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穩坐吃三注】(慣)三注:賭場用語,指押在上門、下門和天門三個位置上的賭注。指不費氣力穩得多方錢財。也比喻坐享其成,不勞而獲。
【第2句】:【作么生】翻開禪宗的文案、燈錄,時常可以看到“作么生”這個詞。如唐代《黃檗禪師傳心法要》卷下:“分明向你道爾焰識,你作么生擬斷他?”作么生猶言如何,怎么樣,干什么等。“生”是古代的一個語助詞,沒有意義。如唐·李白《戲杜甫》詩:“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禪宗常用作么生警覺學人,使之產生疑情,便于參悟。一提到作么生,就讓人想起禪宗的公案。因此,一些愛好禪悅的騷人墨客也喜歡引用“作么生”。如宋·王安石《南鄉子》詞:“作么有疏親?我自降魔轉法輪。”宋明理學家文案與禪宗有淵源,亦用作么生。如《朱子全書》:“不知瞑目以后,又作么生?”作么生一詞也常見于各種俗文學中。如唐·寒山子詩:“皎然易解事,作么無精神?”又如《五代史平話》:”天要壞我家門,殺了這孩兒是逆天道,且養活,教長成,看他又作么生?”(李明權)
【第3句】:【朝里無人莫做官】(諺)舊指朝廷里如果沒有后合作依靠,就不要去做官。
【第4句】:水退石頭在,好人說不壞.
【第5句】:【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諺)褶:包子上端的折紋。指包子的肉餡在里面,好看的褶上卻沒肉。比喻看人與物要看實質,不要看表面。
【第6句】:【棉花里裹著針——軟里硬】(歇)本指軟里帶硬,轉喻表面和善而內心兇狠。 也作“棉花里面包圪針——柔中帶刺”。圪針:方言,指某些植物枝梗上的刺兒。
【第7句】:【吃掛落】(慣)指受牽連。 也作吃掛撈。 吃掛累。
【第8句】: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圉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楣、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第9句】:【歪歪木頭端匠人】(諺)端:正。 木材盡管不端正,可一經木匠的手,就會變成合格的材料。指名匠的難能可貴處,在于能因材致用。
【第10句】:【六根清凈】“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器官,眼根與色境相對,能生眼識,乃至意根與法境相對,能生意識。由能生之義而稱之為“根”。《法華經·功德品》說,菩薩消除眼等六根無始以來罪垢,以無量功德莊嚴,使之清凈潔白。由此清凈功德而六根各發“無礙妙用”。清凈眼根“見于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乃至清凈意根“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且得六根互用自在,“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又《大智度論》卷十一說:“布施時六根清凈,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內心清凈……得一心故,實智慧生,如是等諸善法悉皆得。”后借用表示內心清凈,不受外境干擾。如《水滸傳》第四回:“寸草不留,六根清凈,與汝剃了,免得爭竟。”又有“耳根清凈”,形容不受嘈雜聲或是非之語的干擾,安靜自在。《水滸傳》第七回“智深也乘著酒興,都到外面看時,果然綠楊樹上一個老鴉巢。眾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凈。’”元·李文蔚《燕青搏魚》第一折:“我出的這門來,燕順也離了家中,可也耳根清凈。”(禹振聲)
