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丟在爪哇國去了】(慣)爪哇國:
【第2句】:【惡龍不斗地頭蛇】(諺)地頭蛇:盤踞在地方上的惡勢力。比喻外來的勢力再兇惡,也惹不起當(dāng)?shù)爻蓺夂虻膼簞萘Α?也作惡龍不斗當(dāng)方蛇。當(dāng)方蛇:當(dāng)?shù)厣摺?惡龍不敵地頭蛇。
【第3句】:【船到橋,直苗苗】(諺)指船行到橋頭,船身自會直直地隨著水流通過。比喻凡事用不著心急,事到臨頭,自會有解決的辦法。 也作船到橋頭自會直。 船到江心自會直。 船到灣頭自然直。
【第4句】:【把舵的不慌,乘船的才穩(wěn)】 釋義:領(lǐng)導(dǎo)者遇事沉著,群眾才臺自安心。 例句:“以后有事兒要沉著。把舵的不慌,乘船的才臺能穩(wěn)當(dāng)。”
【第5句】:【癩蛤蟆爬香爐,觸一鼻子灰】 釋義:比喻做事不順利、碰釘子,或想討好卻落得沒趣。 例句:李春山的手腳卻舞不開,接二連三地癩蛤蟆爬香爐,觸一鼻子的灰,又一鼻子的灰。
【第6句】:【樹林子大,什么鳥兒都有】 釋義:比喻人多,情況復(fù)雜,什么樣的人都有。 例句:“不是說,樹林子大,什么鳥兒都有嗎!”俞秋蘭感嘆地說,“人也是—樣呵!并不都像馬俊友那樣,用感睛叫報感睛,冷冰冰的人也還是有的。”
【第7句】:一塊塊磚頭砌起墻,一條條小河匯大江。
【第8句】:【大白菜倒了秧——打根上壞】(歇)倒了秧:植物幼苗因病蟲害等而枯萎。本指植物從根部壞死,轉(zhuǎn)喻人從根本上變壞了。
【第9句】:【錢財如流水,流去還流回】(諺)錢財如同水流一般,能流出去,也能流回來。指錢財本是流通之物,流進(jìn)來別喜,流失了別愁。
【第10句】:【把鼻子氣歪了】(慣)形容人特別生氣。
【第11句】:【挑刺咂骨頭】(慣)比喻故意挑別人毛病。
【第12句】:【針尖對麥芒】(慣)麥芒:麥穗上的芒,呈針狀。比喻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第13句】:能吃能睡,長命百歲。
【第14句】:【一輩冤家十輩仇】(諺)一輩人結(jié)的冤仇,十輩子都難以開解。指冤仇宜解不宜結(jié),解開了就一了百了,要記仇就沒完沒了。
【第15句】:【心急碰上熱豆腐】(慣)指心里正著急,偏又碰上麻煩事。也比喻心里存不住話,聽到什么說什么。
【第16句】:【小米加步槍】(慣)指較差的后勤供應(yīng)和落后的武器裝備。
【第17句】:【十步九回頭】(慣)1形容難舍難分。2指被人或事物吸引而不斷回頭。
【第18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意思是群策群力才能出智慧。這句俗語是怎么來的呢?大體有以下三種說法。一是源于“草船借箭”。赤壁大戰(zhàn)時,周瑜要諸葛亮三天內(nèi)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想出了草船借箭的主意。命人在船的兩邊插上草人,然后圍以布幔,以便駛進(jìn)曹營受箭。此事被三個皮匠出身的東吳士兵看出破綻。他們對諸葛亮說:“這些草人容易被人識破,而且箭射到上面容易滑落,不如給草人穿上皮盔皮甲,幾乎可以亂真,可保萬無一失。”諸葛亮聞言感慨:“真乃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啊!”他照計而行,果然大獲成功。此事在東吳傳開,遂有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之說。 二是源于皮影戲藝人。我國古代就有皮影戲,用燈光照射以獸皮制成的人物來表演戲劇,并配以唱腔。這些皮影人物多由皮匠制作,也常由皮匠操作表演。常演出的劇目是三國劇目。老藝人一手可操控二到三個皮影人物,被稱為“把式”。