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現代人世智辯聰、滿口論調,做起事來卻又斤斤計較。多數人只懂理不懂事——所知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與事時卻又無法調理,這就是凡夫心。
【第2句】:【禪心佛語】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但卻沒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樂。
【第3句】:【禪心佛語】行道不可出本位,若是離開本位,不但勞而無功,反而有過。什么是本位呢?就是人的本分,“素位而行”,就可以成道。
【第4句】:依賴的習慣,是阻止你邁向成功的一個個絆腳石,要想成就大事你必須把它們一個個踢開。
【第5句】:【禪心佛語】很多時候,陷在滾滾紅塵,我們的心靈被現實的傷,折斷了翅膀,仿佛迷途的蝶,只能棲在風塵的肩上,看流年攜著年華,迷惘地飄去遠方。
【第6句】:佛陀一再教誡我們:要好好調節自心,把嗔恨、怨嫌之心轉化為愛心、寬心,時時刻刻寬恕別人,發揮愛念。
【第7句】:【禪心佛語】精神上的痛苦還是來自己來操刀吧,由外而來的痛苦會使你難以忍耐。
【第8句】:【禪心佛語】承擔了生命,就負起了生命的重量,也就負起了生命中的沉重和無奈。
【第9句】:行善的果報是幸福與快樂,作惡的果報是憂慮與痛苦,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些果報是不可以用來相互交換的。
【第10句】:歲月流淌,誰會在年輪里守候花開?阡陌紅塵,緣分聚散來往,能夠一直陪伴之人,又會是怎樣笑若蓮花,蒼發流年!愿只愿有情人,情到深處勿忘語,天涯咫尺長相依。
【第11句】:無心寂現,此是了因;福德莊嚴,須從緣起。二因雙備,佛體方成。(五代)延壽《萬善同歸集》卷中
【第12句】:十二緣甚深,難見難識知,唯佛能善覺,因是有是無。若能自觀察,則無有諸入,深見因緣者,更不外求師。《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
【第13句】:很多有錢人,住的是高樓大廈、錦衣玉食,可惜沒有智慧,終日醉生夢死,為愛痛苦煩惱,這便是有福而無慧。
【第14句】: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體現禪的意境、禪的精神和禪的風采。
【第15句】:人多不知大限將至,卻在虛浮假幻中醉生夢死;更不知世間危機四伏,步步陷阱、險惡萬端,確有“今時雖安,瞬時難保”之慮。如此,又有何樂可言?
【第16句】:【禪心佛語】所謂“桶底脫,自歡喜。”——當你的心眼被蒙蔽成一團漆黑時,桶底脫落而透入光高,此曰豁然開朗。這就是“悟”,佛道于是引導對人生的大徹大悟。
【第17句】:【圣經文案】130耶和華對我說,你不要說我是年幼的,因為我差遣你到誰那里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什么話,你都要說。(耶1:7)
【第18句】:我本來自性清凈心,于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日:本尊。(日本)空海《秘藏記》
【第19句】:說什么法?說自然法,一切皆屬自然,只要以自然之心,做本分上該做的事,接受自然而至的結果,就能從容恬淡地享受自然的快樂。
【第20句】:【禪心佛語】每個人在世上終其一生的成功,不是成為偶像、楷模,而是最終成為自己。
【第21句】:【禪語人生】心態健康的人容易彼此理解,心理病態者之間往往互相隔膜。
【第22句】:【禪心佛語】那么,寺院所有權既然不屬政府之“公”,是否就可以充社會大眾之“公”?答案也是否定的。
【第23句】:【禪語人生】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內心的變化規律,所以常常會上當受騙。