【第11句】:【蘇湖熟,天下足】(諺)蘇湖:蘇州和湖州。蘇州、湖州糧食要是豐產,全國就不愁沒飯吃了。指蘇州、湖州素有“國家糧倉”之稱。
【第12句】:【啞子做夢說不出】《無門關·趙州狗子》說:“無門著語曰:參個‘無’字,晝夜提撕,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如吞了個熱鐵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蕩盡從前惡知惡覺,久久純熟,自然內外打成一片,如啞子得夢,只許自知。”謂不可言說的內證自悟的境界。后來人們用“啞子夢見娘,有話無說場”比喻心里明白,但無法表達出來的痛苦情景。如元·鄭廷玉《后庭花》第四折:“真個是啞子做夢說不的(出),落可便悶的人心碎。”即是一例。(無名氏)
【第13句】:【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 釋義:比喻對手再強也會有辦法制伏。 例句: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豈可坐視其猖獗,就沒有個贏手。
【第14句】:【比死人多出一口氣】(慣)形容人無能,不起作用。 也作比死人多半口氣。 比石頭人多一口氣。
【第15句】:慧眼智慧有識別、洞察事物的功用,猶如眼能辨色一樣,故名慧眼。隋代慧遠《大乘義章》說:“觀達名慧,慧能照矚,故名慧眼。”就是這個意思。佛教中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分,它們各有其特定的含義和作用。“慧眼”亦特指聲聞二乘之“眼”。《無量壽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就是說慧眼能照見諸法無相、真空之理,依靠它能得到解脫。宋代法云《翻譯名義集》有“是慧眼菩薩無法不見、無法不知、無法不識”之語。后借用作具有獨特的眼光和見解,形容目光敏銳,見解高超。常用來稱贊那些有遠見卓識的人,如說慧眼識才,獨具慧眼等。
【第16句】:【條條大路通羅馬】此語比喻用不同的方法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實現同一目標。它的反面是“一條道走到黑”。那么,為什么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呢? 公元三世紀,羅馬在統一意大利之后,由一個小小的城邦發展為強盛的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為了便于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它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的大道,使交通更加便利,從而溝通了各城市和行省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了商業貿易,各地產品如葡萄、橄欖,金屬、紡織、陶器、玻璃、谷物、酒等等的貿易交換達到了空前的地步。于是,歐洲各地便有了“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樣的傳語。 后來,傳遍了世界各地,成了固定的語匯。
【第17句】:【左不是,右不是】(慣)指怎么做也不合適,不知怎樣才好。
【第18句】:【大姑娘十八變】(諺)十八變:一說女子長到十八歲變化較大;一說由幼女到少女再到成年,面貌在不斷變化。指女孩子隨著年齡漸長,會越變越俊美。
【第19句】:身貧莫言曾祖貴,好漢哪怕出身低
【第20句】:【稻多打出米來,人多講出理來】(諺)指稻子多了,打出的米就多;人多了,辦法、道理也就容易出來了。
