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迫于生存的壓力,很多年輕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交給父母帶,于是留守兒童這個群體的數目越來越龐大,在整個社會也越發引起人們關注這個群體的成長。
當我們從小有父母陪伴在我們身邊,見證我們成長的點點滴滴,那么我們的童年是很幸福珍貴的。有很多的孩子他們的童年里沒有父母的身影,只有爺爺奶奶或者姥爺姥姥的身影,這就是留守兒童的生活。
現在的家庭里一般都是一到兩個孩子的居多,所以現在的孩子在家里都被捧在手心里寵愛,生怕被磕著碰著,只要小孩子一切安好就是最好的。堂哥的一雙兒女就是托付給父母教管,侄子侄女一年到頭見不了父母幾次面。父母每個月固定打生活費回來,告訴家里的老人如果他們要什么就給買什么。侄子侄女在家也是被嬌生慣養的,所以從小就以這樣的生活方式成長。但在教育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弊端,侄子的成績很差,讀到六年級連最基本的乘除法都不能完全掌握,現在已經初二了但是連一個初中生的水平都達不到,對他來說去學校就是度日子。所以每次他的父母打電話回家時都會數落他怎么不好好讀書,同時也怪家里的老人不會帶孩子。大一暑假時侄子的爸爸打電話跟我媽說讓我去給他補習補習看是否還能挽回,我事先不知道這件事所以跟我暑假的安排搭不上邊,后面也就沒去成。家里的老人從小對孩子的教育都是放養式,父母把對子女的教育都交給了學校,所以堂哥想對子女的教育想達到一口吃成一個胖子的水平簡直是癡人說夢話。
侄子侄女的成長方式只是眾多留守兒童群體中的一個縮影,說實話他們的成長軌跡也是很可憐的。父母出門在外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學習條件,當父母的付出得不到收獲時,就會把氣撒到家里老人和小孩身上,無論是哪方心里都不好受。說實話,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人方面,都強調一種主動性,而這種主動性的培養需要家長去引導孩子的。本身來說,家長平時有什么樣的言行舉止,也會潛移默化滲透到孩子的成長軌跡當中,所以孩子的成長說的更實在一些就是需要引路人在他們的思想和言行舉止上對未知的世界有一個正確的引導,讓他們能獨立做出自己的選擇,對家長孩子來說這是雙向成長。
回顧自己的一路成長,家庭氛圍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確實很大,特別是父母在自己一路成長中做出的點點滴滴。以前小的時候感受不到這種作用,現在長大后才發現自己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父母的影響。讀書時,父母從來不干涉我學習上的事情,但是他們總是引導我自己去思考衡量讀書對自己的重要性,不會像其他父母一樣不做作業就會罵你。無論是學習還是待人處事等等,我在父母的引導和他們的言行舉止中學到了很多,思想上的一次次進步都源自于家庭氛圍。
家長即使不能呆在孩子的身邊,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影響到了孩子的成長。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需要彼此的關心理解,而不是一味的以結果去批判孩子,這樣孩子的心里也不好受。父母需要做的是把更多富有教育意義的種子播撒到孩子的成長軌跡當中,讓孩子在自我成長的同時去挑選適合自己的種子去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