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恒唯法師: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擁有什么,而在于他深切體會到了什么。樂觀者在磨難中看到機會,悲觀者在機會中看到磨難,關鍵在于懷著何種心態去看待。如果換種角度思考,人生路上所遇到的失敗、挫折,都會是一筆難得的財富。如果在抱怨的時候想到這些,那么我們的心靈便會豁然開朗,我們的生活也會充滿陽光。
【第2句】:【禪語人生】學會愛自己,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但我們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在孤獨的時候,給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時候,給自己溫暖。學會獨立,告別依賴,對軟弱的自己說再見。人生的路不會永遠平坦,但只要對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的價值,懂得珍惜自己,世界上的一切不完美,都可以坦然面對。
【第3句】:人生要不亂于心,不困于情。心態安好,則幸福常存。時間的變換,去了舊傷又來了新疤;別人幫得了你一時,幫不了你一世。只有真正看開了,心病也就是根除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把心放平,把心放寬,幸福才會常在。
【第4句】:【禪心佛語】禪是一種虔誠的感恩。是你登高處時回望人間煙火,突然對那里的一瓦一檐、一丘一壑、一溪一河,產生了深深的留戀。那時你會很虔誠地許愿:用情感的磚瓦,在那個顛沛紅塵,砌一間幸福的小巢,和一個溫和庸常的人,素食布衣,簡單自持地過完流年。
【第5句】:一般民間信仰的宗教,似乎有“素食”的傾向,但其意義各有不同。若執著“素食”即能得道升天,而不培養“素(凈)心”,此為偏見;只是講求外在形式,并非實際透徹道理。
【第6句】:【佛心禪語】做事要果斷,要雷厲風行,不可慢吞吞,猶豫不決。否則,會毀壞前程。有史以來,成大事者在處理事情時都會當機立斷,拿得起放得下,干凈利落。
【第7句】:【禪心佛語】打拼和上進,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為了不枉此生。懷抱著這份信念,得意的時候才不會驕傲自滿;不如意的時候也就懂得變通和自省。人生要有這種高度,才能夠面對境遇的無常;畢竟,好運不會永遠站在你身邊。盡己而知天命,我只要活出最好的自己。我活著,不是要跟任何人比較。
【第8句】:【禪語人生】這也許是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之處,卻正是佛教的希望所在。知名層面的佛教并非不合情理,但是希望更關鍵,因為此希望可能會改變我們所理解的佛教和世界。
【第9句】:【禪語人生】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多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第10句】:一個人在危險的地方行走,可能會遭到強盜及野獸的傷害,若沒有護送者的保護,要么會損失財產,要么身體受到傷害,甚至危及生命。如果行路人身邊伴隨著一位英勇的護送者,他就會遠離這些可怕的險境,并平安地到達目的地。如《不動優婆夷傳記》云:“善知識們就像護送者,引導我們平安到達一切智者處。”
【第11句】:【看透世事的禪語】眼界,注定心的格局;格局,框定人生的命運。眼界有多寬,心就會有多寬。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自然而然無法體會到小鳥口渴的滋味。一個人,不僅要有知識,還要有所見識;少見多怪者,常是煩惱的制造者。見得多,問題看得透,心結打得開,遇事善體諒,情緒能釋放。
【第12句】:【佛家關于善良的禪語】【讓你受用一生的5條小智慧】①一個人雖然可以選擇許多路,但不能同時走兩條路;②一步登不上高山,但一步不慎,卻能從懸崖上掉下來;③向昨天要經驗,向今天要成果,向明天要動力;④寧肯與好人一起咽糟糠,也不能與壞人一起吃筵席;⑤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個里程碑,都刻著兩個字“起點”。
【第13句】:【禪心佛語】快樂活在當下,盡心就是完美。人生出現的一切都猶如夢境,誰都是無法永遠占有。總有一天,我們都會和曾經擁有的一切永別。經過的無論是多么美好,最后終究只是一份記憶,得到的即使不如意那么這也是上天的賜予。
【第14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于本心,為物所轉,故于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楞嚴經》卷二
【第15句】:佛教微博經典:什么叫真正的放下?就是有一天,當你再次面對你過往的難堪、你憎恨惱怒的人,心如止水,不再起心動念,坦然面對,一笑了之。即便別人在你面前,復述你過往種種不幸時,你仿佛是在聽別人的故事,心里一絲漣漪都沒有了。放下,莫過如此。
【第16句】:【禪心佛語】管是天災或是人禍所造成的災變,一切無不是苦難。反觀我們處在這種寧靜清平的環境,大家要懂得愛惜。有的人在這種平安,快樂的社會,竟然天天過著糜爛顛倒的生活,多可惜啊。在平安的日子里,好好把握時間,為人生多奉獻,這就是福。
【第17句】:【禪心佛語】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與傷害。
【第18句】:【禪心佛語】人生走彎路如同病人吃藥,明知很苦也要接受。我們從懵懂走向成熟,走一些彎路,受一些傷害是難免的。這是我們成長的代價,不要因為畏懼而躲避,因為保護而拒絕。有些彎路,我們走了,傷痛只是一陣子;繞過了,傷痛卻是一輩子。地基不牢的高樓遲早要倒塌,彎路不走的人生早晚要吃虧。
【第19句】:【經典佛語】在這世上,絕不能以怨恨止息怨恨。嗔、嫉或執意的報復,對人對己都百害而無一利,這是一種無知與愚癡的表現,怨恨唯獨以無怨才可止息,這是永恒不變的道理。如果生生世世都在恩怨的漩渦中翻滾,結果將導致兩敗俱傷。(東方微博)
【第20句】:我們之所以不能放下,主要是在得失利害方面放不下。因為我們總是希望在未來,出現合乎我們意愿的結果。如何才能把這些都放下呢?其實很簡單,從當前的準備工作開始,去創造這個未來!
