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晴天辦活動,還要準備帳篷,唯恐突然下雨;買回一條新褲子,總要細細檢查褲襠,唯恐沒縫好,出去穿了幫;上車之后要多檢查兩次車門,唯恐沒關好,一轉彎就摔出門去;明明是太平盛世,又有社會福利,還總要在銀行存許多現款,以備不時之需。
這患得患失的悲劇性格,確實會使我們不開心。可是從另一個角度想,能總是退一步,未雨綢繆不也是優點嗎?一個人如果能常常不安,常常自覺不足,而處處反省、多多充實,不是可以有更大的進步嗎?
當然悲劇性格也可能造成壞的影響,譬如當大家都欣賞淡水河上的月夜星空時,他可能會慨嘆河水的污染;當大家都歡慶比賽勝利的時候,他可能會開始擔心下一次比賽。更糟的是,許多人一邊考試、一邊比賽、一邊悲觀,于是一個考生可能才寫幾題,碰上不會的,一緊張,下面原來會的也不會了;一個溜冰選手,可能才在第一個三轉跳摔了一跤,就不斷在心里念著完了!完了!造成惡性循環,而連著摔跤。
所以,悲劇性格可以有,但要利用它來強化自己,而非將不安累積,到最后壓垮自己。我們常說要拿得起、放得下,有悲劇性格的人,最要學習的就是在比賽之前懸空,比賽之時拿起,比賽之后放下。我不止一次說總回頭的人不可能跑得快,就是這個道理。
上一篇:席慕容:我還在寫情詩
下一篇:偉大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