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屎逼在屁眼門上,才放這個屁】(慣)斥責人事到臨頭才來報信。
【第2句】:刀尖上走路——玄乎
【第3句】:【芝麻開花節節高】芝麻開花,由下而上。借指逐步發展 提高。成語:蒸蒸日上。《北京日報》( 1986,3,4):“多年生 活踏步的狀況,六五期間基本扭轉,我國人民生活如芝麻開 花,節節高。”
【第4句】:【渾身是鐵能打幾個釘】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馬烽西 戎《呂梁英雄傳》:“剩下雷石柱一個人,就讓他渾身是鐵,也 打不成幾個釘子呀!”
【第5句】:【骨頭里挑刺】(慣)比喻故意挑毛病。
【第6句】:我是女孩,當班長,愛管事,樂于助人,老師、同學都喜歡我,可有個老婆婆說女孩管事惹是非。老師說:“結果的樹遭石打,做工的人被釘扎。但是,只要方向是對的,不要管別人說什么。”(山東·昌樂)
【第7句】:【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國古代有開天辟地 的傳說。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是:黃帝、 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他們是中國古代的部落首領或帝 王。此句意為:從古到今。李準《老兵新傳》:“說得遠一些, 恐怕從盤古開天辟地到現在,這地方還沒長過莊稼。”
【第8句】:【在自家飯鍋里偷嘴】(慣)偷嘴:偷吃東西。比喻破壞己方的事情。
【第9句】:【不怕硬的,就怕橫的;不怕橫的,就怕不要命的】(諺)橫:蠻橫不講理。指蠻橫的比強硬的難對付,但最難對付的還數那種連命都豁出去的人。
【第10句】:【開店容易守店難】(諺)指讓店鋪開業不難,從早到晚守著店鋪支應顧客卻不易。
【第11句】:【臉丑怪不著鏡子】(諺)比喻做錯事受到懲罰,只怨自己,怨不得別人。
【第12句】:米倉里的老鼠——盡你享受
【第13句】:語言泡泡糖——吹牛
【第14句】:【趕著鴨子下河】(慣)比喻強迫別人做事。
【第15句】:【世事有常有變,英雄能屈能伸】(諺)指世事有經久不變的規律,也有升沉起伏的變化;英雄豪杰做事,貴在隨時應變,失意時能承受屈辱,得志時能施展才干。
【第16句】:【錦堂客至三杯酒,茅舍人來一盞茶】(諺)富貴人家來了客人,設酒宴招待;貧窮人家來了客人,用茶水相迎。指無論貧富貴賤,客人來了都應以禮招待,不可怠慢。
【第17句】:【快馬一鞭,快人一言】釋義:痛快人說話痛快,干脆。例句:武當說:“快馬—鞭,快人一言,說干就干,說走就走.今天動身!”
【第18句】:豹子馬——凈是點子
【第19句】:【你有毒藥,我有解方】(慣)解方:解毒的藥方。比喻比對方技高一籌或總有對付對方的辦法。
【第20句】:【舍命陪君子】下決心成全對方。老舍《正紅旗下》:“是 呀,辦婚喪大事的人往往傾家蕩產,難道親友不應當舍命陪 君子么?”
【第21句】:【虎老雄心在年老意志未衰。】曹操詩句:老驥伏櫪,志在 千里。成語:老當益壯。姚雪垠《李自成》:“好啊,老伙計, 這才叫虎老雄心在!你們留下吧,咱們今晚美美地收拾他 們!”