而三個新手只能操控一個皮影人物,而且是像諸葛亮等動作較少的文官。于是,就有了“一個老把式,推挑三結(jié)義;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一俗語了。 三是源于江南水鄉(xiāng)的“豬革梁”。舊時為了使鞋子結(jié)實耐穿,皮匠們便在鞋面上鑲制兩條豬皮豎梁,又結(jié)實又好看。技術(shù)差的人一人難以完成這個活兒,往往需要別人幫著做。于是人們譏諷這些技術(shù)差的是“三個臭皮匠,湊個豬草梁”。豬革梁是諸葛亮的諧音,以訛傳訛,就變成了“三個臭皮匠,湊個諸葛亮”。 以上這些說法,多有演繹附會之嫌。但,它卻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精美有趣的故事,同時很有啟發(fā)意義。
【第19句】:【敲邊鼓】“敲邊鼓”比喻從旁協(xié)助,幫人說話。這個俗語源自打擊樂——鼓樂。 敲邊鼓,是音樂表現(xiàn)手段之一。敲鼓,可以敲鼓心,也可以敲鼓邊,兩者音色不同,音量不等,可以造成鮮明的對比。為了表現(xiàn)主題的需要,可以通通通地敲得電閃雷鳴,也可以篤篤篤地敲得蹄輕馬疾,這才能體現(xiàn)出作品的飽滿和豐富。京劇中有二出戲特別突出擊鼓場面,一出是《擊鼓罵曹》,另一出是《抗金兵》。兩出戲都有敲鼓邊的動作,尤其是《抗金兵》中的巾幗英雄梁紅玉“擊鼓助戰(zhàn)”一場戲,演得淋漓盡致,敲鼓心和敲鼓邊結(jié)合,敲得錯落有致,節(jié)奏明快,鼓舞士氣,一鼓作氣,戰(zhàn)勝了金兵。 鼓樂以敲鼓心為主,輔以敲鼓邊,音樂感更強,效果更好。所以,用“敲邊鼓”比喻幫人說話,十分形象。
【第20句】:樹從根上吸取營養(yǎng),人在群眾中得到成長。
【第21句】:【好漢不打上門客】(諺)英雄好漢不慢待那些好意上門來的人。指凡能上門,都應(yīng)以客禮相待,即使彼此不和,也應(yīng)寬恕。
【第22句】:【人老不以筋骨為能】見“老不以筋骨為能”。
【第23句】:【洞房三天沒大小】(諺)洞房:新婚夫婦的房間。新婚三天內(nèi),不論年長年幼、輩分高低,都可和新婚夫婦逗樂。指民間習(xí)俗,新婚三日,人人都可鬧洞房。 也作“新婚三天沒大小”。
【第24句】:【凍死迎風(fēng)站,餓死不折腰】 釋義:窮要窮得有骨氣。 例句:我家從老爺爺那輩,傳下來兩句話:“凍死迎風(fēng)站,餓死不折腰。”窮要窮個骨頭硬,直個兒。
【第25句】:【走路衣裳角都能打死人】(慣)形容人驕橫強悍。
【第26句】:【惡虎難斗肚里蛇】 釋義:鉆進(jìn)內(nèi)部的敵人很難斗。 例句:“常言道:‘惡虎難斗肚里蛇’,只有打進(jìn)他們的心臟里邊去。這是一著最好的棋子,包贏不輸。”
【第27句】:【屬螃蟹的——橫行慣了】(歇)本指螃蟹習(xí)慣橫著爬行,轉(zhuǎn)指一貫蠻橫不講理。 也作“屬螃蟹的——橫著走”。
【第28句】:【人靠運氣馬靠膘】(諺)運氣:好的機遇。膘:肥肉。指人靠的是機遇,沒有好的機遇就難以成事;馬靠的是膘實,沒膘的馬就沒實力。 也作“人走時,馬走膘”。
【第29句】:【安樂窩】“安樂窩”現(xiàn)在指安逸舒適的生活處所。源出《宋史·邵雍傳》。 據(jù)《宋史·邵雍傳》載:“邵雍,字堯夫,河南人。少時自雄其才,慷慨欲樹功名,于書無所不讀。始為學(xué),即刻苦自歷,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shù)年。”朝廷請他做官,他不愿為凡事所累,便離家出走,游歷四方。后來,他回到家鄉(xiāng),與外界摒絕往來,閉門不出,潛心研究理學(xué)、易學(xué),終成高士。 以后,邵雍遷居洛陽。當(dāng)時的宰相富弼以及司馬光、呂公著等賢士也退居洛陽,他們和邵雍意氣相投,彼此往來密切。