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孟子讀后感作文600字 孟子讀后感600字初中作文篇一
孟子懷抱著一個知識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覺,用他的“義”與“道”,從個別情況的“應該”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導人向善,也就是“覺此民”。
孟子的所有觀點首先都必須建立在所謂“人性向善”觀點的基礎上,而這個觀點也恰恰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并且對于當今這個時代來說最值得每個人去仔細思考領悟的。孟子的“人性向善”論,先提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義、禮、智”四端,如果能夠去擴充它的話,將“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所以說“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
既然每個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來的惡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孟子給了我們兩個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視的外在原因,即環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遷的原因,而這里的環境又不僅僅只是周圍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處的時代、社會情況,還有具體到逆境與順境的差別,《孟子》中的一篇關于嗟來之食的議論,身處逆境的人被激發的羞恥心可使之用生命維護原則,而身處順境時的人卻更易迷失,放棄了“鄉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則,環境可以說是決定為善還是為惡,義或不義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在要求就是堅持,孟子也在書中舉了“杯水車薪”的比喻,義能克不義,仁能克不仁,然而沒有堅持也無法成功。
當一個人能夠做到抵御環境堅持本心時,仁義之士必是賢人、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只有堅守原則的人才能夠輔佐君主、誘民向善;“仁者無敵”,仁義之諸侯與民同樂、親賢疏佞,又怎不會“王天下”呢?所以堯、舜、禹之世,孝悌禮義為人所共循,天下安樂。
雖然孟子有一套從人性向善到仁者無敵的完整理論,但是要想導善,還缺不了他的非凡辯才。孟子無論是與君主對答,還是與對手辯論,都能夠引經據典,把《詩》《書》靈活應用;并且以常理入手,以小見大,十分生動;更擅長環環設問,最后以對方的答案為自己所依托來解答對方的問題,讓對方只能無言以對,認可孟子的想法。
二十一世界的中國,正值東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撞擊之際,從個人到家庭,至自各階層的社會乃至于國家,在當今物質文明較為發達的今天,卻逐漸陷入一種內外不安,身心交瘁的狀態。在這個物欲橫流,進退失據的環境中,人們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茫然失措。精神信仰受到很大挑戰,但是,究竟是什么在變化?變化的背后是什么?
在當今這個時代,還有多少人面對各種所謂的領導敢于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與感受。還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國家。現在的人們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從,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與感受,給我們的國家真正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與想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對自己與領導者統治者的意見不合的情況時,能堅持自己的意見呢?在這個充滿金錢與利益的社會中,人們漸漸的迷失了自我,只會跟著金錢與利益隨波逐流,也許只有當每個人如孟子般坦誠,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國家時,我們的社會才能變成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吧。
孟子讀后感作文600字 孟子讀后感600字初中作文篇二
孟子與孔子一樣,出身也是貧賤,孟母對孟子教育很用心。孟子以孔子的弟子自居,傳播儒家思想,“夫子好辯”,辯論是為了正人心,辯論的對象主要是墨家的“兼愛”,墨家主張愛所有人,孟子認為愛人應從父母開始,愛所有人即“無父”,另一個辯論對象是楊朱,楊朱主張“利己”,孟子批評他是無君。
孟子事過三個君主,藤文公,梁惠王和齊宣王(取了丑女無鹽)。滕文公很禮遇孟子,但孟子想去大國施展抱負,當梁惠王來請時,便去了魏國,當時梁惠王已當了50年國君,被齊所敗,主將龐涓戰死,一心想著復仇,稱霸,孟子失望的離開。齊宣王剛繼位,血氣方剛,孟子建議他攻打燕國平亂,但齊宣王只關心能從燕國獲得多少利益,孟子只有離開,新的燕王即位聯合五國把齊打得差點滅國。孟子回到祖國鄒國后,不問政事,從事教育工作。
當時候許行的農家思想主張人人自己生產,自己種田,消滅交易中的欺詐和不平等,孟子批評他說他根本不可能生產自己所需要的所有東西,而且商品質量有好有壞,價格自然不同,所有相同尺寸的鞋子都賣一個價格是很虛偽的。實質上孟子也批評了近代的共產主義,嚴重打擊了生產的積極性,不符合人性。
孟子提倡性善,告子說天生無所謂善惡,“食、色,性也”,只有基本欲望,善惡是后天養成的。
從宋代朱熹定四書,就奠定了孟子的地位,元人40年后重開科舉,封孟子為亞圣,可見古代國君并沒有那么專制,對孟子民貴官輕的思想也接納。朱元璋把孟子趕出孔廟,制定《孟子節文》,把不利專制的思想都刪掉,但《孟子節文》只流傳了。現代人也是追求功利,蔑視仁政,但中國歷史上值得稱道的皇帝無不是儒家的典范,實行德治名揚千古,而攻城略地、窮兵黷武的并不能青史留名。
讀《論語》覺得孔子與弟子們溫文爾雅,好學而謙虛。但讀《孟子》就覺得孟子好辯,自命不凡,有拯救萬民的勇氣,卻沒有寬廣的胸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有點違背孔子說的“不固”。就拿對待小人來說:孔子說自己正言正行,時時學習反省,沒有過多的時間指責別人,當然對他們也不能像愛護親人、禮敬君子那樣;而孟子就說我對人有仁有禮,別人自然也這么對我,如果有人對我無禮不仁,首先反思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如果不是,就當他們是禽獸,對于禽獸就不要跟他們計較了。這個思想與孔子的差別是,假定自己高人一等,因為獲得了優越感,才寬容別人。但事實上,誰能保證自己做得都是對的呢?
