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畢業后經過20年、30年,大家開同學會。這時候,彼此往往以綽號稱呼。在這種聚會中,因為彼此太了解對方以前的惡作劇和弱點,所以,不管現在多么逞強、愛面子,都沒有用。換句話說,和在社會上被承認的地位、財產、名譽等沒關系,同學間依然認同彼此的存在。青梅竹馬的朋友,強的地方就在這里,沒有世間的評價和利害關系。
而且,為了確認這件事,每次見面都會談起以前的往事,這是特征。從提起那時候做了哪些事、干了哪些事開始,談到同班同學的各種回憶。有時喝茶吃點心,有時一塊吃飯,一邊喝酒、一邊談到這些事情時,心里覺得好溫暖,覺得朋友真好。換句話說,彼此一面互相確認共有的東西,一面互相承認彼此的存在。
喂,我們怎么老是在談過去的事情呢?席間,有人留意到了。
來談一點有關未來的事情吧。有人起勁地建議,但很少有人附和。就算要談未來,可是要以那種事情承認存在價值時,卻發現會偏離彼此共有的東西。在同學會上,有人愛吹牛自己現在有多得意而惹人討厭,也是因為這個。
朋友間的距離,小孩大人都不能輕易處理好。
學生到咨詢室來,感嘆被朋友背叛了。原來,他交到新朋友,快速地親密起來。談得很投緣,做什么都一起行動。朋友暫時回家鄉去,覺得很寂寞,于是打電話去,竟說生病了。他立刻趕去探病,朋友也很高興,就叫他晚上住下來,兩個人談得很開心,忘了生病的事。已經是這種關系的朋友了,然而,當一方提出想借一本書時,對方卻拒絕說那本書,已經借給某人了。一時間,感覺像聲音裂開似的,友情就這么破裂了,絕交。事情竟然演變到這個地步。
小孩子何必這么沖動呢?稍微等一等不好嗎?對方也有苦衷,然而多說也沒有用。他對朋友的要求,只允許一心同體,沒有商量的余地。
大人也有類似的例子,在內心深處,有各種禁忌的心理作用在運作著。例如,在朋友的聚會中,青山二郎和小林秀雄聯袂出席。
喂,小林,你的文章不行啦,跟每次在這里所說的不一樣。你每次喝了酒就發作,例如說看到凡高的畫有多高興吧。你說的比寫出來的要有趣多了,生動多了,寫成文章時卻沒這么生動。對朋友青山說的這些話,小林秀雄剛開始還乖乖地回答,漸漸卻失去了平常的氣勢。因為,朋友說得他沒有反駁的余地,小林于是沉默下來。小林幾次眼淚都涌上來,只有青山,有辦法讓小林哭出來。
兩個人的友情,以正因為友情是高尚的,所以最后不得不決裂的表現來描述,可見友情的深入,其實伴隨著可怕的危險。
關于這點,阿拉伯有這樣的諺語:心情在一起,但住的帳篷要分開。
為了避免產生太黏關系的朋友,有時候也需要儀式和禮儀。這需要付出體貼心和實實在在的真誠。
隨著和朋友關系的加深,盡管彼此逐漸看清對方心中的陰影部分,為了繼續維持友情關系,這時就需要有體貼心才行。
這溫柔體貼是從哪里來的?說得干脆一點,是從人會死的自覺而來的吧。人生太多不可預測的事情,未來到底會發生什么也完全不可知,只有人會死是確定的。這件事,自己有多自覺是很重要的。當感覺到彼此都會死時,才能超越善惡、貧富、長短等,世間的各種評價,對共同活在這個世間、共度一段短暫時光的人,自然能產生溫柔體貼的心。
在這層意義上,深厚的友情會逐漸接近宗教式的感情。雖說體貼支持友情,但能大言不慚地在大庭廣眾之下宣示刎頸之交的人,可能是一些缺乏反省心的人。
真誠和體貼是照亮友情前途的兩顆星。我想,每個人都能找到照亮自己友情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