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狗攬三堆屎】貪多務得,把住不放。清代《醒世姻緣傳》: “你若不茁茁實實的說與他,狗攬三堆屎,有了和尚他還有 寺哩!什么是看長的人!”
【第2句】: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第3句】:【冰糖葫蘆】“冰糖葫蘆”酸甜可口,大人孩子都愛吃。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南宋紹熙年間,光宗皇帝的愛妃黃貴妃患病,不思飲食,日漸憔悴,太醫(yī)也束手無策。皇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張榜招醫(yī)。很快就有一江湖郎中應招進宮。診視之后說,只要用山楂球與紅糖一起煎熬,每次飯前吃五到十枚,半月后即可痊愈。黃貴妃如法服用之后,果然恢復食欲。后來,這種酸脆香甜的山楂傳人民間,便成了今天流行的冰糖葫蘆。
【第4句】:【燈盞不亮有人擦,事情不平有人說】(諺)燈盞:舊時油燈下有燈臺高擎,上有盛油的碟狀燈具。指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的事,自會有人出面評說。
【第5句】:劉備三請諸葛亮——凈找明白人
【第6句】:【吐苦水】(慣)比喻傾訴心中的痛苦。
【第7句】:【得理讓三分】(諺)和人相處,即使自己占著理,也應該讓人幾分。 指處世待人務必寬厚,要有容人的度量,不可把事做絕。 也作“有理也要讓三分”。
【第8句】:【喝洋墨水】(慣)比喻上過大學或出國留過學。
【第9句】:【彈指】比喻時光短暫常用“彈指一揮間”。“彈指”是佛教中的一個時間量詞,出自印度的梵語。《僧祗律》上解釋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照這樣計算,24小時是30須臾,那么一須臾就是48分鐘,48分鐘是20羅預,l羅預是204分鐘;204分鐘是20彈指,1彈指就是【第7句】:2秒。我們當然還可以繼續(xù)換算,【第7句】:2秒是20瞬,一瞬間是0.36秒;20念為一瞬,一念就應該是0.018秒。這樣算來,一晝夜就是一萬多個“彈指”,時常所說的“幾十年彈指一揮間”,將幾十年比喻為一彈指,真有滄海桑田之感覺。
【第10句】:舅媽抱著她的小孩到我家來玩。我連忙拿一塊饃給小表弟,舅媽忙推,說他不餓。正說著,小表弟卻伸手接了過去,媽媽笑著說:“這才是娘作假兒,孩兒伸爪兒。”(河南·平頂山)
【第11句】:【一絲沒了兩氣】(慣)指人將要斷氣。
【第12句】:【不磨不難不成人】(諺)不經(jīng)受磨難,就很難成為有用的人才。指磨難是成就人才的有效途徑。
【第13句】:我和妹妹穿的布鞋都是奶奶用碎布拼湊著做出的。她說:“這叫有破布沒破鞋,只要你心靈手巧,就能變廢為寶。”(河南·南陽)
【第14句】:白紙做的燈籠——看就明白
【第15句】:瘋狗跳院墻——逼的
【第16句】:戲院里挑媳婦——相情愿
【第17句】:【 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人家的好】一種社會心理:偏愛自 己的,羨慕別人的。臺灣林語堂《京華煙云》:“可是世界上 沒有丈夫覺得自己的妻子美的,尤其他娶了一個漂亮的太 太。你知道那句俗話吧?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人家的 好。”
【第18句】:【一人飛升,仙及雞犬】(諺)一個人成仙飛到天上去,家里的雞狗也都跟著成了仙。本指一人成仙,全家都隨著上了天;后借指一人當官得勢,沾親帶故的人都借勢發(fā)了跡。 也作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一人成佛,雞犬升天。
【第19句】:【閻王好見,小鬼難纏】謂幫兇者仗勢欺人,胡作非為,更難 對付。陳登科《淮河邊上的兒女》:“怪不得人說,閻王好見, 小鬼難纏。這都是大寶子攪的!”
