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天冷不凍下力人】(諺)下力人:賣苦力的人。指干體力活的,出力越大,體內(nèi)熱力越充沛,因此天氣再冷也不怕。
【第2句】:【三十六計】常言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那么,“三十六計”是怎樣形成的呢? “三十六計”之說,最早見于南北朝梁朝時成書的《南齊書》中“檀公三十六計”。約在晚明或清代有人據(jù)此撰成《三十六計》一書,撰者不詳。三十六計分六套,每套各六計。前三套為優(yōu)勢之計,后三套為劣勢之計。 勝戰(zhàn)計: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 敵戰(zhàn)計: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 攻戰(zhàn)計: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diào)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 混戰(zhàn)計:釜底抽薪、渾水摸魚、金蟬脫殼、關(guān)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 并戰(zhàn)計: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 敗戰(zhàn)計: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huán)計、走為上。
【第3句】:【容得虎擋道,不是好獵手】(諺)比喻容許惡人橫行霸道,為非作歹而不聞不問,絕不是熱血男兒應(yīng)有的風(fēng)格。
【第4句】:【各人自掃門前雪】(諺)比喻人應(yīng)該做好自家的事,不必插手去管別人的事。 也作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屋上霜。 自己各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只掃自己門前雪,莫管別人屋瓦霜。
【第5句】:【好漢就怕病來磨】(諺)即便是身強體壯的英雄好漢,也抵抗不過疾病的折磨。指疾病對人的生命極具殺傷力。 也作英雄只怕病來磨。 硬漢子怕病磨。
【第6句】:【善者不來,來者不善】見“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第7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慣)兵器放進了倉庫,戰(zhàn)馬放牧在南山。本指戰(zhàn)事結(jié)束,天下太平。后比喻放松警惕,解除武裝。 也作“馬放南山,刀槍入庫”。
【第8句】:【六月債兒熱——還得快】(歇)本指農(nóng)歷六月離秋收很近,借了債很快就能歸還;轉(zhuǎn)指報應(yīng)或報復(fù)來得很快。 也作“六月債——還得快”。
【第9句】:【吹牛皮】人們常用“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這句話來諷刺那些說大話的人。為什么把說大話稱為“吹牛皮”或“吹牛”呢?有兩種說法。 先說吹牛。關(guān)于牛,認為它與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關(guān)。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重要的財產(chǎn)就是牛和馬。因此,人們聚在一起時總喜歡談?wù)撟约旱呐:婉R,其中就難免有夸大的成分,特別是到了提親年齡的小伙子,托媒人夸富,夸富的內(nèi)容就是有很多牛馬。能說會道的媒婆樂此不疲,領(lǐng)著女方的親戚指著別人家的牛群,說成是小伙子家里的財產(chǎn),反正游牧也沒有定所,多說點比少說點強。日久天長,“吹牛”之說流傳開來,成了說大話的代名詞。 再說吹牛皮。古時候,我國黃河上游一帶居民,還沒有學(xué)會造船技術(shù),他們用牛皮縫制成一種皮筏子當(dāng)做渡河的工具。下小時得靠人用嘴巴把皮筏子吹起來,筏子才能在水面上當(dāng)船使用。可是沒有足夠的力氣,皮筏子是吹不起來的。因此,對那些光會說大話沒有真本事的人,人們便會對他說:“你有本事把牛皮吹起來!”這就是吹牛皮的來歷。
【第10句】:【人老骨頭硬】(慣)1指人老。 2指人雖然老了,卻精力充沛,勁頭十足。
【第11句】:【黑貓不捉耗子,還有白貓】 釋義:比喻事情總會有人干的。 例句:我倒覺著對待工作不能心急,胖子不是一嘴吃的。春天必刮東風(fēng),伏天總要落雨,黑貓不捉耗子,還有白貓哩!
【第12句】:【溺愛者不明,貪得者無厭】(諺)溺愛:無原則、無節(jié)制地偏愛。指對人溺愛,就不能明察;貪婪財色,就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第13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釋義:比喻行動另有用意,別有企圖。語出歐陽修《醉翁亭記》。 例句:看上去他很是悠閑自得,可仔細端詳,就可從他那流動的眼神中發(fā)現(xiàn),他并沒有沉浸在這聲色之樂,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好像另有,心事。
【第14句】:【無事不登三寶殿】(諺)三寶殿:佛殿,借指前往拜訪的人家。指專程來訪,總有緊要的事情。
【第15句】:【不經(jīng)一事,不長一智】 釋義:不經(jīng)歷某種事情,就不能增長某方面的知識。說明實踐能使人增長知識。 例句:“小蹄子,你走罷!俗語說:不經(jīng)一事,不長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該來質(zhì)問著我了!”