【第22句】:【不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一 律不說話,不表示態度。成語:明哲保身。清代《紅樓夢》: “一個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也 難十分去問他。”
【第23句】:【呼風風來,揮雨雨去】具有駕御形勢的高超能力。成語: 呼風喚雨。張潔《無字》:“朦朧中……我又看見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呼風風來、揮雨雨去的諸葛亮,如何地運籌帷 幄。”
【第24句】:七分鑼鼓三分唱。
【第25句】:【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諺)文官盡心國事,不貪財物;武將保衛江山,不惜犧牲。指文武官員能達到這種境界,天下自然太平。 也作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怕死:文官不怕死,武官不惜命~
【第26句】:老鷹拉小雞——捧上天了;一提就走
【第27句】:【覆水不可收】(諺)潑出去的水是沒法再收回的。比喻事情一成定局,就無法再行改變;或錯誤一經鑄就,便后悔也來不及了。 也作“覆水定難收”。
【第28句】:【知錯改錯不算錯】(諺)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就不算錯誤了。指任何人都會犯錯誤,關鍵在于知錯能改。 也作知錯能改不為锘。 知錯改锘不算錯,知錯不改錯中錯。
【第29句】:五歲的小峰,穿了一雙新棉鞋,沒幾天,鞋子邊兒就毛了。他媽媽說:“你的鞋是雞啼做,狗叫破。”(注:雞叫在天亮,狗叫在晚上。)(江蘇·南通)
【第30句】:赤腳踩鋼絲——鋌而走險
【第31句】:【吃得端午粽,還要凍三凍】釋義:吃過端午節的粽子,還要一凍再凍。形容端午節后天氣仍可能返寒。
【第32句】:【人貴有自知之明】人應該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不要有 非分之想。張賢亮《父子篇》:“人貴在有自知之明。我覺得 徹底的自知之明應該在遺傳的因素中悟得。”
【第33句】:【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諺)石(dan):容量單位,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米救濟及時,別人把你當恩人尊敬;一石米救濟不當,別人反而對你懷恨在心。指救濟人只可救濟窘困,長期救濟,恩反成仇。
【第34句】:【晴天里一聲霹雷】見“青天里一個霹靂”。
【第35句】:【人有失錯,馬有失蹄】見“馬有失蹄,人有失足”。
【第36句】:【 一肚子花花腸子】壞主意多。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 網》:“巧姑這娘們兒,一肚子花花腸子。今天這事兒,硬是 讓她給攪了!”
【第37句】:【眼皮也不眨一下】(慣)形容人滿不在乎的樣子。 也作“眼也不眨”。
【第38句】:八月十五吃年糕——還早
【第39句】:【媒婆】“媒婆”指舊時以做媒為職業的婦女。中國古代的婚俗講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詩經》云:“伐柯如何?匪(非)媒不得。”意思是就像斫個斧柄必須用斧頭一樣,娶個老婆一定要通過媒妁。這首詩表明,春秋以前婚姻因媒而成已成風氣,這應該是最早記錄媒人的經典之一,因這首詩,有人將媒人稱為“伐柯”。關于媒人的來歷,還有一個流傳在陜西一帶的民間故事。很久以前,渭河兩岸的人很少往來,當然更談不上結親了。有一年,渭北的一個后生偶爾去渭南辦事,看上了那邊的一個閨女。一個老婆婆知道他的心思后,主動從中說合,使他們結成了夫妻。一年多后,媳婦生下胖小子,丈夫笑開了:“咱倆素不相識,經那位婆婆從中說合,就成了一家人,你說奇也不奇?”媳婦說:“是呀,可那位婆婆已經不在人世了,想報答也來不及了。”于是夫妻倆用米粉為婆婆塑了一個像敬奉起來,又怕人家看見笑話,就在夜里供,白天藏在柜里。過了幾天,這米粉塑的像發了霉,他們就稱它是“霉婆”,依舊當活寶似的供著。這事傳開后,想娶渭南婆姨和想嫁渭北漢子的青年男女,都設法找“霉婆”這樣的好心老太太牽線搭橋。再往后,做“霉婆”者覺得“霉”字不好聽,便將它改成“媒”字。類似的傳說,其他地方也有。其實“媒”字的解釋,就是介紹或引導雙方(人或事)發生關系的媒介,“妁”字則有斟酌的含義。媒妁連稱,特指通過考慮協商等步驟為男女雙方說合婚姻的人。至于“媒婆”一詞的流行,則是因為舊時以此為生的人,已婚女性占多數的緣故。