【第20句】:苗好米好,娘好女好。
【第21句】:【趙錢孫李】“張王李趙遍地劉”是中國的五大姓氏,為什么《百家姓》不把他們列在篇首,而讓“趙錢孫李”開篇呢? “趙”姓在《百家姓》中為什么居于第一位?關于這個問題,宋人王明清已經(jīng)作出了考證。他認為,《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問題,和編輯者及其所處時代有關。《百家姓》出自五代十國吳越國的一個儒者之手,之所以將“趙”排在第一位,是因為當時吳越國是宋的附屬國,奉宋為正朔,而“趙”姓是宋朝的“國姓”,故將趙列為第一姓。“趙”姓之后的“錢孫李”及“周吳鄭王”排序也是類似的原因:吳越國的國王姓錢,其正妃姓孫,李是南唐國姓,“周吳鄭王”四姓都是吳越開國者錢镠寵妃們的姓氏。
【第22句】:【沒有腳底風,刮不倒人】(諺)腳底風:從腳下卷起的旋風。比喻要搞垮對方,必須先從收買他身邊的人入手。
【第23句】:雞子啄米——亂點頭
【第24句】:一塊塊磚頭砌起墻,一條條小河匯大江。
【第25句】:【急用賣得堂前地】(諺)堂前地:正屋前面的地。人在急用時,就連堂屋前的地也舍得賣掉。指人到窘困不得已時,任什么都舍得割愛。
【第26句】:【金剛鉆小,能鉆瓷器】釋義:比喻人雖年輕或沒有名氣,卻很有本領。例句:金剛鉆小,能鉆瓷器。我聽說那岳元帥十三歲在內(nèi)黃歲武考,獨占鰲頭。
【第27句】:【三媒六證】舊時男女訂婚,往往不止一個媒人作證,還要有婚書、彩禮等物證,所以叫“三媒六證”。 “三媒六證”源自一個民間故事。相傳,有三個非常聰明而心腸又極好的皮匠,他們遇到一位家境貧寒但有才學的小伙子,名叫新郎。皮匠們想試試新郎的才學。一個說,請你給做一個太陽大的饃;一個說,請你裝像海洋大的一缸油;一個說,請你織像路一樣長的一匹布。聰明的新郎不慌不忙地說:“請把太陽摘下來,我好比著做饃;請把海水稱一下看看有多少斤,我好裝油;請把路的尺碼量出來,再來量布”。結(jié)果,三個皮匠非但沒有難住新郎,反倒被新郎難住了。輪到新郎向皮匠提問了,新郎說:“我只想要‘六證…。 “六證”是什么,三個皮匠誰也不知道,就走鄉(xiāng)串戶訪問了許多人,還是沒搞明白。一天,他們遇到了一位在溪旁洗衣服的妙齡少女,忍不住問道:“請問姑娘叫什么名字,能幫個忙嗎?”少女笑道:“我叫新娘,有事就說吧!”聽說要問“六證”,姑娘就從家里取來一個升、一把剪、一把尺、一面鏡子、一桿秤、一個算盤,說:“要知糧有多少,以升為證;衣服裁得好壞,以剪子為證;布有多少,以尺為證;容貌如何,以鏡為證;東西的重量,以秤為證;賬目是否清,以算盤為證。這就是‘六證”’。皮匠找到了“六證”,新郎知道天下還有更聰明的人,非常傾慕新娘的才學,就請皮匠做媒說親。新娘也很愿意,但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在三天之內(nèi)蓋一幢“不用門來不用窗,無柱無瓦又無梁,上上下下不沾木,天生地長石頭墻”的房子,想難為新郎一下。結(jié)果,聰明的新郎就上山找了一處“洞外百花飄香,洞內(nèi)冬暖夏涼,方向坐北朝南,氣候避風朝陽”的巖洞作新房。新娘很滿意,他們幸福地成了伉儷。于是,人們就把新婚夫婦稱作新郎、新娘,把三個皮匠叫做“三媒”,把新房叫洞房。舉行婚禮時,桌子上要擺設尺、剪、升、鏡、秤、算盤,稱為“六證”。“三媒六證”遂成一種婚俗。
