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那天,奶奶知道我作業沒寫完又去玩兒,就生氣地說:“小孩子,不用心,不知書上有黃金;但知書上黃金貴,高照明燈下苦心。去呀,好好學呀!”(河南·孟州)
【第2句】:飛機艙里伸出個巴掌來——高手
【第3句】:鴨腳上扣銅鈴——響當當;當當響
【第4句】:【狗攬三堆屎】貪多務得,把住不放。清代《醒世姻緣傳》: “你若不茁茁實實的說與他,狗攬三堆屎,有了和尚他還有 寺哩!什么是看長的人!”
【第5句】:【臘月生的,凍手凍腳】釋義:臘月天冷,凍手、腳。“凍”與“動”諧音。比喻人手腳不老實,好動。例句:我對耿大田說:“你這個人,臘月生的,怎么老是凍(動)手凍(動)腳呢?”
【第6句】:【鼻子里插大蔥——裝象】(歇)象:諧“相”。指裝模作樣,欺騙人。 也作“鼻子插蔥——充象”。
【第7句】:【乳老鴉笑話豬兒足——原來燈臺不照自】(歇)乳老鴉:小老鴉。 本指小老鴉笑話小豬的足黑,轉指人只看別人的短處,看不見自己的短處。常含譏諷意味。
【第8句】:【秦椒炒豆腐——外面辣,里面軟】(歇)秦椒:細長的辣椒,非常辣。辣:本指味辣,轉以形容人厲害。軟:本指柔軟,轉以形容人柔和慈善。比喻人外表很嚴厲,內心卻柔和善良。
【第9句】:【兵對兵,將對將】(慣)指較量的雙方勢均力敵。
【第10句】:老鼠吃漿子——只夠糊口
【第11句】:【天上掉餡餅】(慣)比喻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或好處。也比喻不可能實現的好事。
【第12句】:羊兒叫狼——咩咩咩(慢慢慢)
【第13句】:姐姐鼓勵正學裝潢設計的弟弟說:“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只要腳踏實地地干,就會越來越有出息。”(湖北·鐘祥)
【第14句】:【十個孩子九隨母】(諺)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緊隨母親的。指孩子跟隨母親的時間長,脾性、志趣等總是受母親的影響大。
【第15句】:【麥糠底下走水】(慣)麥糠底下流水,表面上看不出來。比喻暗中行事。
【第16句】:【外好里丫槎】(慣)丫槎:樹枝歧出的樣子。形容人表面上隨和寬厚,內心卻復雜,讓人捉摸不透。 也比喻對外人好,對自己人苛求。
【第17句】:怒畫竹,喜畫蘭,不喜不怒畫牡丹。
【第18句】:我們班有些同學常常是玩夠了再寫作業,總要忙到半夜三更。老師半是生氣半是心疼地說:“你們啊,早不忙,夜心慌,半夜還要爬起來補褲襠。日子長了,學習搞不好,身體也要垮呀!”(四川·德陽)
【第19句】:【吃瓜子吃出個臭蟲來——啥仁都有】見“嗑瓜子兒嗑出個臭蟲來——什么仁兒都有”。
【第20句】:草船借箭——滿載而歸;巧用天時
【第21句】:【七巧板】“七巧板”是孩子們的益智玩具,在現代社會長大的孩子,絕大多數都玩過七巧板。“七巧板”還被制成各種花色圖案,還走出了國門,在國外被稱為“唐圖”,“唐”代表中國,類似于“唐裝”、“唐人街”一類的稱呼。“唐圖”被李約瑟稱為“東方最古老的消遣”。那么,七巧板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傳統七巧板源于宋代的“燕幾圖”。所謂“燕幾”,同“宴幾”,就是請客人吃飯的小桌子。宋朝有一位叫黃伯恩的人,對幾何圖形很有研究,而且熱情好客,他首先發明了一種用六張小桌子組成的宴幾。后來有人又增加了一小幾,把它改進為七張桌子組成的宴幾。七張宴幾可遵循七巧板“勾股法”設計原理,視賓客的多少,任意拼成不同形狀的桌面。比如三人拼成三角形,四人拼成方形,六人拼成六方形等,這樣用餐時人人方便,氣氛更好。這就是傳統七巧板的雛形,為后世的拼圖玩具開創了先河。后來,明朝戈汕依照“燕幾圖”的原理,又設計了“蝶翅幾”,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幾組成,拼在一起呈蝴蝶展翅狀,分開則可拼出一百多種圖形。現在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幾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可以說七巧板最初的確是用桌子擺出來的。