【第21句】:【出水才見兩腿泥】 釋義:比喻事情到最后才能看出結果。 例句:“我不服他這個,走著瞧,出水才看兩腿泥哩!”
【第22句】:要想身體好,吃飯別太飽:要想身體好,天天要起早;要想身體好,睡覺不蒙腦。
【第23句】:江海不拒細流,方能成其深;
【第24句】:使心用心,反害自身.
【第25句】:【龍王】民間把他當作司雨之神,傳說中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時,有難陀、跋難陀二龍王為其灌沐。龍王在梵語中是nagarajah的音譯(那伽羅惹)。為龍中威德特勝者,系對其眷屬而稱為“王”。《法華經·序品》中舉出:難陀、跋難陀、娑伽羅、修吉、德義伽、阿那婆達多、摩那斯、優缽羅等八大龍王。《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則舉出七龍王。謂諸龍王能興云布雨,令眾生之煩惱消滅。西晉竺法護譯有《海龍王經》,謂佛在靈鷲山說法時,海龍王率眾來聽法,生歡喜心,禮請佛至海底龍宮。佛坐獅子座上,宣說妙法,化導龍眾。中國民間關于“海龍王”的神話傳說,顯然是受了佛經影響而有的。唐·谷神子《博異志·許漢陽》記載“海龍王諸女及姨妹六七人過歸洞庭”。神魔小說《西游記》中也有孫悟空到海底龍宮向海龍王借寶的故事。相傳龍宮多藏寶物,故浙中民諺有“海龍王豈少寶”之說,比喻豪富者應有盡有。見清·翟灝《通俗編·禽魚》。(李明權)
【第26句】:【說時遲,那時快】(慣)形容非常迅速、快捷,說話的功夫事情已經發生了。 也作“說時遲,那時疾”。
【第27句】:所以義有“雁塔題詩”之說。唐代杜甫、岑參等大詩人賞唱和題詩于塔上,至今仍傳為美談。
【第28句】:【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諺)指在飲食上寧可少而精,不要一味貪多。 也作“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
【第29句】:【山與山不相遇,人與人總相逢】 釋義:人終究會有相見的時候。 例句。梅臘月一步步走近,坦坦蕩蕩地說:“山與山不相遇,人與人總相逢。 鷹嘎副縣長,當真是我紅痣娃回來了。”
【第30句】:學戲先學聲,打鐵先打釘。
【第31句】:【馬勺子吊起來當鑼打——窮得叮哩當啷晌】(歇)叮哩當啷:擬聲詞,本擬敲打馬勺的聲音,轉以形容人窮得一無所有。
【第32句】:【燒香的走錯了廟門兒】(慣)比喻求人幫忙找錯了對象或看錯了人。也比喻辦事馬虎。 也作燒香投錯廟門兒。 燒香投差廟門,殺人認錯冤家。
【第33句】:現行佛教唯識宗謂八識中阿賴耶識有生一切法之功能,渭之種子,白此種子生現前的色心之法謂之“現行”,也指所生之法而謂之“現行”。現實生活中把現在施行的、現在有效的均稱為現行,把正在進行和不久前曾進行的活動稱為現行活動。如鄒韜奮《經歷》十:“即偶有微細失檢之處,亦可按現有的出版法及其關于言論出版的現行法規,在出版后加以糾正或禁止。”
【第34句】:比喻好人、壞人或賢智、凡愚混雜在一起。《封神演義》第九三回:“此時龍蛇混雜,是非莫辨。”《紅樓夢》第九回:“未免人多了就有龍蛇混雜,下流人物在內。”《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及至走了這條路,說不盡的風塵骯臟,龍蛇混雜。”
【第35句】:【過河丟拐棍,病好打太醫】(慣)太醫:皇家的醫生。比喻事成之后便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第36句】:【有了直抱的娘,忘了橫抱的娘】娶了媳婦忘了娘。香港阮 朗《蒼天》:“你,你有了直抱的娘,就忘了橫抱的娘啦!你, 你,你這個畜生!不許說話!”
