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講排場】(慣)指追求外表的豪華、氣派。
【第2句】:早上,媽媽給妹妹剪指甲,說:“勤人長頭發(fā),懶人長指甲,以后應該學勤快點,那才是好孩子。”(注:人一忙,就顧不上理發(fā),頭發(fā)自然要長了;而指甲呢,如果是忙人,不等長長就會被碰斷的,只有閑人才能留起長指甲。)(河南·內(nèi)鄉(xiāng))
【第3句】:閻王爺不戴帽子——鬼頭鬼腦
【第4句】:真書如立,行書如引,草書如走。
【第5句】:【敗兵之將,不敢言勇】在失敗的情況下,不應該再說大話。 清代《鏡花緣》:“敗兵之將,不敢言勇。雖承賢妹美意,何敢 生此妄想。”
【第6句】:【拒人于千里之外】釋義:形容態(tài)度傲慢,沒有商量的余地。例句:杜秋葵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于是,安天寶只有等下去,等來春到杜秋葵心頭那一天。
【第7句】:星期天,媽媽加班給街道加工廣告,忙得顧不上做飯,讓我和爸爸一起到飯館吃。鄰居阿姨笑著說:“你這是外面撿塊兒板,家里丟扇門。”媽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阿姨說:“你加班掙點錢,他們又要下館子吃,不是太浪費了?”媽媽一聽,趕緊讓爸爸去買菜做飯。(河南·鄧州)
【第8句】:【放魚入海,縱虎歸山】釋義:比喻放走敵人,留下禍根。“魚”又作“龍”。例句:曹操下令軍中日:“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矣。眾將可努力向前。”
【第9句】:一桿沒星的秤——掂不出輕重
【第10句】:【不做網(wǎng)的蜘蛛捉不到蟲】(諺)比喻人付出辛勤的勞動自然就有收獲。也比喻要想逮住對手,必須做好周密的安排。
【第11句】:我心里不舒服,媽媽連問我?guī)茁暈槭裁矗叶紱]吭聲。媽媽火了:“木頭埋在城門口,三年還說話呢,你倒是說呀!”(江蘇·泰興)
【第12句】:【財大通神,勢大壓人】(諺)錢財多了,可以買通神仙;權(quán)勢大了,可以壓眾。舊指錢多勢大,權(quán)錢結(jié)合,天大的事也能辦成。
【第13句】:牽著腸子掛著肚——放心不下
【第14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在民間,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是人們十分熟悉并崇拜的一對至高無上的天神,主宰世界上的一切。其實,這兩位神仙根本不是一家人。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誰亂點鴛鴦譜,把他們二人撮合在一起的?王母的概念在遠古就有了,在《山海經(jīng)》中就記載:“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是狀如人還不屬于人類。在《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中,西王母是人間的國王,不是神仙。東漢后期,道教產(chǎn)生后,天帝和西王母都成了道教所崇拜的神仙。但直到現(xiàn)在,在所有的道教典籍中,都沒有兩位天神是夫妻關(guān)系的記載。天帝是被道士正式奉為玉皇大帝的,道教認為玉皇大帝是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最高,神權(quán)最大。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成為夫妻,源自南宋以后的小說家們。在宋代的《太平廣記》中,還看不到西王母同玉皇大帝有關(guān)系,所以把西王母強行嫁給玉皇大帝的應該是南宋以后的劇作家和小說家。宋、元、明時期,許多文學家皆以王母蟠桃會為題材,寫入小說、戲曲中,如《蟠桃會》、《瑤池會》、《王母祝壽》等,都是那時期的作品。特別是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所描寫孫悟空大鬧蟠桃會的故事,就是對上述劇本的進一步演繹,而且把西王母的戶口從西方昆侖山遷到了天上,并給玉皇大帝作了皇后。從此,兩位本互不相干的神成了夫妻,并千百年來被百姓所認同。
【第15句】:【柳樹上開花——沒結(jié)果】(歇)柳樹開黃綠色的花,結(jié)蒴果;從蒴果中分裂出的種子很小,外面有白色絨毛,隨風飄散,像一團團白色的花朵,人們誤以為柳樹只開花不結(jié)果。結(jié)果:本指結(jié)果實,轉(zhuǎn)指結(jié)局。多指事情沒有好的結(jié)果。
【第16句】:【為朋友兩肋插刀】(慣)指人重友情,為了幫助朋友,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也作“為朋友兩肋扎刀”。
【第17句】:無恥的人臉皮結(jié)實;無病的人身體結(jié)實。
【第18句】:兒媳婦的肚皮——裝孫子
【第19句】:【老鼠鉆書箱——咬文嚼字】(歇)指過分斟酌字句,死摳字眼。 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耗子栽進書簍里——咬文嚼字”。
【第20句】:【茶是茶,飯是飯】(慣)形容飲食很講究,達到了一定的標準。
【第21句】:玻璃蛋子變雞蛋——有一套
【第22句】:【打柴總得先探路】(諺)比喻做事總得要先摸清情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
【第23句】:【水過地皮濕】指占便宜,撈油水,或走過場。鄧友梅《煙 壺》:“在這一帶開店房,免不了接待合字上的朋友,替他們 銷贓,落個水過地皮濕。”孫犁《風云初記》:“官家的事兒,不 過是水過地皮濕,賣個眼前俏就算了!”
