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喂腦袋】(慣)指吃飯。
【第2句】:【有車就有轍,有樹就有影】(諺)有車在前邊行,后邊就會有碾出的車轍;有樹長得高大,下面自會有樹影。比喻再秘密的事也隱瞞不住別人。
【第3句】:【春忙夏忙,繡女下床】(諺)春忙:春耕春種大忙時節。夏忙:夏收夏管大忙時節。指在農業生產的大忙季節里,繡花的閨女也要走出閨房參加勞動。
【第4句】:【大年初一吃餃子——沒外人】(歇)指在場的都是自家人。
【第5句】:【鑼鼓長了無好戲】(諺)鑼鼓:鑼和鼓,兩種打擊樂器,常在正戲開演之前敲打一陣。指鑼鼓敲打的時間長了,是為正戲的演出拖延時間,正戲準定不會好。比喻時間拖得長了,事情就辦不好。
【第6句】:布袋里裝菱角——出嘴不出身;奸(尖)的出頭
【第7句】:【有例不興,無例不滅】(諺)原有舊例,就照著做去,不必另創新規;原本沒有前例的,談不上廢除什么。舊指凡事墨守成規,遵循慣例就好。
【第8句】:【劈柴看柴勢】(諺)指要劈開木柴,先得看清木柴的紋理走勢。比喻著手做事或解決問題,必須首先弄清它的來龍去脈,審時度勢,注重方法。 也作“劈柴要看紋理”。
【第9句】:大象照鏡子一對象
【第10句】:【只有窮秀才,沒有窮舉人】(諺)秀才只取得了進學的資格,所以可能還很窮;舉人卻已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因此不會再窮。指只有窮的讀書人,沒有窮的做官人。
【第11句】:【我有黃金千萬兩,不因親者卻來親】(諺)指只要有了大量的金錢,無親無故的人也會來攀親結故。
【第12句】:【 良心長在胳肢窩里】良心不正,行事不端。從維熙《泥 濘》:“當然,生活中總是有一些把良心夾在胳肢窩里,在歷 史風暴中順風揚沙的投機商。”
【第13句】:【披麻救火——惹焰燒身】(歇)比喻自找禍害。
【第14句】:【搭在弦上的箭——一觸即發】(歇)本指一觸動箭就發射出去,轉喻事態發展到非常緊張的地步,馬上就會發生嚴重的事情。
【第15句】:【坐收漁人之利】此語由“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演化而來。 謂雙方相持不下,第三者趁機取利。姚雪垠《李自成》:“李 自成已逃出商洛山,他必定趁著咱們同楊嗣昌殺得難分難 解,因利乘便,坐收漁人之利。”
【第16句】:我去姥姥家吃飯,姥姥說:“今天我們做魚吃。”從來不做飯的舅舅說:“今天我給你們來個老鼠掀簾子——露一手。”(河南·焦作)
【第17句】:【抓了權耙,就忘了掃帚】釋義:比喻考慮問題不周到,顧了這個,忘了那個。例句:我扎得不穩.太急躁冒失了!怎么我抓了杈耙,就忘了掃帚?光記著去抄李懵之暗堂,就忘了過街驚?
【第18句】:【低頭拉車,抬頭看路】(諺)指拉車需要低下頭使出氣力,同時也要時時抬起頭看清前邊的道路。比喻做事既要踏實苦干,又要認準目標,明確方向。
【第19句】:【解鈴還需系鈴人】這一俗語比喻由誰引起的問題,仍由誰去解決。 “解鈴還需系鈴人”源自一句佛語。南唐時期,在金陵(南京)的清涼山上有一座寺院,院中有一位泰欽法燈禪師,據說他性格豪放,狂傲不羈,寺內的其他僧人都不喜歡他,唯獨寺院住持法眼禪師對他十分器重。一天,法眼在談禪之余,向眾和尚提出一個問題:“猛虎頸上系著一顆金鈴,誰能把它解下來?”大家想來想去都沒有正確回答上來。這時泰欽禪師正好從外面回來,法眼便請他回答。眾和尚都幸災樂禍地等著看笑話,可泰欽禪師卻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個把金鈴系上去的人,能把它解下來。”法眼很滿意,眾僧也都驚呆了。法眼對大家說:“汝輩輕覷不得!”眾和尚也恍然大悟,都欽佩他的智慧,從此便不敢再輕視他了。
【第20句】:【賊走了關門】事情過去才采取行動。馬后炮,不起作用。 成語:亡羊補牢。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大家在山上找 了些蒿草,扭成火把,從放火的地方開始,跟著康明理,一步 一步地找下去。山頭上火堆旁,只丟下孟二愣一個,一邊烤 火,一邊生氣地說:賊走了才栓門哩!”
