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有位重新疆來的珠寶商人到一戶人家談生意時,看見案頭上壓著一塊半透明的石頭,就想用一塊小玉飾換過來,主人沒贊成。后來又往談了幾回,主人居心把售價提得很高,并且還有附加前提,因此沒有成交。
這家的主人心里想:這塊不怎樣起眼的石頭竟然有人再三想收購,若是將它整修一新,豈不是會使人更愛好?因而,就用砂紙把這塊半透明的石頭慎重其事地打磨了一番,還鉆了孔,系上了紅絲帶,顯得圓潤崇高??墒沁^了一年多,這塊已打磨亮光的玉石依然沒有人問津,主人大惑不解。
后來,那位重新疆返回來的珠寶商又來到這戶人家,看見這塊打磨過的石頭后很是可惜地說:“這塊石頭實際上是一塊很奇怪的寶玉,原有十二個很小的孔,按十二時辰擺列,每過一個時辰就會有一個孔釀成紅色,順次消逝,循環往復。是以,這塊玉石仍是一種計較時候的自然儀器??墒?,現在這玉石經打磨后,不但分量減輕了,并且更主要的是能變色計時的小孔也被磨失落了,更使這塊玉石的價值大打扣頭。本來最少可賣萬元以上,可此刻就是一千元也沒幾小我想要了,由于這塊玉石此刻不但承平常了,并且經打磨后輕易風化變脆,若干年后會逐步破裂?!闭f完,這位識貨的新疆人回身便走了。
這個故事的教訓是深入的:一是要有辨認能力和請教精力,自作伶俐常常會弄巧成拙;二是要儉樸天然和物盡其用,外表亮光不即是有適用價值。雖然說“玉不磨不成器”,可有的玉一磨反而會釀成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