武順》:“天道尚左,日月西移。”自然規律崇尚左邊,以左為上。太陽月亮都要向右移動。中國傳統社會以男性為主,男人自然要占據左邊的位置了。清代馬輔古雜史《繹史》引用《五運歷年記》也說:“首生盤古,垂死化身……左眼為日,右眼為月……發髭為星辰。”盤古開辟天地,左眼化為太陽,右眼化為月亮,頭發胡子化為星辰。我們祖先由此規定日神為伏羲,月神為女媧。一為陽,一為陰。從新疆阿斯塔那古墓中的浮雕伏羲女媧圖看,伏羲在左,女媧在右,可見古人已把男左女右的位置確定好了。另外還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與尊左的傳統觀念有關。從朝廷來看,古代王位面南而坐,東為左,西為右。古人以東為首,以西為次。因而大禮中的儀制要充分體現以左為尊。比如,古代文官地位高于武官,皇上朝議,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在后宮里,東宮為正為大,西宮為偏為從。皇帝祖宗牌位的太廟,也要建在皇宮的東側。朝廷如此,民間亦然。再一種說法與古人的哲學有關。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中通貫事物和人事的兩個對立面就是陰陽。自然界中的事物有大小、上下、左右、里外、冷熱等等。古人將其歸類為:大、上、左、外、熱為陽;小、下、右、里、冷為陰。陽者則剛,陰者柔弱。男人性情剛強暴烈,屬陽于左;女人性情柔弱平緩,屬陰于右,由此分出男左女右。還有一種說法與古代中醫醫學有關。早在戰國時期,醫學家們按照男女生理特點差異,將男女性格分屬陽陰。因而在中醫診脈時,男子取氣分脈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脈于右手。有的古醫書上這樣寫著:“急診將死,將口鼻開,看其舌下處有黑筋三股,男左女右,刺出蛛血一點即愈。”這些理論是否真的管用,我們暫且不管,但卻為男左女右制造了根據。其實,“男左女右”的位置并非不能改變。古代降職為避難堪稱為“左遷”,功勞之大無人能比稱“無出其右”就是崇尚右。所以不必把男左女右過于當真,特別是在社會地位上要講究男女平等。
【第20句】:【把死人說活】(慣)形容人特別能說會道。 也作把死人說活,把活人說死。 把木頭人說活。
【第21句】:裁衣不用剪刀——胡扯
【第22句】:【車到山前終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諺)比喻事情到了非解決不可的關鍵時刻,總有辦法解決。 也作“車到山前必有路”。
【第23句】:烏龜皎王八——自家人不識自家人
【第24句】:下午放學,我走得最遲。第二天,王飛說他的自動鉛筆不見了,一部分同學懷疑是我拿走的,我很苦惱。奶奶知道后對我說:“不吃魚,口不腥;不做賊,心不驚,事情總會有個下落的。”(山西·平陸)
【第25句】:【四兩換半斤】(慣)指占了點兒小便宜。
【第26句】:【 蛇掏窟窿蛇知道】蛇掏窟窿做窩。蛇、誰,音近借用,窟 窿,也指紕漏。謂誰出了事情自己心里有數。西戎《賴大 嫂》:“這還用我說,蛇掏窟窿蛇知道!”
【第27句】:人們對張家飯店摻雜使假、缺斤少兩很是氣憤。二爺說:“那小子本來就很貪,看見有人擔了大糞走過,也要沾一指頭。”(遼寧·錦州)
【第28句】:【一把年紀活到狗身上】年紀大沒有長進,做事不像人樣。 成語:馬齒徒增。茅盾《秋收》:“他覺得鎮上的老爺們也不 像‘老爺’了……而且因為他們‘老爺’太乏,竟連他老通寶 的一把年紀也活到狗身上去!”