【第28句】:【翹辮子】“翹辮子”比喻死。我國江浙一帶的方言,方言更需要傳播,為的是交流方便。 “翹辮子”一詞源自清朝,當時國人都留辮子。這辮子在人活著時是自然下垂的,這是常識。而死后則要編結(jié)起來,置于頭部上方,末端豎起;清朝時,處決人犯,為行刑方便,在行刑之前用膠水把犯人的辮子粘結(jié)成一根棍兒樣,干后直挺挺地翹著。因此,“翹辮子”就成了“死”的同義語。砍下的腦袋常用辮子綁著,掛在城門口示眾。這整個過程中辮子都是上翹的。因此,用“翹辮子”比喻死。
【第29句】:早上,我無精打采地走在上學的路上,爸爸從后面趕上來催促道:“三斤重的豺狗子,卻長了條九斤重的尾巴,你拖呀拖地走得怎么這么慢?”(湖南·醴陵)
【第30句】:【老虎屁股摸不得】釋義:比喻不可觸犯。例句:張作霖十分緊張。他想派人到日本領事館去搜,又覺得老虎屁股摸不得。
【第31句】:【有多大本錢,做多大生意】(諺)指做生意要根據(jù)自己的資本實力行事。也借指人有多大本領,傲多大事情。
【第32句】:【豆子不榨不出油,石頭不砸不裂縫】(諺)指豆子要壓榨才能出油,石頭要猛砸才能開裂。比喻對罪犯不施加壓力,就很難使他交代罪行,老實認罪。
【第33句】:葉底下的橘子——紅不起來
【第34句】:【褲帶長,壽命短】(諺)褲帶長:指胖人肚子大。指過于肥胖的人,往往活不長。
【第35句】:苻堅逃到八公山——草木皆兵
【第36句】:【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民間傳說:漢鐘離、張果老、韓湘子、 李鐵拐、呂洞賓、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為八個得道的仙 人,他們各有特殊的本領。指各自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或說: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韓志君等《籬笆·女人和狗》:“分開 了,我們哥兒幾個,可以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總比這么吃大 鍋飯強!”
【第37句】:【孟婆湯】“孟婆湯”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古人信奉人是可以生生世世輪回反復的,轉(zhuǎn)世前喝了盂婆湯就可以忘掉前世恩怨。“孟婆湯、孟婆湯,人口前世即可忘,前世恩仇前世罪,黃泉陌路孟婆湯。”這是我國民間發(fā)喪時經(jīng)常唱的一首歌。從這首歌中不難發(fā)現(xiàn),人們認為“孟婆湯”是一種遺忘藥,喝了它之后,可以讓人喪失記憶,忘卻所有煩惱,忘掉所有愛恨情仇。 “孟婆湯”是怎么來的呢?相傳,漢朝有個姓孟的女子,從小研讀儒家書籍,長大后開始念經(jīng)誦佛,后來人山修行。她平時食素,致力于勸人向善,不要殺生。她在世時,從不回憶過去,也絕不設想未來,一直到八十一歲,還是處女之身,世人稱她為“孟婆老奶”。上天看重她的為人和特點,任命孟婆負責去除投胎鬼魂的前世記憶,因為當時人間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會泄露天機。接任后孟婆常駐在地府的奈何橋邊,她在池塘、溪流采集草藥,熬制成如酒一般的有甘、苦、辛、酸、咸五種口味的湯,即孟婆湯,服用后會立即喪失全部記憶。因此,孟婆湯也被叫做“迷魂湯”或“忘情水”。但凡準備投生的鬼魂,都會被押到孟婆所掌管的醚忘臺灌孟婆湯,以忘卻前世和地府里的一切。
