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二叔家批下來個二胎指標。前天,二嬸又生了個小妹妹。大爺不高興地說:“唉,十個如花女,趕不上一個跛腳漢。”大奶說:“十個武大郎,比不上一個穆桂英,你是老思想!”(河南·內鄉)
【第2句】:【東家長,西家短】(慣)指議論人家的是非短長或談論別人的家事。
【第3句】:【親故親故,十親九顧】(諺)親故:親戚與朋友。指親戚故舊之間,遇事總會互相照顧。
【第4句】:【拍馬屁】(慣)舊時稱贊馬好時常拍馬的屁股。比喻極力討好、奉承人。
【第5句】:船開才買票——錯過時機
【第6句】:【冷手撾不著熱饅頭】(諺)撾(zhua):抓。饅頭:饃饃。指冰冷的手難抓熱饃饃。比喻時機不到辦不好事,或方法不對頭難辦成事。 也作冷手難抓熱饅頭。 冷手抓不住熱饃饃。
【第7句】:一天中午放學,我一到家門口就聞著一股羊肉味兒。奶奶說:“你真是饞貓聞著狗屎香。”(河南·內鄉)
【第8句】:我的字總寫不好,爸爸說我的字像是春天的蚯蚓秋天的蛇。我埋怨說筆不好,爸爸說:“驢不好好拉套,還嫌套桿子彎。”(河南·新野)
【第9句】:作文寫得不生動,我自己也很著急。媽媽看了我的幾篇作文后說:“謊話像霧,大話像雷,空話像云,惟有實話才像滴滴春雨。你看,你的作文中沒有真情實感,怎么會打動人?”(河南·鶴壁)
【第10句】:【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謂容易獲得,便不被重視。清 代《十二樓》:“世上反目的夫妻,大半都是早婚易娶,內中沒 有幾個是艱難遲鈍的。古語云:‘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閑 看。”’
【第11句】:人老還穿兒時衣——過時貨
【第12句】:叫花子撥算盤——窮打算
【第13句】:【偷食貓兒性不改】釋義:比喻惡性難改。例句:常言道:偷食貓兒性不改。他在外邊放蕩慣了,看在家中,猶如牢獄一般,哪里坐立得住。
【第14句】:【 出太陽打傘,多此一舉】無此必要。《北京日報》(1982,7, 19):“在他們看來,既然眼前無人‘下水’,那反腐蝕教育就 是出太陽打傘——多此一舉。”
【第15句】:烏龜皎王八——自家人不識自家人
【第16句】:【天打五雷轟】釋義:賭咒發誓要遭到應有的報應。例句:我們是結拜兄弟,我要是做對不起你的事,那就天打五雷轟。
【第17句】:【好擱不如好散】(諺)擱:合在一起。在一起和和氣氣共事,不如分離時能保持不傷和氣。指在一起和氣共事容易,分離時能保持和氣很難。 也作“好合不如好散”。
【第18句】:【生就的骨頭長就的肉】(慣)指生下來就是這樣,難以改變。 也作生就了的骨頭長就了的肉。 生就的骨頭。
【第19句】:【水流四海,不如落葉歸根】釋義:漂流在外,總不如回到故鄉。例句:許伙泰語重心長道:“怎么繁華也沒有勞碌人家的份兒,倒是在鄉里勞動好,常言道,水流四海,不如落葉歸根。”
【第20句】:【向火坑里推】見“往火坑里推”。
【第21句】:【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慣)指抬高別人,貶低自己。也指過高地估計對方的力量,而對己方的力量估計不足,因而助長對方氣勢,使自己灰心喪氣。 也作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長他人銳氣,滅自己威風。 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第22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心為公,沒有私心。宋代范仲淹 《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孫犁《風 云初記》:“既然干了這個,就得好性干,不要跟壞人學,要跟 好人學,吃苦在前,享受靠后,出心要正,做事要穩,不眼饞, 不話多,不愛沾小便宜,不欺侮老百姓。”
【第23句】:【因禍得福,只在人為】(諺)本來是災禍臨頭,卻轉而獲得好運,這只靠著人為的努力。指人經過主觀努力,可以變被動力主動,變不利為有利。
【第24句】:【端誰的碗,受誰管】釋義:吃誰的飯,給誰干活,就得受誰管。例句:張楓林欲擒先縱,故意拿捏著說:“端誰的碗受誰管。人家蹺起腿來比咱們腦袋都高,不斗意氣,不生閑氣,閉著眼睛活著吧。”