【第29句】:【放火自燒身】(慣)比喻本想謀害他人,最終卻害了自己。
【第30句】:【拿雞蛋往鵝卵石上碰】(慣)比喻以弱犯強,不自量力,自取滅亡。 也作拿著雞蛋打石頭。 拿雞蛋往墻壁上碰。
【第31句】:我和鄰居的幾個小朋友商量后,終于把一件難辦的事辦好了。爸爸見了笑著說:“這真是一人不如二人計,三人合伙唱臺戲啊!”(江蘇·海安)
【第32句】:【干吃大魚不費網】釋義:比喻不付出代價卻得到好處。例句:拿害孩子這件事說吧,主意是他想的,人是他殺的;咱們是干吃大魚不費網,連一條繩子也搭不上。
【第33句】:【肉爛在鍋里】內部耗費,不算損失。浩然《艷陽天》:“反 正我們誰也沒有往自己家拿一個小子兒,肉爛在鍋里,只能 這樣過去了。”
【第34句】:一天,媽媽買了二斤月餅,弟弟連看都不看。后來,等我們都快吃完了,弟弟卻對媽媽說他也要吃。媽媽指著弟弟的腦袋瓜說:“一人嘴動,十人嘴酸。你早干啥去啦?”(河南·魯山)
【第35句】:【穿鞋的不知光腳的苦】(諺)指富人體會不到窮苦人的艱難處境。
【第36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此語別看有“四知”,其實只有兩知,即除你我二人知道外別人誰也不知。現在多用在見不得人、拿不到桌面上的私人交易。此語源自東漢。東漢楊震是個頗得稱贊的清官。他做過荊州刺史。后調任為東萊太守。當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他在荊州刺史任內薦舉的官員,聽說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見,并帶黃金十斤作為見面禮。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舉薦表示感謝,二是通過賄賂這位老上司請以后多加關照。可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人知者。”楊震當即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不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打道回府。然而,這樣驚天動地的反腐之語,卻被人們反其義用之,成為訂立攻守同盟的常用語了。
【第37句】:百事靠人多,牌坊抬過河。
【第38句】:【清官難斷家務事】(諺)清正廉明的官員,也難把家務事斷清楚。指家庭內部的事務瑣碎繁雜,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糾纏不清,任何外人都無法理順,更不用說作出公正的裁決了。 也作清官難斷家事。 清官難斷家常事。 清官難審家庭案。
【第39句】:【有了千田想萬田,做了皇帝想成仙】(慣)形容人貪得無厭。
【第40句】:【吃了五谷思六谷】(諺)五谷:指稻、黍、稷、麥、菽。指五谷雜糧都吃遍,還想吃更難得的糧種。比喻人的欲望需求是永遠不可能徹底滿足的。
【第41句】:草尖上的露水——不長久;留不住
【第42句】:秋后的高梁——紅透了
【第43句】:喜鵲飛進洞房里——喜上加喜
【第44句】:【鍋里無米白添柴】(諺)比喻缺乏關鍵的條件,一切都是徒勞。
【第45句】:【老虎不吃人——惡名兒在外】(歇)指壞名聲流傳在外面。也指被人誤解。
【第46句】:【出水才看兩腿泥】(諺)指從水里走出,才能看到兩腿上的泥巴。比喻事情只有到最后才能見分曉。
【第47句】:我去大姨家,大姨對我說:“我們這兒有個人非常懶,莊稼都荒了,也不去管理。”我說這人真是懶如豬。大姨說:“豈止懶如豬啊,簡直是棒打屁股都不動一下呀!”(河北·平泉)
【第48句】:售貨員粗心,多給我一枝鉛筆。姥姥知道了說:“一個雞蛋吃不飽,一個名聲講到老。為人可別貪小便宜啊!”我聽了姥姥的話,便把鉛筆退回去了。(河南·輝縣)
【第49句】:【放屁砸了腳后跟】倒霉透頂。類似的:放屁扭了腰。賈 平凹《廢都》:“但出門時,頭卻在門框上碰了,打一個趔趄, 又撞翻了墻角痰盂,臟水流了一地。他罵道:人晦氣了,放 屁都砸腳后跟!”