【第40句】:奶奶常對我說:“父母對子女是路,子女對父母是線。”(河南·鄭州)
【第41句】: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第42句】:吃了豹子膽——什么也不怕
【第43句】:【沒事常思有事】(諺)指人應有備無患,以免事到臨頭措手不及。
【第44句】:【破蒸籠——不盛氣】(歇)盛:諧“成”。氣:諧“器”。指沒有出息。
【第45句】:【一犬吠形,百犬吠聲】(諺)吠(fei):狗叫。一只狗見到形影發出叫聲,許多狗聽到叫聲便一齊跟著叫。比喻人往往會在不辨真偽的情況下隨聲附和。 也作一犬吠形,群犬吠聲。 一犬吠影,百犬吠聲。
【第46句】:【揀有頭發的揪】(慣)頭發:比喻把柄、短處。比喻挑有把柄的或軟弱的欺負。 也作“揀有頭發的抓”。
【第47句】:【開眼界】(慣)指見到從未見過的事物,增長見識。
【第48句】:【打著燈籠沒地方找】(慣)形容非常好,非常難得。 也作打著燈籠都找不著。 打著燈籠都難找。
【第49句】:【拍馬】“拍馬”又稱“拍馬屁”,現在用來比喻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的行為。然而,“拍馬”一詞,原來卻是一種古老的禮俗。“拍馬”源于古代西北游牧民族地區。據文史載,當時人們騎馬相遇,看到對方的好馬,總愛拍著馬屁股說“好馬,好馬”,稱贊一番。久之,拍馬便成了人們相見時的一種禮節風俗。后來有些人看到權貴駕到,不管馬的優劣,總爭著上前,拍著馬的屁股連連恭維:“好馬,好馬,大人的馬好!”此處拍馬是假,拍人是真。從此,也使“拍馬”一詞發生了質變,變成了阿諛奉承的代名詞了。
【第50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原指商業上的現錢交易,借指當面 直接交換,以免抵賴。或說:左手交錢,右手交貨。明代《水 滸》;“我這里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你快把來兩相交割!” 一只羊也是放,十只羊也是放放一只羊與放十只羊,所花 費的人力相等。相對的集中,可以節省人力,提高效率。指 多一個兩個無所謂。浩然《山水情》:“多一只羊也是放,少 一只羊也是放,摻他進去,也不會顯鼻子顯眼的。”
【第51句】:【好天也得防陰雨】(諺)再好的天氣,也得有陰雨天的防備。比喻人即使身處順境,也必須有承受逆境的思想準備。 也作“晴天還要防陰天”。
【第52句】:【 鹽罐不生蛆】鹽能殺菌,鹽罐自然不會生蛆。鹽罐,諧音 嚴管;不生蛆,即不變質,意為嚴格要求就不致腐化變質。 《人民日報》( 1986,2,25):“打鐵先得自己身子硬。領導不 受下級的禮固然好,但自己不向上級送禮也很重要。讓他 人‘鹽罐不生蛆’好,讓自己的‘鹽罐不生蛆’更好。”
【第53句】:冬天的樹枝一一冷冰冰,硬邦邦
【第54句】:鄰居的王大伯最喜歡小孩。可是,有一次我故意把他的帽子碰落踢著玩時,他卻狠狠地訓了我一頓。這事讓奶奶看見了,奶奶對我說:“惹人莫惹帽,打人莫打轎。”(湖北·丹江口)
【第55句】:【狗咬耗子——多管閑事】(歇)指人管了不該管的事情。常含責罵意。 也作狗拿耗子——多管閑事。 狗抓老鼠—一多管閑事。 狗捉老鼠——多管閑事。
【第56句】:【頭剃了一半,再疼也要剃光】(諺)泛指事情進行到中途,不管有多少困難,也必須堅持到底。
【第57句】:蘋果掉在籮筐里一落(樂)在其中
【第58句】:【未量他人,先量自己】(諺)量:估量。在評說別人之前,先把自己估量一番。指人在指責別人之前先自我檢討一番,就不會出苦狂傲。
【第59句】:大戲小戲一個唱法。
【第60句】:【內藏虎狼之心,外飾溫恭之貌】(慣)指人內心兇殘狠毒,外表卻裝出溫良恭謙的樣子。
