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杏林】在醫院常常看到病人送給醫生的錦旗或匾額上,除了“妙手回春”一類題詞外,還有“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贊語。那么,“杏林”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源起何處?據說,董奉是三國東吳的名醫,他與北方魏國的華佗幾乎齊名。董奉醫術精湛,行善樂施,治愈無數疑難病癥,口碑甚好。董奉到了老年,移居江西廬山。他身處山林,卻心系患者,仍舊熱心為百姓看病。遠近的人們紛紛前來求醫,他看到求醫者大多是貧苦的鄉民,決定不收任何報酬,甚至連藥費也由自己倒貼。只要求病人一旦康復痊愈,要種植杏樹,小病種一棵,大病種四五棵。病人感恩戴德,爭相種樹。數年后,董奉居住的院落周圍杏林疊翠,蔚然成林。“杏林”承載了董奉行醫的佳話,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頌,他不僅是醫術醫德的楷模,也是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模范。“杏林”也成了夸贊醫生的美稱了,醫藥行業也稱為“杏壇”。
【第2句】:【魚兒掛臭,貓兒叫瘦】(諺)魚掛得時間長了,就要發臭;貓吃不到魚,叫得時間長了,就會消瘦。指該舍的不舍,該得的不得,會落得兩敗俱傷。
【第3句】:【 吃燒餅,賠唾沫】做事總得有點花費,總得付出些代價。 清代《醒世姻緣傳》:“吃燒餅還要賠唾沫,你和人打官司,就 不使個錢兒?”
【第4句】:扁擔騰空——誹謗(飛棒)
【第5句】:【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農業生產中,肥料很重要。糞, 也說:肥。諶容《光明與黑暗》:“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咱們天縣糧食產量能不能過長江,跟你們的工作關系很大 啊!”
【第6句】:【結發夫妻】“結發夫妻”是指原配夫妻,為什么叫結發夫妻呢? “結發”又叫“束發”。我國古代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此為孝行必須做到的基本要求。因此,男女皆要蓄留頭發。男子“二十而冠”,即到二十歲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戴上冠(帽子),表示已經成年;女子“十五而笄”,即到十五歲也要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長大成人。這里的“結發”即表示初成年。成年之后,男女可以建立婚姻關系,在結婚之夜,由新郎把束在新娘發髻上的絲纓解開,這是“結發”夫妻的一項重要儀式。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凡娶婦,男女對拜畢,就床,男左女右,留少頭發,二家出匹緞、釵子、木梳、頭須之類,謂之合髻。”此外,新婚夫妻,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發,綰在一起表示同心。婚禮之夜,夫妻二人要“對鏡結紐”,即對著鏡子把頭發束好。唐宋時期婚禮中的這些禮儀,就是由“結發”演變而來。由此,人們稱首次結成的夫妻為“結發夫妻”。倘若再婚,就沒有資格稱為“結發夫妻”了,男方稱為續弦,娶二房稱為納妾,女方則稱再醮了。
【第7句】:七十多歲的張爺爺和李奶奶要結婚了。張爺爺對兒女們打趣道:“好兒好閨女,不如半路好夫妻。你們年輕人結婚是金花配銀花,俺這把年紀結婚可是西葫蘆配南瓜喲!”婚后老兩口恩恩愛愛,形影不離。村里人笑說他倆是“老頭不離老婆,秤桿離不開秤砣”。(安徽·蕭縣)
【第8句】:【水仙不開花——裝蒜】(歇)水仙: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似蒜頭,葉子形狀與顏色像蒜葉。本指裝成蒜的樣子,轉指人故意裝糊涂或裝模作樣。含譏諷或責罵意味。
【第9句】:【實話好說,謊話難編】(諺)指實話實說,自然流利,毫不費力,而編造謊話,生拉硬扯,往往難以自圓其說。 也作“真話好說,謊話難編”。
【第10句】:【雞毛飛不上天】借指人沒有能耐,成不了大事。亦可反 用。劉紹棠《二度梅》:“魚兒上不了樹,雞毛飛不上天,我天 生的不是官材。”
【第11句】:【羊群走路靠頭羊】做事有領頭人。李季《王貴與李香 香》:“羊群走路靠頭羊,陜北起了共產黨。”
【第12句】:【老鼠溜舔貓屁眼】釋義:比喻干冒險的事。例句:李德泰幾個老漢也說:“哼!打下馬威?不要老鼠溜舔貓屁眼,小心給我們村惹下禍害吧!”