【第38句】:老貓房上睡——輩傳一輩
【第39句】:【魂飛天外,魄散九霄】(慣)1形容看見美色而不能自持。2形容驚恐萬分。 也作“魂飛天外,魄散九州”。
【第40句】:樹葉遮屁股——不頂用;不頂事
【第41句】:【膝蓋上掛掌——離蹄差遠】(歇)掛掌:在馬、驢、騾子的蹄子下釘上蹄釘,使其耐磨。蹄:諧“題”。 指所說的離話題或目標相差很遠。
【第42句】:壁頭上掛蒲席——不像話(畫);不成話(畫)
【第43句】:放學回家,我感到很渴,抄起水瓢舀上涼水就要喝,奶奶硬是不讓。她一邊給我倒開水,一邊說:“喝開水,吃熟菜,不拉肚子不受害。”(河北·武安)
【第44句】:【從龍王嘴里奪食】.釋義:龍王:傳說中掌管興云降雨、統(tǒng)領水族的王。比喻同風雨災害作斗爭,奪取糧食豐收。例句:滿祥反駁說:“咱們辦社凈靠風調(diào)雨順可不行,要從龍王嘴里奪食。”
【第45句】:【看見一點云彩毛毛就躲雨】(慣)比喻聽到一點兒消息或傳言就信以為真,趕緊采取措施。
【第46句】:【馬奶奶見了馮奶奶——差兩點】(歇)“馬”字比“馮”字少兩點。點:本指漢字的筆畫“點”,轉(zhuǎn)為量詞,表示少量。指還有一些差距。
【第47句】:爸爸在外婆面前數(shù)落媽媽的不是。外婆說:“你倆的脾氣呀,我看是黃花菜炒雞蛋,對色了,誰也別挑誰的理!”我在一旁聽了,笑著對爸爸說:“早知現(xiàn)在,何必剛才。您不是自討沒趣嗎?”(安徽·滁州)
【第48句】:【 星星出來月亮落】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浩然《艷陽天》: “桂英啊,星星出來月亮落,咱們娘兩個一塊兒混的歲月長 啦,千萬別光看狗吃日頭那小陣子呀!”
【第49句】:大雪落在海里頭——看得見,摸不著
【第50句】:我天性好動,又聽不進別人的批評,媽媽說我是“猴子屁股坐不住,老虎屁股碰不得”。(江蘇·如皋)
【第51句】:【水漂的瓜菜,風落的梨子】釋義:比喻失勢,振作不起來。例句:素寒這才說:“他們既編造小集團,你我自然是主要成員,可我不是為自己難過。我是水漂的瓜菜,風落的梨子,算個什么呢!可嘆你南征北戰(zhàn)多年,負傷回來,靠自己勞動生活,不要公家補助,一心為集體,一心斗地主,還落這種下場。”
【第52句】:【風馬牛不相及】(慣)比喻人或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第53句】:【遠來的和尚好看經(jīng)】(諺)人們總認為,遠方來的和尚比本地和尚經(jīng)念得好。比喻外來人比當?shù)厝烁资艿饺藗兊恼J可和尊重。
【第54句】:爸爸的自行車出了個小毛病,他沒修理就又騎著走了,晚上回來直喊倒霉。媽媽說:“你又想好,又想巧;又想馬兒跑得快,又想不喂草和料。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事?”(江蘇·贛榆)
【第55句】:【下臭霧】(慣)比喻造謠生事,滿口胡言。
【第56句】:【挖好肉,補爛瘡】(慣)比喻用有害的辦法臨時解救危急。
【第57句】:【 裝在壇子里/罩在壇子里】形容閉塞,不了解情況。類似 的:蒙在鼓里/坐在井里。成語:閉目塞聽。清代《兒女英雄 傳》:“自從去年見了他們,算是叫他們把我裝在壇子里,直 到今日才掏出來。”
【第58句】:一串銅錢九百九——不成吊(調(diào))
【第59句】:【掘墳先埋了送殯的】(慣)比喻別人好心給幫忙,卻暗算別人。