【第21句】:【看透人生的佛家禪語】人生怎么活,需要和命運坦率的相處,交流看法,和你一同笑過,把那些浮云送遠,和你一同哭過,接受生活的那些教訓,然后去選擇那些理智的友誼、友好,去完成你能夠做到或者能夠做好的事情,如是活過,不做解釋。
【第22句】:【一日禪文案】恒唯法師:人生的路從來曲折,它需要一份謙虛謹慎,善意平和,能夠養成一種客觀開朗的性格,去理解和感知這周圍的一切,客觀的反應生活狀態,治愈生活的煩惱創傷,能夠表達一種積極和氣的生活理念,培養生命,創造和希望的信心。
【第23句】:世間種種法,一切唯有名,但想所安立,離名無別義。世間眾色法,但相無有余,唯依相立名,是名無實事。《大乘密嚴經》卷下,阿賴耶識微密品
【第24句】:【佛家放下的禪語】蘇東坡說:“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雖然是蘇東坡對當朝的諷刺,但也說明,一個人徒有聰明才智,如果沒有培養福德因緣,也是很難立身處世!
【第25句】:與臉上的傷痕相比,一個人心靈的傷痕雖然隱蔽得多,但同樣會通過自己的言行顯現出來。如果我們自認為有缺陷、不可愛、沒有價值,也往往會以同樣的懷疑、缺乏愛心、令人氣餒的態度對待別人,從而很難建立起互信互利的人際關系。人的心靈就像一面鏡子,你感知到的是什么樣的世界,取決于你如何看待自己。
【第26句】:【禪語人生】與人為善不是與恃強凌弱的人相處的辦法,正如中國古話所說的那樣: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與蛇為善對自己來說,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第27句】:【禪語人生】吳淡如說:“一個現代人,如果確定自己很認真、很努力,卻常常覺得自己被排擠、被利用、被欺騙、不受重視或被攻擊,通常是因為不太了解人性運作的關系。”因此,想成就人生的幸福生活,無論如何都需要了解人性。
【第28句】:人生的苦惱來自人的貪心、嗔怒心。我們平時修福修善就像在造林一樣,從埋下種子、發芽,到茁長成一片樹林,其間若貪瞋心一起,就如同一把火,會將過去所培養的慈悲心行完全燒光。
【第29句】:建立與天地、宇宙的溝通方式,多做祈請,與天地、祖輩、神靈溝通,請求佛陀及靈性力量來凈化加持你,可以凈化我們的身心,從而增強我們身體的能量。
【第30句】:【禪語人生】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做好自己。膚淺的羨慕,無聊的攀比,笨拙的效仿,只會讓自己整天活在他人的影子里面。盲目的攀比,不會帶來快樂,只會帶來煩惱;不會帶來幸福,只會帶來痛苦。我們每個人都應當認清目前的自己,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走自己的道路,人生,越努力越幸運。
【第31句】:【禪語感悟人生的文案】《六祖壇經》里說: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有一首詩偈說的好:“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心外無佛,自己純真的本性就是佛。把心治好,有清凈正直的思維,有善良的言行,有知足常樂的心胸。生活自然就安穩祥和、幸福快樂。
【第32句】:【禪心佛語】行者迫不及待地伸手抓過兩個很大的蘋果,大口大口地咀嚼起來。頃刻間,兩個蘋果便被他狼吞虎咽地吃了個干凈。行者撫摸著自己鼓脹的肚子疑惑地看著禪師。
【第33句】:【禪文案】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糾結苦惱,萎靡不振。愁錢、愁事業、愁愛愁虛榮,愁有何用?想擁有就去努力,努力過后就不在乎結果。成功是付出的收獲,失敗也是正常的歷練。而所有功名利祿實際是早早晚晚的一場云煙,真正擁有的是自己的心情,何必不能釋懷,妄自空折磨自己。
【第34句】:【佛心禪語】祖師常言“修福莫過惜福,修慧莫過明理”,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皆可以惜福,看你如何善用其心,珍惜水電是惜福,不亂扔垃圾是惜福,不浪費糧食是惜福,如此種種皆是修行對境,愿大家善護其心,善用其心,修福惜福,共成無上菩提,那摩藥師琉璃光如來,那摩藥師琉璃光如來,那摩藥師琉璃光如來。
【第35句】:恒唯法師:生活這場經過,遇到的善待,遇到的冷遇,誰對這叵測的命運安排都無能為力,但怎么活,力量都在心地。突破心地的狹隘,不去因為煩惱而抱怨,不去因為傷害而懷疑,生活就是一場坦然和積淀、希望和喜悅。
【第36句】:【佛心禪語】什么樣的人是佛?小沙彌問方丈:方丈答:說話不急不慢;吃飯不咸不淡;遇事不怒不怨;待人不分貴賤;得失一切隨緣。小和尚不信:就這么簡單?方丈說:就這么簡單。“那不都成佛了?”方丈說:但是,就是這么簡單的事卻很少有人真正能做到啊,即使你做到了一時,你又能時時都能做到嗎?