在司馬光等人的幫助下,邵雍在洛陽天津橋南置買了一處田園,修建了住宅,插柳種花,自種自收,怡然自得,宛若世外桃源。閑暇之余,焚香靜坐,飲酒吟詩,自得其樂。為表示自己安貧樂道,不追求功名富貴的志向,他給自己的住處起名“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安樂窩”一詞便成為隱逸文士們對自己居室的諧稱,含有淡泊明志、自得其樂的語義。例如,南宋戴復(fù)古有“四山便是清涼園,一室可為安樂窩”之句。到了后來,由于“安樂窩”同“逃避艱難困苦,貪圖享樂生活”的思想行為有相通之處,于是由原來的不與官場濁流同流合污的褒義轉(zhuǎn)義為貶義。
【第30句】:【好酒不怕巷子深】見“酒好不怕巷子深”。
【第31句】:【超市】“超市”在我國起步比較晚,不過,超市的優(yōu)越性很快顯現(xiàn),大大方便了顧客,人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離不開超市了。 “超市”是“超級市場”的簡稱,它指大型的商品銷售市場。這個概念最先產(chǎn)生于西方國家,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超級市場于1930年8月在美國的紐約誕生。超市經(jīng)營的商品主要是食品以及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用品,外面有停車場,免費為遠(yuǎn)來的顧客提供方便。超市門口有推車和提籃,供顧客選購商品使用。超市的特點是貨物齊全,購物方便,出門集中收款,因此深受顧客歡迎。在我國,不僅引進(jìn)了大超市的經(jīng)營模式,獨具創(chuàng)意又開辦了許多小超市,使“超市”概念擴展,凡進(jìn)店自由選購的都自稱超市。
【第32句】:【明人重炮,清人重馬】(諺)明朝人打仗,重視用炮轟;清朝人打仗,重視用騎兵。指傳統(tǒng)、習(xí)慣不同,則各自利用自己的特長與優(yōu)勢。
【第33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諺)你能敬我一尺,我就會還你一丈。 指你對我好,我定會對你更好。舊時江湖藝人表示講義氣的常語。 也作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
【第34句】:【打杠子】(慣)指攔路搶劫。
【第35句】:【胳膊擰不過大腿】(諺)胳膊細(xì)長,大腿粗壯,胳膊無力扭過大腿。 比喻弱勢者拗不過強勢者。 也作胳膊扭不過大腿。 胳膊肘彎不過大腿。
【第36句】:【出門碰到劈面雨,行船遇到頂頭風(fēng)】 釋義:比喻做事遇到困難,不順利。 例句:他剛一出門,正好遇到日本鬼子進(jìn)村,還沒來得及閃開,就被抓住了。 真是出門碰到劈面雨,行船遇到頂頭風(fēng)。
【第37句】:【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guī)】 釋義:不管你用什么辦法,我的主意不會改變。 例句:“你有干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guī)。……只有到我這一輩才端上社會主義的飯碗,不挨餓,上了中學(xué),還當(dāng)了干部,如今實行新政策,就讓我跟一些人走歪門邪道,我窮死也不干。”
【第38句】:【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釋義:應(yīng)該由當(dāng)家人主事。也借指集體中要有領(lǐng)導(dǎo),辦事要有負(fù)責(zé)人,不能亂當(dāng)家。 例句:“家有干口,主事一人。有你男人在場,叫你做什么?走吧走吧!”