【第61句】:去年種麥子的時候,我們這里遇上了大旱。村里人都忙著挑水抗旱,可有幾家卻不見動靜。偏巧,兩天之后下起傾盆大雨,結果澆過的田太濕無法播種,而沒澆過的田墑情正好,反倒先種上了麥子。奶奶說:“這就應了一句話,‘適一早,適一晚;適一勤,適一懶’。”(河南·郟縣)
【第62句】:【藕種到蔗園里去了】釋義:比喻問題搞兩岔了,鬧了誤會。例句:雨官說:“我們也是這樣猜。不然他不會連夜和你們一起來挑。”十絕哥說:“你們猜什么呢?”“挑走的第二天就查倉,總是挑到倉庫里去的。”十絕哥故意哈哈大笑起來:“你把藕種到蔗園里去了。”
【第63句】:【一傳十,十傳百】(慣)形容消息傳播得非常快。 也作一傳兩,兩傳三。 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
【第64句】:【不到火候不揭鍋】早揭鍋,飯夾生;晚揭鍋,飯糊了。謂 要抓住適當時機。張長弓等《邊城風雪》:“他還要看一看, 等一等,不到火候不揭鍋。”
【第65句】:【可望而不可及】看得見,得不到。及,也說:即。成語:望 洋興嘆。劉云若《紅杏出墻記》:“但她已像美人如花隔云 端,在當時是可望而不可即,到如今更落得相思不相見。”
【第66句】:一棵草易凋,一滴水易干。
【第67句】:【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釋義:不能吹牛,應該說實在話。例句:“哼!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光說不行……”
【第68句】:【父子無隔宿之仇】釋義:父子之間有隔閡會很快消除。例句:“‘父子無隔宿之仇’!你傷害我師父,我怎么不來救他?”
【第69句】:【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他想趁招親之 時扣留劉備,奪回荊州。后劉備帶著夫人逃走,周瑜派兵追 趕,又損兵折將。事出《三國演義》。謂想討便宜反而吃了 虧,受雙重損失。老舍《四世同堂》:“她想,方法想得不好, 而自己賠了夫人又折兵那才丟了臉!”
【第70句】:【瞞人沒好事,好事不瞞人】(諺)正大光明的事不會瞞哄人,瞞哄人的事不會是正大光明的。指做好事光明正大,做壞事偷偷摸摸。
【第71句】:【烈火見真金】比喻經過考驗,才能看出好的品質。相關 的:真金不怕火煉。馬烽《劉胡蘭傳》:“不能棗子核桃一齊 數。通訊員里有的是硬骨頭。張大爺說得對,烈火才見真 金哩!”
【第72句】:【放松一步,倒退千里】(諺)指逆水而上的拉船纖夫要是松了手,船就會倒退上千里。借指為人向善不易,一旦意志松懈,就會迅速倒退。
【第73句】:某地方官不為群眾辦實事,卻好大喜功,盡做表面文章,借媒體吹噓自己的業績。一位群眾看后說:“金碑銀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河南·安陽)
【第74句】:我放學回到家里,什么事都不想做,媽媽批評我說:“就是等老鴰往嘴里屙,人也得張張嘴啊!”(河北·磁縣)
【第75句】:【刀尖上過日子】(慣)形容在極其危險的環境中生活。 也作“在刀子刃上過日月”。
【第76句】:【打破醋壇子】(慣)比喻在男女情愛上產生了強烈的嫉妒情緒。 也作“扳倒了醋缸”。
【第77句】:【牽著不走,打著倒退】(慣)比喻人甘心落后,無論用軟的還是硬的辦法都不能使其上進。
【第78句】:老鼠掉進鐵桶里——無縫可鉆;無空子可鉆
【第79句】:隔山射虎——全憑硬弓(功)
【第80句】:白娘子哭斷橋——想起舊情
【第81句】:【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諺)舟:船。水能載著船航行,也能使船覆沒。比喻人民能擁戴君王,也能推翻君王的統治,民心的向背關乎國家安危。 也作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第82句】:【男兒有淚不輕彈】釋義:男人不輕易落淚。例句:夏競雄的胸中也是波瀾起伏,但在女性面前,卻要男兒有淚不輕彈。
【第83句】:十盞明燈熄五盞——半明半暗
【第84句】:【軍令重如山/軍令如山倒】軍事命令必須嚴格執行。袁靜 孔厥《新兒女英雄傳》:“軍令重如山啊!不聽指揮,還能打 仗?”