【第60句】:稻谷成熟了,我和弟弟到鄉(xiāng)下的姑姑家去幫著收打。看到弟弟沒有撿起落在田里的谷子,姑姑說:“記住,細收要細打,顆粒要還家!”(廣東·龍門)
【第61句】:【倒掛葫蘆順放瓢】(諺)葫蘆鋸成兩半,就是瓢。指葫蘆要倒著掛,瓢要順著放。借指凡處理事情,都有約定俗成的常理,不可任意違拗。
【第62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謂人無處不到,有辦法 克服困難。或說:山再高總有路,水再深總有渡/山高有人 走,水深有船行。汪幸福《浪跡臺灣島》:“山高有人走,水深 有船行。為了生存下去,山高要上,水深要行。在香港這個 世界里生活,不冒險,永遠改變不了窮困潦倒的處境。”
【第63句】:【兵敗如山倒】軍隊敗退.一蹶不振。成語:一敗涂地。張 濤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演義》:“當年還都時,何等地威風和 氣派!過了不到三年,竟兵敗如山倒。”
【第64句】:【一竅通,百竅通】(諺)竅:竅門,事情的關鍵。指遇事能抓住關鍵與要害,就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第65句】:老虎吃天蛇吞象——光想弄大的
【第66句】:【官升脾氣大】(諺)指官位越高,脾氣往往越急躁,越不能謙和平等地待人。 也作“官大脾氣長”。
【第67句】:【騎牛不怕牛身大,騎馬不怕馬頭高】(諺)比喻決意要征服對方,就不怕他的勢力有多強大。
【第68句】:檀樹火筒——死也勿通
【第69句】:小江的父親在村娛樂隊吹笛,小江看多了也學會了。李六爺開玩笑地說:“老話說‘吹簫的兒子捏眼子,唱戲的兒子串把子’,哈哈,一點兒也不假。”(河南·輝縣)
【第70句】:【近處不走,卻去轉(zhuǎn)遠路】(慣)比喻省事的辦法不用,卻用復雜的。 也作“近路不走走遠路”。
【第71句】:【方丈】人們都知道,寺院住持叫“方丈”,那么,“方丈”的稱呼是怎么來的呢? “方丈”原來指禪林寺院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說,印度那爛陀寺的僧房,寬皆方丈許,故叫做“方丈之室”。唐代以后,由于方丈往往足禪林正寢,寺院住持的住所,故稱寺主日“方丈”。原指僧房的“方丈”轉(zhuǎn)而指住持的居室,最后直接稱住持本人,從而變成一種職務的稱渭了,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方丈在一寺中具有很高的權(quán)威,所有的高階干事都由方丈任命,另外,他可與所有的高職僧會談,可解聘能力不足的干事,方丈有權(quán)處罰犯戒者,也能頒布新規(guī)。方丈還可以決定寺院的經(jīng)費使用。當然,方丈所要負的責任也很繁重,他要領導僧眾修行,要給寺眾們講經(jīng)開示。
【第72句】:【船頭怕鬼,船尾怕賊】(慣)形容膽小怕事,顧慮重重。
【第73句】:槐樹上要棗吃——強人所難
【第74句】:【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諺)天君:心。指人只要心神安寧,身體各部分機能就會各得其所。也借指主事人從容鎮(zhèn)定,屬下便不會慌亂。
【第75句】:【好馬不吃回頭草】釋義:比喻有志氣的人不走回頭路。例句:常言:好馬不吃回頭草,料想延壽寺自然不肯相留,決無再入之理,卻到何處去好?