【第39句】:【百尺高樓從地起】(諺)百尺高的樓房,也必須從平地建起。比喻任何大的事,都要從基礎(chǔ)抓起。
【第40句】:【城隍廟里賣假藥——哄鬼】(歇)指用編造假話或玩弄手段欺騙人。
【第41句】:【小時】“小時”一詞,既是舶來品,隨著鐘表的引進(jìn)而引進(jìn),又是土洋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yīng)今天的24小時,半夜11點到凌晨l點為子時,1點到3點為丑時,3點到5點為寅時,依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dāng)于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dāng)鐘表剛剛傳人我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的時間一個鐘點叫做“小時”。當(dāng)時是“大時”、“小時”土洋并用。以后,隨著鐘表的普及,“大時”一詞消失,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第42句】:【長蟲鉆竹簡——死不轉(zhuǎn)彎】(歇)本指蛇鉆進(jìn)竹筒后身體不能轉(zhuǎn)彎,轉(zhuǎn)以形容人固執(zhí),死不改變主意。
【第43句】:【小娘愛俏,鴇兒愛鈔】見“鴇兒愛鈔,姐兒愛俏”。
【第44句】:【千里井,不反唾】(諺)出遠(yuǎn)門在千里之外,飲過井里的水,不要以為再不路過此處,便朝井里吐唾沫。指為人要忠厚,不可做欺心的事。
【第45句】:【耗子鉆到煙囪里——兩眼墨黑】(歇)本指老鼠兩眼被煙塵熏得墨黑,轉(zhuǎn)喻人看不清事物,不了解情況。
【第46句】:【出的牛馬力,吃的豬狗食】(慣)牛馬力:指又累又苦的力氣活。豬狗食:指極差的食物。比喻受到殘酷剝削。 也作“下的是牛馬力,吃的是豬狗食”。
【第47句】:【高山見官遠(yuǎn)】 釋義:偏遠(yuǎn)的地方離官府遠(yuǎn),見到當(dāng)官的很難。 例句:你到俺們這山上來,可夠辛苦啦!過去人說高山見官遠(yuǎn),現(xiàn)在你這個官都親自走上山來了。
【第48句】:【高田宜黍稷,低田直稻麥】 釋義:高田:地勢高的田。低田:地勢低的田。指黍稷性耐寒,宜種在高田:稻麥性喜暖,宜種在低田。 例句:然麥性微寒,以為金,則徐氏之說優(yōu)矣。古稱:“高田宜黍稷,低田宜稻麥。” ………
【第49句】:【堂上一呼,階下百諾】(慣)諾:答應(yīng)。廳堂之上主人一聲喊,臺階下眾多的侍從一齊答應(yīng)。形容權(quán)勢極盛,從者甚多。 也作“廳上一呼,階下百諾”。
【第50句】:【易漲易落山溪水】(諺)指山間的溪水沒有固定流量,山洪暴發(fā)時水勢很猛,山洪過后水勢便落。多比喻舊時的人情世態(tài)趨勢諂富,凌弱欺貧,忽熱忽冷,變化無常。 也作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復(fù)小人心。 易漲易退山澗水,常反常復(fù)奸賊心。
【第51句】:【貴人多忘事】(諺)原指地位高權(quán)勢大的人最容易忘卻故舊的交情,后泛指人善忘。也用作對人健忘的安慰或戲謔語。 也作貴人多健忘。 貴人愛忘事。
【第52句】:【猢猻入布袋】(慣)猢猻:猴子。 比喻行動不自由,受約束。
【第53句】:【自騎馬自喝道】(慣)自己騎馬,自己吆喝著開道。比喻自己給自己壯聲威。
【第54句】:【老不以筋骨為能】(諺)指人到了老年,筋骨弱化,不能再憑力氣逞能。 也作老不以筋骨為力。 人老不以筋骨為能。
【第55句】:【說時遲,那時快】(慣)形容非常迅速、快捷,說話的功夫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 也作“說時遲,那時疾”。
【第56句】:人愛富的,狗咬窮的。