【第37句】:【丑話說在前頭】(慣)丑話:不順耳、不中聽的話。指事先把需要提出的條件、可能出現的嚴重后果等向對方講明白。 也作丑話說在前邊。 丑話說在前面。 丑話說在頭里。
【第38句】:【經還沒念,就先打起和尚來了】(慣)比喻事情還沒辦成,就先懲罰辦事的人。
【第39句】:【槍桿兒努折了,槍尖不動】(慣)努:用力。槍尖:槍頭。比喻僅僅作姿態,不動真格的。
【第40句】:【香花供養】香和花均為常用的供佛之物,謂之“香花供養”。如《法華經·序品》謂:“有香華伎樂,常以供養。”香的品種極多,如檀香、涂香、末香、丸香、棒香、線香等。據《大宋僧史略》卷中謂:“經(指《賢愚經》)中長者請佛,宿夜登樓,手秉香爐,以達信心。明日食時,佛即來至。故知香為信心之使也。”又佛說法時,諸天散花如雨,以為祥瑞。此外《過去現在因果經》中又有“借花獻佛”的故事。“香花供養”的用例如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后天人以新白緤裹佛,以香花供養,滿七日,盛以金棺,送出王宮。”后亦用以指對有大恩德的人至誠相謝。如《聊齋志異·鐘生》:“某誠不足稱好逑,然家門幸不辱寞。倘得再生,香花供養有日耳。”(李明權)
【第41句】:人無干日好,花無百日紅
【第42句】:【定心丸】“定心丸”比喻能使思想、情緒安定下來的言論或行動。定心丸不僅治“心病”,還確有其藥,它源自明代軍中。 古代戰爭是很殘酷的,刀光劍影,人嘶馬鳴,一場激戰下來,死傷很多。 受了戰傷,痛苦自不必言,那生死搏斗的場景,足以使人心有余悸。所以要治好戰傷,有個起碼的條件,首先要恢復心神,于是人們就專門配制了用于安心定神的藥丸,取名“定心丸”。 “定心丸”為明代軍中必備之藥。明朝茅元儀《武備志》中記載的“定心丸”配方為“木香、硼砂、焰硝、甘草、沉香、雄黃、辰砂各等分,母丁洋減半”,把這幾味藥合煉為丸。其功效可抗菌防腐,安心定神,故起名“定心丸”。凡戰爭結束后,傷員們都知道要吃“定心丸”。后來,有些傷員轉回老家養傷,也把軍中這種吃定心丸的口語帶回了家鄉。凡遇到心中有底數的事情,就借用“吃了定心丸”一語來比喻。
【第43句】:【不以成敗論英雄】 釋義:不以成功或失敗來評論英雄人物的得失。 例句:“梵梵,古人說,不以成敗論英雄。我最佩服越王勾踐,當了夫差的階下囚,仍不失其志,臥薪嘗膽,終成復國之大業。”
【第44句】:【一而再,再而三】(慣)比喻由此及彼,連續多次。
【第45句】:【桀犬吠堯——各為其主】(歇)桀:夏朝最后一個君主,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堯:傳說中上古圣明的帝王。本指桀養的狗向著堯狂叫是為了衛護它的主子,轉指各人都為其主子效勞。
【第46句】:【掌刀把子】(慣)比喻掌握權力。
【第47句】:有錢難買一身安
【第48句】:【戳穿西洋鏡】(慣)西洋鏡:也叫西洋景,民間文娛活動的一種裝置,可上下或左右推動若干畫片,觀者從透鏡中看放大的畫面,畫片多為西洋畫。比喻揭穿假象或謊言。 也作戳破西洋鏡。 拆穿西洋鏡。
【第49句】:【你有長籮索,人家有彎扁擔】 釋義:蘿筐繩子再長,用彎扁擔也能把籮筐挑起來。比喻計策再高明,對方也有對付的辦法。“索”又作“繩”;“彎”又作“翹”。 例句:我們特派員雖然計謀多端,終究比不過人家,真是“你有七算,人家有八算;你有長籮索,人家有彎扁擔”。
【第50句】:【造弓的造弓,造箭的造箭】(慣)比喻原來是干什么的還干什么去,各人做自己該做的事。
【第51句】:【做人家】(慣)指省吃儉用。
【第52句】:【里三層外三層】(慣)1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非常多。2形容層次多,一層包著一層。
【第53句】:【海上飄白云,海底藏黃金,只要海不干,魚蝦便成群】 釋義:形容大海美麗富饒。 例句:“對,又大又美,而且非常富饒。俗話說:‘海上飄白云,海底藏黃金,只要海不干,魚蝦便成群。’”接著紀洪濤又興致勃勃地給她講怎么看水紋,辨流向,避暗礁,識魚群。