孟子與告子關于人性有很多辯論。告子的思想更接近當代的想法,儒家傳到荀子就已經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孔子就更不談性善性惡的問題,反而王陽明很推崇那個良知,把它當成所有事情判斷的依據。我覺得,首先善惡就很難分辨,殺一頭牛吃是善的,殺一個善人是惡的,殺一個惡人是善的,但又不知怎么分辨殺的人到底是善還是惡。人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員,要遵守大多數人訂立的契約,以求相親相愛,太平無事。于是才有了法家,用法來裁定一個人。無端探求人的本性又有什么意義?孔子就說“未知生,焉知死”,孟子卻要探求這個人類未知的難題,光憑幾句辯論又有什么結果,只能證明誰口才好而已。告子說人性如激流的水,哪邊缺堤就流向哪邊,孟子說水向下流,善就如水向下,這個反駁得很在理,但誰說人性就是水了?即使人性是水,怎么知道向下流的水不是惡?各種亂比喻,教人無從信服。
不過如果以社會契約作為人行事的準則,作為善惡的標準,則容易流于權力責任的思維方式。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解釋孟子的善。所以現在的問題是,這個“欲”是否生而知之?告子說“食,色,性也”。這個是人類的原始欲望,但除此之外呢?禮義廉恥、仁義道德,是不是生來就有的呢?在自己沒成為父母前,怎么知道要孝順父母?在自己沒成為長者前,怎么知道要尊敬長者?孔子也說“不知禮,無以立”,可見這些還是學了禮后才知道的。像西方的教育,就沒有孝順父母的概念。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自私之心,也人皆有之。就看你所處的那個社會,覺不覺得對方自私對自己是一種傷害,如果自私是普世價值觀,也未嘗不可。
孟子讀后感作文600字 孟子讀后感600字初中作文篇三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別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讀后感作文600字 孟子讀后感600字初中作文篇四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說“求觀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當代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曾說“三十歲后,我做人處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譽為亞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將孔子的思想發揚光大,構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體系,提出有許多重要的思想創見。孟子主張“仁政、兼愛、非攻,和平,反對戰爭,人性向善”。 個人感覺《孟子》比《論語》更為豐厚可讀,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現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今天,我坐下來靜靜的攤開這本書,再次讓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這幾篇文章我反復誦讀,頗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認為:王道和仁政是立國的根本。為政者應該施行王道,反對霸道,實行仁政,反對暴政。仁義的準則應該是為政者處理國家政事的根本立腳點。仁義的思想應該貫徹在國家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這句話說的是,如果在經濟上能使大家安居樂業,社會自然就安定,政權自然就鞏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樹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樹立起仁愛的觀念。在關心民眾疾苦,要為解除民眾的疾苦而盡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無幼以及人之幼”。 在這篇《梁惠王上下》中,體會到一個國家的安定繁榮和發展,需要做到優則與民同憂,樂則與民同樂。
在《公孫丑上下》中,孟子倡導仁義,主張施行仁政。他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強調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氣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節操;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在我認為,孟子是懷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負的。
在《離婁上下》中,講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來,修、齊、治、平,從本質上說,就是施行仁義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為己任的。
在《萬章上下》中,通過對歷史的闡述,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
在《孟子·盡心上下》中“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的征途上,我們經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一只向往 “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感觸最深的是《告子上下》這篇,在闡述行善論的學說。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說:“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有無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屬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們都有一種內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識。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為人們存在著內在的鮮艷的道德意識,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們的行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環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邊不善。第四,對于這種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須著意的加以培養。培養的途徑和方法,在于專心致志的存心養性。
《孟子》中除了闡述其修身治國的大道理,還記錄了一些發生在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小的故事,教育我們如何做人。如《師友之道》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作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對中國的影響長達幾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為人處世,思想道德。其思想精華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窺豹摘錄下自己淺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厲害之處在于不管是闡述怎樣施行仁政治國平天下,還是做人處事,他都能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
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總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每次誦讀都會使人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它可以平和我們煩躁的內心,可以讓我以圣人的精神為指導,在現實生活中做的更好!
上一篇:最新幼兒園六一主持稿串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