【第57句】:【開弓不放箭】(慣)比喻只造聲勢而不行動。 也作“只拉弓,不放箭”。
【第58句】:【撒迷魂藥】(慣)迷魂藥:迷信指能迷失人本性的藥物。比喻用花言巧語迷惑人。
【第59句】:【加油】“加油”一詞比喻繼續(xù)努力,再加把勁。“加油”一詞使用率最高的是在體育比賽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中國。然而,“加油”卻是外來詞,它源自汽車?yán)悺?在歷史上第一次汽車?yán)惿希?895年6月),二卜五輛各種型號的汽車參加了這次全程1175公里的角逐。當(dāng)賽事進(jìn)入白熱化階段時,歡眾的熱情異常高漲,他們焦急地期待著冠軍車的產(chǎn)生。賽道上,領(lǐng)先跑在最前頭的是意大利法拉利車隊的五號車。在離冠軍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五號車突然熄火,觀眾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上。出事車上,被譽為“賽車之父”的恩佐·法拉利先生連忙問身邊的助手,賽車為什么會突然熄火?助手結(jié)結(jié)巴巴地說:“大概是汽油消耗太多,沒……有……油了。”法拉利先生聞訊之后勃然大怒,他語無倫次地大聲吼道:“你們……加……加……加油”。四周的觀眾一聽,以為這是法拉利先生對自己車手的一種鼓勵方式,于是也都跟著他大叫:“加油”、“加油”。后來,隨著體育運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為賽車手“加油”的這種獨特的鼓勵方式也逐漸沿用到其他比賽項目上,成為觀眾參與比賽,對選手進(jìn)行鞭策鼓勵的全世界流行方式。
【第60句】:【名字有叫錯的,綽號沒有起錯的】(諺)綽號:也叫外號,根據(jù)人的行為特征起的另名。指人有什么行為,就起什么綽號,往往名副其實。
【第61句】:【吃柿子揀軟的捏】(慣)比喻專找軟弱的欺負(fù)。 也作“吃柿子揀軟的”。
【第62句】:【地和生百草,人和萬事好】(諺)地通和,各種各樣的花草都會長得茂盛;人和睦,辦事就會順利方便。 指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都以和為貴。
【第63句】:【朝來愁檗,暮來愁米】(慣)缺柴少米。形容生活困難。
【第64句】:【鼻涕往上流】(慣)比喻事情被顛倒了。
【第65句】:【兔兒不吃窩邊草】(諺)兔子為了掩護自己,不吃窩旁的草。比喻惡人作案,不犯自己附近的人家,以便于自我保護。 也作兔子弗吃窠邊草。窠(ke):巢穴。 兔子不吃家邊草。 兔子不食窩旁草。
【第66句】:【公道原在人心】(諺)公道:公正的道理。公道原本就在眾人的心中。指眾人對是非曲直自有公正的評價與定論。 也作“公道自在人心”。
【第67句】:【酒令】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 酒令由來已久,開始時是為了維護酒席上的秩序而設(shè)立“監(jiān)”,漢代又有了“觴政”,就是在酒宴上執(zhí)行觴令,對不飲盡杯中酒的人實行某種處罰。現(xiàn)在有滴一滴罰三杯之說。在遠(yuǎn)古時代就有了射禮,為宴飲而設(shè)的稱為“燕射”,即通過射箭,決定勝負(fù),負(fù)者飲酒。古人還有一種被稱為投壺的飲酒習(xí)俗,源于西周時期的射禮。酒宴上設(shè)一壺,賓客依次將箭向壺內(nèi)投去,以投入壺內(nèi)多者為勝,負(fù)者受罰飲酒。實行酒令的主要目的是活躍飲酒時的氣氛。 最能活躍氣氛的是猜拳行令,俗稱劃拳。劃法是兩人同時伸出手指并各說一個范圍為十以內(nèi)的數(shù),并附加吉利語,誰說的數(shù)目跟雙方所伸手指的和相等,誰就算贏,輸方喝酒。