【第54句】:【圣誕節】每年12月25日是西方基督世界的圣誕節。圣誕節是基督教為紀念耶穌誕生而設的節日。早在公元336年,12月25日正式被羅馬教會定為圣誕節。《圣經》中沒有耶穌誕生日期的記載,12月25日原為太陽神誕生日期,基督教會以此作為紀念耶穌誕生的節日,系取耶穌為“正義的太陽”之意。到5世紀中葉,圣誕節已成為教會的傳統宗教節日,后來逐漸大眾化,成為許多國家的法定節日。圣誕節有許多重要活動,12月24日晚稱為“圣誕夜”,也叫“平安夜”。人們團聚在一起,共進圣誕晚餐,互贈禮品。一棵漂亮的圣誕樹是圣誕節必不可少的。到了圣誕節子夜時分,教堂舉行隆重的子夜彌撒,黎明和上午還要舉行兩次。
【第55句】:【結為秦晉之好】這句話的意思是兩家聯姻,結為親家。此俗語出自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秦晉一直交好,而且以婚姻來促進秦晉之間的關系。那個時候,秦國與晉國不僅是相交之邦、禮儀之邦,也是婚姻走得最頻繁的兩個國家,兩國王室之間常會出現秦晉聯姻事件,后來秦晉就被稱為親人關系,一直沿用到今天。結秦晉就是促成男女雙方,使之交好,暗含結婚之意。
【第56句】:【聰明一世,懵懂一時】(慣)懵懂:糊涂,不明事理。指明白人一時糊涂做錯了事。也指人一向聰明,腦子卻一時轉不過彎來。 也作聰明一世,糊涂一時。 精明一世,糊涂一時。
【第57句】:【伸頭一刀,縮頭一刀】(諺)該殺頭時,伸長脖子挨一刀,縮起脖子也得挨一刀。指結果都是死,就沒必要躲躲閃閃。 也作“伸頸是一刀,縮頸也是一刀”。
【第58句】:【懸壺】“懸壺”聽起來生疏,但在醫院和醫生那里卻備受追捧,也經常能看到患者送的寫著“懸壺濟世”的匾牌。其實,“懸壺”就是行醫的代名詞。它來源于《后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據記載:東漢時的費長房是汝南(今河南上蔡附近)人士,曾經是管理市場的小官吏。在他常去的市場上,有一個賣藥的老翁。這個老翁賣藥時會在自己的攤位前懸掛一個壺,等到散市的時候就跳人壺中。集市的人都沒有看到他的這個舉動,只有費長房正好在樓上看到了。于是他帶著酒肉等禮物去拜訪老翁。老翁見他心誠,就帶他進入壺中。只見壺里別有洞天,“玉堂嚴麗,酒甘肴盈”,二人盡興而出。后來,老翁對費長房說:“我是神仙之人,因為犯了錯誤所以才受到責罰。現在對我的責罰期限滿了,我就要離開此地,你是否跟我一起離開呢?”費長房于是追隨老者學道,經歷了許多考驗與磨難,學成后返鄉,“能醫療眾病,鞭笞百鬼,驅使社公(土地神)”,成為一代名醫。傳說,他后來因為失去了護身符,而被眾鬼斬殺。 壺公與費長房的傳說,令后世行醫者神往不已,“懸壺”就因此成為行醫的代稱。因為“壺”與“葫”諧音,所以常以葫蘆作為藥鋪的標志,也因此有了“葫蘆里賣的什么藥”的說法。
【第59句】:【前人躓,后人戒】(諺)躓(zhi):被絆倒。前邊的人被絆倒了,后邊的人就要提防戒備。喻指人要善于總結歷史教訓,加強防范意識。
【第60句】:念念指極短的時間,起滅連續不斷。在佛教中,“念”是梵語“剎那”的意譯,指一動心念的短暫時間,念念,猶言剎那、剎那(參見“一剎那”條)。佛典中有“念念不住”、“念念生滅”、“念念相續”、“念念無常”等說法。《維摩詰經·方便品》:“是身如電,念念不住。”《無量義經》:“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若有天眼,鑒其念念隨滅,生生不斷,豈可不怖畏耶?”俗語中則有“念念不忘”等。謂時時刻刻念想著。
【第61句】:【貓咬尿泡空喜歡】 釋義:好事并不存在,白高興。 例句:你看那娘娘一片云情雨意,哄得那妖王骨軟筋麻。只是沒福,不得沾身。可憐!真“貓咬尿泡空喜歡!”
【第62句】:砍柴上山,捉鳥上樹.