【第16句】:【迅雷不及掩耳】(慣)迅猛的炸雷突然響起,使人來不及捂住耳朵。 比喻動作或事件突然發(fā)生,使人猝不及防。 也作“疾雷不及掩耳”。
【第17句】:【耳目】“耳目”一詞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耳目,本義是耳朵和眼睛,如孔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文案,要求的便是耳和目的安分守禮。眼睛能視能見,耳朵可聽可聞,于是在古漢語中,耳目再引申為審察和了解的意思。作為刺探消息的“耳目”,即源于此引申義。如《國語·晉語五》中說:“若先,則恐國人之居耳目于我也,故不敢。”既然耳目有這種審察、了解的功能,于是發(fā)揮耳目作用的人,如我們今天說的特工、暗探、線人等,便也成了別人的“耳目”。《漢書·趙廣漢傳》載:“趙遷潁川太守,……吏民相告訐,廣漢得以為耳目,盜賊以故不發(fā),發(fā)又輒得。”這里的“耳目”,指為間諜情報機構(gòu)刺探情報的人。和當(dāng)今一些國家的安全部門的間諜活動有很相似的地方。
【第18句】:【貓哭老鼠假慈悲】 降義:偽裝好人,假裝慈悲。 例句:他聲嘶力竭地狂叫一通,稍停,又貓哭老鼠假慈悲地說:“我知道大家日子不好過。親幫親,鄰幫鄰嘛!今天我做件積德事,每人發(fā)糧五斤。……”
【第19句】:【百里不同風(fēng),千里不同俗】 釋義:各地風(fēng)俗習(xí)慣不一樣。 例句:雖說“百里不同風(fēng),千里不同俗”,成婚喪祭各省不得一樣,這兒女為父母成服,自天子以至庶人,無貴賤,一也。
【第20句】:【不下海,一生不會游泳】 釋義:比喻不親身實踐,永遠學(xué)不會本領(lǐng)。 例句:漁家的娃子,深深地知道“不下海,一生不會游泳”的道理,闖峽灣,不喝幾口海水怎么能闖出來?
【第21句】:【狗咬石匠——找的挨榔頭】(歇)榔頭:石匠干活用的錘子。比喻自找挨打,或自討苦吃。
【第22句】:【狗就是狗,哪怕金圈套上頭】 釋義:比喻再好的偽裝也掩蓋不住壞的本質(zhì)。 例句:“狗就是狗,哪怕金圈套上頭!一點都不錯!”老馬這氣昂昂的態(tài)度,使我渾身都來了勁。
【第23句】:【筷子】“筷子”是中國的特產(chǎn),是古人的發(fā)明和智慧,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實踐證明,筷子不僅沒有被淘汰,反而在世界餐具領(lǐng)域獨領(lǐng)風(fēng)騷,筷子使用的靈活性和效果,令老外們感到神奇。 早在商朝的時候,我國就已有使用筷子的習(xí)慣了。筷子,原稱“箸”,它的異體字是“筋”。今天還有這種稱呼,如民諺里的“人廚需洗手,舉箸勿多言”。 為什么“箸”后來又改稱“筷子”呢?據(jù)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說,“筷子”這一稱呼起源于江蘇一帶。那里是江南水鄉(xiāng),人們以船為家,在船上吃住,船家忌諱很多,如坐船不能說“翻”字。也忌諱“住”(即停止的意思),而“箸”同“住”諧音,所以“箸”也就成了行船時不吉利之語,于是就改“箸”為“筷”,用于隱喻船走得快。
【第24句】:【草多不燒灶,虱多不壓秤】(諺)指野草再多也不能燒灶煮飯,虱子再多也增添不了人的體重。比喻無足輕重的人說話做事當(dāng)不了家也作不了主。
【第25句】:窮漢妻,半張犁。
【第26句】:【太太死了壓斷街,老爺死了沒人抬】(諺)壓斷街:形容出動的人多。太太死了,有老爺?shù)臋?quán)勢,誰敢不來送殯討好;老爺死了,權(quán)勢沒了,沒有人會出來為他抬棺材。 形容舊時人們對有權(quán)勢者的炎涼情態(tài)。
【第27句】:【惜福積福】(諺)人要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這幸福生活才能持續(xù)不斷。指有福不可享盡。也指人不可身在福中不知福,任意揮霍。
【第28句】:【菩薩心腸豪豬嘴——心軟嘴巴硬】(歇)豪豬:哺乳動物,全身黑色或褐色,肩部至尾密布長刺,也叫箭豬、刺豬。嘴巴:本指嘴,轉(zhuǎn)指說話。硬:本指堅硬,轉(zhuǎn)指強硬。 指人心地慈善,說話卻強硬、嚴厲。