劃拳時所喊數(shù)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且代表數(shù)字所用吉祥語也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一字有一條龍,一心敬,獨占一;二字有哥倆好,兩相好,多以“哥倆好”開局,所以不計輸贏;三字有三星照,三結(jié)義,桃園三;四字有四喜財,四鴻喜,四喜;五字有五魁首(意為古人苦讀《詩》、《書》、《易》、《禮》、《春秋》五部經(jīng)典著作,以求功名,奪得魁首);六字有六六六,六六順;七字有七個巧,七巧;八字有八大仙,八仙;九字有九連環(huán),九重天;十字有滿堂紅,全來到,十全十美。
【第68句】:【貧賤之交不可忘】 釋義:不可忘記貧窮時交下的朋友,說明不可忘本。 例句:“薄幸賊!你不記宋弘有言:‘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第69句】:【人無利己,誰肯早起】(諺)人如果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誰肯摸黑趕早下苦辛。舊指只有在名和利的驅(qū)使下,人才會辛勤拼搏。 也作人不利己,誰肯早起。 人無利息,誰肯早起。
【第70句】:【請神請到鬼】(慣)比喻本想請人幫忙,結(jié)果請來了壞人。
【第71句】:【吃了狐貍心】 釋義:形容人十分狡猾。 例句:馬英笑了笑說:“他說我吃了豹子膽,我看他倒是吃了狐貍心了,把鬼子捉弄得昏三倒四。”
【第72句】:【打落十八層阿鼻地獄】(慣)阿鼻地獄:佛教指犯了重罪的人死后靈魂受苦的地方。比喻給以最嚴(yán)厲的懲罰,使之深陷苦難,永無出頭之日。 也作“打下十八層地獄”。
【第73句】:【明鏡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諺)所以:用來。形:形貌。明鏡用來鑒照自己的容顏,往事用來鑒察當(dāng)前的事理。指借鏡是為了察己,借古是為了察今。 也作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明鑒可以照形,古事可以知今。
【第74句】:【麥?zhǔn)瞻耸龍鲇辍浚ㄖV)八十三:農(nóng)歷的八月、十月和三月。八月有場好雨,保證種好;十月有場好雨,麥根扎牢;三月有場好雨,顆粒飽滿。指農(nóng)歷八月、十月、三月各有一場好雨,就能保證麥子豐收。
【第75句】:【無巧不成書】俗語“無巧不成書”用來比喻事情非常湊巧。 相傳,這句話來源于施耐庵。施耐庵在創(chuàng)作《水滸傳》時,寫到“景陽岡武松打虎”這一段時,文思阻塞,怎么寫都覺得太過生硬,沒有靈性。正當(dāng)為此傷透腦筋的時候,房外傳來一陣喧嘩聲,他停筆走到門口一看,原來是鄰居阿巧喝完了酒,和一條惡狗纏斗在一起。這場人狗相斗的場景,像極了人虎相搏的場面,施耐庵觀看完整個過程,立刻文如泉涌,寫出了精彩絕倫的武松打虎。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妻子,妻子說:“真是無巧(阿巧)不成書啊!”以后,這句話逐漸流傳開來。
【第76句】:【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諺)指一個娘胎里出生的幾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各有各的脾性和志趣。也泛指人與人、事物與事物都是相類而不盡相同的。 也作一娘生九種。 一娘生九子,九子九般形。
【第77句】:【老君爺叫蛇咬——法盡了】見“太上老君叫蛇咬——法盡了”。
【第78句】:【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諺)比喻任何消息總會透露出去。特指機密信息無論怎樣封閉,總會泄漏。 也作沒有不透風(fēng)的籬笆。 不透風(fēng)的墻是沒有的。
【第79句】:【刀擱在脖子上】(慣)比喻面臨死亡的危險或威脅。 也作刀子撂在脖頸上。 刀壓著脖子。
