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是唐代名臣,生于公元585年,去世于公元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人氏。杜家是官宦之家,祖上曾出過許多高官。有這樣好的家庭環(huán)境,杜如晦又聰慧,最終成為李世民座下著名謀臣,后輔佐李世民登基繼位。
杜如晦聰慧而有悟性,小的時候開始就關(guān)心歷史和政治,長大之后與人交談,往往能有極其新穎的觀點。
隋朝大業(yè)年間,杜如晦被征召入官,成為大隋預(yù)備官員。當(dāng)時的禮部侍郎高基對杜如晦十分看重,但杜如晦卻心灰大隋官場,不久就棄官而歸。
大業(yè)十三年,天下大亂,烽煙四起,李淵父子也在太原起兵,正式反抗隋朝的統(tǒng)治。李淵知人善任,座下又有良將謀臣,最終取代隋朝建立大唐,成為天下共主。
在許多演義小說中,李淵的幾個兒子中,唐太宗李世民對于父親登基做出的貢獻最大。而在歷史上,也差不多如此。李世民因為手下奇才無數(shù),又受到父親重用,所以被太子李建成嫉妒。
李淵大軍攻入長安之后,杜如晦接受李世民的邀請進入秦王府,成為曹參軍,后遷升為陜州總管府長史。
太子李建成為了削弱李世民的勢力,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向李淵上書說,李世民府里有許多人才。如今天下平定,將這些人外放為官,輔佐陛下治理國家不是很好嗎?
李淵聽從了李建成的建議,對李世民下達了旨意。當(dāng)時李世民還有另外一位高級參謀房玄齡,面對李淵的旨意,房玄齡對李世民說,其他人都沒有什么,只有杜如晦聰慧,能洞察事理,是不可缺少的大才。房玄齡建議李世民想辦法將杜如晦留下,李世民接受了他的建議,不久向唐高祖上書。
唐高祖見李世民只是要一個人,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就將杜如晦給留下了。
事實證明,房玄齡的眼光的確毒辣,而李世民善于納諫的好優(yōu)點,也讓他能夠完成大業(yè)。
杜如晦為人機智聰慧,判斷精準,做事果敢。在他跟隨李世民征戰(zhàn)各方之時,運籌帷幄,判斷軍勢。正是由杜如晦這一好軍師在,李世民才能迅速順利而精準的將各方反王勢力一一消滅。不僅鞏固了大唐江山,同時也培養(yǎng)了自己在軍政中的極高威望。
李世民勢力和威望越來越高,使得李建成和李元吉十分忌憚。李建成害怕李世民威脅自己的太子之位,于是兩人聯(lián)合起來,與李淵的嬪妃張婕妤、尹德妃暗中勾結(jié),誣陷李世民。李淵因為這些讒言,漸漸的遠離李世民。
杜如晦是良才,在李世民征戰(zhàn)之時出力甚多。李建成自然也聽過他的名字,所以在李世民失去皇帝信任之后,找機會將杜如晦和房玄齡一起調(diào)出長安。
后來李世民被逼得沒有辦法,最終決定發(fā)動宮變之時,房玄齡和杜如晦領(lǐng)密令從任地趕回,與李世民商量一晝夜,最終敲定方案。
玄武之變后,李世民成功繼位,成為大唐第二位皇帝。而杜如晦自此也一飛沖天,成為從龍功臣。
李世民繼位后,杜如晦被封蔡國公,賜實封一千三百戶,任檢校侍中,兼任吏部尚書。貞觀三年,杜如晦代替長孫無忌成為尚書仆射,與房玄齡一起輔佐朝政,成為是世所公知的良相。
貞觀四年,杜如晦染病。李世民多次派太醫(yī)前往醫(yī)治,杜如晦的病情卻毫無回轉(zhuǎn),最終因病去世。
失去如此良臣,李世民十分悲痛,三天不能處理朝政。李世民后來下令追封杜如晦為司空,蔡國公,謚成公,入凌煙閣。
下一篇:當(dāng)瓶子摔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