【第22句】:【敢怒而不敢言】這一俗語的意思是心里憤怒但嘴上卻不敢說。此典出自唐代杜牧《樊川文集·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阿房宮”是秦朝的宮殿,且早已被焚毀,杜牧何以想起要作此賦。原來,唐敬宗(李湛)時,大修宮殿,以致朝政昏亂,民不聊生。大詩人杜牧為了維護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借助揭露秦朝統治者大修防房宮的奢侈荒淫,對唐敬宗進行諷諫,借古諷今。看來,杜牧也是敢怒而不敢言,顧此而言彼。杜牧的《阿房宮賦》中寫道:秦始皇應以自己的心去體會千萬人的心。秦人喜愛奢侈豪華,臣民百姓也都思念自己的家園。為什么把錙銖一般微小的東西都掠奪干凈,卻像泥沙一樣地去使用!使支撐棟梁的柱子多于田里辛勤勞動的農夫;梁上的椽子比織布機上的織女還多;一顆顆的釘頭比糧倉里的谷粒還多;縱橫的欄桿比九州的城郭還要多;雜亂的管弦樂器聲音超過了集市上人們的說話聲。統治階級這樣的窮奢極欲,天下臣民嘴上不敢說,心里卻滿懷著無比的憤怒….|
【第23句】:【生姜】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郎中開藥方。姜不僅是調味佳品,還是驅寒治病的良藥。據傳,生姜是神農發現并命名的。一次,神農在南山采藥,誤食了種毒蘑菇,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樣,吃什么藥也不能止痛,就這樣他倒在一棵樹下。等他慢慢蘇醒過來時,發現自己躺著的地方有一叢尖葉子青草,香氣濃濃的,聞一聞,頭不暈,胸也不悶了。神農順手拔了一把,拿出它的塊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涼。過了一會兒,肚子里咕嚕嚕地響,泄過后,身體全好了。他想這種草能夠起死回生,我給它取個好名字吧。因為神農姓姜,就把這尖葉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能夠使神農起死回生,很神奇。神農氏一生嘗百草,為民造福。
【第24句】:【縛虎容易放虎難】見“伏虎容易縱虎難”。
【第25句】:我一邊吃瓜子一邊對爸爸說:“瓜子快要壞了。”爸爸笑著說:“要壞到肚里去了吧!”(江西·宜春)
【第26句】:理發不用刀子一光推
【第27句】:【 秋后的螞蚱,蹦不了幾下子】接近滅亡,拖延的時間不會 很長了。類似的:秋后的螞蜂命不長/秋后的蚊子,飛不了 幾天。傳記圖書:“他自己講過,自己是秋后的螞蚱,蹦不了 幾天了。他現在想的,只是如何盡人子的一份孝道罷了。”
【第28句】:【 平地栽跟頭】在順利情況下遇到挫折。《在和平的日子 里》:“在殘酷的戰爭中都沒有后退的人,如今可就過不下去 了!俗話說,‘平地栽跟頭’,一點都不假啊!”
【第29句】:【手把著頭稍——自領】(歇)頭稍:即頭梢,指頭發。指自己愿意接受。
【第30句】:【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釋義:指太陽落在云層里,后半夜一般要下雨。例句:看來,今天是不該走了。諺語說:“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這也是天意呀!
【第31句】:【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一樣的,不分彼此。張賢亮《男人 的風格》:“俗話說,手心也是肉,手背也是肉。在我眼里,全 體人民一律平等!”