【第80句】:【好男兒志在四方】 釋義:有志氣的男兒不可守在家中。 例句:現(xiàn)在的形勢,只有投靠共產(chǎn)黨才能實現(xiàn)這一愿望。謝成德從枕頭底下摸出三塊銀圓說:“好男兒志在四方,你不要掛念我。……”
【第81句】:【成大事者不惜小費】(諺)小費:微小的開支。指要辦成大事,就不能在小利上斤斤計較。
【第82句】:【貓狗識溫存】 釋義:貓狗知道主人對它的好意。意謂人應(yīng)有良心。 例句:“再大的牲口,總是個牲口,怕什么?貓夠還識溫存,別說是—匹大馬了。”
【第83句】:【此可忍,孰不可忍】 釋義:此:這,這個。“此可忍”又作“是可忍”。孰:什么,哪個。這如果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指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 例句:到現(xiàn)在,竟自屈膝自卑,叫外來的居上,此可忍,孰不可忍!
【第84句】:【狗熊耍把戲,混充人形兒】 釋義:比喻假充好漢。 例句:牛大水憤恨地喊:“張金龍!你狗熊耍把戲,混充人形兒呢。你是個屁英雄好漢!
【第85句】:【一勤生百巧,一懶生百病】(諺)百病:各種各樣的弊端。人要是勤勞,什么技巧都可掌握;人要是懶惰,什么弊端都會發(fā)生。指巧從勤中生,弊從懶中來。
【第86句】:【借光】“借光”指分沾他人的利益、好處。日常生活中的客套話,如:“借光”我過去一下。那么,這個俗語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它源自一個民間故事。 據(jù)說,齊國有一個貧家女孩叫徐吾,她經(jīng)常與鄰居的女孩們在一起紡線績麻,有時候干活到很晚,大家就點上蠟燭。每天晚上的蠟燭都是由每個女孩從自己家中帶來的。 徐吾因為家里很貧窮,所以帶的蠟燭最少,一起干活的女孩們逐漸不高興了,有一個姓李的女孩便對其他人說:“徐吾帶的蠟燭不夠,以后就不要和我們一起干活了。” 徐吾聽了她的話,為自己辯解說:“這樣說是沒有道理的,也是不友好的。大家都知道,我每天來得最早,休息得最晚,天天都在打掃衛(wèi)生等待你們的到來,坐的時候也自覺坐在下面。這都是因為我窮,自知帶的蠟燭少。 何況,同一個屋子里,多我一個,蠟燭也不會暗淡多少,而我只是借東墻上的余光,每天來干自己的活。所以大家不要吝嗇你們的余光,我用的光并不影響你們什么,這樣一舉兩得,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女孩們聽了徐吾的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大家也無話可說了。從此以后,徐吾仍舊和大家一起紡線績麻,也不再有人因為她帶的蠟燭少而埋怨了。 “借光”的故事啟發(fā)大家互行方便。
【第87句】:【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諺)人死要留下美名,就如同豹死留下一張珍貴的毛皮一樣。指人的一生應(yīng)在正大光明、有所作為中度過,不可茍且偷生。 也作虎死留皮,人死留名。 人死留名,獸死留皮。
【第88句】:【春聯(lián)】過年貼春聯(lián),這春聯(lián)的來歷還有個故事呢!據(jù)說上古時候,東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樹,蟠屈千里,桃樹北邊是鬼門關(guān),陰間鬼魂都從這里出入。玉帝派神荼、郁壘兩兄弟守候門前,他們身穿甲胄,一手持長矛,一手拿蘆葦繩,立在桃樹下審查百鬼,抓壞鬼出來喂虎,不讓轉(zhuǎn)世騷擾民間。 這是桃木能辟邪的來歷,人們據(jù)此每逢過年過節(jié)就用桃木板刻成兩尊神像,或刻上神荼、郁壘兩神的名字,掛在大門的兩邊以求平安。這就是民間最初的春聯(lián),也叫“桃符”。 