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黑饃多包菜,丑人多作怪】(諺)越是黑面饃,越要多包菜才可下咽;越是人樣丑,越愛裝模作樣來掩蓋。指人俊不拿捏,越丑越作怪。 也作“丑人多作怪,黑饃多就菜”。
【第2句】:【 一拳打在絮被上,沒有一點反響】指沒有反映,沒有效果。 類似的:一拳打在豬背上,連個印子都不起。《秦城春秋》: “她的反抗就像拳頭砸進棉花里,沒有得到任何反映。”
【第3句】:【話不說不知,木不鉆不透】(諺)話不說清,別人就不明白根柢;木不鉆孔,就不能穿透底層。指和人說話,一定要有透明度,不可含糊不清。 也作“人不說不知,木不鉆不透”。
【第4句】:【獵人進山只見禽獸,藥農進山只見藥草】釋義:干什么事情精力就集中在什么事情上。例句:“這叫獵人進山只見禽獸,藥農進山只見藥草。你當時一心只想著強攻南山口,和敵人殺個痛快。同志啊!打仗可要有勇有謀。”
【第5句】:【事在人為】(諺)指事情的成敗在于人為的因素,與天命無關。
【第6句】:【丟把芝麻賺個西瓜】(慣)指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收獲。
【第7句】:【滿腦袋高粱花子】(慣)從莊稼地里走出來,頭上還帶著高梁花兒。 形容人士氣。 也作“滿身高梁花子”。
【第8句】:【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慣)形容人剛強有力,光明磊落。 也作拳頭上站的人,胳膊上走的馬。 拳頭上立得人,臂膊上走得馬。 拳頭上站得住人,胳臂上跑得了馬。
【第9句】:【慢工出巧匠】慢,有可能精算,提高手藝。《劉澍德小說 選》:“古人說,慢工出巧匠。小鄭心很巧,手也不慢。”
【第10句】:【玉不琢,不成器】釋義:玉不經過雕琢,不會成為器物。比喻人不經過教育、學習,不會成材。例句:“是你不懂道理!”玉姑惱了,“玉不琢,不成器;幼不學,老何為?”
【第11句】:【小報告】人們把告黑狀等目的不純的報告稱為“小報告”。這種“小報告”在明朝首次被制度化,由見不得人登上了“大雅之堂”。上奏折參奏朝野大事,是大臣行使自己職責的一部分。唐代時規定,由“下之所以達上的”官文書有“表、狀、箋、啟、辭、牒”等六種形式。到明代時,朱元璋通過改革,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形式——密疏。就是皇帝特許大臣之間寫秘密奏折,報告大臣的言行。密疏突出“密”,其內容一定屬于機密事宜,一般只需要皇帝本人知曉就可以了,所以它是除了大臣向皇帝所上的正常奏章表議之外的一種非正式文書,即秘密奏章,具有保密性強、無正式地位和非制度參與等特點,類似于現在的小報告。從洪武時期實行密奏形式,永樂之后逐漸制度化,到明朝后期,密疏言事范圍更加廣泛。密疏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專制皇權,突出了它的政治功能。在前朝不登大雅之堂的密疏(小報告),被朱元璋首次肯定并大力推行,使得皇帝又多了一條控制官員的信息渠道。但同時也為心術不正的大臣提供了陷害他人的機會和條件。被人暗算了,還不知道是誰。
【第12句】:【店房有個主人,廟里有個主持】無論何處何事總有主持者。 清代《紅樓夢》:“店里有個主人,廟里有個住持。雖不是大 事,到底告訴一聲。”
【第13句】:長兄如父,長嫂如母。
【第14句】:【 兔子尾巴,長不了】兔子尾短。指不會持久。張賢亮《河 的子孫》:“此刻,他大腦計算機輸出的第一個數據就是:這 伙人是兔子尾巴——長不了。”
【第15句】:【二十四只烏鴉亂張口——不知聽誰的是】(歇)指眾說紛紜,使人無所適從。
【第16句】:九月的菊花逢細雨——點點人心
【第17句】:【夾著尾巴】(慣)1形容狼狽逃跑的樣子。2比喻隱瞞錯誤。3形容隱藏張狂本性。
【第18句】:【打破沙鍋問到底】釋義:“問”與“璺”諧音,璺是瓷器、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痕。沙鍋打破了,裂紋直通到底。比喻刨根問底。“沙”又作“砂”。例句:張金龍說:“咳,你看你這個人!打破沙鍋問到底,緊著問什么呢?”