【第25句】:【呼風風來,揮雨雨去】具有駕御形勢的高超能力。成語: 呼風喚雨。張潔《無字》:“朦朧中……我又看見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呼風風來、揮雨雨去的諸葛亮,如何地運籌帷 幄。”
【第26句】:【嚴師出高徒】(諺)師傅教導嚴格,學徒才能獲得高超的技藝。指學徒的高水平,離不開師傅的嚴格教導。
【第27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一俗語在百姓當中的使用率很高。意思是處于中間狀態,或用作自我安慰之詞;也指滿足現狀,不求進取的中游思想。此語源自《后漢書·趙岐傳》注引《三輔決錄》,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西漢時,杜伯直和崔子玉的楷書法度嚴謹,儀態端莊,為人推崇。另外兩位書法家趙襲和羅惲草書成就很高,然而卻狂妄自負,遭到眾人的鄙視。書法家張伯英在給朋友朱賜的信中稱自己“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余。”此后,由專指書法推及生活諸事。
【第28句】:【龍多乃旱】(諺)龍多了,互相推諉,誰也不管下雨的事,天就干旱了。比喻做事,人多誰也不負責,反把事情耽擱了。 也作龍多不治水。 龍多旱,人多亂。
【第29句】:【名師出高徒/嚴師出高徒】名師有成就,師傅要求嚴格,能 培養出高才生。臺灣白先勇《游園驚夢》:“您是顧師傅的高 足,名師出高徒,一定是好的。”
【第30句】:爸爸在看電視,媽媽在洗衣服。我呢,又是掃地又是倒垃圾。忙完了,我對媽媽說:“媽媽,看我多好啊!”媽媽笑著說:“你呀,瞎娘抱著個禿娃娃,別人不夸自己夸。”(河北·邱縣)
【第31句】:【寒貓不捕鼠】(諺)指受餓受凍的貓無力捕捉老鼠。比喻饑寒交迫下的病弱的人,難以承擔正常人的勞動任務。
【第32句】:【六耳不通謀】(諺)六耳:三個人六只耳。指商量機密要事,不容有第三者參加,以免泄密。 也作六耳不通謀,三人口一尺。 三人誤大事,六耳不通謀。
【第33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睜一只眼看見,閉一只眼看不見,看 見當作沒看見。意即馬馬虎虎,不必認真。又指沒有完全 睡大覺,暗中查看。歇后語形式為:大肚子羅漢戲觀音,睜 一只眼,閉一只眼。老舍《茶館》:“可是你要叫我們碰見,我 們也不再睜一眼閉一眼!”
【第34句】:【抗膀子】(慣)比喻對著干。
【第35句】:【三錢銀子買個老驢——自夸騎得】(歇)只用三文錢買來的老驢,肯定不能騎,卻自夸能騎。指人自吹自擂,夸耀自己。
【第36句】:烏龜進沙鍋——丟盔卸甲
【第37句】:【光聽拉拉蛄叫,就別種地了】(諺)拉拉蛄:即螻蛄,昆蟲,生活在泥土中,晝伏夜出,專吃農作物嫩莖。指拉拉蛄是農作物的大害蟲,可農民不會聽到拉拉蛄的叫聲就不種莊稼。比喻不能因為有人議論指責,就不敢做事。 也作若怕螻蛄咬,就不用科田了。 盡聽拉拉蛄叫,別種莊稼了。
【第38句】:媽媽讓我和哥哥去換米,我倆都不想去。媽媽說:“真是龍多思翹,人多思靠。一個和尚水多,兩個和尚水少,三個和尚無水啊!”(河南·郟縣)
【第39句】:【天地之大,無所不有】(諺)指世界是非常廣大的,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會發生,什么稀奇古怪的人與物都會出現。 也作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天下事無奇不有。
【第40句】:【皮笑肉不笑】假裝笑臉。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第 二次過堂,何世雄還是皮笑肉不笑的說:‘楊小梅,怎么樣? 憋悶得慌吧?”’
【第41句】:【蟬翼為重,千鈞為輕】(慣)鈞:古代重量單位,一鈞是三十斤。千鈞:形容極重。蟬翼極輕,卻把它看得很重;千鈞極重,卻把它看得很輕。比喻是非被顛倒。
【第42句】:【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不可錯過機會。類似的:過了 這個節日,就怕種不上這個莊稼了/過了此船無好渡。反義 說:過了這個村,再找一個店。老舍《茶館》:“告訴你,過了 這個村可沒有這個店,耽誤了事可別怨我!快去快來!”