【第24句】:【禪心佛語】山河大地已屬微塵,而況塵中之塵。血肉身驅且歸泡影,而況影外之影。非上上智,無了了心。
【第25句】:【禪心佛語】如果生命是一片樹葉,那么摧毀它的不只來自外界,還有它自身生命深處看不見的心靈。如果心靈失去希望,那么生命之葉也就隨之枯萎凋零。
【第26句】: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用坦誠的心迎接晨起的朝陽,用感恩的心握別晚霞的暈光。生活是勾勒不完的七彩色調,是苦辣酸咸的牽絆。人生是本書,讀的是激情,墨染的是平凡。
【第27句】:平生不做皺眉事,半夜不怕鬼叫門。為人不做虧心事,世上應無切齒人。行能謹慎當恒吉,居不忘危危可安。往事如煙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第28句】:【禪語人生】只有自己的心障礙自己,別的沒有什么障礙。不相信不可思議的東西,就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第29句】:【禪語人生】要做一位菩薩,不可自己好就好,要利益他人。若利益自己,無明煩惱就會一大堆。
【第30句】:【禪心佛語】可見,人間無處不道場,事事處處皆佛事。只要用心,遍地皆是功德。
【第31句】:某先生喜歡參禪。師言:“參禪不是光坐在那里而已。行住坐臥、擔柴運水,無不是禪。我們要行禪,不是坐枯禪。”
【第32句】:【禪語人生】我們生活中有樂有苦,行善而生樂,行惡而生苦。我們要明白善與惡。
【第33句】:【禪心佛語】人生有很多話,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氣,需要忍。忍是一種眼光,忍是一種胸懷,忍是一種領悟,忍是一種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種規則的智慧。
【第34句】:凡事常從忙里錯,好人多自苦中來。先苦后甜事稱心,先甜后苦誤終身。艱難之時要堅強,歡樂之時要謹慎。搓繩萬萬勿松勁,做事切切勿分心。
【第35句】:【佛心禪語】自我作為一種存在,其最復雜之處在于,它不僅僅是那座龐雜而令人沮喪的迷宮,是迷宮中那個苦苦尋找出口而不得的焦躁的人,亦是這座迷宮的搭建者本身。
【第36句】:【禪語人生】在佛陀的悟道中,真實地認識到,生死中,痛苦和快樂,其本質是苦的,快樂,也只是苦得到暫時解決,是無常的。
【第37句】:世界上很多事情,一旦你“哭”過頭、“笑”過頭,一旦你悲過頭、喜過頭,一旦你說過頭、想過頭、做過頭,都會走向它的反面。
【第38句】:善護于口言,自凈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凈。(釋迦牟尼佛戒經)《四分戒本》
【第39句】:誰掌握了真理呢?真理在誰手中呢?自古以來,哲人、智者、國王、強盜爭辯不休,皆毫無意義。唯有“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斷稱念者,便是掌握真理的人。
【第40句】:【禪語人生】心里有陽光,世界就充滿陽光;心里有愛,就生活在愛的氛圍里;心里盛滿快樂,滿處都是笑聲。
【第41句】:【禪心佛語】夢里玄金佩玉,事事逼真,睡去雖真覺后假;閑中演偈談禪,言言酷似,說時雖是用時非。
【第42句】:【禪心佛語】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我們何嘗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第43句】: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怎樣欣賞生活的美麗?佛日: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華嚴經》
【第44句】:【長春子莫愁詩】衣食無虧便好休,人生世上一蜉蝣。石崇未享千年富,韓信空成十面謀。花落三春鶯帶恨,菊開九月雁含愁。山林多少幽閑趣,何必榮封萬戶侯?