【第37句】:【禪語人生】心是一塊田,種什么,得什么。如果你心里是快樂的種子,那么長出來的一定是笑容。如果你心里是痛苦的種子,那么長出來的一定是憂傷。如果你心里是恨的種子,那么長出來的一定是怨恨。如果你心里充滿愛,那么長出來的一定是寬容。如果你心里有邪惡,那么長出來的一定是黑暗。
【第38句】:【禪語人生】我們常常被一個爭字所困擾,爭到最后,原本闊大渺遠的世界,只剩下一顆自私的心。如果心胸開闊一些;得失看輕一些;為別人多考慮一些,哪怕只是少爭一點,把看似要緊的東西放一放,你會發現,心會一下子變寬,世界會一下子變大。不爭,是一種人生境界。
【第39句】:【禪心佛語】快樂靠自己,沒有誰能夠同情和分擔你的悲切。堅強靠自己,沒有誰會憐憫你的懦弱。努力靠自己,沒有誰會陪你原地停留。珍惜靠自己,別人也不愿意揮霍自己的青春。執著靠自己,沒有誰會與你共同進退。一路走過靠自己,沒有誰能夠一直陪你走到底。沒人欠你什么,能夠對你負責到底的,唯有你自己。
【第40句】:【佛心禪語】不要帶給自己煩惱,也不要帶給別人困惱。對自己好,就要用心;對別人好,就要關心。看別人,煩惱起;看自己,智慧生。體諒別人,就會做人;清楚自己,就會做事。人經不起考驗,故不要輕易考驗于人。走入人心很難,走入己心更難。心未定,故一切不定;若確定,則當下就定。心靜則智生,心亂則愚起。
【第41句】:【禪語人生】我們應該從做人做起,由真誠待人、關愛生命開始,在實際生活中漸漸讓福報增長,使功德圓滿,定力才會自然提高,智慧才能自然圓滿。
【第42句】:【禪語人生】原來大漢年輕時不知勤奮努力,畢業之后,在事業上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苦惱,婚后也不知善待妻子。一天他上班時忘了拿公文包,中途又返回家去取,卻發現妻子與一名男子在家中談笑,他沖動地跑進廚房,拿了把菜刀,想先殺了他們,然后自殺,以求了斷。
【第43句】:【禪悟人生】【第1句】: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心慈者,壽必長;心刻者,壽必促。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慮不遠,憂亦近。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
【第44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和快樂,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誠懇地愿意去播撒幸福和快樂的種子——斷惡行善。所以多數人越尋求幸福和快樂,越會適得其反。這就是生死永無止息的原因,更是痛苦無窮無盡的理由。
【第45句】:【禪心佛語】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人生軌跡,也都有著不完美之處,但每一種生活都有其樂趣。對自己的失去和欠缺,要寬心的接納,要懂得不完美是人生的一部分。能認識自己的失去和欠缺,勇敢的面對和承擔,并能繼續向前走,欣賞自己的生活,也享受生活的過程,這就是我們應有的人生態度。
【第46句】:【禪心佛語】剪一段,刻滿相逢與別離的片段,寄于歲月,藏于紅塵,將那些,深深的珍重,訴與流年,說與時光。如果有一天,我們就此錯過,請不要忘記,和彼此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于相逢,于歲月,都是我們回贈時光,最真的一份回憶。
【第47句】:一個人應當一次只想一件東西,并持之以恒,這樣便有希望得到它。但是我卻什么都想,結果是什么也抓不著。每次我都發現,當一個所追求的東西唾手可得時,我正在追求別的東西。太晚了。——安德魯·加德
【第48句】:佛日:“得失隨緣,心無增減。”現代社會中,俗世的喧囂和紛擾讓很多人亂了心智,看不清前方的路。只想要得,分毫不愿舍的人,如何能活得自在?放下不該得的錢財,才能避免牢獄之災;放下無法挽回的感情,才能還自己自由;放下,才能讓執迷不悟戛然而止,人生才有更多的選擇。
【第49句】:【佛心禪語】將六度的修持融人生活:修持布施不但可以助人,還會愈加慷慨大方。修持持戒不但清凈惡業,還會更加關愛生命。修持忍辱不但化敵為友,還會變得笑容可掬。修持精進不但人生成功,還會樂于服務他人。修持禪定不但內心平靜,還會懂得活在當下。修持智慧不但做事圓融,還會時刻保持覺悟。
上一篇:《佛家妙語》-經典佛語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