【第13句】:扁擔挑水走滑路——心掛兩頭
【第14句】:【獨占鰲頭】“獨占鰲頭”現在泛指占居首位或第一名。它的原意是指古代科舉考試頭名狀元。這個俗語源自哪里呢?清代洪亮吉在《北江詩話》中對此作了說明:“又俗語謂狀元‘獨占鰲頭’,語非盡無稽。臚傳畢,贊禮官引東班狀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趨至殿陛下,迎殿試榜,抵陛,則狀元稍前,進中立陛石上,石正中鐫升龍及巨鰲,蓋警蹕出入所由,即古所謂螭頭矣。俗語所本以此。” 原來,我國古代,皇帝管理朝政的金鑾殿前,靠近大殿門口的地方,有一塊雕刻著飛龍(天之驕子)和巨鰲(長壽神龜)的大石板,叫“龍鰲石”。每天早晨,文武百官上朝時,就從這塊“龍鰲石”的兩旁經過。封建王朝有個規定,凡逢大試之期,新考中的六十名進士,均須站在“龍鰲石”底下,由考中第一名的狀元站在“龍鰲石”上,帶領著向皇帝行禮謝恩。據此,后來遂用“鰲頭”或“獨占(站)鰲頭”,指科舉時代考中狀元的人。如唐詩:“鴛鷺簪裙上龍尾,蓬萊宮殿壓鰲頭。”“獨占鰲頭”這一俗語至今還在使用。
【第15句】:【聰明一世,糊涂一時】釋義:聰明人也有糊涂的時候。例句:錦囊大嬸聰明一世,糊涂一時,還被蒙在鼓里。
【第16句】:狗舔貓鼻子——居心不良
【第17句】:【事到著急處,就有個出奇處】(諺)事情到了最緊急的關鍵時刻,自會逼出應急的計策來。指人急智生,往往會想出平時連想也不敢想的奇謀妙計來。
【第18句】:【和尚吃八方】(諺)指和尚靠各處化緣生活。
【第19句】:【龍配龍,鳳配鳳,鵓鴣對鵓鴣,烏鴉對烏鴉】(諺)龍要找龍配對,鳳要找鳳配對,鵓鴣只能配鵓鴣,烏鴉只能配烏鴉。比喻男女婚配,要講究門當戶對。
【第20句】:【全聚德】“全聚德”是北京最知名的老字號烤鴨店,馳名海內外。全聚德烤鴨店創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創辦人楊全仁在北京以經營生雞生鴨為生。1864年,楊全仁買下了前門大街一家瀕臨倒閉的“德聚全”干鮮果鋪,開始經營烤鴨和烤驢肉。開業前,一位風水先生圍著新店轉了兩圈站定說:“這是塊風水寶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為倒運,要想沖其晦氣,除非將‘德聚全’的舊字號倒過來,稱作‘全聚德’,新字號才能上坦途。” 楊全仁一聽正合心意,一來自己名字中占有一個“全”字,二來“聚德”意為聚攏德行,可以標榜店鋪做買賣講德行。于是請當時的書法家錢子龍書寫了牌匾,聞名中外的老字號“全聚德”就這樣誕生了。
【第21句】:【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諺)方寸:心。指人把良心放正,不做傷天理、損陰德的事,并讓子孫后代依家風正道直行,比留給子孫萬貫家財更有用。
【第22句】:【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指引起公憤,群起而攻。類似的:鳴 鼓而攻之。《北京日報》(1986,3,21):“現如今,對于不正之 風,可以說人人皆議之,人人皆非之,人人皆惡之,早就到了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程度。”
【第23句】:【二姑娘倒貼】在愛情婚姻關系中,一般是男方花錢多,女 方倒貼是不正常的。謂本應該得到好處,反而賠錢,不上 算。陳登科《風雷》:“我們呢?一個銅扣子未見,還來個二 姑娘倒貼,欠你兩壺酒錢。”
【第24句】:【得了上方寶劍】上方寶劍,皇帝所賜之劍,得到此劍有先 斬后奏的權力。指行動得到最高權威的批準。上方,也說: 尚方。張濤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演義》:“取得了上方寶劍, 可以先斬后奏,所以放膽批去,整整講了四天。”
【第25句】:【九重天】古人常說九重天,來代表天之高遠,不可莫測。天到底有多遠呢?《淮南子·天文訓》中說天“去地五億萬里”。古代人說的九重天,雖然含有玄遠之意,可這并不是指天有九層,而是依據方位將天劃分為九個部分。秦《呂氏春秋》中記載:“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藪,風有八等,水有六川。”將天分成九部分,這九部分最中央是鈞天,東方是蒼天,東北是變天,北方是玄天,西北是幽天,西方日顥天,西南日朱天,南方日炎天,東南日陽天,每一層天,都有其代表的星象。古人認為皇帝是天帝之子,秉承上天旨意來治理天下,所以,常把皇帝稱為天子。皇帝本人也被稱為“九重天”或“九重天子”。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名詩《左遷到藍關示侄孫湘》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當時皇帝派遣使者迎佛骨入京,韓愈反對此舉,故而向皇帝上《諫佛骨表》一篇,可是卻被貶到八千里之遙的潮州,這里的九重天即指皇帝。
