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觀《高考1977》有感篇一
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起來之后應對的就是慢慢課桌一大摞書本,重的連課桌的翻蓋都開不出來,也有成疊的模擬卷在面前張牙舞爪,會有一把寫完了的水筆筆芯,嘴里念叨的也都是些什么英語單詞、語文的詩句,偶爾還會在某個腦子不太清晰的時候把某同學隨口叫做agcl,總之,高三就是在老師不動聲色的說“你們要在高考中體現水平,把隔壁班的打的血肉模糊”這種恐怖氣憤中度過。都說高三是黑暗的,以前的我覺得亦是如此。
然而一部影片卻顛覆了所有的想法。
這是一個發生在黑龍江的一個農場的故事,講述了一群在農場插隊的青年沖破重重阻難參加那一次另一代人都難忘的高考。故事融合了更多的是一些暖色調的感情,比如男女主角陳瓊和潘志友的感情,男青年之間那種真摯的兄弟之情,所謂“右派”的父親與女兒之間的親情,包括一向一根筋的農場長老遲也改變了對青年參加高考的態度。
看完整片電影,一個鏡頭一向縈繞在腦海中不肯散去。這就是知青們拼盡全力追趕火車去高考的鏡頭。他們為了參加考試,在冬日早早起床,坐著拖拉機去火車站乘坐開往縣城的火車。半路上拖拉機壞了,他們便索性去追趕即將到站的火車。一路上翻越深山雪嶺,充滿艱辛,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打氣、相互攙扶、跌倒了再爬起來,竭盡全力、不顧一切地奔向疾馳而過的火車。他們追趕的不僅僅僅是一列趕往目的地的火車,更是一列趕往未來趕往期望的時代列車。
因為年代的關系,也許我們不能體會到當時的知青們在應對恢復高考的時的情緒。也許,參加高考對于他們的好處再也不用聽老遲的“一個章子就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從此以后就能夠將命運掌握在自我的手中,所付出的勞動,揮灑出的汗水還有淚水,甚至是鮮血都有了切實的回報。____結束鄧小平復出后,宣布恢復高考,這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新期望。
此刻,恢復高考已經30多年,我們已經把高考視為人生的務必經歷的一個階段,“沒有經歷過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現今如此優越的環境之下,我們是不是更就應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努力成為國家未來的主力軍?
“恢復高考對高考本身重要的多。”這句話也是被稱為精華中的精華。在____的十一年里,有多少優秀的領導人被判刑,又有多少知識分子,就如同陳瓊的父親,一個數學老師,被誤判為“右翼”分子,此刻想想,____的行為是多么可笑,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居然能夠拋棄文化,拋棄知識,那剩下的還有什么?只有愚昧和無知。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十一年的耽擱之后,最后有了改變的勇氣,處在當時社會的人們壓抑了太久,也發出了他們最終的吶喊。
1977,永遠停留在了過去,此刻的我們要用遺忘做向導,引領我們向前進!
觀《高考1977》有感篇二
作為一個90后的孩子,我從來也沒有對父輩的過往有任何深究。在我的意識里,甚至從來就不曾知道有關1977的任何事情,直到今天我看了這部影片——《高考1977》。
本片故事立足于東北某農場三分場一堆來自各地的知青。在那個意義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際,鄧小平的復出,高考制度的變革讓幾乎在苦中作樂的環境中日益麻木的他們看到了希望……
但是,就他們所處的年代和環境,要想真正走出“鯉魚跳龍門”的一步,甚至僅僅是獲得嘗試的資格都談何容易,志愿報考和單位推薦的顛覆、青春的萌動和農場管理者思維的差異、渴望改變命運和家庭成分歷史“斑點”之間的鴻溝……不同的人,圍繞著小小的紅色公章,做著命運的搏擊。強子的絕食、小根寶的意外棄世、陳瓊的反革命父親風波……他們的身上凝縮著“知青”這個特殊類群所承受的歷史苦難。最后,他們終于通過自身的努力而跳出了那個他們一直想要離開的寒冷困苦的黑龍江。
影片圍繞著這群知青展開了一系列的故事。有關于親情,愛情,友情。這部影片所給我的啟示不僅僅是關于高考的深思。或許還有對于人生的思考。作為一個從小就生活安逸,以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孩,我們所面臨的挫折,苦難更是少之又少。這也導致了我們在面對一些小小的困難時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甚至是自殺。