到了五代的時候,后蜀的國君叫孟昶,在桃符上題了兩句詞“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號長春”,掛在門的兩邊,這就是我國第一副聯(lián)語對聯(lián)。后來,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時曾下令,除夕之日,各個公卿家門上都要加貼春聯(lián)一幅。這時的春聯(lián)已經(jīng)是寫在紅紙上了。起初,春聯(lián)只限于官府門第,后來,一般平民百姓家也都張貼起來了。從那以后,春節(jié)貼春聯(lián)便成為我國人民的一種風(fēng)俗,一直傳到現(xiàn)在。
【第89句】:【娘的墓前哭丈夫——上錯了墳】(歇)比喻找錯了地點。含譏諷意味。
【第90句】:【小腳一雙,眼淚一缸】(諺)小腳:舊禮教摧殘婦女,女孩從七、八歲時起纏足,折斷趾骨,彎成三寸小腳。女子纏就一雙小腳,眼淚就得流滿一缸。指纏足是非常痛苦的。 也作“小腳一雙淚一缸”。
【第91句】:【表壯不如里壯】 釋義:事物的外表強壯不如事物的內(nèi)里強壯。也可以比喻妻子善于持家,比男子更重要。 例句:“嫂嫂是個精細(xì)的人,不必用武松多說。我哥哥為人質(zhì)樸,全靠嫂嫂做主看覷他。常言道:‘表壯不如里壯。’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煩惱做甚么?……”
【第92句】:【饑梳頭,飽洗澡】(諺)餓著肚子梳頭,吃飽了飯洗澡。指梳頭宜在飯前,洗澡宜在飯后。
【第93句】:【目不識丁】“目不識丁”,是說這個人不識字。其實,“目不識丁”的本義并非如此。 在甲骨文里,“目”是眼睛的象形,“丁”最早的形體為“.”,表示眼珠,眼睛當(dāng)然看不到自己的眼珠了。這個難題后人解決了,照鏡子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珠了。所以,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珠子才是“目不識丁”的本義。 后來,有人把“丁”的最早象形形體與構(gòu)成漢字的最簡筆畫“點”聯(lián)系起來,認(rèn)為一個人連構(gòu)成漢字的最基本筆畫“.”都不認(rèn)識,還能認(rèn)識別的字嗎?又引申“丁”字是漢字最簡單的字,都不認(rèn)識,喻其為文盲。于是,“目不識丁”便產(chǎn)生了新義,并逐漸取代了本義。
【第94句】:【吃紂王俸祿,不說紂王無道】 釋義:紂王:商朝末代暴君。比喻從主子那里得到好處,不說主子的壞話。 例句:“啟翁,百姓倘能安居樂業(yè),斷然不會造反。許多人只是因為吃紂王俸祿,不肯說紂王無道,將百姓造反看成罪不容誅,而誰逼百姓造反倒不問了。”
【第95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慣)指秘密只有彼此知道,不告訴其他人。 也作“你知我知,天知地知”。
【第96句】:【窮人無災(zāi)即是福】 釋義:窮人不遇上災(zāi)害便是福氣。 例句:我們有什么好呢,窮人無災(zāi)即是福,托庇草草平安。
【第97句】:【聰明反被聰明誤】(諺)聰明:智力高,理解力強。指聰明人往往自恃聰明,對己不加檢點,拒絕他人建議,結(jié)果反而做出蠢事,害了自身。
【第98句】:【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見“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第99句】:【江湖一把傘,容吃不容攢】(諺)江湖:舊時指輾轉(zhuǎn)四方以賣藝、賣藥等為生的流浪生活為走江湖。 攢:積攢,積存。指走江湖的人只能混碗飯吃,很難積攢錢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