【第21句】:【一個吹笛,一個捏眼】(慣)比喻相互配合。
【第22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第23句】:【聾子的耳朵,樣子貨】聽不見。謂徒具形式,不起作用。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我沒個講的,人家兩口子啥也鬧 好了,才拉了我;咱這是聾子的耳朵,樣子貨。我只管吃油 糕!”
【第24句】:【搭船的坐中艙】撐船的在艙外,乘客坐中艙搭船的并 不是正式乘客,不應受優待。電視劇:“你不過是個搭船的, 還想坐中艙!”
【第25句】:【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慣)形容相差懸殊。 也作“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第26句】:公雞戴帽子一冠上加冠(官上加官)
【第27句】:爸爸常教育不愛勞動的哥哥:“一勤生百巧,一懶生百病;勞動是個寶,一生離不了。”(湖南·長沙)
【第28句】:【水漲船高】釋義:比喻事物隨著它所憑借的基礎的提高而提高。例句:票子越來越毛。豆子老是漲錢,豆腐能不漲錢?水漲船高嘛!
【第29句】:扯旗桿放炮——生怕別人不曉得
【第30句】:【有吃刀子的嘴,還得有化刀子的肚】釋義:比喻不僅要有決心,還要有真實本領。例句:當然,對待困難僅僅不怕是不夠的,有吃刀子的嘴,還得有化刀子的肚,我們必須正視它,必須一個一個加以解決。
【第31句】:八月十五吃年糕——還早
【第32句】:泥菩薩懷孕——肚里有鬼
【第33句】:【自作孽,不可活】佛家認為作孽要遭報應。指做壞事毀 了自己。清代《鏡花緣》:“若任性妄為,致遭天譴,那是自作 孽,不可活,就怨不得人了。”
【第34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原為毛澤東題詞,謂不怕任何困難。 張濤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演義》:“我隊應去,要準備死幾個 人,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第35句】:【反說反有理,正說正有理】(慣)反面正面都有理。指人狡辯,無論怎么說,自己都有理。
【第36句】:竹子長權——節外生枝
【第37句】:水桶斷了箍——散了
【第38句】:【家丑不可外揚】(諺)家丑:家庭內部發生的見不得人的丑事。指家丑不要向外張揚。也泛指人們對于內部的丑事往往盡力遮掩,不向外界宣播。 也作家丑不可外談。 家丑不可外傳。
【第39句】:【大丈夫】“大丈夫”指有志氣或有作為的男子。但是在古代真正能稱為“大丈夫”的不多,因為它的標準實在太高。“大丈夫”一詞源出戰國時期的“亞圣”孟子,能被孟子看上眼的才有資格稱得上“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記載了孟子與戰國時期的縱橫家景春討論大丈夫的對話。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景春認為,說到大丈夫,只有張儀、公孫衍這樣的人才可當之無愧。張儀和公孫衍兩人,一連橫,一合縱,相當程度上左右著戰國時期的天下大勢。由于以上二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有一言九鼎的作用,因此景春由衷地佩服這兩個人,稱之為大丈夫。對景春的說法,孟子立場鮮明地堅決予以駁斥:“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張儀、公孫衍這樣的人不配稱為大丈夫,他們展現最多的是小人得志,涂炭生靈,他們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忘記了做人的根本,忘記了自己的衣食父母,是數典忘祖的勢利小人。孟子認為只有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正能屈”的人才能稱為大丈夫。孟子雖然鄙視張儀、公孫衍,但孟子的主張在當時卻到處碰壁,不被諸侯采納,不被看重,而張儀、蘇秦等縱橫家,卻能左右諸侯,發揮著決定天下安危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大丈夫”一詞已由高不可及向有志者都能成為大丈夫演化。
【第40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一俗語比喻觀察人要看他的實質,不能以貌取人。典出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賣油翁獨占花魁》。古時候,一個年輕人叫秦重,他癡情一個叫花魁娘子的妓女,她本是一個苦命人,卻被妓院視為搖錢樹,要十兩銀子才能宿一夜。秦重是個賣油郎,本錢只有三兩銀子,有什么辦法才能接近她呢?只有拼命攢錢。一年有余,他便有了一大包銀子,于是走到對門銀鋪里,借天平對銀。他的銀成錠的很少,散碎的就很多。銀匠是小輩,沒見過什么世面,見了這么多銀子,心中很是吃驚,想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慌忙架起天平一稱,不多不少,剛剛十六兩。秦重如愿以償,花魁娘子感激他的癡情,跳出火坑,嫁給了秦重,成了一對恩愛夫妻。
【第41句】:【未歸三尺土,難保百年身】(諺)三尺土:三尺高的土丘,指墳。百年:一輩子。指人只要還沒有死,就不敢擔保有生之年能不能平安無事。
【第42句】:【人不傷心不落淚】人不輕易哭泣,遇到危難,心情痛苦才 流淚。傷心,也說:難處。李季《王貴與李香香》:“人不傷心 不落淚,羊肚子毛巾水淋淋。”
【第43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有青山,就能長出樹木。 意為保住根本就好辦。類似的:留下葫蘆子,哪怕沒水瓢? 張賢亮《河的子孫》:“好漢不吃眼前虧,你越編得大越好,反 正脫過了挨打就行了。留得青山在,還怕沒柴燒?”