【第24句】:看著弟弟的作文本,叔叔笑著說:“作文寫得倒不錯,但怎么像是石灰漿寫文章,盡是‘白字’啊!”(云南·昆明)
【第25句】:星期天,我也想炒個菜露一手,可媽媽卻怕我炒壞了,不答應。爸爸在一旁說:“不是撐船手,不來弄竹竿。他有心學學,就讓他試試!”(江蘇·丹陽)
【第26句】:【白龍瞟娘,必主雷雨】釋義:白龍:“傳說中白色的神龍。(帝)以甲乙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于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北方。”此處借指西方上空出現(xiàn)的白云。五月十三日為白龍生日,謂此日西方出現(xiàn)白云,必有雷雨。例句:五月十三日,為白龍生日,謂“白龍瞟娘,必主雷雨。”
【第27句】:【縮著脖子】(慣)喻做人老實、謹慎、膽小。
【第28句】:【黃連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諺)黃連:常用中藥,味苦。人參:滋補品。黃連味苦而普通,即使救活人命,人們也不認為它有功;人參滋補而貴重,即使吃死人,人們也不相信它是兇手。指人們往往不能真正認識事物真相,甚至認不準功過是非。
【第29句】:【勢敗奴欺主,時衰鬼弄人】釋義:形容權(quán)勢敗落、時運衰退的可悲情景。例句:又想了一回道:“不妨事,大頭在我手里。且待我將息棒瘡好了,也教他看我的手段。不知還是井落在吊桶里,吊桶落在井里。如今且不要露風聲,等他先做了整備。”正是:勢敗奴欺主,時衰鬼弄人。
【第30句】:【軟的欺,硬的怕】(慣)指欺負老實的、軟弱的,害怕厲害的、強硬的。 也作“軟的欺負硬的怕”。
【第31句】:【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下假神】釋義:跟著好人學好,跟著壞人學壞。例句:“要說也是,‘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下假神。’那劉翠香整天跟秀真跑得那么近,還能對秀真說什么好話?”
