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家是中國民族資本家的首戶,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稱得上是財團的,就只有他們一家。”毛澤東曾這樣評價說。
面粉大王、棉紗大王、紅色資本家、中國首富。百年來,榮氏家族從來都不缺乏這樣的王牌稱號,他們在商場上的縱橫馳騁,獨領風騷,也逐步為他們在政治上贏得了較高的話語權。這一點尤其在第二代掌門人榮毅仁身上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從1957出任上海市副市長到1993出任國家副主席,榮氏家族在政壇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榮家是愛國資本家的典型代表,解放后,獲得執政地位的共產黨對于這樣家族重視有加也是理所當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馬戎在接受《時代人物周報》采訪時說。
家族奠基人
榮家祖上就有人做過大官,曾經家世顯赫,但到了榮毅仁的曾祖這一輩,家道開始中落。榮毅仁的祖父榮熙泰很小的時候就進入鐵匠鋪當學徒,成年后在外給人當賬房先生、當師爺,勉強養家糊口。
由于家境貧寒,榮熙泰的長子榮宗敬在14歲時就不得不離開學堂,到上海南市區一家鐵錨廠當起了學徒。當時是1886年。比榮宗敬小兩歲的榮德生在私塾學校讀書,因為父親對他抱有很大的希望,認為他將來一定可以考科舉當大官。
榮德生卻并不這么想,他一直以哥哥為學習的榜樣,想早日為家庭分憂,三年后,15歲的榮德生乘著小木船從閉塞的無錫郊區搖進了喧鬧的大上海。
在兄長的引薦下,榮德生進入上海通順錢莊做學徒,此時的榮宗敬則在另一家錢莊做學徒。這為幾年后他們和父親一起在上海鴻升碼頭開一個名叫廣生的錢莊打下了業務基礎。經營上的穩妥再加上從不投機倒把,兩年不到,榮氏兄弟便掘得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桶金。
就在生意蒸蒸日上之時,榮德生南下廣東,留下榮宗敬一人打理錢莊。在那里他呆了整整一年,廣東人思想活躍,敢于開拓,善于經營,這些都使榮德生大受啟發。他發現,從外國進口物資中,面粉的量是最大的,尤其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銷路非常好,而國內面粉廠卻只有天津貽來牟、蕪湖益新、上海阜豐以及英商在上海經營的增裕四家。
榮德生看出了面粉行業的商機,當他把這一想法告訴榮宗敬時,兄弟倆一拍即合。20世紀的第一個年頭,榮氏家族事業邁出了其決定性的一步。
農歷二月初八,榮德生挑了這一良辰吉日破土動工,地點是在無錫西門外的太保墩,取名保興,有保證興旺的意思,這是無錫歷史上第二家近代企業。17畝地皮,四部法國石磨,三道麥篩,兩道粉篩,這是面粉廠的所有家當。
“紅色資本家”
“固守穩健、謹慎行事、決不投機”,這是榮熙泰留給兩個兒子的遺訓。兄弟倆一直以這句話來警戒自己,并因此在商場上建立了良好的信譽,每當資金緊缺之時,滬上一些銀行老板甚至會主動上門爭相要求幫忙。
“孔家、宋家都是當時上海灘數一數二的金融資本家,由于跟他們關系密切,銀根緊縮的時候,別人借不到,榮家卻可以借到。”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馬克鋒說。
榮氏兄弟性格迥異,榮德生處事慎重,考慮周密,而榮宗敬則敢于冒險,做起事來很有魄力,在兄弟倆默契配合下,榮家企業擴張步伐在不斷加快,漸漸地廠房就從華東鋪向了全國各地。
1949年,國民黨政權倒臺前夕,榮氏家族內部出現了大震蕩,這一年也是個分水嶺,榮家由此走向低潮。國民政府在前一年推行幣值改革和限價政策,不久就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引起搶購狂潮,上海經濟漸趨癱瘓。
上海產業界人士紛紛遷資海外,尋求新的出路。1948年11月,榮宗敬的長子榮鴻元因套購外匯被國民黨政府判處緩刑,后交了一百萬美元才算了結,情緒一度陷入低潮,不久就將鴻豐二廠紗機及設備售與大安紗廠,他則去香港另設大元紗廠,最后遠走巴西,1990年客死他鄉。其弟榮鴻
三、榮鴻慶和榮德生之子榮爾仁、榮研仁等也先后離開上海。
資金的外流,致使留在內地的榮氏企業元氣大傷。這讓榮德生氣憤不已,“生平未嘗為非作惡,焉用逃往國外?”在最后關頭,榮德生和榮毅仁父子經再三斟酌決定留在大陸。
上海解放后,榮氏企業面臨困難,不僅資金緊張,原料也供應不足,國家通過發放貸款、供應原料、收購產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對榮氏企業予以大力扶持,實現了新的復蘇。榮德生父子加深了對共產黨的信任感。榮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將他的產業實行公私合營,這一舉動為上海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工作起了積極帶頭作用,“紅色資本家”的稱呼由此得來。
“榮家之所以能一直這么富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善于處理跟政府之間的關系。”一位對榮家頗有研究但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學者表示。