【第63句】:【佛面上刮金】比喻不管場合和對象,什么都要搜刮。極言兇暴貪婪。“佛面”指佛像的面部。《法華經·安樂品》謂:“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可見,佛身為金色。人們用金箔貼于佛身乃至佛面,是莊嚴佛像的功德。后人在文學中引用,如《水滸傳》第八三回:“皇帝賜俺一瓶酒,一斤肉,你都克減了。不是我們爭嘴,堪恨你這廝們無道理,佛面上去刮金。”除比喻義外,“佛面上刮金”,亦有史實。《太平廣記》卷一一六引晉·王琰《冥祥記》載:“唐貞觀二十年,征龜茲。有薛孤訓者為行軍倉曹,軍及屠龜茲后,乃于精舍剝佛面金。”可謂窮兇極惡。(李明權)
【第64句】:【寒貓不捕鼠】(諺)指受餓受凍的貓無力捕捉老鼠。比喻饑寒交迫下的病弱的人,難以承擔正常人的勞動任務。
【第65句】:【阿婆不嫁女,哪得孫兒抱】(諺)孫兒:此處指外孫。阿婆如果舍不得把女兒嫁出去,如何能抱上外孫呢?古時催嫁的話。
【第66句】:【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釋義:能否相識(也指結婚),不在距離遠近,而在有無機緣。 例句:宋江聽了大喜,向前拖住道:“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只我便是黑三郎宋江。”
【第67句】:習善則善,習惡則惡
【第68句】:【典田賣地——兩家愿意】(歇)指所做的事情雙方自愿。
【第69句】:空想謂觀想“諸法皆空”的義理。如唐代慧海《頓悟人道要門論》卷上指出:“但作空想,即無有著處。”“空”為“人道要門”。常作“空想”,便無執著;沒有執著,便除煩惱。然而,佛家又認為,但知“空”而不知“不空”的“性德”、“妙用”,便是執“空”而不化的“頑空”,如隋智顗《摩訶止觀》卷五所說:“著此空想,諸佛不化。”執著“頑空”之想的人,甚至連“因果”也否定了,諸佛難以度化。后用“空想”指幻想,不切實際的想法。如唐代包估《祀雨師樂章·送神》:“跪拜臨壇結空想,年年應節候油云。”又如曹禺《雷雨》第一幕:“他有著一切孩子的空想,他的臉色通紅,眼睛欣喜地閃動著。”也指徙勞的想念,如《二刻拍案驚奇》十七:“既然舍人已有了親事,老身去回復了小娘子,省得他牽腸掛肚,空想壞了。”
【第70句】:觀棋不語真君子,舉手無悔大丈夫。
【第71句】:刀不磨不利,人不磨不精
【第72句】:【糞堆上開花兒——臭美】(歇)譏諷人顯示自己漂亮或能干。
【第73句】:【有錢三尺壽,窮命活不夠】(諺)三尺壽:形容壽命不長。指富人過著奢侈淫逸的生活,想多活偏短命;窮人過著勞苦節儉的生活,無享受偏命長。
【第74句】:勤奮和智慧是雙胞胎,懶惰和愚蠢是親兄弟
【第75句】:【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諺)要想求得生平的富裕貴顯,就得下苦功夫。指努力拼搏,可求得富貴享樂。 也作欲求生快活,須下死工夫。 欲求生受用,須下死工夫。
【第76句】:【熱心招攬是非多】(諺)熱心:有熱情,肯盡力。指熱心人常會落得麻煩纏身,苦惱不斷。 也作熱心招是非,冷眼無煩惱。 冷眼:冷漠地看待周圍的事物。 熱心閑管招非,冷眼無些煩惱。 熱心閑管是非多,冷眼覷人煩惱少。
【第77句】:【龜毛兔角】在佛教經典中,經常可以看到有龜毛兔角的譬喻。如《楞嚴經》卷一說:“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于龜毛兔角。”《大智度論》卷十二亦說:“如龜毛兔角,亦但有名而無實。”這就是說龜毛兔角是不存在的,是有名無實的。宋·蘇轍《欒成集》卷十二詩曰:“龜毛兔角號空虛,既被無收豈是無?自有真無遍諸有,燈光何礙也嫌渠。”這首詩有深刻的哲理,他說的“真無”就是“法性”,也就是一切皆空的“空理”。此空理遍一切法(諸有)。他是借“龜毛兔角”之無,來進一步說明諸法空寂之理。但是晉·干寶《搜神記》卷六則說,在“商紂之時,大龜生毛,兔生角,兵甲將興之象也。”這只是一種傳說,不可信。如果那時龜生毛,兔生角,何以數千年來又沒有這種現象呢?所以龜毛兔角畢竟是無,這是可以斷言的。(無名氏)
【第78句】:含血噴人語本《五燈會元·黃龍新禪師法嗣》:“含血噗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頭狂走。驀地喚回,打個筋斗。”比喻用惡毒的話誣蔑別人。李玉《清忠譜·叱勘》:“你不怕刀臨頭頸,還思含血噴人。”《孽海花》第十八回:“況且沒有把柄的事兒,給一個低三下四的奴才含血噴人,自己倒站著聽風涼話兒!”