【第26句】:【哪個人也不全,哪個車輪也不圓】(諺)任何人都不會十全十美,就像車輪沒有絕對圓的一樣。指世上沒有完人,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帶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 也作哪個瓜也不圓,哪個人也不全。 瓜無滾圓,人無十全。 人不能全,車不能圓。
【第27句】:【有粥吃粥,有飯吃飯】(慣)比喻隨遇而安。
【第28句】:【死豬不怕開水燙】釋義:比喻反正已經到了最壞境地,干脆橫下一條心,任人擺布。例句:我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了,大不了管制起來,再不就蹲監獄;你可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第29句】:【豆腐里挑出骨頭來】(慣)形容檢查得十分仔細、嚴格。也比喻過分挑剔。 也作“豆腐里尋骨頭”。
【第30句】:【口頭禪】“口頭禪”是指一個人習慣在有意無意間時常說的話語,多無實際意義。口頭禪一詞來源于佛教的禪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領悟,而把一些現成的經驗掛在口頭上,沒有把禪理踐行到現實生活中去。禪,是要用心去學,用心來悟的,是需三關悟漸,閉關打七的功夫。禪宗的末流,好取現成的經語,掛在口頭上。如果單單靠從口中滔滔不絕說出來的禪學,那就不是真正的禪,而是“口頭禪”。口頭禪完全違背了禪宗“頓悟見性”的宗旨。今天,口頭禪已經完全成了個人習慣用語的意思了。
【第31句】:羊毛出在羊身上——都是你的;勿吃虧;一份賬
【第32句】:頭痛抓腳跟——弄錯了地方
【第33句】:【狐貍扮觀音,扮來扮去還是狐貍精】釋義:觀音:觀世音,佛教菩薩之一,佛教徒認為是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難之神。又叫觀自在、觀音大士。比喻喬裝打扮掩蓋不了真相。例句:直筒子柳飛霞也憋不住地嘀咕:“是呀,有人說頭人女兒變好了變乖了,可是真是假,難講。反正我看她,覺得總像是:狐貍扮觀音,扮來扮去還是狐貍精!阿燦,你說哩?”
【第34句】:【什么蟲啃什么木頭】(諺)不同的木頭,只有不同的蟲子才能啃得動。比喻哪一行的人就吃哪一行的飯。也比喻什么樣的人就專有什么樣的人制伏他。 也作什么蟲兒鑿什么木頭。 什么蟲愛拱什么木頭。
【第35句】:【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釋義: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君子十年以后報仇也不算晚。說明報仇要掌握時機,不能輕舉妄動,魯莽行事。例句:“盛家有錢有勢,有人有槍,還有兩個武功超群的保鏢武師,你去了也是白送死!喜財,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只要你記住這個仇!”
【第36句】:三十年開花,四十年結果——老果果(老哥哥)
【第37句】:【張天師忘了咒一一符也不靈了】(歇)咒:迷信以為能除災或降災的密語。符:道士畫的一種圖形或線條,聲稱能驅使鬼神給人帶來禍福。指辦法或手段不靈驗了。含譏諷意味。
【第38句】:【和顏悅色買人心】(諺)態度謙和,言談友善,就會得到別人的好感和支持。指待人和顏悅色是受人敬愛的重要條件。
【第39句】:【龍居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原被犬欺】(諺)戲:戲弄。指龍一旦離開大海落入淺水灘,就要遭受蝦的戲弄;虎一旦離開深山跑到平川地,就會遭受狗的欺侮。比喻強者失勢,會受小人的凌辱。 也作龍離滄海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龍游溝壑遭蝦戲,鳳入牢籠受鳥欺。
【第40句】:貓兒洞口等老鼠——目不轉睛
【第41句】:【爛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壞水】釋義:老倭瓜:成熟的南瓜。比喻人壞主意多。例句:可他心毒手狠,像個爛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壞水。
【第42句】:【 君子不奪人之所好】君子尊重別人,不能侵犯別人的利 益。香港梁鳳儀《千堆雪》:“君子不奪人之所好。何況,爭 得到,也未必好!”