【第76句】:電燈泡上蹭癢癢——摩登(磨燈)
【第77句】:【燈月之下看佳人,更比白日勝十倍】(諺)佳人:美人。在燈光或月光下看佳人,會覺得更加嫵媚。指美人在朦朧的光照下會顯得格外美麗。 也作燈前和月下,最好看佳人。 燈下新婦,分外好看。
【第78句】:【才說了嘴就打了嘴】(慣)說嘴:自夸,自我吹噓。剛夸了口就出丑了。 也作“說嘴打嘴”。
【第79句】:縛在線上的螞蚱——跑不了
【第80句】:【一口吃成胖子】(慣)比喻一次就取得成功或一下子發(fā)了大財。也泛指急于求成。 也作一口吃個胖子。 一嘴吃個胖子。
【第81句】:小華明明知道小強在搞小制作,卻故意問:“你這是在擺弄啥呢?”小強說:“你是和尚戴個道士帽,裝啥迷瞪僧呢?”(河南·鄧縣)
【第82句】:啥巴狗戴金圈兒——有錢的畜生
【第83句】:【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釋義:比喻接近什么,對什么就熟悉。“近山識鳥音”又作“靠山知鳥音”。例句:俗話都有得說啦,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你摸得多了,也就自然知道它們的脾性了。
【第84句】:【空手撈白魚】撈,含“撈一把”之意。謂不花本錢而得利。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你們放心大膽地干吧,這是一 本萬利空手撈白魚的買賣。”
【第85句】:【常病無孝子】見“百日床前無孝子”。
【第86句】:【觀音菩薩——年年十八】(歇)觀音:觀世音的簡稱,傳說能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比喻女子永葆青春。
【第87句】:鄰居婆媳兩人為點小事又在吵嘴,奶奶忙趕過去勸解道:“你倆都想開點,天天生活在一起,勺子和碗還磕碰呢。該伸的伸點,該蜷的蜷點,不就好了?”(山西·應縣)
【第88句】:盆子里擺的山水——假景(加勁)
【第89句】:趕腳的騎驢——圖個眼前快活:一時的快活
【第90句】:狗皮糊墻——不像話(畫);不成話(畫)
【第91句】:半天云里扭秧歌——空歡喜
【第92句】:【正瞌睡給個枕頭】正合需要,又很及時。反義說:正瞌睡 摸不著枕頭。成語:雪中送炭。馬烽《劉胡蘭傳》:“這可稱 了奶奶的心啦!真?zhèn)€是正瞌睡撿了個枕頭。”
【第93句】:【 雞腳高,鴨腳低】雞鴨腿腳長短不一,借指不一致,不整 齊,不齊心。王杏元《綠竹村風云》:“綠竹村這一陣風搭起 來的互助組,合上沒多久,雞腳高來鴨腳低,組里就發(fā)生矛 盾了。”
【第94句】:【烏龜有肉在肚子里頭】(諺)烏龜?shù)娜獠辉诒韺樱窃趦?nèi)里。比喻老謀深算之徒的陰險詭計埋藏得很深,不容易被人發(fā)現(xiàn)。
【第95句】:狐貍吵架——派狐(胡)言
【第96句】:隔皮猜瓜——誰知好歹
【第97句】:【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不治一小兒】(諺)指婦女疑難病癥多,難治;小孩兒不知配合,更難治。
【第98句】:【杯杯酒吃垮家當,毛毛雨打濕衣裳】(諺)家當:家產(chǎn)。毛毛細雨能把衣裳淋濕,酒盅雖小能把家產(chǎn)吃光。指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宗浪費,積累起來就能使家業(yè)破敗。 也作“毛毛雨打濕衣裳,杯杯酒吃敗家當”。
【第99句】:【土坷拉絆倒人】謂小事情被忽視,也會出問題。類似的: 泰山絆不倒人,牛橛子絆倒人/絮被上面跌死人。申躍中 《掛紅燈》:“爐灰渣還有放光的時候呢,土坷拉也能絆倒人! 真要是那時候,俺油兒還腥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