【第79句】:【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諺)淵魚:深水中的魚。隱匿:瞞人的秘事。能看清深潭中的游魚,不是吉祥的好事;能探知別人的隱私,定會招禍遭殃。指把聰明智慧用到窺探別人忌諱的暗事上,會招來不吉乃至禍殃。
【第80句】:千金難買心中愿,無油燈盞枉費心
【第81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釋義:朱:朱紅。接近好的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的可以使人變壞。 例句:我們研究外國文學的,整天接觸外國的東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注意世界觀的改造,很容易接受外國的影響。
【第82句】:【千差萬別】“差別”與“平等”相對,本是佛教教義中的一個范疇。后禪宗將“差別”衍為“千差萬別”,謂天地間的萬物品類繁多,區別很大。如《景德傳燈錄·文遂》:“僧問:‘如何是無異底事?’師曰:‘千差萬別。’”意謂“千差萬別”與“平等無異”是同一本體,“差別”即“平等”。莊子也說過:“以不平平之,其平也不平。”也寫作“萬別千差”。如《五燈會元:寶峰文禪師法嗣》:“四天之下,萬別千差。一時明了,便能握金剛王寶劍,七縱八橫,受用自在,豈不快哉!”俗語中多用之。如朱自清《“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而身心所從來,又有遺傳、時代、周圍、教育等等,尤其五花八門,千差萬別。”(李明權)。
【第83句】:【狗咬呂洞賓——不認得真人】(歇)呂洞賓: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也叫呂祖。真人:道教稱修行得道的人。指不認得真正有身份的人,或真正好心的人。常含責罵意。
【第84句】:【朝天辣椒獨頭蒜,黃毛丫頭最難辦】(諺)黃毛丫頭:未成年的少女。角兒朝天的辣椒和不分瓣的蒜頭,味道最辛辣,就好比不太懂事的黃毛丫頭一樣,最難對付。
【第85句】:【和氣生財】(諺)指待人和氣,彬彬有禮,自然就能得到顧客的滿意,生意好,多賺錢。為商業場中的常語。
【第86句】:【不因漁父引,怎得見波濤】(諺)漁父:也稱漁夫,以打魚為職業的人。指沒有漁夫的指引,怎能見識大海中的波濤。比喻從事某種活動,離不開知情人的指引。
【第87句】:【趁熱打鐵,趁早治病】見“打鐵要趁熱,治病要趁早”。
【第88句】:【病不瞞醫】(諺)指病人對醫生不隱瞞真實病情,以便醫生對癥下藥。
【第89句】:【膠多不黏,話多不甜】(諺)膠用得過量了,就沒有黏性;話說得噦唆了,就沒人愛聽。指說話貴在簡明扼要。
【第90句】:【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 釋義:比喻長壽,用于開玩笑。 例句:“大伙都愿意你多活幾年,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好給我們多發展幾頭壯牲口。”
【第91句】:【灰頭土面】猶言蓬頭垢面,形容骯臟相。如宋·葛長庚《菊花新》詞云:“灰頭土面,千河水,把我如何洗。”也寫作“灰頭土臉”。或引申為晦氣相。如《醒世姻緣傳》第十四回:“晁大舍送了珍哥到監,自己討了保,灰頭土臉,瘸狼渴疾,走到家中。”此語出于禪宗。大乘佛教指出,修行成就后,還要發大悲心,返回塵世中去救度眾生。灰頭土面即指應眾生緣而化現的凡夫形象。如宋·圓悟《碧巖錄》第四三則:“若不出世,則目視云霄;若出世,便灰頭土面。目視云霄,即是萬仞峰頭;灰頭土面,即是垂手邊事。”禪宗又提倡“隨緣任運”、“無修為修”的方式,把吃飯穿衣、斫柴兆水都視為佛法,內外打成一片。灰頭土面在禪宗那里有時也含有真人不露相的意思。如《五燈會元》十八:“個漢灰頭土面,尋常不欲露現。”(李明權)