【第32句】:街上賣笛子——自吹
【第33句】:【狼上狗不上】(慣)形容人心不齊,步調不一致。
【第34句】:【從小看大,三歲看老】(諺)指人一生的好壞作為,在其三歲時就能看出端倪。 也作“從小看大,從幼觀老”。
【第35句】:【一言抄百總】(慣)一句話總括所有內容。猶言“總而言之”。
【第36句】:【 貓兒眼,時時變】貓眼隨陽光強弱不斷變化。借指情況 多變,難以捉摸。成語:變幻莫測。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 傳》:“申耀宗是貓兒眼,看時候變。”
【第37句】:勞動是食欲的父親,是消化的祖父,是健康的曾祖。
【第38句】:犬守夜,雞司晨——各盡其能
【第39句】:【不爬山的不知山高,不下海的不知水深】釋義:說明親身經歷過才有體會。例句:這六十一戶一成立起家屬小組,樣樣事都走在前頭。不爬山的不知山高,不下海的不知水深。他們受過大苦,翻過身來也懂得今天的甜,就有一股使不完的勁兒。
【第40句】:【 拔了蘿卜眼兒在】位置仍然存在,基礎沒有損失。眼兒, 也說:窟窿。沈從文《長河》:“是的,肥水不落外人田,拔了 蘿卜眼兒在,占了小小便宜,少了什么!”
【第41句】:【鐵公雞】“鐵公雞”形容人極其吝嗇小氣,一毛不拔。鐵公雞的來歷,與一毛不拔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興起了很多哲學流派。墨子是墨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意即要兼相愛交相利。可是當時另一位哲學家楊朱卻講究“貴己”,他的主張強調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的生存與利益,人人為己但不侵犯他人。孟子對楊朱學說頗不贊同,《孟子·盡心上》記載:“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意思是說如果從楊朱身上拔下一根汗毛就能有利于天下,楊朱也不會這么去做,真是一毛不拔。孟子將楊朱利己學說揭示得淋漓盡致,“一毛不拔”這一成語就源于此。一毛不拔的行為,被后人形象地喻為“鐵公雞”。因為鐵鑄的公雞,可拔不出一根毛來。清代小說《七俠五義》中就描述了一個鐵公雞的故事。有一個人叫卞龍,他自稱是鐵公雞,生性刻薄,一毛不拔。若非怕自己餓死,連飯也是不吃的。他的兒子也是如此,真是家傳的吝嗇。這一詞語在清代已經較為流行,人們爭相傳誦,很多作品都反復提及鐵公雞。“鐵公雞”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由于它形象生動,至今使用頻率頗高。
【第42句】:刀砍大海水——難舍難分
【第43句】:【吃蔥吃蒜不吃姜】釋義:指頭腦不發熱,做事有主張。例句:江大隊長,算你能說。可我張小七吃蔥吃蒜不吃“姜”!我可不打腫臉充胖子。
【第44句】:豹子見了餓狼——個比一個兇
【第45句】:洗碗時,我要把半碗剩米飯倒掉,媽媽看見了說:“真是有粒黃豆支著牙,不知道姓啥了。不能倒!”(新疆·烏魯木齊)
【第46句】:【吃一塹,長一智】(諺)塹(qian):阻斷交通的壕溝,比喻挫折困難。 受到一次挫折,就會增長一分見識。 也作“經一失,長一智”。
【第47句】:【有恩不報非君子】釋義: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意謂得到了別人的好處,一定要報答。例句:“有恩不報非君子,我‘雷神爺’走遍天涯海角,他忘不了你這個女中豪杰!”
【第48句】:【 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原為商店謹防假冒的用語,引申為 唯一的意思。成語:獨一無二、絕無僅有。老舍《四世同 堂》:“說真的,她的咖啡,點心,和招待的殷勤,到底是只此 一家,并無分號,在咱們這條胡同里!”
