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人,在上海方言中即為招呼對方,特別強調小輩對長輩的招呼,有請安的意思。小孩在剛剛開始牙牙學語時,大人就會有意教誨他們叫人。除了自小培養小孩子文明禮貌外,還可以通過孩子主動與人打招呼,克服孩子怕羞怯生。老上海沒有如今非常流行的兒童教育學,卻自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樸實道理。
肯叫人的小孩子大都機靈活潑,最容易討人喜歡。會哭的小孩有奶吃,肯叫人的小孩子就有糖吃。人類,從來有護小的天性。弄堂街坊間,見到有懷抱小孩的,必會停下來逗逗孩子。舊時里弄居住條件逼仄,但大多鄰里關系和諧親善,守望相助,小孩是個很重要的紐帶。
上海方言的稱謂,五花八門,生動鮮活,充滿鄉土氣息。光是對老婦人的稱謂就有阿娘、好親婆、姆娘、好婆一般隨老太太的小輩叫。鄰里之間稱新嫂嫂的可能子女已滿弄堂跑了,叫小王伯伯的小王可能已七八十歲了其實,這是幾代鄰里相濡以沫的交情。
現在的小孩包括小青年,都不大會主動叫人。有時家長看不過,逼急了也只是喉嚨口不清不爽地嘟噥一句。而我們小時候,一定要扎扎實實叫得人家聽明白,因為那顯示著一份誠意和尊重。
社會在前進,傳統的以宗族姻親及街坊老鄰為紐帶的社會關系根本不足以應付信息化網絡化的今天所需。現今只要鼠標一點,天涯海角近在咫尺。但是,應著一句上海老話叫不應。叫人要有人親親切切應你一聲才覺舒坦,叫不應的叫人,會心生厭倦。
現今不少青年是在進入社會職場后,才開始學叫人,許多新稱謂:總、局、科、老板、主任都是他們的阿爺阿娘一代弄不清楚的新派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