【第32句】:【國手】“國手”指精通某種技能在國內(nèi)數(shù)第一流的人,也特指人選國家隊的體育選手。不過,足球運動員又稱之為“國腳”。有許多人認為“國手”是現(xiàn)代詞匯,其實古已有之。國手源于古代的一句諺語,本意是指善于下棋的人。有古代諺語為證:“人心無算處,國手有輸時。”意思是再聰明的人,再善于算計的人,也有算不到的地方,國家的一流棋手還有輸棋的時候,意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其中“圍手”就是指的善于棋弈的大家。后泛指國人中的佼佼者,指才能、技藝出類拔萃的人。如中國派出參加世界中學生奧林匹克數(shù)學競賽的選手也稱國手。
【第33句】:穿冬衣戴夏帽——不知春秋。
【第34句】:鱷魚的眼淚——可憐不得;假慈悲;掩蓋不了兇相
【第35句】:下棋不語,落子不悔。
【第36句】:【大處不算小處算】(慣)指大的方面下在乎,卻在小的地方精打細算。
【第37句】:【打開場鑼鼓】(慣)原指戲曲開場前敲一陣聚眾鑼鼓。比喻在進行某活動之前造聲勢。 也作“敲開場鑼鼓”。
【第38句】:【愁人苦夜長】(諺)指憂愁煩悶的人,一到夜里,會覺得更加愁苦而難熬。
【第39句】:【能書不擇筆】(諺)書:書法。指書法高手不在乎毛筆的優(yōu)劣,憑的是他寫字的功力。
【第40句】:【踩著鼻子上臉】見“登鼻子上臉”。
【第41句】:耗子啃皮球——嗑(客)氣
【第42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慣)譏諷人心氣太高,想得到根本得不到的東西。 也作癩蛤蟆想天鵝肉吃。 癩蝦蟆妄想天鵝啖。
【第43句】:【兩耳不聞窗外事】(慣)指人不關(guān)心外界的事情。 也作“兩耳不聞天下事”。
【第44句】:爺爺要澆花時,一會兒叫奶奶去幫忙拿水壺,一會兒又吩咐奶奶去放水。奶奶不耐煩地說:“你呀,吹簫還讓別人幫你捺眼,自己凈圖省事!”(安徽·宣州)
【第45句】:【吊肉跌死貓】肉吊著引誘貓?zhí)饋碜ィゲ恢K于跌 死。指欺騙性的引誘,吊胃口,給誘餌而又不讓得到。記 錄:“你要能贏錢,那賭場的老板吃什么?那是吊肉跌死貓 的地方,結(jié)局只能是傾家蕩產(chǎn)。”
【第46句】:輪到第五組做值日,他們互相推脫,一個個溜走了。下午,老師發(fā)現(xiàn)后說:“你們比其他組還多兩個人呢,這真是‘龍多不下雨,人多不干活’啊!”(河南·寶豐)
【第47句】:【鏡子】“鏡子”,人們天天在使用,它是怎么被發(fā)現(xiàn)的呢?當然,水是天然的鏡子,有詩曰:投石刺破水中天;有寓言日:猴子撈月亮。講的都是水的照影作用。那么,作為實物的鏡子,是怎么來的呢?它經(jīng)歷了石鏡、銅鏡、玻璃鏡三種形態(tài)。據(jù)傳說,女媧補天時得到一種黑曜石,經(jīng)打磨而成石鏡,這便是最早的鏡子。這種上古時期傳說的石鏡,被現(xiàn)代技術(shù)所證實,裝修用的大理石、花崗巖經(jīng)過拋光后都光亮如鏡。第二種形態(tài)金屬鏡隨著青銅器的發(fā)明而產(chǎn)生,有出土實物為證。從出土的銅鏡來看,唐代較多。當時,銅鏡已較普及。史書有載,魏征諫唐太宗李世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文物和史料記載相印證,那時銅鏡已經(jīng)相當普及。直到近代玻璃的發(fā)明,取代了金屬鏡。
【第48句】:【皇帝】“皇帝”是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的稱號。 “皇帝”這個稱號始創(chuàng)于秦始皇。夏、商、周三代,既沒有“皇”,也沒有“帝”。夏朝稱“后”,商、周都稱“王”。春秋時期,諸侯無論爵位高低,通稱國君;后來,周王勢力衰落,諸侯兼并,齊、楚、燕、韓、趙、魏、秦都先后稱王,甚至中山小國也稱起王來。秦王贏政統(tǒng)一六國,結(jié)束了戰(zhàn)國紛爭的局面。但贏政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采上古帝位號,號日皇帝。”“朕”成為皇帝自稱的專用詞,也是由秦始皇開始的。歷史上雖然對秦始皇褒貶不一,但他確實是“千古一帝”。
【第49句】:【拉下水】(慣)比喻用卑鄙的手段使人上鉤,迫使其同流合污。 也作拉人落水。 拖下水。 扯下水。
【第50句】:【按著三眼一板】(慣)板、眼:民樂和戲曲中的節(jié)拍,每一小節(jié)中最強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比喻言行有條理、合規(guī)矩,一絲不茍。
【第51句】:斜門縫里看人——怎么看,怎么歪
【第52句】:【肚飽眼里饞】(慣)肚子已經(jīng)吃不下了,可看著食物還想吃。形容人嘴饞貪吃。
【第53句】:【差著十萬八千里】孫悟空一個跟頭能翻十萬八千里,事 出《西游記》。此語指相差太大。成語:大相徑庭。海外梁 厚甫《海客隨筆》:“有時談到某一政客的出身和背景,與事 實之相去,如十萬八千里,也沒有加以糾正的人。”
【第54句】:【一竿子插到底】釋義:比喻說話或做事一直貫徹到底。“插”又作“扎”、“捅”、“撐”。例句:不論大小事,一言既出,便唯恐落空,要一竿子插到底,必求落實。
【第55句】:水上的鴛鴦———刻也不離開;形影
【第56句】:【使喚什么馬,用什么鞭子】采取相應的方法。韓志君等 《古船·女人和網(wǎng)》:“我暴,是對你,啥馬,用啥鞭子!”