【第49句】:進了籠的烏——翅膀再硬也飛不了
【第50句】:【好借債,窮得快】(諺)喜歡借債的人,借得容易花得快,加上付出的利息,必然很快變窮。指生活中寧可艱苦度日,不可輕易借債。
【第51句】:【惹虱子頭上撓】(慣)比喻自找麻煩。
【第52句】:羊毛出在羊身上——都是你的;勿吃虧;一份賬
【第53句】:伸腿瞪眼兒——要死了
【第54句】:【只比葫蘆多個嘴】(慣)形容人不愛說話。
【第55句】:【下夾子】(慣)比喻設下埋伏抓人。
【第56句】:掌秤桿的報數——句句有分量
【第57句】:【能屈能伸大丈夫】(諺)能屈能伸:既能彎曲也能伸展。比喻在失意時能承受屈辱,在得志時能施展才干的人才是好男兒。 也作能伸能屈,方是丈夫。 能硬能軟,方為好漢。
【第58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諺)尺比寸長,但要和丈比,它就短了;寸比尺短,但要和分比,它就長了。比喻人和事物的優勢都不是絕對的,有所長,也就必定有所短。
【第59句】:墳地里冒青煙——陰陽怪氣
【第60句】:我在四處尋找我的鋼筆。媽媽問我:“什么丟了,打破了腦袋地找?”(湖南·保靖)
【第61句】:茶館里的買賣——滴水不漏;點滴不漏
【第62句】:【只有糊涂官,沒有糊涂案】(諺)只有判錯案情的糊涂官,沒有毫無線索、不明不白的案件。指案件本身是既成的事實,只在于判案官員的能力高低。
【第63句】:【寧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諺)寧愿受苦受累,也不沾羞蒙辱。指肉體上的苦累無所謂,關鍵是不可使人格受到玷污。
【第64句】:【碰到南墻不回頭】見“撞倒南墻不回頭”。
【第65句】:草鞋上拴珍珠——不值得
【第66句】:【 以不變應萬變】謂拿定主意,沉著應付。臺灣《吳濁流小 說選》:“思源的意思是,這個時候討論這些,實在無濟于事, 應該等到接受后再計議,此際最好是冷靜,以不變應萬變為 上策。”
【第67句】:馬籠頭給牛戴——生搬硬套
【第68句】:【中暗箭】(慣)中:受到。比喻被別人暗中傷害。
【第69句】:扯旗桿放炮——生怕別人不曉得
【第70句】:【兩虎相斗,必有一傷】比喻強者相斗,終有一方失敗。明 代《三國演義》:“今兩虎相斗,必有一傷,須誤了我大事。吾 與你二人勸解,休得再論。”
【第71句】:【人情若像初相識,到底終無怨恨心】(諺)人和人的相交,最后如果能夠保持初識時的那股熱情,就不會彼此怨恨了。指人情往往善始不能善終,開始相親,久后相怨。
【第72句】:【傻公子,好奉承】(諺)愚蠢的公子少爺,最愛聽向他吹捧討好的話。指凡是愛好人們奉承的人,實質上都屬傻公子之流。
【第73句】:猴子看果園——監守自盜;越看越少
【第74句】:【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諺)文武舉:科舉時代的文舉人和武舉人。田秀才:種莊稼的行家。三年考個舉人容易,十年成個種田行家很難。指學成種田行家實在不易。
【第75句】:【 一鳥進林,百鳥無聲】指肅靜,因出現威懾力量而不敢講 話。林,也說:山。成語:鴉雀無聲。古華《芙蓉鎮》:“漸漸 地,只要她一在街上出現,人們就面面相覷,屏聲住息。真 是一鳥進林,百鳥無聲,連貓狗都朝屋里躲。”
【第76句】:【卷起毛邊說光邊】毛邊,指紙的邊緣不整齊。謂掩蓋缺 點,只說優點。《人民日報》(1981,8,29):“有些文章則是卷 起毛邊說光邊,最后不輕不重、不疼不癢捎上幾句,末尾還 來個‘總之,瑕不掩瑜’云云。”
【第77句】:【教奢易,教儉難】(諺)指教人奢侈浪費容易,教人儉樸節約卻很難。
【第78句】:雨過天晴后的一個晚上,我和爸爸去奶奶家。一路上,我小心翼翼,總怕踩著水和泥。爸爸說:“你看,明是水,暗是泥,不明不暗是好地。”(河北·邯鄲)
【第79句】:騎驢找驢——蠢人蠢事;昏頭昏腦;心不在焉
【第80句】:【窩里狗,往里咬】借指內哄。西戎《兩澗之間》:“你就是 窩子里的狗,專會往里咬!”