【第29句】:【早知三日事,富貴一千年】(諺)人能預(yù)知未來三天的事,就可抓住機遇,獲取無窮無盡的財富。指預(yù)知未來最是難能可貴。
【第30句】:【砂子地里放屁——不害你那口磣】(歇)砂:同“沙”。口磣:即牙磣,因食物中有沙子,嚼時硌牙。 指說話不知羞恥。含責(zé)罵意。
【第31句】:【雞市鴨市——鴿子另一市】(歇)鴿子:諧“各自”。市:市場,第三個“市”諧“事”。指各人有各人的事。
【第32句】:【大水沖倒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 釋義:龍王:傳說中統(tǒng)領(lǐng)水族的王,掌管興云降雨。發(fā)大水是龍王管的事情,大水把龍王廟沖了,是自家人不認識自家人造成的。比喻自己人之間由、于不認識而發(fā)生矛盾沖突,造成誤會。 例句:賣瓢人差不多一下子跳起來,就像多年未見面的八輩子老姑舅親似的,一把攥住姑娘的手,“哎呀!真是大水沖倒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啊!原來你是公社婦聯(lián)魏主任哪?”
【第33句】:【單方一味,氣煞名醫(yī)】(諺)單方:民間流傳的土藥方。指民間土方往往對一些疑難雜癥有奇特的療效,使名醫(yī)自愧不如。 也作單方氣死名醫(yī)。 單方治大病,草先生氣死名醫(yī)。
【第34句】: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
【第35句】:【舍不得香餌,就釣不來金蟾】(諺)金蟾(chan):俗稱金蛤蟆。指要想釣上金蛤蟆,就要舍得下香餌。比喻舍不得下大本錢,就得不到大利益。
【第36句】:【國手】“國手”指精通某種技能在國內(nèi)數(shù)第一流的人,也特指人選國家隊的體育選手。不過,足球運動員又稱之為“國腳”。有許多人認為“國手”是現(xiàn)代詞匯,其實古已有之。 國手源于古代的一句諺語,本意是指善于下棋的人。有古代諺語為證:“人心無算處,國手有輸時。”意思是再聰明的人,再善于算計的人,也有算不到的地方,國家的一流棋手還有輸棋的時候,意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其中“圍手”就是指的善于棋弈的大家。后泛指國人中的佼佼者,指才能、技藝出類拔萃的人。如中國派出參加世界中學(xué)生奧林匹克數(shù)學(xué)競賽的選手也稱國手。
【第37句】:【看西洋景】(慣)西洋景:也叫西洋鏡,舊時民間文娛活動的一種裝置,許多畫片左右推動,周而復(fù)始,觀眾從透鏡中看放大的畫面,畫片多為西洋畫。比喻去看新奇或意想不到的東西。
【第38句】:【木邊之目,田下之心——相思】(歇)“木”邊加“目”為“相”,“田”下加“心”為“思”,合為“相思”。原是一種拆字格,不出后語。指男女相愛慕卻又無法接近而引起的思念。 也作木邊目,心上田——相思。 木旁目,田下心——相思。 目邊之木,田下之心——相思。
【第39句】:【不見了羊,還在羊群里尋】 釋義:比喻在哪里丟的就到哪里去找。 例句:如今這個老唱凈的又叫成班,說:“不見了羊,還在羊群里尋。我想府上還寄著我的箱籠,領(lǐng)去還弄出戲罷。”
【第40句】:運動使人健康長壽,靜止使人衰弱短壽。
【第41句】:【東風(fēng)吹來往西倒,西風(fēng)吹來往東倒】(慣)形容人立場不堅定,哪邊勢力大就倒向哪邊。
【第42句】:【大不欺小,壯不欺老】(諺)欺:欺侮。指人們應(yīng)該敬老愛幼,不能以強凌弱。
【第43句】:【貨好還得會吆喝】(諺)吆喝:高聲叫賣。指再好的貨物,也得大力推介。
【第44句】:【死知府不如一個活老鼠】(諺)知府:舊時州府最高的行政長官。 知府一下了臺,無官無職,在人們眼里,連只活著的老鼠也不如。舊指官場重在權(quán)勢,權(quán)勢在人情在,權(quán)勢沒人情滅。
【第45句】:【弓是彎的,理是直的】(諺)弓不彎,射不出箭;理不直,說不服人。 指道理不怕反復(fù)辯論,越辯理越明。也指真理是不容歪曲的。
【第46句】:【東西耳朵南北聽】 釋義:指把話領(lǐng)會錯了。 例句:唉!東西耳朵南北聽。我說的是立什么業(yè)?你還是光看手心里那一點!