【第43句】:【人不親土親】(諺)土:鄉土,故鄉的土地。指本鄉本土的鄉親有著天然親情,即使彼此不多往來,故鄉的情誼也會使他們親熱。 也作人不親土親,河不親水親。 人不親土親,心不熱血熱。
【第44句】:【貂惜皮毛象護牙】釋義:貂:一種動物,皮毛珍貴。比喻各自珍惜自己最寶貴的東西。例句:他略頓了頓,又進一步開導說:“貂惜皮毛象護牙。咱們呢,眼下最要緊的就是站穩腳跟,不被沖垮,保住烏紗帽。”
【第45句】:無根的水草——漂浮不定
【第46句】:天陰得很重,好像很快就要下雨了。小葉在不緊不慢地拾掇著攤在箔上的棉花,她媽媽催促道:“小葉,快點啊,不要繡花繡朵的。”(山東·金鄉)
【第47句】:老貓不吃肉——假撕聞(假斯文)
【第48句】:【金剛廝打,佛也理不下】(諺)金剛:佛的侍從力士。金剛要是互相打起來,佛也調和不了。比喻內部鬧起糾紛來,有權威有地位的人物也難以排解。
【第49句】:【千日琵琶百日琴,告化胡琴一黃昏】(諺)告化:叫花子,乞丐。學好琵琶需要三年工夫,學琴只需百日,至于乞丐拉的胡琴,一晚上就能學會。指琵琶難學,胡琴容易。
【第50句】:上吐下瀉——兩頭忙
【第51句】:【我有黃金千萬兩,不因親者卻來親】(諺)指只要有了大量的金錢,無親無故的人也會來攀親結故。
【第52句】:【大家拾柴火焰高】(諺)比喻大家共同努力,取得的成就自然就大。 也比喻大家開動腦筋,想出的辦法就多。 也作“眾人拾柴火焰高”。
【第53句】:【要知朝中事,鄉間問老農】(諺)要想知道朝廷的政事,最好是到鄉下去問老百姓。指上層社會的政策效應,只有下層的人民群眾感受最深。 也作“要知朝中事,去問鄉下人”。
【第54句】:九頭鳥拾到帽子——不曉得給哪個頭好
【第55句】:魯達當和尚——半路出家
【第56句】:百貨店里的買賣——挑挑揀揀
【第57句】:【雞抱鴨子——干忙活】(歇)抱:孵。干:徒然,白白地。忙活:急急忙忙地做活,指白忙一場。 也作雞孵鴨子——干著忙。 雞孵鴨子——白忙乎。
【第58句】:我們學校舉行乒乓球比賽。我雖然個子小,但球打得不錯,老師和同學們都夸我。爺爺高興地說:“比賽場上,人不論大小,馬不論高低。”(河南·杞縣)
【第59句】:【河狹水急,人急計生】(諺)河身狹窄,水流就必定湍急;同一道理,人到急處,為形勢所迫,就會生出奇計來。指情勢危急時會逼出應急的奇謀。 也作“河狹水緊,人急計生”。緊:湍急。
【第60句】:【砍三斧頭】(慣)原指唐初大將程咬金使的三板斧功夫。比喻事情開始先使出最厲害的招數,震懾住對方。
【第61句】:【三一三十一】(慣)原為珠算口訣,用三除十,得三余一。指三個人每人平均一份。
【第62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各隨其便;奈何不得;你管不著;隨他的便;有什么辦法
【第63句】:【字三寫,魚成魯,帝成虎】見“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
【第64句】:【提著頭過日子】(慣)比喻時時處于危險的境地。
【第65句】:仙女下凡——騰云駕霧;飄飄然
【第66句】:地頭的韭菜——去了一茬又一茬
【第67句】:【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慣)比喻以對方使用的手段來回擊對方。 也作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第68句】:【開鑼的戲難唱】釋義:比喻做事開頭困難。例句:中匡I有句俗話:開鑼的戲難唱,頭三腳難踢。我把眼淚咽進肚子,總算是邁出了堅強的第一步。
【第69句】:【嘴上沒毛,辦事不牢】謂年輕人沒有經驗,辦事不可靠。 清代《官場現形記》:“你們幾位都是上了歲數的人,俗語說 道: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像你們諸位一定是靠得住,不會 冤枉人的了?”