【第92句】:【無風起浪】原為禪語。唐·希運《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達摩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缺。”又如《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問:如何是祖師(指達摩)西來意?師曰:洋瀾左里,無風起浪。”意謂無端生出是非來,本是禪宗的反語,機鋒語。俗語沿用如:明·楊柔勝《玉環記·富童譖非》:“富童之言慣會無風起浪,如何聽得?”也作“無風作浪”。如魯迅《集外集·咬嚼未始“乏味”》:“原文云:卻于‘她’字沒有諷過。答曰,那是譯She的,并非無風作浪的。”后多轉化為“無風不起浪”,比喻事出有因,如周立波《山鄉巨變》下十三:“老話說得好:‘無風不起浪’。在他手里,那個貨多得了工分,盛家里淑妹子出一天工,一分都撈不到手。”(李明權)
【第93句】:【人不識禮,多走百里】(諺)指人出門上路,不懂得禮貌地向人問路,就得多走許多冤枉路。也泛指待人粗野沒禮貌,必定自己吃虧。
【第94句】:【又想吃魚,又怕沾腥】(慣)比喻既想得利,又怕沾上壞名聲。 也作又吃魚兒又嫌腥。 又想吃魚,又怕腥氣。
【第95句】:【丑八怪】“丑八怪”這一俗語形容某人長相丑陋。說起丑陋,人們就聯想到豬八戒。其實這個詞原來并不是指相貌的,它源自“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指的是趣味相投畫風相似的一批人,“揚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畫家,說法不盡一致。有人說是八個,有人說不止八個,所指人物也不盡相同。據各種著述記載,計有十五人之多。其中李玉芬《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是記載“八怪”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還是以清末李玉芬所提出來的八人為準,即汪土慎、鄭燮、高翔、金農、李鱔、黃慎、李方膺,羅聘。 八怪中尤以鄭燮、金農、汪士慎最為有名。這些人在當時所謂正統畫派眼里一是做人不合時宜.我行我素。二是作畫我從我法,推陳出新,標新立異。所以被蔑稱為“丑八怪”。然而,他們的怪異又人情人理,很被廣大百姓喜愛,因此,一方面被主流畫家和上層社會所攻擊、所不容,一方面又深受大眾喜愛,名氣大振。特別是鄭燮(鄭板橋),愛民如子,他有詩句為證:“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占聲。” 后來被人們喜愛的“揚州八怪”竟然演變出“丑八怪”一詞,簡直是對揚州八怪的褻讀。不過,人們把這種藝術上的怪異當做相貌了,與揚州八怪已無干系,約定俗成,就流傳開了。
【第96句】:【揭老底】(慣)比喻揭露不愿讓人知道的內情或底細。 也作揭底子。 揭根子。 翻老底。
【第97句】:畏首畏尾,身其余己
【第98句】:【開空頭支票】(慣)空頭支票:不能兌現的支票。常比喻許不能實現之諾。 也作給空頭支票。 發空頭支票。
【第99句】:【正瞌睡,來了個枕頭】見“瞌睡給了個枕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