【第81句】:【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恩怨分明。類似的:有恩不報非君 子,有仇不報是小人。老舍《離婚》:“咱小趙是有恩報恩,有 仇報仇,男子漢大丈夫!”
【第82句】:【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諺)大喜中說的話,往往過后兌現不了;大怒中說的話,往往過火沒分寸。戒人在感情沖動時說話要有理智。
【第83句】:【吊桶落在井里】釋義:比喻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聽人擺布。例句:婆惜道:“好呀!我只道‘吊桶落在井里’,原來也有‘井落在吊桶里’!”
【第84句】:【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頭】釋義:比喻躲開了一場災難或打擊,又遇到了另一場災難或打擊。例句:他想:“真是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頭。他們供銷社又怎么聽到我來流口的風聲?為了甩開他們,我昨天在古人鎮就放出要去串鄉賣貨的煙幕,可是他們還是跟蹤來了。”
【第85句】:床頭雞叫——啼(提)醒
【第86句】:村里有一對夫妻,男的禿女的瞎,卻生了一個又漂亮又聰明的小孩。村里人驚嘆地說:“這真是爛豬窩里出好筍。”(江西·余江)
【第87句】:【虧眾不虧一/欺眾不虧一】對待多數人要用統一的標準, 否則會有攀比和不滿。西戎《一個年輕人》:“大伯,試驗是 全社的事,萬一失敗了,也是虧眾不虧一,你想,大家都有吃 有喝,能眼看著叫咱挨餓?”
【第88句】:【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師傅只能引導,學習鉆研要靠 自己努力。劉云若《紅杏出墻記》:“不說就不說,我這是點 破你們,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將來你們有了那一天, 可不要忘了我。”
【第89句】:鼠肚雞腸——心胸狹窄
【第90句】:【都說十五月亮好,一夜不如一夜圓】釋義:比喻一天不如一天,事情向壞的方面發展。例句:風里雨里,酸甜苦辣,這些年總算熬過來了,孩子也大了,自己也老了,還有一身病,真像人家說的那樣:都說十五月亮好,一夜不如一夜圓。
【第91句】:【一年二年,與佛齊肩;三年四年,佛在一邊】(諺)敬佛的人,開始對佛尊敬,一兩年后把佛看得和自己并肩高,三四年后就把佛拋到一邊了。指人的立志很難持久,時間越長越懈怠。
【第92句】:【三請諸葛亮】劉備請諸葛亮出來輔佐他,曾三次到他的 住處(茅廬)拜訪。事見《三國演義》。借指難請,或禮賢下 士。成語:三顧茅廬。張孟良《兒女風塵記》:“就是說討賬 比劉備三請諸葛亮還難!我要了多少次了,也沒討出個銅 子來呀!”
【第93句】:【走得正,行得端】(慣)形容行為正派,光明磊落。 也作“走得直,行得正”。
【第94句】:媽媽經常和對門的王嬸吵架。姥姥數落媽媽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你這可好,跟人家兩天小吵,三天大吵。靠吵架過日子了?”(江蘇·邳州)
【第95句】:【當官的動動嘴,當兵的跑折腿】(諺)折(she):斷。當官的只要一動嘴,當兵的就得跑個沒完沒了。 舊指官兵關系嚴重對立,當兵的處在被奴役的地位。 也作當官的一動嘴,當兵的跑斷腿。 當官的一張嘴,小兵癩子兩條腿。
【第96句】:【吃人不見血】見“殺人不見血”。
【第97句】:【烈火見真金】比喻經過考驗,才能看出好的品質。相關 的:真金不怕火煉。馬烽《劉胡蘭傳》:“不能棗子核桃一齊 數。通訊員里有的是硬骨頭。張大爺說得對,烈火才見真 金哩!”
【第98句】:【甜哥哥蜜姐姐】(慣)形容用甜言蜜語討好對方。
【第99句】:【黑狗吃食,白狗擋災】(慣)吃食:這里指偷食。比喻懲罰錯了對象,冤枉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