【第70句】:【上刀山,下火海】(慣)指奮不顧身去做最危險、最艱難的事情。 也作入火海,上刀山。 爬刀山,下火海。
【第71句】:【看到繩子都是蛇】(慣)形容過分膽小謹慎。
【第72句】:【不讀哪家書,不識哪家字】釋義:沒有學習過,不知道其中的知識。例句:“這里面有個原因,不讀哪家書,不識哪家字。現在興的這號洋碼字,我就不會寫。”
【第73句】:【人之相去,如九牛毛】(諺)去:差別。九牛毛:九牛和一毛,比喻差別之大。指人和人不能比,相差太大。
【第74句】:【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草)繩】比喻人在某件事上遭受挫折后,一直心有余悸,不敢再涉足其間。典出《初刻拍案驚奇·轉運漢巧遇洞庭紅》。明朝成化年間,蘇州有個名叫文若虛的人,做生意總是賠,人家叫他“倒運漢”。這年他窮得實在過不下去了,便破罐破摔,拿著別人送的一兩銀子,買了幾簍太湖橘子——名叫“洞庭紅”,隨商船出海,他要看看海外風光,死了也不冤。到了一國,商人們都上岸做貿易去了,文若虛猛地想起自己帶著吃的那一簍橘子爛了沒有?于是搬到船板上吹吹風。岸上走的人看見了,問是什么東西。文若虛拿起一個掐破就吃。圍觀的人看這東西又好看又能吃,問他多少錢一個。文若虛聽不懂,便豎起一個手指。有人拿出一個銀錢來買了一個,聞了聞撲鼻香,嘗一嘗甘甜可口。又摸出十幾個銀錢來,說:“我買十個進奉皇帝。”旁邊的人看了,你買倆,他買仨。文若虛一看剩下的不多了,剛要漲價,那第一個買橘子的人飛馬趕來,大聲喝道:“不要賣了,皇帝都要了。”文若虛把錢一數,共一千多,約合百兩銀子,竟是一本百利了。眾商人回來,聽說這事,都驚喜道:“人都道他倒運,而今是轉運了。” 便勸他得此錢買了貨帶回去再生利錢。文若虛道:“我是倒運的,將本求財,沒有一次不蝕本的,如何這要生利錢。妄想什么?萬一和從前一樣,再做虧了,哪里再有洞庭紅來賣?‘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量了,我還是帶這些錢回去吧!”
【第75句】:【 死水怕勺舀】沒有來源,花費不起。清代《醒世姻緣傳》: “其一切打銀帶,做衣服,買禮物,做盤纏,都是丁利國這碗 死水里舀,卻也當真舀得干上來了。”
【第76句】:活魚丟在沙灘上——干蹦跶
【第77句】:扁擔靠在電桿上——矮了半截;矮了一大截
【第78句】:【事無不可】對人言襟懷坦白,無可隱瞞。老舍《四世同 堂》:“他不能把自己的計劃說出來,又覺得這是違反了事無 不可對人言的道理。”
【第79句】:【正等肉下鍋,兔子來叫門】(慣)比喻要抓的人不請自到,來得正巧。
【第80句】:谷糠榨油——難上加難
【第81句】:【未學爬,先學走】學習上操之過急,未能循序漸進。類似 的:走道不好,倒要學跑/未上樓梯三步,就想一步登天。清 代《何典》:“只見那活死人已經未學爬,先學走,一路扶墻摸 壁的行來。”
【第82句】:【沒吃過豬肉,也看見過豬跑】(慣)比喻沒有親身經歷過,卻看見過,多少了解一些。 也作“沒吃過豬肘,見過豬走”。
【第83句】:【蓮花出于污泥】釋義:比喻極差的條件、環境中會產生品格高尚的人物。例句:老殘道:“空谷幽蘭,真想不到這種地方,會有這樣高人,而且又是年輕的尼姑,外像仿佛跟妓女一樣。古人說:‘蓮花出于污泥。’真是不錯的!”
【第84句】:【不怕鬧的歡,就怕拉清單】拉清單,借代算總賬。指為非 作歹日后要被清算。孫犁《風云初記》:“不怕鬧的歡,就怕 拉清單,你說的對!”