【第43句】:【受人之托,終人之事】接受委托,要講信用。成語:一諾千 金。臺灣朱秀娟《女強人》:“受人之托,終人之事,就算我辭 職不做了,也得把公司里安排妥當才行。”
【第44句】:一放暑假,我就吵著要媽媽帶我去爸爸的工地玩。媽媽說:“就怕你‘不到沙場,日思夜想;到了沙場,精神惶惶’,那里可是個苦地方。”(江蘇·啟東)
【第45句】:【差之毫厘,謬之千里】(諺)毫厘:計算長度的最小單位。謬:謬誤。差錯在起始時極其微小,發展到最后就會大得不可思議。指規劃運籌,貴在起始時準確無誤。
【第46句】:小學生看書——念念不忘
【第47句】:【船大難調頭】指大了不夠靈活,不容易改變方向。反義 說:船小好調頭。《北京日報》(1987,1,7):“一個國家的體 制改革并非易事,政治體制的改革更是件復雜的事。俗話 說,船大難調頭。”
【第48句】:爸爸在廚房一邊喝酒一邊抽煙,我在喝小香檳。媽媽見了說:“真是烏龜不脫殼,一輩有一個。”(湖北·鐘祥)
【第49句】:【 廢鐵煉成鋼】把無用的人變為有用的人。《解放區短篇 小說選》:“咱們怎樣也不能忘記共產黨,她把廢鐵煉成鋼 了。”
【第50句】:【和事老】“和事老”通常是指那些沒有原則立場來調解爭端的人,意同“和稀泥”,多含貶義。那么,和事老源自哪里呢? “和事老”始于唐,成于宋。“和事”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出現在唐朝。據《新唐書》載,唐中宗景龍三年,監察御史崔琬彈劾宰相宗楚客“專威福,有無君心,納境外交,為國取怨。”并請求將其下獄。而宗楚客則怒目爭辯,聲稱自己“忠誠鯁直”,為崔琬所嫉恨,故遭陷害。而性格軟弱的唐中宗競不問是非,親自為他們調和,詔令崔琬和宗楚客“約為兄弟”。由于唐中宗無原則和稀泥的態度,故而時人竊稱其為“和事天子”。因此歷史上第一個“和事老”就是唐中宗。但“和事老”這一完整的專有名詞的出現是在宋朝。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在《南鄉子》詞中寫道:“風力裊萸枝,酒面紅鱗愜細吹。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頹,卻向人間耐盛衰。”這首詞是重陽節懷念他遠在成都的弟弟而做的。這里描寫的“插花和事老”,是指頭上戴花、萬事隨和、無所爭競的老者,雖然“和事老”沒有原則,但也無憂無慮,更能經得起人間的盛衰。自此,“和事老”常用來代指那些調解爭端的人。如南宋初,洪皓出使金國,和金人力爭和議條件,金朝宰相怒道:“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此,謂不能殺汝耶?”露出一副霸道嘴臉。那時的和事老、和事官用起來已很普遍。
【第51句】:鄰居大娘問媽媽說:“你家這豬有二百多斤了吧?”媽媽說:“那要把秤砣拿下來稱了。”(江蘇·東海)
【第52句】:【寺】佛寺遍及中國各地,它是中國佛教僧人聚居和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如著名的“少林寺”、“法門寺”等。那么,“寺”是怎么來的呢?最初的“寺”并非佛教活動場所。寺,《說文》云:“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稱之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因此,“寺”原來并非指佛寺,而是一般的官署。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太常寺則為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即所謂“三府九寺”。 “寺”作為對佛教僧侶基本生活和活動場所的稱呼,與鴻臚寺及其掌管的事務有關。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因為鴻臚寺是招待四方賓客的國家賓館,非僧人久居之地,后來另建居所,取名“白馬寺”。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第一座寺院,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隋唐以后,寺作為官署名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筑的專用名詞。