【第44句】:【橫插一杠子】釋義:比喻橫加干涉。例句:我起先跟老崔不錯,本來說好要跟他結婚的,沒想到郭三麻子橫插一杠子。三麻子在那邊是個隊長,誰惹得起呀!
【第45句】:【砸鍋】“砸鍋”這一俗語常用來比喻把事辦壞了。如“把事辦砸了”。 “砸鍋”源自戲劇不同劇種的聯合演出。清末民國初年,我國北方的京劇曾同直隸梆子(今河北梆子)同臺演出,而劇目、表演等又仍舊各自保持原狀不相混同。人們就將這種班社俗稱“兩下鍋”或“雙下鍋”班社。后來,唐山地方戲評劇后來居上,登上京津舞臺,成為北方影響力較大的劇種之一。有時出現了京、評、梆同臺演出的場景,人們稱之為“三下鍋”。另外,京劇演員為了扮演自己所不會的角色而臨時去鉆研、排練,拓寬戲路,本行也俗稱為“鉆鍋”。在這里,“鍋”已經成了“戲”的代名詞。舊時,人們常用“砸鍋飯”來喻失業,而戲要是唱得不好演不下去,自然也就“砸鍋”了。如果演砸了,兩下鍋也好,三下鍋也好,自然又得另起鍋灶。
【第46句】:【紅牛黑牛,能曳犁的都是好牛】釋義:比喻不看外表或形式,而從實際效果判斷好壞。例句:有時候,他將不這樣直說,他只含蓄地說:“紅牛黑牛,能曳犁的,都是好牛。”莊稼人一聽,都能明白他的意思啦。
【第47句】:【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第48句】:【糊涂油蒙了心】(慣)斥責人糊涂,不明事理。 也作“糊涂脂油蒙了心”。
【第49句】:神龕上掛糞桶——糟蹋神像
【第50句】:【明珠產于老蚌】見“老蚌出明珠”。
【第51句】:老師要找一位學生的家長商量事,找了幾次都沒找到,結果在路上碰見了。老師說:“這真是山不轉水轉,找不見碰見。”()
【第52句】:【未量他人,先量自己】(諺)量:估量。在評說別人之前,先把自己估量一番。指人在指責別人之前先自我檢討一番,就不會出苦狂傲。
【第53句】:【羊群里丟了,羊群里找指】哪兒丟了哪兒找,事情不會出 這個范圍。劉江《太行風云》:“辦法有的是,羊群里丟了羊 群里找。”
【第54句】:【民不舉,官不究】無人檢舉控告,則官府不加追究。鄭義 《老井》:“那種事,民不舉,官不究,人家段家不告,用得著咱 窮操心?”
【第55句】:大地旅行——陸游
【第56句】:有財萬事足,無病一身輕。
【第57句】:挨了刀的皮球——沒氣了
【第58句】:【風過草抬頭】指情況又恢復原狀,反彈。電視新聞:“我 們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發生風過草抬頭的現象。”
【第59句】:【小品】在報紙雜志上經常可以看到“知識小品”、“科技小品”等欄目,打開電視可以看到相聲、小品等曲藝類節目。小品并不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在我國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等,它們很早就成為文學家族的一員。因為小品有雋永而精辟的特點,文章短小,寫來容易,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并有所發展。魯迅先生的小品文達到了高峰。 “小品”源自古老的佛教經典。因為在佛經中,有全本和節本之分,全本稱為“大品”,節本稱之為“小品”。如后秦高僧鳩摩羅什翻譯的《摩呵般若波羅蜜經》,就有二十七卷本和十卷本兩種。二十七卷本稱為《大品般若經》,十卷本稱為《小品般若經》。文學中的“小品”便由此而來。小品又向文藝領域發展,并且異軍突起,一枝獨秀,是當前民眾離不開的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特別是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上的小品節目,更是受到億萬觀眾的青睞。
【第60句】:【虎落平原,插翅難逃】釋義:比喻身陷不利的境地,無法逃脫。例句:石匠于,你要動一下,我就叫喊,門口就是我們的人!你們如今是虎落平原,插翅難逃啦!你饒了我,我也放了你!
