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báiyītiānshǐ。即是穿白大褂的護士。意思是說:她們純潔、善良、富有愛心;她們救死扶傷,童叟無欺。她們被比喻為是奉上帝的差遣到人間來治病救人的天使。人們都喜歡把護士比喻白衣天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白衣天使的英雄事跡100字(錦集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衣天使的英雄事跡100字1
“舍己為人,甘于奉獻”!每一位人民英雄都會把這句話當做自己的責任與使命。
每次面對危險,絕不退縮,勇敢往前沖!最近,醫生就很好地展示了這一點,也真正告訴了我們,醫生就是我們的生命衛士!現在,是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期,就在昨天,全國又增加了2000多確診病例。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僅用10天就建設完成,但僅僅幾個小時,上千張病床一下子就擠滿了“冠毒”病人。現在的武漢,可以說就是個有巨大威力的“病毒大炸彈”,整個城市隨時面臨病毒危機。盡管這樣,白衣天使們依舊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他(她)們帶著N95口罩,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與頭套沖進戰場,這個場景與“非典”爆發期一模一樣。白衣天使們如此努力,他們的名字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含義。他們是上天派來的穿著白衣大褂的天使,他們用自己高超的醫術,把病人從病毒手中搶救出來,并最終消滅病毒。他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就像歌曲里唱的一樣“......
汗水濕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為了誰,為了秋的收獲,為了春回大雁歸。”就在這個病毒發生地——武漢,他們正在用滿腔的熱血唱出青春無悔,此生無憾!前幾天我看到了一句話和兩張照片,使我深受感動。一句話,是鐘南山院士說的,“現在病毒十分嚴重,請大家盡量不要去武漢!”可是他自己卻立下戰書,前往武漢,研究病毒,他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肯定不是!他是不顧自己的生命去打仗呀,他已經84歲了,早就該退休了,可是見祖國有難,便奮不顧身沖上前線,這!就是愛國!一張照片,是五個醫生一起躺在地上睡覺,他們沒有脫下“戰衣”,微弱的燈光照在他們臉上,看著十分讓人心疼,他們在大過年的不想回家嗎?不想見見自己的愛人與家人嗎?對!他們想,可為了抗擊病毒,他們便放下了自己家里的一切。
另外一張照片是一個大學畢業不久的漂亮姐姐的臉上,被N95口罩兒留下了深深的、紅紅的印記。在戰場上,N95口罩一定要戴,但戴久了就會產生印跡,而且會很疼,為了治病救人,他們情愿戴上。為了抗擊病毒,為了我們大家的安康,白衣天使們奉獻出了一切,他們是我們的生命衛士!我們要尊重和愛戴他們,也祝愿他們保護好自己!我們一起加油!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白衣天使的英雄事跡100字2
在抗擊疫情一線,白衣戰士奮勇向前,為生命而堅守;在疫情防控最基層的農村社區,基層干部也挺身而出,守土有責,守土擔責。
為生命的重生而堅守
這里是湖北黃岡最大的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為提高重癥患者的治愈率,對口支援的山東醫療隊在這里建設了第一個ICU病房。幾天前,一位52歲新冠肺炎患者插著呼吸機被轉診到這里,已經出現嚴重的呼吸衰竭狀態,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下,患者的呼吸機能得到很大提升,經評估,已經可以自主呼吸,ICU病房的負責人任xx為他拔掉了呼吸機。
這個聲音是任xx醫護團隊這些天聽到的最鼓舞人心的聲音。大年初一,山東首支醫療隊離開家鄉來到湖北黃岡,半個多月的時間,重癥組60名醫護人員24小時堅守在這間ICU病房里,目前已有36名重癥患者轉為輕癥,25名患者治愈出院。
守土有責一位村干部的“戰疫”日記
白衣戰士為搶救生命日夜堅守,基層干部為守護百姓健康也同樣沖鋒在前。袁少敏,孝感市陡崗鎮袁湖村黨支部書記。袁湖村全村有1100多人。因為距離孝感市區不過幾公里,人員流動性強,春節期間,從武漢返鄉的人員多,一開始,村民們對疫情危害認識不足,人情又大過天,為讓大家不拜年、不串門,老袁挨家挨戶給村民做工作。
在老袁和村干部們的努力下,袁湖村從春節到現在,全村基本做到了不拜年、不祭拜、不串門、不聚餐,取消了7場婚禮壽宴。宅在家里,微信就成了大伙兒交流的通道,老袁又成了7個群的群主,考慮到很多村民不常看微信群,愛刷朋友圈,從1月22日到現在,袁少敏每天一篇日記,把22條防疫知識、措施發在朋友圈里。
老袁日記:今天村民的情緒逐步穩定趨于平靜,都有共同的認識,那就是必須大家團結一心,一齊共同應對。黨員這個時候應該個個走在第一線!