【第50句】:【東亞病夫】一提起“東亞病夫”,準把賬記在西方帝國主義者特別是日本侵略者頭上,但他們確實用“東亞病夫”一詞來蔑視中國人民,也成了國人忌諱的病根。其實,“東亞病夫”一詞最初并非出自日本人之口,也并非貶義。此詞始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源出嚴復《原強》:“蓋一國之事,同于人身,合夫人身,逸則弱,勞則強者,固常理也。然使病夫焉,日從事于超距贏越之間,以是求強,則有速其死而已矣。今之中國,非猶是病夫也耶!”意思是國家之事,像人的身體一樣,閑逸就會虛弱,勞動(鍛煉)就會強身健體,這是常理。但如果強迫一個病夫進行高強度超極限的鍛煉,希望以此強健起來,只能導致其快速死亡。今日之中國,也像一個病夫,應按常理革新求強。自此以后,文人學者自稱“病夫”多矣。清朝末年專寫《孽海花》小說的文學家,也曾自號為“東亞病夫”,而國人自讀自嘲之詞之文章也不乏以“病夫”泛稱中國人。這應是自醒求變之強音,絕非自暴自棄。棄弊圖利,國強之始也。當時國人的這種自嘲自勉,決不允許西方帝國主義者與日本侵略者偷換詞義來污蔑偉大的中國人民。
【第51句】:【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釋義:求別人很不容易。例句:回去,是的,現在就是路費問題了。怎么張口,怎么要?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她跟誰提頭呢?表姑?表姑父?根本不行。
【第52句】:新聞中播出了又一個仿造人民幣的犯罪團伙被捕獲的消息,爸爸高興地說:“栽李不結桃,假的真不了。那些黑心人早晚會被嚴懲的。”(福建·福州)
【第53句】:【事無三不成】(諺)指做事很難一蹴而就,總要多次實踐才能成功。
【第54句】:【不怕外來盜,就怕地面賊】(諺)外來盜:從外地竄來的盜賊。地面賊:熟悉情況的本地盜賊。指本地盜賊熟悉情況,容易作案。
【第55句】:小軍吃飯時,把飯弄得滿桌子都是。他奶奶心疼地說:“看你,天一半,地一半的,真作孽!”(江蘇·蘇州)
【第56句】:【人生一世,草長一秋】見“草活一秋,人活一世”。
【第57句】:【不怕鬧的歡,就怕拉清單】拉清單,借代算總賬。指為非 作歹日后要被清算。孫犁《風云初記》:“不怕鬧的歡,就怕 拉清單,你說的對!”
【第58句】:星期天,我跟爺爺去栽白菜。我問爺爺栽這么多白菜干嗎,爺爺說:“白菜好吃啊!你沒聽說‘諸肉沒有豬肉香,百菜不如白菜甜’嗎?”(山東·章丘)
【第59句】:【井底撈明月】(慣)比喻根本不可能做到或一無所獲。 也作“水里撈月亮”。
【第60句】:【一把手】“一把手”是民間俗稱,指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最高領導人。“一把手”這一稱呼的來歷,與象征權力的印信印鈕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也就是說,“一把手”這個詞從產生之日起就與權力是緊密相連的。中國的印信起源很早,據史料記載,大概周朝就已經使用印章了。自秦漢以后,歷朝都制定了官印制度,對印文、材質、印鼻、尺寸、印綬都有詳細的規定,以區別不同的等級和權力的大小。比如秦漢時規定,皇帝用六璽,白玉質地,螭虎鈕,皇后金璽蛇鈕,諸侯王金璽駝鈕,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將軍金印龜鈕,食祿二千石銀印龜鈕,千石以下至二百石以上銅印鼻鈕。這里的“鈕”,根據《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就是指印鼻,也就是便于手把抓印面的借力飾物。從魏晉到宋元時期,印章印文和印綬都有較大的變化,而印鈕的變化相對較小。進入明清時期,官印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寬邊,細朱疊文,又稱為“關防”。由于尺寸較大,材質厚,質量重,為了便于蓋章,出現了把手,稱為“印把子”、“印把手”。因為印章的加蓋,也就意味著權力的確認和實施,所以,“印把子”、“印把手”逐漸訛傳為“一把手”,象征著某一范圍的最高權力。進入現代社會以后,橡膠印章大量應用,官方印章的形制基本穩定下來,印面上的把手非常明顯,人們更樂于使用“一把手”這一形象的稱呼,來指代某一范圍的最高權力和主要負責人。
【第61句】:木頭人鋸樹——忘本
【第62句】:【財帛動入心】(諺)財帛:錢財(古時以布帛為貨幣)。謂錢財能打動人的心。
【第63句】:【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諺)指人世間最難得的是知心知己的人。 也作萬兩黃金容易得,一個知己也難求。 萬兩黃金容易得,人間知己最難求。
【第64句】:畫上的大蝦——看著眼饞,到不了嘴里