正在隱去的第二代
如今,榮氏家族已經有第五代了,除少數仍繼續留在大陸,大都旅居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德國和港澳等地。
在榮氏家族中,榮毅仁這一輩健在的已經不多,比較活躍的只有榮宗敬的幼子榮鴻慶一個。現任臺灣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董事長的榮鴻慶24歲即赴香港經營南洋紗廠,在經營55年后把事業重心轉向臺灣,該廠則交由其子榮智權打理。
近年來,榮鴻慶經常來往于兩岸三地,為的是進軍大陸金融市場。一旦兩岸放開金融上的業務往來,臺灣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有望成為首家在大陸開分行的臺灣銀行。
在銀行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榮鴻慶還不忘在紡織這個老本行上爭取更多大顯身手的機會,和他的銀行發展策略一樣,他也把紡織業的觸角延伸到了大陸。1990年,榮鴻慶就同姐姐榮卓如一起來上海,決定將南洋沙廠移機來滬合資經營,與當時的上棉二十二廠合資開設申南紡織廠。總投資3000萬美元的這家工廠是目前上海紡織行業最大的合資企業,榮鴻慶任董事長。
盡管生意越做越大,卻難以抵抗歲月的侵蝕,已經81歲高齡的榮鴻慶,無論體力,還是精力都大不如從前。
“智字輩”皆為商業翹楚
榮智健的同一輩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大都事業有成,在海外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成為了繼承榮家衣缽、延續榮家商業輝煌的中堅力量。
榮智健以外,“智字輩”里事業最成功的首推榮智鑫,其父榮偉仁是榮德生的長子,可惜英年早逝。榮智鑫在家排行老六,是榮偉仁最小的兒子,父親去世的時候,榮智鑫才5歲。15歲那年,他和家人一起來到香港。
幼年喪父,榮智鑫的家境沒有榮智健那樣好,一切都只有靠自己。在美國麻省理工電子工程專業畢業后,榮智鑫在美國電話公司做一名普通的工程師。三年后,他決定回香港“碰碰運氣”,用籌來的50萬港元跟幾個朋友在香港合伙成立了一家名叫美聯的煙草公司,專門代理美國牌子的香煙。
經過10年的苦心經營,這家公司被一家美國企業收購,榮智鑫從中凈賺一億多港元。這時,榮智健還在四川涼山繼續他長達六年的“下放”生活。
榮文成立僅隔三年,榮智鑫又把掙來的一部分錢與其兄榮智謙合伙開辦愛卡電子廠,當年,榮智健初到香港,兄弟倆決定邀請這個遠道而來的堂弟一起加盟。
如今,榮智鑫非常低調,很少在公眾場合拋頭露面。而那些身在異國的“智字輩”們的風光程度也絕不亞于榮智健和榮智鑫兩堂兄弟。榮智鑫的二姐榮智美,曾任德國尤尼可公司經理,有德國商界女強人之稱,自1954年定居德國之后,一直致力于推動德中兩國貿易的發展。1979年中信創立時,榮毅仁才恢復工作一年多,她特地向德國奔馳汽車制造廠定制了一輛豪華面包車,作為禮物送給四叔榮毅仁。車子左右兩邊印有藍色的中信中英文名字,在當時北京城里絕無僅有,很出風頭。
榮毅仁二哥榮爾仁的次子榮智寬,是巴西環球公司總裁,在巴西商界擁有崇高的威望,曾隨巴西總統和外交部長多次出國訪問。榮毅仁的侄女婿沙曾魯,長期在美國從事核能研究,在著名的阿崗研究所工作已長達20多年,是享譽世界的核能專家。
“當年,鄧小平之所以讓榮毅仁創辦中信,除了看重他的個人能力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擁有這些廣泛的海外關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鄭也夫說。
1979年尼克松訪華之后不久,榮毅仁在香港從事電子產業的侄子榮智鑫,以及在美國的外甥李樂莘是率先與國內建立業務往來的華人企業家。
寄望第四代
“智字輩”大部分都步入晚年,比較年輕的榮智健也已經62歲了,就像榮德生當初把榮氏家業托付給榮毅仁一樣,榮家第三代傳人也將面臨著確立接班人的問題。
事實上,榮氏家族并沒有將選才育才的范圍局限在家族內部,而是廣納賢才,并且非常注重教育和培訓,為企業長遠發展做鋪墊。
自從榮氏家業轉成公私合營之后,企業也就不再屬于自己獨立掌管,榮氏對于接班人的培養也就不像以前那么重視。直到1986年,榮智健加盟中信集團的時候,才重又讓人們想起了接班人的概念。
而現在,真正能算得上榮氏家業第四代繼承人的就只有榮智健的后代了,在中信泰富的管理層名單上,榮智健的長子榮明杰和唯一的女兒榮明方都名列其中,從中不難看出榮智健對兩個子女的有意栽培。
現年35歲的榮明杰1993年進入中信泰富,在包括榮智健在內的10名執行董事中,他是年齡最小的一個。比榮明杰小3歲的榮明方在中信泰富也已經工作了8年,負責中信泰富科技項目的發展。
榮智鑫之子榮文淵和榮明杰一樣,有著與身俱來的商業天賦和野心,他不僅是方正數碼的執行董事,還控制著榮智鑫創立的浩榮、榮文等多個公司。榮智鑫的女兒榮文蔚則是香港社交界的名媛,活躍于大小舞場派對。榮氏第四代的其他成員則生活在公眾的視野之外,媒體鮮有報道。
看來,榮明杰和榮文淵都有望成為將來榮氏家族第四代的兩顆新星,再塑榮家百年基業的輝煌。