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有一次在出租車上,司機是一個30多歲的男人,一上車他就問我是哪里人。
我臺灣人。
那個時候,碰到有人聊起臺灣,我是非常愿意與之交流的,他又問我臺灣出產什么,大概什么溫度。我耐心地告訴他,臺灣盛產水果,臺北冷的時候一般10度以下,山上會在零度以下,南部在10度以上,誰知道他又問我:臺灣都是山地人吧?我說不是呀,以漢人為主,不能說山地人喔,得要說原住民
在一堆問題之后,他靜默了約10多秒,忽然回過頭用很堅定的口吻說:臺灣是我們的!
而在這件事發生的一個多星期前,我去壩上騎馬,因為是首次騎馬,所以馬主人得牽著馬以策安全。幫我牽著馬的是一位年紀三四十的大姐。大姐開始說話了,果然,問的又是我是哪里人(大陸朋友特別喜歡問這句)!
我是臺灣人呀。
喔,臺灣人呀,香港澳門都回歸了,接下來就輪到你們了。
當時我的心情一點都不覺得異樣,反而覺得這很有意思,遠在草原上的一個大姐,看起來應該與世無爭的,也知道統一,當下心里的第一念是這老共的思想教育可真不是蓋的。
其實,在臺灣,前幾年本土化運動正烈之際,這種場景也并不陌生。出租車上、公共場合,很多人碰到我這個外省人,或多或少都會來一句:你愛不愛臺灣?
這幾年由于政治的漸趨穩定,臺灣人對民主的認知漸漸成熟,這種情況已經很少,只是常常從機場坐出租車回家時,會有司機問我大陸好不好呀?他們很有錢吧?大陸人是不是都很愛騙人?那邊生活習慣嗎?
我總是需要不厭其煩地針對相類似的問題,不斷地重復著相同的回答。
許多臺灣人不知道大陸很有錢,直到媒體的大肆報道后,許多臺灣人才會認為大陸很富有、發展很快、交通很擁堵。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在一個臺灣和大陸合資的培訓公司里擔任市場總監職務,許多廣告公司上門來拉廣告。有一位20出頭的小伙子,他自報家門說是北京人,我心想,北京男人最愛談政治,于是先提醒他說我們不談政治喔!他爽快答應,自稱不喜歡政治。
未料,半小時后,他突然很不好意思地說:姐,我還是想問你一個問題。你到底是支持統一還是獨立,你是藍還是綠?
由于工作上的需要,2005年我在濟南待了3個多月,臨別前,濟南的朋友前來為我送行。一位大姐(已微醺)很開心地熊抱住我,并在我耳邊說道:能夠認識你這樣一個臺灣記者我真是太開心了,太棒了。小宮呀,統一臺灣就靠我們倆啦呵呵說真的,當時除了被熊抱住不大舒服之外,我對這話完全沒有不舒服,因為我已經能夠理解,這種表達就是一種情感。
在統一這件事上,兩岸人民相對而言,大陸朋友的積極主動性那絕對是遠遠超過臺灣的。而在這種積極態度上的落差,有時往往就成為臺灣人較為恐懼的理由。
臺灣人喜歡以男女關系說明兩岸關系,當一方過于積極,另一方難免感到壓力。我以為,要把兩大群思維邏輯與彼此認知不同的人硬擺在一起,肯定會誤解叢生。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聽過無數大陸朋友向我抱怨:你們臺灣人很吹毛求疵耶,這就是對于工作結果的本身判讀標準不同所造成的誤解。臺灣過去一直依賴美國與日本市場,因此外銷到這兩國的貨品如果有任何小瑕疵,其結果很有可能是整個貨柜的退貨而造成嚴重損失,為了符合這兩個市場的高標準,也就造成臺灣人對自我標準近乎嚴苛的狀態。
又譬如,許多大陸朋友會覺得臺灣文化深受日本及美國影響。除前述理由外,臺灣地小人稠天然資源匱乏,原本就依賴外貿而生,在一個高度依賴外貿維生的地區,會有高度文化融合的特性與力量,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選自《從臺北到北京胡同臺妹眼中的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