【第19句】:【餓鬼搶齋——不辨香臭】(歇)齋:齋飯,僧尼所吃的素食。指分辨不清香臭、好壞。
【第20句】:檢驗員量車件——卡得緊
【第21句】:【甜從苦中來,福從禍中生】(諺)甜是從苦中熬出來的,福是從禍中轉化來的。指苦與甜、禍與福是會互相轉化的。
【第22句】:【請神請到鬼】(慣)比喻本想請人幫忙,結果請來了壞人。
【第23句】:我去大姨家,大姨對我說:“我們這兒有個人非常懶,莊稼都荒了,也不去管理。”我說這人真是懶如豬。大姨說:“豈止懶如豬啊,簡直是棒打屁股都不動一下呀!”(河北·平泉)
【第24句】:出門戴口罩——嘴上一套
【第25句】:【人多出韓信】韓信,漢代有名的軍事將領。指集思廣益, 產生智慧,增長才干。周立波《暴風驟雨》:“咱們去告訴郭 團長,多邀幾個人合計合計,人多出韓信。”
【第26句】:【活人眼里伸拳頭】(慣)比喻太欺負人了。
【第27句】:【西瓜皮擦屁股——沒有個完了】(歇)指事情越來越麻煩,沒個了結的時候。 也作西瓜皮擦屁股——沒完。 西瓜皮揩屁股——沒完沒了。揩:擦,抹。
【第28句】:【 三過家門而不入】古代傳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 入。借指公而忘私,或不回家。語出《孟子》。李英儒《還我 河山》:“老蔫并不懂得‘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掌故,但在行動 上超過了古人。”
【第29句】:【膠多不黏,話多不甜】(諺)膠用得過量了,就沒有黏性;話說得噦唆了,就沒人愛聽。指說話貴在簡明扼要。
【第30句】:【經驗大似學問】實際經驗,跟書上的理論一樣,都很重 要。李準《黃河東流去》:“這還值得寫書?不過人家常說 經驗大似學問’,孔夫子會作書,未必會抓黃鱔。”
【第31句】:警犬的鼻子一真尖(奸)
【第32句】:【癱子掉在井里——撈起也是坐】(歇)癱子:肢體癱瘓的人。坐:諧“做”。指事情反正要做。也指事情反正就是這樣,怎么都行。 也作“癱子落井——撈上來也是坐”。
【第33句】:獨個人照鏡子一里外是自己
【第34句】:【龍不離海,虎不離山】(諺)龍不能離開大海,不然就無從發揮它的神力;虎不能離開深山,不然就難以施展它的威勢。比喻權勢人物不能超越自己行使權勢的特定范圍。 也作龍不離灘,虎不離山。 虎不離山,龍不離淵。
【第35句】:【老鼠鉆風箱,兩頭受氣】釋義:比喻兩頭不討好,兩頭受指責。例句:謝慶元像是老鼠鉆風箱,兩頭受氣,氣得跟鴨公子一樣,喉嚨都嘶了,倒在床鋪上,哼天哼地。
【第36句】:【馬路】“馬路”一詞本出于中國,結果被外國人搶注了商標。早在戰國時代,我國就出現了“馬路”一詞。《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衛靈公聽到動亂的消息,坐上馬車,從閱門進入國都,到達王官,裝載了寶物由寓室出來,“褚師子申遇公于馬路之衢,遂從”。就是褚師子申在馬路的_f.字路口遇到靈公,就跟隨著靈公一起去了。從卜文看,“馬路”是指由馬拉著車子所行駛的大路。自古以來,馬路多是公路,這就是“馬路”的最早出處,可惜卻沒有流傳下來。相反,“馬路”一詞卻成了舶來品。據說,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發明了用碎石鋪路,在英國格蘭沼澤地區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現代意義上的公路,為世界交通運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英國人為了紀念馬路的發明者而把“公路”叫做“馬路”,并風靡世界。
【第37句】:小旭拿著標有20分的語文卷子說:“爸爸,下次我要考95分,讓你高興一下……”小旭媽媽在一旁說:“你這才是破褲子先伸腿,說不定下次還考10分呢!”(山東·單縣)