【第61句】:【眾人拾柴火焰高】見“大家拾柴火焰高”。
【第62句】:【草莽出英雄】(諺)草莽:草叢,指民間。指英才往往產生于民眾。
【第63句】:特快列車過隧道——長驅直入
【第64句】:畫鬼容易畫人難。
【第65句】:【散了骨頭架】(慣)形容非常疲憊,渾身酸困。 也作“散了架”。
【第66句】:【臭寡婦不如香嫁人】(諺)指丈夫死后,與其和外邊的男人鬼混,還不如名正言順地另嫁為好。
【第67句】:【拉開話匣子】見“打開話匣子”。
【第68句】:關起門來做皇帝——沒入朝拜:妄自尊大
【第69句】:【叫化子比神仙】(慣)指二者相差太大。
【第70句】:【 草怕嚴霜霜怕日】指一物怕一物。浩然《艷陽天》:“草怕 嚴霜霜怕日,惡人自有惡人磨。這一回,有人整他了,他就 要垮臺了。”
【第71句】:【過獨木橋】(慣)獨木橋:由一根木頭搭成的橋,比喻艱難的途徑。 指走艱難的道路。 也作“走獨木橋”。
【第72句】:【說大話不怕風大閃了舌頭】(慣)譏諷人吹牛皮、說大話毫無顧忌。
【第73句】:【石臼里搗水——白費力】(歇)搗:舂。指白花力氣,收不到成效。
【第74句】:【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采樵人,打柴的。謂有意偽裝, 以智謀取勝。清代《說岳全傳》:“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 因你城中固守難攻,故用此計。”
【第75句】:【神仙眼睛看得寬,看不到自家鼻子尖】(諺)比喻即使是有才智的人,也往往很難看清自身的缺點。
【第76句】:【斷線鷂子——再也不來】(歇)鷂子:紙鷂,即風箏。比喻人一走再也不回來。
【第77句】:三十年的老陳賬——還翻它干什么
【第78句】:騎馬上獨木橋——回不得頭
【第79句】:【死馬當活馬醫】“死馬當活馬醫”,其含義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做出的拯救舉動。典出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在古時候,有一個人的良馬死了,傷心地閉門謝客。郭璞找上門來,說可以將馬救活,那人先是不信,后來一想,反正馬已死了,姑且聽聽他怎么說吧。郭璞何許人也,晉書有《郭璞傳》,郭璞不僅是一位文學家、訓古學家,還是一位高明的獸醫。郭璞指點:“派一個健壯勞力,拿一根長竹竿,往東行走二三十里,遇到一片樹林,就用竹竿猛打,會得到一個小動物,把它拿回來,馬就能活過來。” 那人按照他的吩咐去做,果然得到一只像小猴子的小動物,這個小動物一見死馬,立即湊過去,與馬接吻,猛吸馬的鼻子,不一會,這馬就站起來,又跳又叫,與平常無不異。這就是“死馬當活馬醫”的出處。
【第80句】:按處方配藥——多給不肯,少給無效
【第81句】:【侃大山】(慣)指閑聊。
【第82句】:癩蛤蟆想飛——不是上天的料
【第83句】:你吹喇叭我吹號一各吹各的調
【第84句】:【頭醋不釅徹底薄】(諺)釅:液汁味道濃烈。釀造的醋如果頭茬酸味不濃,那二茬、三茬的醋味肯定很淡。比喻事情如果起點低,往后就定然高不了。 也作頭醋不酸,到底兒薄。 頭醋不酸,二醋不辣。 頭醋不酸,徹底皆薄。
【第85句】:【老和尚念經——過一天算一天】(歇)指得過且過,敷衍地過日子。
【第86句】:【身在曹營心在漢】“身在曹營心在漢”比喻人在一方,心卻在對立的另一方。這一俗語源自《三國演義》。有兩處描寫。一處是關羽與劉備失散后,身保二位皇嫂(準皇嫂),不得已與曹操約三事(其中一事是得知大哥劉備下落后允其團聚),暫棲曹營。曹操對關羽禮遇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祿企圖感化關羽。但關羽不為所動,日夜思念劉備,當得知劉備下落后,掛印封金,不辭而別(因曹操故意回避不見),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重新相聚。因而后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第二處是徐庶進曹營一計不獻。徐庶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為劉備服務。曹操慕其才,屢招不致,遂用其母為質。徐庶是孝子,為保其母性命,無奈,只得投奔曹操。與劉備分別時,徐庶對劉備說:“請主公放心,庶不為曹獻一計。”果然,到曹營后終不獻一計。倒也有破例,那就是趙云為救皇嫂(準皇嫂)與后主劉禪,孤身一人,七進七出曹營,身陷險境。徐庶怕趙云有失,遂終向曹操“獻一計”,對曹日:“丞相愛將,何不保住趙云性命,為閣下用。”曹遂下令:“只要活趙云,不要死子龍”。保全了趙云的性命,才上{了一出“長坂坡”的好戲。