【第53句】:丫環抱著元寶睡一守財奴
【第54句】:明明聽了剛剛的話,做了一件錯事。他媽媽批評他是“人叫不動,鬼叫飛跑”。(安徽·廬江)
【第55句】:灶王爺栽跟頭——砸鍋
【第56句】:【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諺)指長期窗下苦讀無人過問,一旦取得功名便名揚天下。
【第57句】:星期天,媽媽加班給街道加工廣告,忙得顧不上做飯,讓我和爸爸一起到飯館吃。鄰居阿姨笑著說:“你這是外面撿塊兒板,家里丟扇門。”媽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阿姨說:“你加班掙點錢,他們又要下館子吃,不是太浪費了?”媽媽一聽,趕緊讓爸爸去買菜做飯。(河南·鄧州)
【第58句】:【生姜】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郎中開藥方。姜不僅是調味佳品,還是驅寒治病的良藥。據傳,生姜是神農發現并命名的。一次,神農在南山采藥,誤食了種毒蘑菇,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樣,吃什么藥也不能止痛,就這樣他倒在一棵樹下。等他慢慢蘇醒過來時,發現自己躺著的地方有一叢尖葉子青草,香氣濃濃的,聞一聞,頭不暈,胸也不悶了。神農順手拔了一把,拿出它的塊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涼。過了一會兒,肚子里咕嚕嚕地響,泄過后,身體全好了。他想這種草能夠起死回生,我給它取個好名字吧。因為神農姓姜,就把這尖葉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能夠使神農起死回生,很神奇。神農氏一生嘗百草,為民造福。
【第59句】:保險柜里安家——圖的是安全
【第60句】:【屬蛐蛐兒的——土里生土里長】(歇)土:本指泥土,轉指本地。指人生在當地又在當地長大。
【第61句】:手榴彈的尾巴——拽不得
【第62句】:【外頭閃電里頭空】(慣)外表光鮮華麗,內里卻空虛窘迫。比喻沒落的富貴之家徒有其表,實際上已經財力空虛。
【第63句】:【人全馬不齊】(慣)指人心不齊,行動不一致。
【第64句】:【捅馬蜂窩】(慣)比喻惹禍,冒犯難對付的人。 也作“捅蜂窩”。
【第65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釋義:道:僧道修煉的工夫。魔:魔鬼,鬼怪。比喻反面力量超過正面力量,無法制伏。舊社會統治者把自己的反動統治比作“道”,把人民的反抗比作“魔”。現在比喻革命力量勝過反動勢力。例句: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業隨身,終須還賬。
【第66句】:【銅臭】“銅臭”用來諷刺只知鉆錢眼的市儈氣。“銅臭”意為錢味,但反過來成“臭銅(錢)”也很形象。它源自《后漢書·崔烈傳》。東漢時,崔烈花錢五百萬買了個司徒的官職。那時,稱丞相為司徒,司徒與太尉、司空合稱三公,三公是輔佐國君掌管軍政的最高長官。由于崔烈此官職是花錢買來的,因此人們議論紛紛。崔烈也自知別人有議論,就問他兒子崔鈞說:“我當上三公,別人有什么議論?” 崔鈞說:“論者嫌其銅臭。”他兒子說別人嫌你身上有錢味。久而久之,錢味(銅臭)變成了“臭錢”,反而對那些鉆眼的人,特別是對象崔烈那樣買官的人的抨擊更重了。
【第67句】:襯衫上的第三個扣子——貼皮貼肉不貼心
【第68句】:趕雞下河——往死里逼
【第69句】:象的牙,駱駝的峰——生成的骨頭長成的肉
【第70句】:【不怕官,只怕管】釋義:大官不可怕,怕的是頂頭上司來管。例句:他今日發跡,得做殿帥府太尉,正待要報仇,我不想正屬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與他急得?