【第38句】:【跟在人家屁股后頭轉】沒有主見,或不能自主,隨大流。 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現在咱們什么事就得跟著人家 的屁股后頭轉。人家說一,咱們就不能說是二。”
【第39句】:【愛在心里,狠在面皮】(諺)長輩對子孫只可心里慈愛,管教起來要嚴格。
【第40句】:人們對張家飯店摻雜使假、缺斤少兩很是氣憤。二爺說:“那小子本來就很貪,看見有人擔了大糞走過,也要沾一指頭。”(遼寧·錦州)
【第41句】:【忘人大恩,記人小過】(慣)把別人對自己的大恩大德全忘了,卻對人家的小錯耿耿于懷。形容人心胸狹窄,忘恩負義。
【第42句】:媽媽聽我把一句話說了好幾遍后說:“話說三遍淡如水。”(陜西·西安)
【第43句】:【得了紅眼病】看到別人好了,急紅了眼,覬覦別人。《北 京日報》( 1984,11,25):“個別過去吃慣了大鍋飯,如今又得 了紅眼病的人,因為想揩萬元戶的油水而碰了釘子,那是完 全合乎情理的。”
【第44句】:【新婚三天沒大小】見“洞房三天沒大小”。
【第45句】:吃人的老虎拍照——惡相;惡模樣
【第46句】:【爹娘親,娘舅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諺)娘舅:母親的兄或弟,即舅父。指子女跟父母和娘舅的親情,任何外力都不能隔斷。 也作“娘舅親,骨肉親,打折骨頭連著筋”。
【第47句】:【—床錦被遮蓋】原指以結婚來掩蓋男女在婚前的性行 為,借指掩蓋丑聞、真相。明代《古今小說》:“雖然如此,也 虧陳小姐后來守志,一床錦被遮蓋了,至今河南府傳為佳 話。”
【第48句】:【借東風】(慣)相傳曹操率重兵要攻打東吳,劉備與孫權決定聯合抗曹,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巧借東風,采用火攻,使曹兵大敗。比喻憑借某種有利的條件和時機。
【第49句】:石灰拌白糖——分不清
【第50句】:學戲先學聲,打鐵先打釘。
【第51句】:【鳥貴有翼,人貴有志】(諺)翼:翅膀。指鳥兒可貴的是有翅膀,可以自由飛翔;人可貴的是有志氣有智慧,能夠創建事業。
【第52句】:【親者割之不斷,疏者續之不堅】(諺)關系親密的,用刀也割不斷;關系疏遠的,強連到一起也不堅牢。指人際關系是親是疏不可強求。 也作“親了割不斷,假了續不上”。
【第53句】:【相命若會準,世上無窮人】(諺)相命:根據人的生辰八字來卜前途吉兇的方技。如果相命很準,確實能使人趨吉避兇,那世上就沒有不幸的人了。指相命算卦之類,盡是騙人的。
【第54句】:【鈔票】有時候我們把錢說成是“鈔票”,國家印錢(紙幣)說成是印鈔票,檢驗人民幣真偽的機器叫驗鈔機。那么,“鈔票”是怎么來的呢? “鈔票”就是我們所說的紙幣。紙幣源自宋代,北宋時,為了方便商人攜帶巨款,四川的一些富商聯合起來,印制了一種信譽貨幣——交子,它是目前世界上所知道的最早的紙幣。在當時,偽造交子罪同于偽造官方文書。紙幣在實行過程中幾經起落。明朝曾印過“大明寶鈔”紙幣,后宣告發行失敗。清朝建立后,除順治年間外,一度不再印制紙幣,市場流行的貨幣為銀子。直到清朝后期,軍費開支浩繁,加上南方一帶爆發“太平天國”運動,致使國庫空虛,于是,咸豐三年(1853年),朝廷正式發行了兩種紙幣,一種為“大清寶鈔”,另一種為“戶部官票”,兩者合起來叫“鈔票”。“鈔票”的名字也是從這時開始叫起來的。