【第45句】:【禪心佛語】如果以厭惡之情對待世界,就如同戴上墨鏡般—眼前一片陰暗。
【第46句】:【禪心佛語】精進并不只是努力修法,而是能時時刻刻保持法喜。禪定并不只是得到平靜,而是能安住于本然的自覺。智慧并不只是通達經典,而是徹底覺悟心的本性。
【第47句】:佛教微博經典:一種和氣,一片寧靜,一點無為,一身擔當,一段故事,一生淡泊。爭而不爭,得而無得。無住清涼,是則佛心。
【第48句】:【禪心佛語】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么都不順。當你學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順。
【第49句】:“隨緣”是隨順當前的環境,但決不是隨便行事,茍且偷安。做人不但要有“隨緣”的性格,更要秉持“不變”的操守,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是自利利他的良方。
【第50句】:【禪心佛語】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生命的使用權。人生最大的價值就是懂得付出。被人需要的感覺才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51句】:玉在璞中人不識,琢磨方知世上珍。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方露金。看時尋常最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
【第52句】:密乘要以一切戒為根,密戒為果,故說戒猶種子。一說沙彌、比丘戒如種子,菩薩戒如干,密宗戒為果也。(古印度)阿底峽
【第53句】:人間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民國)太虛《怎樣建設人間佛教》
【第54句】:【佛心禪語】戒律是講我們自己怎樣正確與人相處,因此戒律只能律己,不能用戒律強加于人。身口意業是自己的過錯,不能對著人說:“你造口業,你造意業,你造身業。”
【第55句】:【禪心佛語】佛法小竹:衰老,是指一種青春不在的落寞,一種朝氣盡消的沉淪,是生機漸退、死亡逼臨的境地。
【第56句】:【禪心佛語】三士道就象一棟三層樓一樣,下士道是第一層樓,中士道是第二層樓,上士道是第三層樓。
【第57句】:【佛心禪語】《頌投子答月圓未圓》:圓缺曾伸問老翁,石龜銜子引清風。咋朝木馬潭中過,踏出金烏半夜紅。--投子義青。
【第58句】:一個欲望小的人,不一定要達成怎樣的結果,只是按自己的能力,盡力去做,“勝固欣然,敗亦可喜”,不管什么結果,都坦然接受,那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
【第59句】:【禪心佛語】菩提無是處,佛亦不得菩提,眾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第60句】:人生苦短,生命可貴,我們應當做一匹明智的良馬,日益精進,馳騁不息。
【第61句】:根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文化的瓊漿玉液,仿佛一壺陳年的老酒,歷久彌香。
【第62句】:佛性就是理,但不離事用,不壞事相。因此,就理體來講是絕對的;就事相上來講則千差萬別。開悟即是在一切的事相上,悟到絕對的空性。慧律法師
【第63句】:我們生活在塵世中,什么人都可能遇上,什么事都可能碰上,會有人說你好,也會有人說你不好。但只要我們做人做事問心無愧,就不必執著于他人的評判。
【第64句】:結婚后,他天天見到你,睜開眼你就在他身邊,閉上眼你還是在他身邊。
【第65句】:【禪心佛語】釋圓一共注了五次水,杯子終于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
【第66句】:【佛心禪語】「魔心」,叫你看什么都不順眼。「佛心」,叫你看什么都要順眼。
【第67句】:【禪語人生】在爭取正義的奮斗中,我們唯一的報賞只是一個機會。你不必指望你明天即將會有這個機會,而是必須努力不懈。
【第68句】:有時候口頭語言比書面語言含義精深,有時候書面語言比口頭語言含義豐富,這正是語言的魅力所在。
【第69句】:【佛家禪語】佛教的真理猶如虛空,比如虛空既遍于一切萬法,又超越一切萬法一般。無處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俗諦,是遍于一切而立;勝義諦,是超越一切而言。
【第70句】:【圣經文案】499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11:15下)
【第71句】:【佛語摘抄精選】不當粗言,言當畏報,惡往禍來,刀杖歸軀。(《法句經》)
【第72句】:【禪語人生】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第73句】:【禪心佛語】成功了,確實不容易,也許它蘊含了我們半生的心血,既然成功的果實來之不易,就讓我們多一點居安思危的意識,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吧。
【第74句】:心與理會合,則得法歡喜;這種歡喜不是從顛倒而生,是常住真實的法樂。
【第75句】:上帝問來人:要名還是要利?只給一樣。來人答:要名。上帝又問:為何要名不要利?來人大笑:你傻呀,這世道,有名還怕利不來嗎?