【第85句】:吃咸魚蘸醬——多余
【第86句】:韓信墓前一聲嘆——埋沒了英才
【第87句】:【打蛇先打頭】釋義:比喻打擊敵人或壞人要擊中要害。例句:“打蛇先打頭。”這是一句俗話。跟敵人斗爭,要打就打在敵人的太陽穴上,陶家媽媽上午還說了的。
【第88句】:我既想學唱歌,又想學彈琴,還想學畫畫、踢足球、打乒乓球。結果,什么也沒學好。爸爸說:“全面發展是好,但要想取得成就,就得瞄準一個目標,專心致志。莫學籮筐千只眼,要學紅燭一條心。”(湖南·益陽)
【第89句】:【拴著的馴馬拉五百,沒籠頭的野馬馱三千】(諺)馴馬:馴服的家馬。籠頭:用皮條編成的戴在騾馬頭上的套具。指家馬負重力小,野馬負重力大。比喻死守家門沒出息,出外闖蕩長才干。
【第90句】:【王八脖子縮回去/做縮頭烏龜】鱉頭能縮回甲殼。形容畏 縮,后退。成語:畏葸不前。香港電影:“坐了二十年牢,天 天想報仇,報仇的機會到了,又做了縮頭烏龜。”
【第91句】:【破車之馬,可致千里】(諺)指有狂力能把車拉破的馬,就有日行千里的本領。比喻有魄力沖破舊規矩的年輕人,往往有異乎尋常的能力。
【第92句】:【軍令重如山】(諺)指軍中只要下達命令,任何人都必須絕對服從,不可違抗。 也作軍令如山倒。 軍令如泰山。
【第93句】:【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釋義:比喻各人有各人的愛好。例句:常言:“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大干世界,盡管人們的喜愛各不相同,但卻很難想象哪一個人會喜歡“失敗”。
【第94句】:【戴有色眼鏡】(慣)比喻帶著偏見或成見看待人或事。
【第95句】:【哭鬧的孩子多給糖】遷就無理要求。《人民日報》(1986, 2,18):“有的同志頗有感觸地說,一身正氣,不僅自己身上 要干凈,還要處事公正。不能‘硬的拖鍬過,軟的好取泥’, 更不能‘哭鬧的小孩多吃糖’。要為弱者執言,為冤者呼喊, 不為歪的邪的折腰。”
【第96句】:【漢字橫寫】漢字賢寫改橫寫,最早是由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新青年》雜志編輯錢玄同提出來的。《新青年》1917年卷3期,刊登了錢玄同致陳獨秀的公開信,信中說:“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試立室中,橫視左右,甚為省力。若縱視上下,則一仰一俯,頗為費力。以此例彼,知看橫行較易于豎行。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均無論漢字、西文,一筆一勢,罕見自右至左者。然則漢字右行,其法實拙。若從西方寫法,自左至右橫迤而出,則無一不便。”此后,錢玄同又在《新青年》連續發表四篇公開信,積極倡導“豎改橫”的主張。陳獨秀、陳望道等學者表示贊同。從此以后,橫寫漢字便逐漸在民間流行開來,并一直延續至今。
【第97句】:【就熱鍋炒熱菜——一勺兒燴】(歇)就:趁……之便。比喻一網打盡。
【第98句】:【葫蘆牽到扁豆藤】釋義:比喻東拉西扯。例句:“我非但算不得清,而且也呼不清,真是葫蘆牽到扁豆藤。”
【第99句】:【吊肉跌死貓】肉吊著引誘貓跳起來抓,抓不著,終于跌 死。指欺騙性的引誘,吊胃口,給誘餌而又不讓得到。記 錄:“你要能贏錢,那賭場的老板吃什么?那是吊肉跌死貓 的地方,結局只能是傾家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