究。在我的意識里,甚至從來就不曾知道有關。
《高考1977》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什么才叫做苦,這種心理與身理的痛苦是我們這群90后的孩子所不能想象的。正是這樣,我們才需要好好的來思考,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與我們的父輩之間的生活有何不同。我們是否該從他們的身上學到點什么,比如節儉,勤奮。
高考,從來就被我們稱為人生的轉折點,在看了電影以后,對于高考我又有了新的感悟。無論最終是不是能考上大學,但知識是必須掌握的。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
高考1977觀后感:突如其來的歷史性轉折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有點名不符實。所謂《高考1977》,主要角色當然應該是參加高考的年輕人。但實際上,影片給人印象最深的卻是兩個父親。一個是孫海影扮演的農場革委會主任老遲,一個是趙有亮扮演的歷史反革命陳甫德。從性格和氣質上說,這兩個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遲是個沒文化的大老粗,他講組織原則,講黨性,講立場,但有點不通情理,甚至對知青有點粗暴;陳甫德是個知識分子,他充滿父愛,為女兒不惜以身犯險,但卻毫無組織紀律觀念,甚至為了女兒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國家干部。
當然,老遲最后轉變了。從一個鐵石心腸的工農干部,變成了一個“肩起命運的閘門,將年輕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親。看到老遲親自開著農場拖拉機送知青趕考的場景,我腦子里最先浮現出來的就是前面這句魯迅曾經講過的話。影片開始,思想僵化的老遲像是飄浮在歷史天空中毫無生命氣息的一粒塵埃,而到影片最后,他終于向著人性的光輝敞開了胸懷。相比之下,陳甫德的形象就顯得蒼白了許多,這個肩負著歷史十字架,卻極富自我犧牲的父親形,以一種虎頭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結尾不知所終。對此我曾不無遺憾地說,這個人物的結局,不應該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號,而應該是一記鏗鏘有力、斬釘截鐵的驚嘆號。
與這兩個父親息息相關的,是那兩枚公章,這是影片中最發人深省的影像符號。第一枚公章,是永遠別在老遲褲腰上的農場革委會的公章。它是組織與權力的象征。在那個年代,一切個人命運都取決于這枚公章,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飯,每一個與活著相關的細節都必須蓋上相當于組織認可的公章。離開了公章,一個人就如同被剝奪了生的權利。于是,老遲因為擁有公章而成為一個側身于權力巔峰的人,對于農場知青來說,他不是別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殺大權的上帝。
而陳甫德這樣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的歷史反革命,竟然毫無顧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組織和權威發起了挑戰。在當年,這極可能為他帶來殺身之禍。但為了向女兒贖罪,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也許這是出于陳甫德的一種道德自信:當所有人都對他另眼相看的時候,他卻一如既往地堅信自己的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種作奸犯科的下三爛,而成為一種為親情自我犧牲的偉大的父愛。
與兩枚公章相映成趣的是農場中那個整天哇啦哇啦叫喚的大喇叭和高高在上的了望塔。高音喇叭也是一個組織權威的象征,是中國集權時代話語霸權的獨特符號。從大喇叭里傳出的是組織權威的聲音,它可以隨時隨地昂首闊步地闖入每個人的私人生活。只要喇叭一響,所有個人空間立刻四分五裂,每個人的自我意識也會在組織強大的聲浪中土崩瓦解。