【第55句】:【大柵欄】“大柵欄”是北京舉世聞名的一條街。到了北京,不逛大柵欄是一種遺憾。那么,緣何叫它“大柵欄”呢?據考證,“大柵欄”始建于明代永樂初年(1403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最初名叫“廊坊四條”。清乾隆年間,京城各街道為防賊盜,都在街口修建柵欄,晚間關閉,白天開啟。廊坊四條由于店鋪眾多,實力雄厚,所建柵欄在京城也算最大最漂亮,因此“大柵欄”這個名稱漸漸取代了廊坊四條。該地區的商業“發端于明,發展于清”,北京著名的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內聯升、馬聚源等云集于此。當年,曾有“頭戴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蹬內聯升,腰纏四大恒(指當時大柵欄內的四大銀號)”之說,其名聲長盛不衰。
【第56句】: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第57句】:三年不漱口——張臭嘴
【第58句】:螞蟥鉆進牛鼻孔——難解脫
【第59句】:補鍋匠戴眼鏡——凈找碴(岔)兒
【第60句】:【橄欖枝】“橄欖枝”即油橄欖的枝葉。西方常用作和平的象征。這一用法的產生,要從《圣經》說起。《圣經·舊約·創世紀》載,上帝創造亞當和夏娃后,人類繁衍生息,數量越來越多。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的盡都是惡”,使地上充滿了強暴。上帝為此而憤怒,決心“使洪水泛濫在地上,毀滅天下”。由于諾亞是義人(無罪的人),上帝不忍讓他一家人與眾惡人一同被除滅,就指示諾亞造一只方舟,帶領全家及各種成對的飛禽走獸進入方舟保命。 “當諾亞600歲,2月17日那天,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水勢浩大,持續漲了一百五十天。諾亞放出鴿子,試探洪水情況,其時天下滔滔,鴿子無法落地,便又飛回了方舟。七天以后,諾亞又一次放飛鴿子,晚上鴿子回來時,嘴里叼著一片橄欖葉,諾亞由此獲知地上的洪水已退。后來,人們便把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征。雙方交戰,一方愿意和解,便可說伸出橄欖枝。鴿子也成了和平的象征,稱為“和平鴿”。
【第61句】:第二天就要考試,我要復習功課,請爸爸媽媽晚上不要看電視了。爺爺在一旁像朗誦詩歌似的說:“平時不用功,臨考靠著燈,熬個小紅眼,考個大白丁。”(黑龍江·哈爾濱)
【第62句】:溫度計掉在冰箱里——直線下降
【第63句】:【芝麻掉進針眼里巧極了】極為巧合。《法律與生活》 (1999,5):“忽然,有入拉了我一把,我轉頭一看,哎喲,原來 是哥哥,真是芝麻掉進針眼里——巧極了。”
【第64句】:娃娃看飛機——人小見識高
【第65句】:掉下樹葉怕打破頭一一膽小鬼;膽小怕事
【第66句】:【小心沒大差】(諺)指做事小心謹慎,縱然出現失誤,也不會有大的差錯。 也作小心無大錯。 小心不為過。
【第67句】:【錢可以買到伙伴,但買不到朋友】(諺)有錢能夠買到在一起吃吃喝喝的同伴,卻買不到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指真正的朋友不是金錢能買到的。
【第68句】:【傳言過話,自討挨罵】傳話容易誤解,引起不和,最后雙方 都會罵傳話人。周肖《霞島》:“你可知傳言過話,自討挨罵 啵!所以今日之事,只當阿姨跟你談談家事,就莫向別人講 羅!”
【第69句】:【大象口里拔生牙】釋義:比喻做事冒險,或觸犯強者。例句:那官員每(們)手里東西,有進無出。“老虎喉中討脆骨”,“大象口里拔生牙”,都不是好惹的,不要思想到手了。
【第70句】:【把舌頭伸直了再說】話斥責人說話不利落,或不在理。類 似的:用搟面杖把舌頭搟搟。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 “你該用搟面杖把舌頭搟搟了吧?話內話外,咋這么多彎 兒!”