【第85句】:霸王別姬——無可奈何
【第86句】:【站干岸兒】(慣)比喻冷眼旁觀或站在一旁不介入。
【第87句】:運動勁出來.歇著病出來。
【第88句】:【官高必險】(諺)官位高了,必定有風險。舊指權力傾軋,無過官場,官位越高,越成為傾軋的焦點。 也作官高必險,勢大必傾。 官大有險,樹大招風。
【第89句】:罵了皇帝罵祖先——不忠不孝
【第90句】:【藥不對癥,參茸亦毒】參茸:人參和鹿茸,中藥里最有滋補功能的兩味藥物。指用藥如果和病癥不相投,再名貴的藥物也會對身體有損害。
【第91句】:【樹挪死,人挪活】見“人離原地活,樹離原地死”。
【第92句】:【空著肚子打飽嗝——硬裝門面】(歇)指內里不行,表面上還硬要裝得好看。
【第93句】:【拿到一根金剛鉆,勝過一箱鐵釘子】釋義:比喻要抓住主要的,重要的。例句:你可挑揀那大而珍貴的,捉住一個打鐵的,頂一群小爐匠;拿到一根金剛鉆,勝過一箱鐵釘子。
【第94句】:【一個蘿卜頂一個坑】釋義:比喻一個人有一份工作,各有專職。也比喻錢物每人一份,不多不少。還比喻工作踏實,一步一個腳窩。“坑”又作“窩”。例句:留下的都一個蘿卜頂一個坑,兵是精的,將是強的。
【第95句】:【買一個饒一個】(慣)饒:另外添加。比喻懲罰某人,連帶也懲罰了另一人。
【第96句】:【行得端,走得正】釋義:行為光明正大。例句:“咱行得端,走得正,眾人有眼哩!仇人不仇人小事,要叫我維持,向日本人低頭,我是堅決不干!”
【第97句】:【響鼓偏用重槌敲】(諺)響度很大的鼓,偏要用重槌敲打青樹林文案館網,才能發出更亮的響聲。比喻對德才兼優的青年,更應加強教育,以造就成出類拔萃的人才。 也作響鼓還須重錘敲。 響鼓離不開重槌。
【第98句】:【背后捅刀子】(慣)指暗地里害人。
【第99句】:【正經】“正經”現多指嚴肅認真,端莊正派,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如說某某是一個正經人,就是評價他為人正派;或者說某某不正經,就是評價他道德品質有問題。然而,“正經”一詞最初與人的品質不沾邊,而是另有來歷。 “正經”一詞,起源于唐代,是唐代中央官學的教學內容。唐代教育發達,有官學和私學兩大體系。各類學校都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將所學的儒家經書分門別類,設立不同專業來研修,產生了“正經”與“旁經”的區別。正經分三類共九種,旁經則分為兩種。這里所謂正經,指主體課程。研修正經又可細分為三種情況:《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學制為三年;《詩》、《周禮》、《儀禮》為中經,學制二年;《易》、《尚書》、《春秋公羊傳》、《谷梁傳》則被稱為小經,學制一年半。與正經相對的旁經,分為《孝經》和《論語》兩種,學制為一年。 “正經”本是一個教育制度用語,隨著時間的推移,詞義發生了演變、擴展,成為對人的道德品質的評價。 “正”字計票法在我國現在還保留著投票、唱票、計票的選舉辦法,計票人總是用“正”字來計票數。“正”字計票法簡便易行,充分利用了漢字“正”字的特點,橫平豎直不交叉,可渭是一大發明。 “正”字計票法源于上海舊戲院統計觀眾人數的方法。那時的戲院都稱為茶園,如上海有丹桂園、天仙園等。這種戲院,舞臺是方形的,樓上的座位叫花樓,左右為包廂,大多是達官貴人預包下的;樓下為正廳,設八仙桌,可品茶飲酒;后座是長凳排列的,票價最低廉。樓上樓下都有大木牌,牌上寫滿行行“正”字。因為當時舊戲院無戲票,是由一些“案目”(相當于現在的服務員)站在戲院門口招攬觀眾,領他們入座。每領來五人,司事就在木牌上寫一個“正”字,并注明某案目的名字。這樣記數十分簡便,賬也算得清楚,也能夠統計出進園看戲的總人數。后來戲票出現后,就不再用這種辦法了。沒想到這種辦法被移植到統計選票上來了。
上一篇:職場文案粉絲們的最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