【第57句】:扒著軟梯上飛機——高攀
【第58句】:【治標不治本】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古華《浮屠嶺》:“江 西買牛,只是一次橫財,治標不治本。浮屠嶺人家要正經(jīng)過 上好日子,功夫還要花在田土里頭。”
【第59句】:【長痛不如短痛】(諺)本指長期受著慢性疾病的折磨,不如下決心忍受一時劇痛徹底除掉病根。比喻為了避免長期的不快或麻煩,不如痛下決心予以解決掉為好。
【第60句】:【好客主人多】(諺)好客:有錢人。指對有錢的客人,愿以主人身份接待的就多。
【第61句】:我十歲生日那天,親戚們給我買了許多禮物。媽媽說:“真是人情不隔年,一錢還一錢。”(江蘇·寶應)
【第62句】:【八百畝地的一棵苗——獨生】(歇)八百畝的地里只生出了一棵苗。指獨生的子女。
【第63句】:【有情那怕隔年期】(諺)感情深厚的男女,即使相約來年再見,也會耐心等待。指真正的情愛經(jīng)得住時間考驗。 也作“有情不怕隔年約”。
【第64句】:我打算星期天上午洗衣服,可到吃午飯時還沒動手洗。媽媽批評說:“你是半夜說起五更走,天亮還在大門口,光說不做呀!”(山東·青島)
【第65句】:吃豹子膽長大的——兇惡極了
【第66句】:【虎毒不食子】見“大蟲惡殺不吃兒”。
【第67句】:兩個婆娘一面鑼,三個婆娘一臺戲。
【第68句】:我做事,常常是事沒辦成反倒惹出麻煩來。媽媽批評我:“你呀,真是吃一碗,拉一炕,還甩了一窗臺子。”(河北·藁城)
【第69句】:【大不正則小不敬】(諺)長輩行為不端正,小輩就不會敬重他。指小輩的不敬,是由于長輩的不自重。
【第70句】:耕地里背口袋——有種
【第71句】:【種大煙的多,抽大煙的多,種高梁的多,吃高梁的多】釋義:大煙:鴉片。比喻提倡什么,什么就多。例句:俗語說:“種大煙的多,抽大煙的多,種高梁的多,吃高梁的多。”共產(chǎn)黨提倡人人當好人,所以好人就多。
【第72句】:【干榆濕柳,木匠見了發(fā)愁】釋義:木匠也難對付干榆木和濕柳木。比喻人頑固,不好對付。例句:俗話說,“干榆濕柳,木匠見了發(fā)愁。”依我看,陸隊長就是個榆木墩子,早就風干了,再鋒利的鋸子也劈不開!