【第87句】:【天塌下來有高人,地陷下去有矮子】謂不論發生什么災難, 都不會先臨到自己頭上,盡管放心。沈從文《長河》:“師爺, 說好倒真是你們好,什么都不愁,不怕,天塌了有高長子頂, 地陷了有大胖子填。吃喝自在,日子過得好不自在!”
【第88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在民間,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是人們十分熟悉并崇拜的一對至高無上的天神,主宰世界上的一切。其實,這兩位神仙根本不是一家人。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誰亂點鴛鴦譜,把他們二人撮合在一起的?王母的概念在遠古就有了,在《山海經》中就記載:“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是狀如人還不屬于人類。在《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中,西王母是人間的國王,不是神仙。東漢后期,道教產生后,天帝和西王母都成了道教所崇拜的神仙。但直到現在,在所有的道教典籍中,都沒有兩位天神是夫妻關系的記載。天帝是被道士正式奉為玉皇大帝的,道教認為玉皇大帝是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最高,神權最大。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成為夫妻,源自南宋以后的小說家們。在宋代的《太平廣記》中,還看不到西王母同玉皇大帝有關系,所以把西王母強行嫁給玉皇大帝的應該是南宋以后的劇作家和小說家。宋、元、明時期,許多文學家皆以王母蟠桃會為題材,寫入小說、戲曲中,如《蟠桃會》、《瑤池會》、《王母祝壽》等,都是那時期的作品。特別是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所描寫孫悟空大鬧蟠桃會的故事,就是對上述劇本的進一步演繹,而且把西王母的戶口從西方昆侖山遷到了天上,并給玉皇大帝作了皇后。從此,兩位本互不相干的神成了夫妻,并千百年來被百姓所認同。
【第89句】:染坊里的木勺——色色各別
【第90句】:【鐵路上的警察,管不了這一段】鐵路上的警察,各管一段。 借指管不著,管不了。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這魚, 不是你們家的吧?鐵路警察,你管不著這段兒。”
【第91句】:【燈消火滅,水盡鵝飛】(慣)比喻財勢消盡,依附者散去。
【第92句】:【老牛老牛,打死不回頭】釋義:比喻人態度堅決或脾氣執拗。例句:馬友良又一手扳住他脖梗說:“老牛,老牛,打死不回頭。——看后面!這要拍上電影,準不錯吧!”
【第93句】:【人冷先冷腿,狗冷先冷嘴】(諺)天冷時,人是先從腿上感覺到的,狗是先從嘴上感覺到的。指天冷防寒,人要首先注意腿腳的保暖。
【第94句】:星期天,我看見一個賣肉的割了很大的一塊肉硬往鄉長的兒子手里塞。我問爸爸為什么賣肉的不收錢,爸爸說:“這就叫大人當官小孩嬌,男人當官老婆高。”(河南·淮陽)
【第95句】:小偷拍照——賊相
【第96句】:半夜里漲水——沒人見
【第97句】:【騎瞎馬走黑道】(慣)比喻盲目行動,走錯了路。
【第98句】:【王顧左右而言他】釋義:王:指梁惠王。顧:看。他:其他的,別的。指回避正面提問而扯其他的。例句:羅汝明總是笑而不答,或者是來一個“王顧左右而言他”。
【第99句】:逼狗到墻角——反咬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