【第47句】:【老鼠拉木锨——大頭在后面】(歇)木锨:揚場用的木制農(nóng)具,形似鐵锨,長柄大頭。本指木锨大的一頭在后面,轉(zhuǎn)指更重要的人、事或更嚴重的事情還在后面。 也作老鼠拖木锨——大頭在后邊。 耗子拉木锨——大頭在后。
【第48句】:【扇冷風(fēng)】見“吹冷風(fēng)”。
【第49句】:【秋后的蚊子,飛不了幾天】 釋義:比喻離末日不遠。 例句:曾家的靠山倒了,剩下這幾股土匪,像秋后的蚊子,飛不了幾天啦!
【第50句】:【蛤蟆吞西瓜——開口不怕大】(歇)指人張口要價太高,使對方無法還價。常含譏諷意味。
【第51句】:【有智不在年高】(諺)有智謀不在于年齡大小。指拔尖的人才往往出于青年人中。
【第52句】:眾人是桿秤,斤兩自分明。
【第53句】:【草怕嚴霜霜怕日】 釋義:指一物降一物。 例句:馬鳳蘭說:“草怕嚴霜霜怕日,惡人自有惡人磨;這一回,有人整他了,他就要垮臺了。”
【第54句】:【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諺)閉住嘴巴,管住舌頭,不隨便講話,自然就保得安全,不會惹是生非。 指慎言可以免禍。
【第55句】:【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歇)《西游記》中描寫,豬八戒與孫悟空在萬壽山五莊觀偷了人參果,豬八戒性急,囫圇吞下,不知是什么味道。比喻一味貪食,不知道所吃東西的價值。也比喻完全不了解事物的奧妙。 也作豬八戒吃人參果——食而不知其味。 豬八戒吃人參果——不知其味。
【第56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諺)先射倒敵將的馬,敵將自然被擒;先捉拿敵軍的領(lǐng)頭人物,敵軍自然不戰(zhàn)而潰。指對敵斗爭要擊中要害。 也作射人先射馬,擒賊必擒王。 射人先射馬,擒賊須擒王。 射入射馬,擒賊擒王。
【第57句】:【吃了扁擔(dān)——橫了腸子】(歇)指橫下心不顧一切地去做某事。
【第58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諺)州官:古代一州的長官。指舊時官吏可以為非作歹,老百姓的正當(dāng)需要卻遭禁止。 也作“只興官家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第59句】:【誡無垢,思無辱】(諺)誡:對言行的警戒。垢:通“詬”,受辱。指人經(jīng)常警戒自己的言行,遇事深思熟慮,自然就會避免災(zāi)禍與羞辱。
【第60句】:【虎狼當(dāng)?shù)溃恢魏偂恳姟安蚶钱?dāng)?shù)溃矄柡偂薄?/p>
【第61句】:【床上疊床,屋上架屋】 釋義:比喻事物重復(fù)。 例句:“我這個廳長就可以不必要,部長以下的各級負責(zé)人負都可以不必要,為什么一定要床上疊床,屋上架屋?”
【第62句】:【一女不吃兩家茶】(諺)吃茶:舊時訂婚,男方須給女方送茶葉,故以“吃茶”比喻訂婚。指一個女子不能同時許配兩家。
【第63句】:【殺人不眨眼】(慣)形容非常殘暴、兇狠。
【第64句】:【尥蹶子】(慣)原指騾馬跳起來用后腿向后踢,比喻人不服管教,調(diào)皮、搗亂。
【第65句】:一年算得三次命,無病也要變有病.
【第66句】:【朋友妻,不可戲】(諺)對于朋友的妻子,要尊重、嚴肅,不可有任何輕浮的表現(xiàn)。指朋友之間義氣為重,對朋友妻尤其不得失禮。 也作朋友妻,不可欺。 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妾,不可滅.