【第76句】: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適可而止,這是一種明智之舉;同時不要貪得無厭,因為想得到的東西越多,失去的東西往往也越多。
【第77句】:【禪語人生】由于你不可能做到你所希望做到的一切,因此,你就應當做到你能夠做到的一切。
【第78句】:【禪心佛語】身心只是指生命現象,而名色法則是指一切的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也包括無生命的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等,在范圍上比身心要廣得多。
【第79句】:我們雖然很渺小,好比滄海一粟,但我們千萬不要小覷這一粟之心力,不要輕忽生活中之每一件小事。正是這些小事,如同階梯,將我們升向生命之高處。
【第80句】:法師對信眾,最好不遠不近。譬如地球距離太陽即是不近不遠,所以適宜生存人居。過近則日光暴烈炙烤;過遠則日照不足,陰冷酷寒:皆不宜生命生長。
【第81句】:佛陀之語旨在說明:男女欲愛不凈,是生死煩惱的根源。我們不提倡禁欲,但沉湎情色總不是明智之舉。
【第82句】:【禪心佛語】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三心若已了,體相即是用。心清水現月,意定蓋蒼穹。
【第83句】:【文案基地經典禪語】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最適合于自己的生活,一切外界的誘惑與熱鬧對于他就的確成了無關之物。
【第84句】:【佛心禪語】自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怕誤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六世達賴.倉央嘉措.
【第85句】:【禪語人生】心理健康很重要;有個性但不張揚,扎實工作不輕易抱怨,正視自己缺點,正視自己缺點,坦誠接受別人意見。
【第86句】: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維摩經》卷上,菩薩品
【第87句】:【禪心佛語】人生最可憐的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卑。人生最大的痛苦是癡迷。
【第88句】:存心要公,行事不必出于己為是,以他為非。則愛惡異同不生于心,暴慢邪辟之氣,無自而人矣。(宋)山堂禪師(《禪林寶訓》)
【第89句】:為令眾生,心滿足故,內外悉舍,而無所著,是則能凈檀波羅蜜。《華嚴經》卷十八,明法品
【第90句】:【禪心佛語】傳統上,我們把出離心解釋為厭離輪回痛苦、追求解脫安樂的心。痛苦由執著而來,所以我們實際要遠離的是執著。
【第91句】: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忻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筠州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第92句】:【禪語人生】以圣賢之道教人易,以圣賢之道治己難;以圣賢之道出口易,以圣賢之道躬行難;以圣賢之道奮始易,以圣賢之道克終難。
【第93句】:【心靈禪語】煩惱的心情,懲罰的是自己,不開心的日子,是把自己打折處理了,上蒼只眷顧那些堅強的人,不放棄信仰的人,快樂只圍繞那些知足的人。
【第94句】:【禪心佛語】如果很喜歡很喜歡一個人,那么,保持一個朋友的距離就夠了,這樣可以一輩子。千萬不要奢望靠近,人一旦有了貪欲,就注定要失去。
【第95句】: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第96句】:【佛心禪語】追求外在的浮華是一種誘惑,當用心去沉淀的時候,外在的浮華只不過是跳梁小丑一樣的角色,真正有魅力的是那顆至真至純的心。
【第97句】:【禪心佛語】那些能找回的東西,從沒丟失過;那些丟失了的東西,或許從未真正擁有。
【第98句】: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五處,陰行而默到,所往如響應。欲、色、無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種隨本像,自然報如影。《法句經》卷下,生死品
【第99句】:【禪心佛語】大凡宇宙萬物,都存在著正、反兩面,所以要養成由后面、里面,甚至是由相反的一面,來觀看事物的態度。
上一篇:哲理語絲-經典文案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