了望塔也以另一種方式喻示著組織的無所不在,它高高在上,以一種上帝的視線,將每個人的生活一覽無余。對知青而言,大喇叭和了望塔是某種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而對老遲來講,卻是他行使權力、塑造威嚴的權杖,他可以在麥克風前為所欲為,用自己的聲音籠罩著整個農場。影片就是從這樣一種角度,揭示出那個年代個人與體制的緊張而又微妙關系。
與兩個父親比較起來。影片對知青群像的刻畫又要顯得更薄弱一些。但是即便如此,在這個知青群像里仍有一個最后死于非命的小根寶,帶給人一種深刻的觸動。小根寶這個人物代表那一代知青中一種最為絕望的生存狀態。他們從小學就開始拋開書本鬧革命,與真正的老三屆相比,他們的青春完全被____耗費殆盡,一俟高考恢復,命運的大門洞開之際,他們忽然發現,自己根本走不動了。機會來了,可他們卻無力抓住。最后只能用死于非命讓自己與那個黑暗的時代一起永遠地沉淪下去。
與小根 寶的悲劇相比,主人公潘友志身上則更為集中地體現了一種理想主義情懷。事實上在當年的知青當中,像潘志友這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一度都追求完美的人格,為了自己曾經許下的諾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前途。但是歷史卻跟這群熱血青年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當社會現實面對突如其來的歷史性轉折的時候,他過去許下的諾言立刻就變得毫無意義。
這個時候,是繼續堅守自己的承諾,還是順應歷史的大潮而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這個兩難問題是他們在那樣一個歷史關頭所遭遇的最為嚴峻的挑戰。留下還是離開?是遵守自己對老遲的承諾,還是以毀約為代價來換取自己更好的人生前程?在影片中,他最終選擇了留在農場。對于這種選擇,也許有人覺得他不太識時務,也許有人覺得他是在逆潮流而動。可是,他畢竟堅守了自己的信仰,餞行了自己的承諾。你盡可以說他是一個荒唐時代的犧牲品,但至少與今天大量擅長見風使舵的聰明人相比,他們那一代人的心理要更為健康許多。
觀《高考1977》有感篇三
黑白,是永恒的顏色,是時光的倒影,是歲月的痕跡,是記憶的停頓,是視覺的恍惚,黑白屏蔽了____的一切輝煌,同時黑白也拽出了高考學生匆匆的、迷失了方向的腳步,黑白使我們與現實相隔,然而,就在這只有黑白顏色的歲月里,卻也有十分感人的事跡。
感動之堅持
那是一群在黑龍江農場工作的社會青年,為了趕到高考的考場,他們拼盡全力,一路趕來,但令人糟糕的是,拖拉機卻半路出了故障,他們跑著沖向火車站,跌倒、爬起,再跌倒,再次爬起……他們的堅持只為了能夠爭取回城的名額,還有,在一個刺骨的夜晚,背三百斤重的麻袋將小根寶回城的最后一點期望壓在了底線前,在倒下的那一刻,根寶失聲痛苦,他單薄的身軀,羸弱的肩膀,去爭取那微不足道的命運,依靠自我來改寫自我的命運,他全力以赴,雖敗猶榮。這一群氣血方剛的青年,為了奔赴高考考場,為了追逐自我的理想而堅持著,在北方的冰天雪地種,無數次的跌倒,無數次的爬起!從他們的那一雙堅定的眼神中,我深刻地體會到,生命中的確有意樣東西,叫“堅持”!
感動之執著
那是一青年對知識的執著。當聽到又要回復高考的消息,大家的心都動了,為了尋找復習書,于是大家商量一齊去偷書。雖然偷書失敗了,但是好心的人們還給他們留下了一套資料。當聽到廣播里面傳來高考改革,自愿報考,擇優錄取的消息,這一群在北大荒呆了整整八年的親年們,紛紛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曙光,他們想要參加高考,但是老遲卻給了他們一個嚴重的打擊,最終他們以絕食的方式反抗老遲。由此可見,他們是多么渴望讀書,渴望知識,渴望新生活。
感動之親情
人們都說父母的愛是偉大的,但在影片中那位慈祥的父親,被時代拋棄而踉蹌地快要站不住的父親,一個渴望 白話文…用知識挽救中國的父親,為了讓女兒擁有高考的權利,他不惜私刻公章偽造“出身證明”,這個行為在當時要被戴上“現行反革命”的帽子,但再大的罪他也無所畏懼,他的一片真情打動了女兒,感動了老遲,感動了高招辦的主人,同時,也深深地出動了我們每一個觀看電影的人,他有力的詮釋了父愛的偉大,是用恒不變的。
在劇中,青年們的那種對知識的渴望令我感動,在那時,想要讀書是那么的困難,沒有知識就無法改變自我的命運,無法發揮自我的光和熱,無法去實現自我的理想!所以我們要把握住自我的命運,抓住一切學習的機會,刻苦學習,豐富自我的文化知識,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