【第67句】:【呼蛇容易遺蛇難】(諺)舊時民間傳說,有術(shù)士能用咒語聚蛇遣蛇,一旦咒語失靈,蛇來不走,術(shù)士受害。比喻人招惹是非容易,排解是非卻難。
【第68句】:寧肯給君子提鞋,不肯和小人同財。
【第69句】:【把送殯的埋在墳里】(慣)送殯的:送葬時陪送靈柩到墳地的人。 比喻傷害了好心幫忙的人。
【第70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釋義:比喻做事要有充分準備。 例句:他是想:你這個元帥要是真的,萬歲叫你來調(diào)兵,就一定要把這餉銀發(fā)到。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真有這些糧餉,那就是真元帥。
【第71句】:【喝西北風(fēng)】(慣)指沒有飯吃,餓肚子。也指受冷風(fēng)侵襲。 也作“吸西北風(fēng)”。
【第72句】:【百樣通,不如一樣精】(諺)指在技藝上樣樣都會,不如有一樣是精到的。 也作“寧要一藝精,不要百藝通”。
【第73句】:【飛不上天,入不了地】(慣)比喻跑不掉。 也作“飛不上天,鉆不進地”。
【第74句】:【放冷槍】(慣)冷槍:乘人不備,暗地里射出的槍彈。比喻暗中傷人,或用冷言冷語傷人。
【第75句】:【人抬人高,水抬船高】(諺)人抬舉人,地位自然就升高,就像水漲高了,抬得船身也高一樣。指人要想有大作為,總離不開眾人的扶持與抬舉。 也作人抬人,無價寶;水抬水,萬丈高。 人抬人高,自尊自貴。
【第76句】:【上了山尖想上天】(慣)形容十分貪心,得寸進尺。
【第77句】:【手插魚籃,避不得腥】 釋義:比喻做事不怕?lián)撠?zé)任。 例句:先鋒道:“古人說得好:手插魚籃,避不得腥。一不做,二不休;左右?guī)涱I(lǐng)家兵殺那和尚去來!”
【第78句】:【一樹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賢】(諺)一樹結(jié)的果子酸的甜的都有,一母生的孩子愚的賢的都有。指同胞兄弟性格、智力各有差異。也泛指人與人不會一樣。
【第79句】:【推倒油瓶不扶】(慣)比喻不管閑事或見急不救,在一旁看笑話。 也作“油瓶倒了不扶”。
【第80句】:【讓貓看肉,讓獾守田】(慣)獾:即狗獾,哺乳動物,毛灰色,腹部和四肢黑色,趾端有長而利的爪,善于掘土,晝伏夜出。比喻為壞人干壞事提供方便。
【第81句】:【你嫌我的臉黑,我嫌你的腳大】(慣)比喻互相嫌棄,互不買賬。
【第82句】:【過了芒種,不能強種】 釋義:芒種: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6月6日前后。大田作物要在芒種以前播種完,芒種以后不宜再播種。 例句:俗話說:過了芒種,不能強種。谷雨思尋了一下,才說:“離芒種只有五、六天了……可我尋思,強種也得種呀!決不能坐等國家支援!”
【第83句】:【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釋義:指太陽落在云層里,后半夜一般要下雨。 例句:看來,今天是不該走了。諺語說:“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這也是天意呀!
【第84句】:【官清民自安,法正天心順】(諺)見“法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第85句】:【一個樁上不能拴兩頭公牛】(諺)兩頭公牛拴在一個樁上,你頂我撞,不得安生。比喻在同一區(qū)域內(nèi),容不得兩個占有欲很盛的強人。
【第86句】:【背靠大樹好乘涼】 釋義:比喻借別人的勢力做靠山,有庇護,有依靠。 例句:自然,背靠大樹好乘涼。可是自己沒有一點實力,這個涼是乘不好的。
【第87句】:【摻沙子】(慣)比喻安插新人,以改變原來的人員組成。
【第88句】:【蔫牛不下磨,快牛門前臥】(諺)蔫(nian)牛:慢慢騰騰不起性的牛。同樣拉磨,蔫牛拉得慢,下不了套;快牛早早拉完,臥在門前歇息。比喻干活利落的人,總顯得輕松;干活不起性的人,什么時候都顯得忙碌。 也作“快牛門前臥,蔫牛不下套”。
【第89句】:【猛犬不吠,吠犬不猛】 釋義:比喻有心計的人,不顯露自己。 例句:小峰,要替你爸爸報仇不要掛在嘴上,要記在心里。“猛犬不吠,吠犬不猛”,你知道嗎?