【第73句】:【誰人不知,哪個不曉】(慣)形容名氣很大,誰都知道。 也作“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第74句】:林子幫人打群架,嘴被別人打得血流不止。他媽半是心疼半是怨恨地說:“不虧,身單力薄,自己一屁股屎還擦不凈,還想去替別人擦!”(河南·南陽)
【第75句】:爸爸總是愛批評我飯前不洗手,而他自己也有這個毛病。媽媽說:“我看你是烏鴉落在豬身上,不知道自己也黑。”(河南·正陽)
【第76句】:紙上畫大炮——打不響
【第77句】:【 —傳十,十傳百】消息傳播迅速。成語:不脛而走。臺灣 吳濁流《先生媽》:“于是一傳十,十傳百,所以他的名聲傳得 極其普遍的。”
【第78句】:【 加拿大,大家拿】模仿“加拿大”國名的讀音,加以變通, 諷刺私拿公物的現(xiàn)象。或說:外國有個加拿大,中國有個大 家拿。《隨筆》(1995,1):“他和他學生的財物,則當然變‘加 拿大’為‘大家拿’,被覬覦者乘機占為已有。”
【第79句】:【一人得道,雞犬飛升】原指宗教修行,功德圓滿。借指某 一人成功,有關(guān)的人均得到好處。姚雪垠《李自成》:“這事 一辦成.你就一步登天。你們一家人的日子也馬上苦盡甜 來。古語說得好:一人得道,雞犬飛升。”
【第80句】:缺嘴少耳朵——又聾又啞
【第81句】:小偷進牧場——順手牽羊
【第82句】:【雞抱鴨子——干忙活】(歇)抱:孵。干:徒然,白白地。忙活:急急忙忙地做活,指白忙一場。 也作雞孵鴨子——干著忙。 雞孵鴨子——白忙乎。
【第83句】:【心急碰上熱豆腐】(慣)指心里正著急,偏又碰上麻煩事。也比喻心里存不住話,聽到什么說什么。
【第84句】:【沙龍】“沙龍”泛指文學、藝術(shù)等方面人士的小型聚會。近幾年,“沙龍”一詞風靡全國。那么,它來自哪里呢?它是一個外來語,是法語的音譯。 17世紀末18世紀初法國巴黎的文人和藝術(shù)家常接受貴族婦女的招待,在客廳集會,談?wù)撐膶W藝術(shù),互相誘發(fā)靈感,無拘無束,生動活潑,促進創(chuàng)作質(zhì)量。 “沙龍”遂成為社會交往中的高雅的活動場所的稱呼。西風東漸,前幾年傳人中國,風靡一時,如“藝術(shù)沙龍”、“青春詩派沙龍”等。后來向其他領(lǐng)域擴展,如“企業(yè)家沙龍”、“攝影沙龍”、“美術(shù)書法沙龍”。大學生里的“英語角”為了趕時髦,改稱“英語沙龍”,公園里的“戲曲沙龍”等,不一而足。
【第85句】:一天下午,我回到家見媽媽給我做了一件棉襖,就故意問媽媽是誰給我做的。媽媽說:“你的大娘有幾個,誰給你做過一件衣服?”我說:“嬸子一大群,不如親娘一個人,你不給我做誰給我做?”(河南·虞城)
【第86句】:老虎吃爆豆——略崩脆(說話干脆)
【第87句】:口袋里抓兔子——穩(wěn)拿
【第88句】:【沒吃鮮魚口不腥,沒做壞事心不驚】(諺)不吃魚,嘴上就不會沾上腥味;不做虧心事,自然就不會心驚肉跳。指人不做虧心事,就會心安理得。 也作“不吃魚,口不腥”。
【第89句】:濕柳做橋——歪歪扭扭
【第90句】:【孩子沒娘,說來話長】見“從小離娘,到大話長”。
【第91句】:【說大話做小事】(慣)指話說得很響亮,行動卻跟不上。
【第92句】:跳上舞臺湊熱鬧——逢場作戲
【第93句】:爸爸下崗后,想買一臺玉米營養(yǎng)面條機,又怕生意不好,猶豫不決。媽媽鼓勵他說:“樹是人栽的,路是人開的,試一試吧!”(山西·平陸)
【第94句】:【天無絕人之路】謂總有辦法可想。朱自清《背影》:“事已 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第95句】:冬天不戴帽子一凍(動)腦
【第96句】:野馬脫韁——橫沖直撞;沒法收回
【第97句】:【剩飯炒三遍,狗都不吃】(諺)已炒過多遍的剩飯狗也不吃,何況人。比喻講話寫文章如果沒有新意,只是一味重復,就會惹人生厭。
【第98句】:【和尚哭丈母——多攬這層閑】(歇)攬:兜攬,拉到自己身上。和尚不結(jié)婚,沒有岳母。指多管閑事。
【第99句】:【屎殼郎戴花——臭美】(歇)本指又臭又美,轉(zhuǎn)指人故作姿態(tài)顯示自己漂亮,惹人厭惡。常含譏諷意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