【第65句】:【破天荒】“破天荒”有開天辟地頭一回的意思,意為打破常規,首先出現的事物。源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和宋朝孫光憲《北夢瑣言》等文獻。據記載,唐代的荊州南部地區(今湖北),雖然文人書生很多,但每年解送(即選送)舉人進京赴考,很少有考中成名的,因而被人稱為“天荒解”,即解送的考生沒有一個考中。意同現在某中學高考無人考上戲稱“剃光興”一樣。唐宣宗大中四年,終于有一個名叫劉蛻的舉人考中了進士,這才破了“天荒”。當時魏國公崔鉉鎮守荊南,他感謝劉蛻為荊南爭了光,贈給劉蛻“破天荒”錢70萬以示資助。劉蛻從不輕易接收別人饋贈,遂謝絕了崔鉉的好意,并回信感謝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日天荒。”大意是說,五十年來是人們荒廢學業造成荊南地區的文化落后,以地理概念而言,荊南一千多里的地域又怎能稱得上是天荒之地呢?言外之意是對“破天荒”之說有意見,不能接受。由于劉蛻脫穎而出的“破天荒”壯舉,使人們改變了對荊南地區的偏見,而“破天荒”也成為一個典故流傳下來。
【第66句】:【能屈能伸大丈夫】(諺)能屈能伸:既能彎曲也能伸展。比喻在失意時能承受屈辱,在得志時能施展才干的人才是好男兒。 也作能伸能屈,方是丈夫。 能硬能軟,方為好漢。
【第67句】:【茄子黃瓜一鍋煮】(慣)形容人員很雜,好人壞人混在一起。
【第68句】:我去給奶奶盛飯,不小心把碗碰破了。奶奶風趣地說:“你呀,做活都要工錢,下崗去吧!”(河南·滑縣)
【第69句】:表弟一到我家就像只麻雀,“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引得我們話也多了起來。媽媽見了,笑著說:“這可真是個練口才的好辦法,爆竹點著了頭,一響全響啊!”(四川·江安)
【第70句】:【打蛇打七寸】(諺)七寸:蛇的要害處,在蛇的頭之下,腹之上。打蛇必須打在它的致命部位——七寸上。比喻打擊敵人,要擊中他的要害。也比喻辦事要抓住關鍵。
【第71句】:【賊去了關門】(慣)去:離開,離去。財物被賊偷走后才關門。比喻事后才采取防范措施。 也作賊走了才關門。 賊走了才拴門。
【第72句】:【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諺)畫出虎的皮毛容易,要把虎的風骨畫出很難;認識人的外貌容易,要看清人的內心很難。指世間最難的事莫過于識透人心。 也作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畫虎難畫骨,知人難知心。
【第73句】:【靠人磨鐮刀背光,靠人舀飯盡喝湯】(諺)別人幫忙磨鐮刀,往往只磨光了背兒,鋒刃沒磨;別人幫忙舀飯,往往只舀面上的稀湯,沒舀到干飯。指凡事必須依靠自己。
【第74句】:【雛鳳清于老鳳聲】釋義:雛鳳:小鳳凰。比喻年輕人勝過老年人,后一代勝過前一代。例句:水溶見他語言清楚,談吐有致,一面又向賈政笑道:“令郎真乃龍駒鳳雛,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將來‘雛鳳清于老鳳聲’,未司量也。”
【第75句】:鬼遇張天師——無法可使;有法難使
【第76句】:【吊死鬼搽胭脂——死要臉】(歇)吊死鬼:自縊身亡的人。責罵人不知羞恥。
【第77句】:【橫插一杠子】見“插杠子”。
【第78句】:【巫咸雖善祝,不能自祓也;秦醫雖善除,不能自彈也】(諺)巫咸:古神巫名。祓(fu):古時除災祭祀儀式。秦醫:秦越人,古神醫。彈:針灸。巫咸雖然善于祈禱,卻不能自我免禍;秦醫雖然善于治病,卻不能自我治療。指再有本事的人,也必須有別人的扶持。
【第79句】:黃河管不著長江——各顧各
【第80句】:拔了蘿卜窟窿在——有根有據
【第81句】:【閻王不嫌鬼瘦】(諺)鬼再瘦,閻王也不會可憐,不會放過。比喻壓迫者與剝削者,對勞苦大眾的壓迫與剝削,從來都是殘酷無情的。 也作閻王不嫌小鬼瘦。 閻王顧不得鬼瘦。
【第82句】:【天上下刀子】指遇到危險。劉云若《小揚州志》:“這百年 不遇的好機會,我怎能放過,就是天上下刀子,我也頂著鐵 鍋出來。”
【第83句】:我數學很差,泄氣了,不想再學了。奶奶說:“人勤地聽話,志堅石結瓜。你只要有恒心,就一定能學好。”于是,我上課認真聽,下課勤練多問。后來,我的數學成績真提高了!(河南·濮陽)
【第84句】:【長蟲鉆竹簡——死不轉彎】(歇)本指蛇鉆進竹筒后身體不能轉彎,轉以形容人固執,死不改變主意。
【第85句】:鴨絨被裹尸體——舒服死啦
【第86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第87句】:【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謂沒有止境,另有更好的情況。金 近邁《歐陽海之歌》:“‘既然來了,手里必定有金剛鉆!“對!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嘛!”’