【第90句】:【牛馬年,好收田】(諺)舊指每逢牛年和馬年,往往風(fēng)調(diào)雨順,農(nóng)業(yè)豐收。
【第91句】:人有志,竹有節(jié)。
【第92句】:【從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歇)扁:走樣,含輕視意。指小看了人或片面地認識了人。 也作打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啦。 躲在門縫中瞧人——把人都瞧得扁了。 隔著門縫兒瞧人——把人看扁啦。 門縫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第93句】:【過鬼門關(guān)】(慣)鬼門關(guān):迷信指陰陽交界的關(guān)口,比喻兇險的地方。指經(jīng)歷艱險或磨難。
【第94句】:【驚開六葉連肝肺,唬壞三魂七魄心】(慣)形容極其害怕、震驚。
【第95句】:【老漁翁釣魚——坐等】(歇)指人消極等待。
【第96句】:【杏林】在醫(yī)院常常看到病人送給醫(yī)生的錦旗或匾額上,除了“妙手回春”一類題詞外,還有“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贊語。那么,“杏林”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源起何處? 據(jù)說,董奉是三國東吳的名醫(yī),他與北方魏國的華佗幾乎齊名。董奉醫(yī)術(shù)精湛,行善樂施,治愈無數(shù)疑難病癥,口碑甚好。董奉到了老年,移居江西廬山。他身處山林,卻心系患者,仍舊熱心為百姓看病。遠近的人們紛紛前來求醫(yī),他看到求醫(yī)者大多是貧苦的鄉(xiāng)民,決定不收任何報酬,甚至連藥費也由自己倒貼。只要求病人一旦康復(fù)痊愈,要種植杏樹,小病種一棵,大病種四五棵。病人感恩戴德,爭相種樹。數(shù)年后,董奉居住的院落周圍杏林疊翠,蔚然成林。“杏林”承載了董奉行醫(yī)的佳話,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頌,他不僅是醫(yī)術(shù)醫(yī)德的楷模,也是植樹造林保護環(huán)境的模范。“杏林”也成了夸贊醫(yī)生的美稱了,醫(yī)藥行業(yè)也稱為“杏壇”。
【第97句】:【力氣是壓大的,膽子是嚇大的】(諺)力氣是靠不斷承受壓力增大的,不承受壓力就出不來力氣;臚量是在驚嚇中練大的,不經(jīng)受驚嚇就出不來膽量。指人的力和膽是在艱難險阻中不斷增強的。 也作“壓大的力氣嚇大的膽”。
【第98句】:【猛虎不抵群狼】這一俗語比喻個人的力量再大也抵不過人多。在此,往往喻虎者褒,喻狼者貶。它出自晉書,原為“猛獸不如群狐”。 《晉書·王鎮(zhèn)惡傳》:“語日:‘猛獸不如群狐’,卿等十余人何懼王鎮(zhèn)惡?”這句話說的是南北朝時,劉宋皇帝劉裕帶領(lǐng)一大批將領(lǐng)北伐,所向無敵,一直打到洛陽,大將王鎮(zhèn)惡的功勞最大。王鎮(zhèn)惡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兒子,智勇雙全,在北方有很多親朋好友。劉裕正順利進軍,眼看可以統(tǒng)一中國時,突然得知朝廷發(fā)生重大事情,必須要他親自去處理,無奈,他只好把統(tǒng)帥大權(quán)交給兒子,自己趕回朝廷。這時,大將沈田子勸告劉裕說:“你最好把王鎮(zhèn)惡帶走,你兒子控制不了他,他是一只猛虎,在北方根基深厚。如果他一叛變那就糟了!”劉裕說:“正因為他是一只猛虎,我才要把他留下來抗擊敵人。 你們十幾員大將都是我的心腹,有你們在,還怕什么王鎮(zhèn)惡叛變?俗話說:‘猛獸不如群狐’嘛!你們注意些就行了。”說完,劉裕就回京去了。 后來,王鎮(zhèn)惡真的沒有叛變,倒是沈田子等人時刻防范王鎮(zhèn)惡,給他“穿小鞋”,終于害死了王鎮(zhèn)惡,使整個北伐大軍遭到慘敗,沈田子等人也陣亡了。劉裕統(tǒng)一中國的愿望也泡湯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猛獸”變成了“猛虎”,“群狐”變成了“群狼”,但其義并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這個比喻非常貼切,在現(xiàn)實中還真有大君子不抵群小人。
【第99句】:【站干岸兒】(慣)比喻冷眼旁觀或站在一旁不介入。
上一篇:圣賢書文案累了就看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