【第71句】:【近人不說遠話】釋義:給親近人說話不用繞彎子。例句:“咱們是近人不說遠話,沖著孩子們,你也別跟彎彎繞這群家伙們跑了。”
【第72句】:【不撞南墻不回頭】這一俗語指的是死心眼、鉆牛角尖,比喻某人的行為固執,堅持己見,不聽人勸,與“不見棺材不落淚”、“一條道走到黑”、“不到黃河心不死”有相似的意思。“不撞南墻不回頭”源自院子門口的影壁墻。 “不撞南墻不回頭”中的“南墻”,確切地說指的是“影壁墻”,也稱“照壁”,就是對著院大門口的建筑物。因為我國古代的院落大門一般都是朝南開的,不是有句俗話嗎:“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別進來。”不僅衙門朝南開,民間的院落也講究朝南開,朝南開門院內豁亮,正房向陽,門口的影壁墻自然是建在院落的南邊。所以出大門就要向左或向右,直著走的話那肯定是要撞上南墻了!古代四合院的大門內外設置“影壁墻”,主要是阻擋來自大門外強烈的氣流,使從院外呼嘯而來的氣流速度減慢,保持與住宅內的流速相協調。古代傳統的風水學認為,影壁墻外針對室外氣流的沖煞而設置的。古代人巧妙利用影壁墻阻隔氣流沖煞,人為地為住宅制造生氣和氣脈,是吉祥有益的。有一種說法,影壁墻避鬼,傳說鬼走直道,門口修座影壁墻,就能把惡鬼擋在門外。當然這都是舊社會的迷信說法,它實際的作用只是做屏蔽用的墻壁,一個是擋風,一個是能蔽住院里雜亂物,主要是擋住外人的視線,家里的私人空間不受干擾。鬼遇影壁要碰壁,何況人乎。還是看清楚南墻,遇事既堅持原則又能靈活處理的好。
【第73句】:【氈襪裹腳靴】(慣)氈襪、裹腳布、靴子都是穿在腳上的東西。比喻關系密切的人。
【第74句】:船到碼頭車到站——停止不前
【第75句】:鄰居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來,爺爺勸架說:“人吃的是鹽和米,講的是情和理。有話好好說,有理慢慢講,何必為雞毛蒜皮的小事鬧翻臉,傷和氣?”(江蘇·高郵)
【第76句】:九月的菊花逢細雨——點點人心
【第77句】:鬧區做買賣——生意興隆
【第78句】:【有功同賞,有罪同罰】待遇平等,不厚此薄彼。成語:一視 同仁。姚雪垠《李自成》:“愿意留下的,分在竇開遠、丁國 寶、黃三耀三人手下,從今后和他們三個人的老弟兄一樣看 待,有功同賞,有罪同罰。”
【第79句】:獾狼下耗子———代不如一代
【第80句】:【嚼舌頭】(慣)指傳閑話,撥弄是非。也指閑聊或互相逗著玩。 也作嚼舌根。 嚼舌頭根。
【第81句】:【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釋義:形容人心難測,不可了解。例句:尤渾奏臼:“自古人心難測,面從背違,知外而不知內,知內而不知心,正所謂‘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第82句】:【人人心里一桿秤】(諺)指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對客觀的認識與評價。
【第83句】:【放冷箭】(慣)冷箭:乘人無防備,暗中射出的箭。比喻暗地里傷人。 也作“射冷箭”。
【第84句】:【到啥子站,歇啥子店】(諺)指到了什么樣的站口,就住什么樣的客店。比喻做事要根據具體情況,隨遇而安,不可偏頗固執。
【第85句】:這些日子,媽媽經常用扁豆炒辣椒,我不喜歡吃。媽媽卻說:“公雞大腿鯉魚腰,換不走扁豆炒辣椒。”(山東·萊蕪)
【第86句】:石板上種花——難發芽
【第87句】:阿波羅闖月球——開創人類新紀元
【第88句】:人身上的汗毛——數不清
【第89句】:九斤老太看后輩——代不如一代
【第90句】:小華學習不咋樣,可由于他父親的關系,最近戶口“農轉非”了。人們議論說:“這是慢人有慢福,爛泥菩薩住瓦屋。”(江蘇·靖江)
【第91句】:【貨比三家不吃虧】(諺)買貨物時,多跑幾家作個比較,就能比出貨物的優劣與價格的高低。指買貨多問多比,自不會上當吃虧。 也作“貨買三家不上當”。
【第92句】:【驕子不孝】(諺)指在驕奢的生活環境中長大的子弟,不會孝敬父母。
【第93句】:柏油燙豬頭——連根拔
【第94句】:人皮包骨頭——心里臟
【第95句】:【拿人血染紅頂子】見“用人血染紅頂子”。
【第96句】:警犬的鼻子一真尖(奸)
【第97句】:水里捉鱔魚——滑不溜鰍
【第98句】:【 吃了空心湯團】受騙,希望落空。張春帆《九尾龜》:“等 到銀錢到了他的手中,就是你吃了他的空心湯團,你也沒有 什么法兒。”
【第99句】:【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宋朝有個州官叫田登,要老 百姓為他避諱,不準說與登同音的字詞。放燈,只能說放 火。元宵放燈,出了一張告示說: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老百 姓即創造了這句話來譏諷他蠻橫無理。意為:只許自己橫 行霸道,不許別人有正當要求。清代《紅樓夢》:“可是你自 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我們偶然說一句妨礙的話,你 就說不吉利,你如今好好的咒他,就該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