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風險投資——投資不是投機
故事精粹
李嘉誠是香港著名的大商人,200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他以188億美元的資產躍居第十位。
1966年底,低迷了近兩年的香港房地產業開始復蘇。但也在此時,香港出現了移民大潮,移民者大多是有錢有勢的人,他們紛紛賤價拋售物業。自然,新落成的樓宇無人問津,整個房地產市場賣多買少,有價無市。地產商、建筑商們焦頭爛額,一籌莫展。
李嘉誠此時一直持觀望態度,他通過觀察和思考,采取了一個驚人的舉動,就是將那些被拋出或無人問津的樓房以最低的價格收購到自己的手中。他在整個大趨勢中逆流而行。
在整個行市都在瘋狂拋售的時候,李嘉誠不動聲色地大量收購,因為從宏觀角度分析,他相信世間事亂極則治、否極泰來。而且他看到了香港美好的前景,他相信一時的亂并不代表什么,他相信香港會有遠大前途。
李嘉誠成為這場地產大災難的大贏家,并為他日后成為地產巨頭奠定了基石。
有人說李嘉誠是僥幸勝利,也有人說他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但總的來說,李嘉誠的成功離不開他對形式的密切關注和精確的分析。
智慧點撥
在這場地產風暴中,李嘉誠進行的是一項風險投資。在商業活動中,風險投資是說將資金投向蘊藏著較大失敗危險的領域,以期成功后取得高資本收益的一種商業投資行為。這是一個高風險、無擔保的行為,但因其成功的回報率很高,所以依舊吸引著很多人。李嘉誠毅然地投入這次地產投資中,前景是難以預測的,他的決策沒有十足把握,因此他的行為帶有一定的冒險性,也可以說他進行的是一次風險投資。
有很多投資者分不清楚投資和投機的區別,他們認為投資就是投機,其實二者并不一樣,而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
投資通常是長遠的,不在乎一時的價格升降,如果你買入一支股票,你很看好它,可以放在手里幾十年,等公司發展良好,股價上升幾十倍的時候,再賣出去贏利也是可以的。它是穩健的。而投機是急買急進、冒險跟風的,投機是賺是虧,短期就可以見分曉,投機很容易會因為對市場的誤判而賠得血本無歸。
在這次投資中,李嘉誠匯集了項目分析、心理分析、市場分析、價值分析等因素,雖然高風險,但是不盲從,因此這是一次有效的投資而不是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