現在,袁湖村很多村民自發加入志愿服務隊,在村口執勤把關。村里組織起50多人的信息員、衛生監督員、志愿者負責垃圾轉運、環境消殺等防疫工作。馬上就要進入春耕期了,怎么樣盡快恢復生產,不耽誤一年的收成,也是老袁當下要操心的事。當了26年的村黨支部書記,又是一名退伍老兵,老袁說,他有責任有信心帶領群眾,一起打贏這場戰役。
白衣天使的英雄事跡100字3
同呼吸,共命運。這句話用來形容齊聚武漢的白衣天使們最恰當不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來襲,打亂了許多人的過年節奏。不少人獲得了超長假期,但呼吸科的醫護人員卻還沒來得及多吃幾頓餃子,就沖上了戰“疫”最前線。
“因為我是中華護理學會內科專委會的,在武漢有很多同仁。疫情一開始,我就非常關注武漢的情況。據我所知,大年三十那天就有醫療隊來武漢援助了,從那一刻開始,我就做好了準備。”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護士長王雯說。
時刻準備著。明明前方有危險,但號角響起時,依然選擇披上戰衣。“本身這次新冠肺炎就是屬于呼吸科感染科的領域,所以我們全國第一批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大多是相關領域的。碰上了這種大災大難,我們肯定是使命在肩,義不容辭。”王雯坦然地說。
醫生守在抗疫的第一線,離不開護士瑣碎而繁重的護理工作支持。“來之前,其實心里也有過預估,但并沒有想到這么辛苦。雖然我本人曾經也參加過抗擊非典的斗爭,但這次還是大不一樣。”王雯說。
從防化服到防護服,從手套到口罩,從護目鏡到紙尿褲……這身行頭穿脫不易,全副武裝后的醫護人員先是大汗淋漓,后又在忙碌中用體溫把汗水蒸干,數不清有多少次。
“我清楚地記得接病人的第一個晚上,穿好所有防護裝備后,自己的心率就達到了120。我想這樣不行。首先,大家都是第一次穿,都很不習慣。其次,我們當護士的,心里病人總是第一位的,看到病人有狀況心里就開始起急。所以我就趕緊穩住我的護士團隊說,咱們都慢點走,不能急。”
“一著急一跑,血氧就降低,自己心慌頭暈、照顧不好自己,就不能很好地護理病人。雖然救人心切,但在這個當下,一步一步按流程走,確保萬無一失的重要性不可小覷。”王雯說。
脫下一身“戎裝”的醫生護士,著實讓人心疼。前胸后背,滿是汗漬,護目鏡和N95口罩勒得額頭和面頰上都是壓紋。“我們管這個叫‘天使印記’。”王雯說。
“早上9點的班,我們8點就得開始穿防護服。3點下班的時候,還要和后面的人交接完工作再出去脫防護服。”雖然是6個小時的班,但是加上前后準備和臨時狀況,往往短則8個小時,長則10個小時,他們都沒辦法喝水上洗手間。紙尿褲不見得真能用上,但卻是必備品。
“第一次很難適應,后面慢慢就好了,而且一忙起來,我們其實想不到喝水,也想不到上廁所。說起來,這也算是醫護人員特有的韌性吧。”醫護人員忙到想不起來照顧自己,但那美麗的天使印記卻深深拓印,時刻提醒著世人,有人在那么努力地付出著。
一個護士的日常除了基礎的護理工作,比如觀察病情、輸液、發口服藥、抽血化驗、調呼吸機、看監測等,還負責許多雜事,比如收拾工作區的垃圾、給病人打水等,這還不包括危重癥的突發病情處理。
“我們呼吸科平時在醫院經常處理危重癥病人,都在ICU工作過,所以合作上非常順利,再加上這次來的都是自愿報名的,來的時候都抱著一顆火熱的心,所以大家都特別積極肯干。”王雯作為護士長特別自豪。
醫護人員安心在前方拼命,離不開溫暖堅定的后方支持。“我們大多是北方人,剛來武漢的時候特別不適應。頭天晚上來就覺得特別冷,夜里兩點多院長緊急協調給我們調來了被子和暖氣,這才睡了一個好覺。我們的家人孩子留在北京過年,醫院也一直在照顧、關心他們,真的特別感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