【第88句】:【一根線上拴兩個螞蚱】互相牽制,無法脫離。老舍《駱駝 祥子》:“咱們倆的事,一條繩拴著兩螞蚱,誰也跑不了!你 等等,等我說明白了!”
【第89句】:【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見“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第90句】:【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諺)大喜中說的話,往往過后兌現不了;大怒中說的話,往往過火沒分寸。戒人在感情沖動時說話要有理智。
【第91句】:【百煉鋼化為繞指柔】軟化。也指千錘百煉,爐火純青。劉 云若《紅杏出墻記》:“芷華這時便是百煉鋼也要化為繞指之 柔,何況心里早也軟到不能支持。”
【第92句】:張老師教育我們要珍惜時間,刻苦學習。他說:“時間好比東流水,只有流去無流回;水流東海不回頭,誤了少年空發愁。”(安徽·肥西)
【第93句】:【道理講得清,頑石也動心】(諺)頑石:冥頑無知的石頭。只要把道理講清講透,就連頑石也能開竅。 指要想說服人,關鍵的問題是要把道理講清講透。
【第94句】:三伏天的冰雹——來者不善
【第95句】:【拔了蘿卜栽上蔥——一茬比一茬辣】(歇)辣:本指味辣,轉指毒辣。比喻人一伙比一伙更加兇狠毒辣。
【第96句】:【老貓喝燒酒——夠嗆】(歇)本指嗆得十分厲害,轉指夠受的。
【第97句】:六月的暴雨——陣兒
【第98句】:【穿小鞋】“穿小鞋”是比喻暗中給人刁難或暗中打擊報復。“穿小鞋”源自一個民間傳說。在古代,確實有“小鞋”,不過,它是一種愚昧的民俗。小鞋是因為女子從小纏足后形成的小腳,稱為“三寸金蓮”,鞋子必然是小鞋才合腳。相傳,古代女孩子出嫁,由娘家把女孩鞋樣送到婆家,由婆家按鞋樣做成鞋子,再送回來讓新娘子上轎時穿。傳說宋朝有個叫巧玉的姑娘,她后母要把她嫁給又丑又啞的娘家侄子,巧玉不依,后母想整治她。適逢有人給巧玉介紹了一個滿意的男人。后母背地里剪了個很小的鞋樣給男方送去,由男方制作一雙迎娶的新鞋。出嫁那天,巧玉上轎要穿新鞋,可這怎么也穿不上,一氣之下,便懸梁自盡了。從那時起,人們便將這種背地里刁難人打擊報復的行為或使壞點子整人的行為叫做“穿小鞋”。
【第99句】:【刮地皮】“刮地皮”比喻貪官拼命搜刮民財。過去的國民黨不是被老百姓稱作“刮民黨”嗎。“刮地皮”源自《新唐書·程日華傳》,講述這樣一則故事。唐德宗時,滄州刺史李固烈貪財好利,拼命搜刮,斂聚了大量錢財。他離任返回恒州時,準備把搜刮的錢財全部帶走,激起了軍士們的憤怒,有人說:“如今馬瘦人饑,刺史自私吝嗇,絲毫不顧我們的死活。他刮地而去,我們還有什么盼頭呢?”于是殺死了李固烈及其全家,推舉程日華為刺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