【第71句】:【誡無垢,思無辱】(諺)誡:對言行的警戒。垢:通“詬”,受辱。指人經常警戒自己的言行,遇事深思熟慮,自然就會避免災禍與羞辱。
【第72句】:【一個毛廁里的蛆——沒有兩樣貨】(歇)比喻同是壞人,不會有兩樣。
【第73句】:灶王爺上天——句句實情
【第74句】:【走道拾元寶,只花個彎腰的工夫】釋義:比喻不費多少力就得到很大好處。例句:劉萬說:“是呀,這回你是走道拾元寶,只花個彎腰的工夫,破費幾個錢也是應當的。”
【第75句】:【開后門】(慣)比喻利用職權給人以不應有的方便和好處。
【第76句】:【吃了虎心豹膽】釋義:形容膽大,什么也不怕。例句:你們吃了虎心豹膽了呀!啥厲害,你們干啥?你們就沒有怕的事么?
【第77句】:【救人須救徹】(諺)救助人,必須做到完全徹底地使之渡過難關。 指救助人要負責到底,不能單憑一時的激情。 也作“救人救到底”。
【第78句】:天快黑了,王伯還想再拉一車糞。王大媽說:“東山日頭一大堆,有多少鴨子趕不到河里去啊?還是明天再拉吧!”(河南·郟縣)
【第79句】:【山再高也高不過兩只腳】(諺)山嶺再高,攀登者都會把它踩在腳下。指任何險峻的高山人也能攀登上去。也泛指任何艱難險阻,人都能戰勝它。 也作山再高還在腳底板下。 山高高不過腳底板子。
【第80句】:曹操借人頭——多個屈死鬼
【第81句】:【墳墓】“墳墓”是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封土堆。墳墓源自戰國以后,中國最大的墳墓當屬秦始皇陵。為什么墳墓源自戰國以后?原來,“不封不樹”是春秋時期的墓葬制度,也就是說當時喪葬只有埋在地下的墓,而沒有出現高出地面的墳,也不在墓前種樹。這是為什么呢?這種制度和當時的靈魂信仰有直接的關系。春秋時期,當時的中原人認為人死后其靈魂不是在墓中,而是附在尸上。這個尸不是尸體的意思,其本意是指死去的祖先或者神靈。人死后,靈魂直奔祖先。人們祭拜“尸”,就相當于祭拜祖先。唐代杜佑《通典》卷四十八《禮八·沿革八·吉禮七》記載:“尸,神像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釋“尸”為“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陳之,而祭者因主之。”即用一塊木牌即神主牌來象征靈位,象征死去的祖先。正因為有尸祭民俗的存在,所以,不封不樹就成了當時墓葬的主流,即有墓無墳頭。因為祖先的靈魂不在墓中,就沒有必要再封土為墳,并種樹以示標志了。戰國以后,逐漸興起了封樹之風,而且越封越大,到秦始皇陵墓達到了頂峰。而后,封土植樹成為喪葬的風俗,延續至今。
【第82句】:鐵錘打在橡皮上——不聲不響
【第83句】:鄰村的一個惡人在外面挨打了。張老師說:“在家不打人,出門人不打。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他這也是要飯的拿塊饃,自尋的。”(河南·郟縣)
【第84句】:【阿諛人人喜,直言人人嫌】(諺)阿諛(eyu):用好聽的話奉承人。 直言:不回避事實的真話。阿諛奉承的話對人有損,但人愛聽;直來直去的話對人有益,但人嫌惡。指喜阿諛、嫌直言,是一種不良的世態。
【第85句】:【民無糧要反,兵無糧要散】(諺)老百姓沒糧吃就會起來造反,軍隊中沒糧吃就會各自走散。指糧食是安定與治軍的首要問題。
【第86句】:【見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搭拉話】見“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找話”。
