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末,一位叫麥森的中年人,在紐約郊外的一個小鎮上經營一家小雜貨店。麥森的雜貨店和所有的商店一樣,把門打開就是一排玻璃柜臺,柜臺的一端設有一塊可以翻動的木板,一來方便自己進出,二來不讓顧客走到柜臺后面去。
有一天,麥森進了一批貨物,在把貨物搬進商店時,不小心砸碎了一個柜臺的外側玻璃。他想,那些失去玻璃保護的商品將直接暴露在別人眼皮底下,即使有顧客愿意到這里來買東西,自己的商品會不會面臨失竊的危險呢?因為鎮上惟一的玻璃店離這里并不近,在先去買玻璃還是繼續營業之間,麥森選擇了后者。
“我相信不會有人偷盜東西,我相信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正義而且善良的!”麥森對自己說。
麥森本以為商店的生意會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但沒有想到一天下來,商店的營業額竟然比平時高出了一倍。而且,也如他預想的一樣,商店沒有丟失任何東西。最讓他驚訝的是在這樣的營業額下,自己竟然也沒有覺得繁忙和緊張。如果在平時,他早就忙得喘不過氣來了。
“這究竟是怎么了?”麥森犯迷糊了,“商品還是這些商品,可為什么今天的銷售卻完全不一樣呢?”麥森里里外外地打量起了自己的商店來。最后,他把目光停在了那個被他碰碎了玻璃的破柜臺上。今天惟一與平時有區別的就是這個柜臺,但是,這個破柜臺中究竟藏有什么奧妙呢?麥林開始思考:平時人們在挑選商品的時候,都是隔著柜臺的玻璃,對于不熟知的商品,他們想要有進一步了解,只能叫自己把商品從柜臺里拿出來才行。而今天的柜臺外側沒有了玻璃,顧客們選購商品也就不用通過自己了。可能是顧客們在選購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方便和自由,購買欲也隨之增大了。
“一定是這個道理!”麥森無比興奮。柜臺的玻璃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是為了防止商品被竊,可是同時被隔開的還有顧客對商品進一步了解的權利。接著,麥森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那塊在柜臺一端的活動木板上:這塊木板的作用和柜臺的玻璃一樣,目的都是為了不讓部分別有所圖的人接觸到商品,但是在保護了商品的同時,不是也把顧客擋在了柜臺之外嗎?經營商店的最大愿望就是有顧客來購買商品,既然如此,為何還要在顧客和商品之間橫加一塊玻璃,隔開兩者之間的聯系呢?
僅僅是一個破柜臺,就出乎意料地開啟了一扇讓顧客與商品接觸的方便之門。如果把柜臺全部撤出商店,把商品陳列在一個完全開放的貨架上,讓顧客走進商店進行完全自由的選購,那將會是什么情形?麥森按照設想對商店進行了重新布置。
第二天開張后,麥森聞所未聞的做法讓顧客們感到很新鮮,而能夠與商品零距離接觸以及方便自由的選購過程,更增加了顧客們對商店的好感。一天下來,麥森的營業額竟然比平時高出了三倍!而在這一天里,麥森所做的,僅僅是坐在商店的門口,統計金額和收款。
從那之后,麥森的商店成了人們購物的首選,這為他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三年以后,麥森有了足夠的資金,他來到紐約市區開了一家大型商場,他在新商店中同樣采用了能讓顧客零距離接觸商品的模式。商場開張后在整個紐約都引起了轟動,人們紛紛選擇到他這里來購物。因為經營模式上的獨特,人們把麥森的商場稱為“超級市場”。
麥森的“超級市場”很快引起了商界的關注,幾乎所有商店都開始效仿起來——一場聲勢浩大的全球性商業變革由此訇然展開,“超級市場”在世界各地紛紛涌現。
一個破柜臺讓顧客感受到了更多的方便和自由,并促使了“超級市場”的誕生。假如當初麥森在面對那個破柜臺時只想著“商品被人偷光怎么辦”,那么“超級市場”至今可能還沒有誕生。
上一篇:天才棋手劉鈞凍傷了繼父的心
下一篇:把大目標切碎分給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