【第87句】:【三百六十行】俗語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三百六十行”是前人對各種行業的通稱。那么,“三百六十行”究竟指的是哪些行業呢?三百六十行是從“三十六行”中衍生出來的。自唐朝就有“三十六行”的記載。宋代周輝《清波雜志》中,記有肉肆行、海味行、鮮魚行、酒行、米行、醬料行、宮粉行、花果行、茶行、湯店行、院肆行、成衣行、絲綢行、顧繡行、針線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舊行、仵作行、綱罟行、鼓樂行、雜耍行、彩輿行、珠寶行、玉石行、紙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木行、陶土行、驛傳行、鐵器行、花紗行、巫行。后來怎么會變成三百六十行呢?到了宋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行業成倍增加,改稱為七十二行,成為流行市語。至元代,人們又把七十二行擴為一百二十行。大約到了明代變為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行之稱,首見于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書中日:“為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語也。”《通俗篇》云:“元人但云一百二十,增多為三百六十,乃明人言耳。”據此,明代以來,以“三百六十行”俗稱各種職業。其實,三百六十行是個約數,各行各業的總稱。此俗語一直沿用至今。各種行業增加無數,約定俗成的“三百六十行”卻固定不變。
【第88句】:拉牛尾巴的人——倒退
【第89句】:【剛出穿的瓦盆——一套一套的】(歇)本指瓦盆規格齊全成套,轉以形容人口才好,說起話來滔滔不絕,頭頭是道。
【第90句】:【手插魚籃,避不得腥】釋義:比喻做事不怕擔負責任。例句:先鋒道:“古人說得好:手插魚籃,避不得腥。一不做,二不休;左右帥領家兵殺那和尚去來!”
【第91句】:【淡淡長流水,釅釅不到頭】(諺)釅(yan):濃烈。指清清淡淡,長流不斷;濃濃釅釅,不會久遠。比喻人際交往,平淡可以保長久,過熱往往難到頭。
【第92句】:【牛頭不對馬嘴】(慣)比喻胡言亂語、所答非所問或所說的兩件事對不上茬兒。 也作牛頭不對馬面。 驢唇不對馬嘴。
【第93句】:面條鍋里整人——軟收拾
【第94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諸葛亮與周瑜聯合用火攻曹操水 軍,一切準備停當,就缺少東風吹火,諸葛亮便設壇臺借東 風。事出《三國演義》。此句表示只缺少一個必要的關鍵條 件。韓志君等《籬笆·女人和狗》:“叫我看,你這事兒,現在 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第95句】:【見臺階就下】(慣)比喻及時尋找機會擺脫困境。
【第96句】:【船多不礙港,車多不礙路】(諺)港:港灣。指船再多,也不妨礙水上交通;車再多,也不妨礙陸路交通。比喻人雖多,各做各事,互相之間并不妨礙。 也作“船多不礙江”。
【第97句】:【桂冠】在各種各樣的比賽中奪得第一名的人,常常被人們稱為奪得“桂冠”。“桂冠”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它是個舶來品,源自古希臘。古希臘人認為月桂樹是太陽神阿波羅的神木,他們用月桂樹的枝葉編成冠,授給在祭祀太陽神阿波羅的節日賽跑中的勝利者。戴桂冠者有極高的榮譽。后來,人們用月桂樹的枝葉編成冠冕,獻給最有才華的詩人和各種比賽中的勝利者,成為一種慣例,流傳下來。特別是古希臘又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祥地,奧運會的勝利者也會得到一頂“桂冠”,于是“桂冠”一詞隨著奧運會傳向世界。大家對2004年第28屆雅典奧運會記憶猶新,在那屆奧運會上,獲獎者除得到金、銀、銅獎牌外,發獎官員還將桂枝編的花冠戴在他們頭上。無獨有偶,在中國還有一個和“桂冠”詞義相近的詞,叫“折桂”,也來自一個和桂樹有關的美麗神話故事,在這個故事中稱科舉考試登科為“蟾宮折桂”,又引申為各種考試與比賽的第一名叫“折桂”。“桂冠”和“折桂”,這兩者同義不同源,一個為“西”,一個為“中”,中西合璧,珠聯璧合。
【第98句】:【嚼字眼】(慣)形容過分地斟酌字詞。
【第99句】:【八兩換半斤,人心換人心】(諺)舊制秤一斤是十六兩,八兩換來半斤,這是公平的交換。指只要誠懇待人,自會換取人們的信任。 也作“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